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习佛法的次第▪P4

  ..续本文上一页圣道甚深复甚深,从闻思修为次第」, 这个人不希求世间的欲乐,也不希求世间的三昧乐,只想要得涅槃乐,这种人,当然是少数,在佛教徒里面,这种人不是很多,明白点说,就是出家人,在家居士也是有。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意愿想要修圣道,那麽,「生死众苦无能出」,在三界里面流转生死,受了很多很多的苦,受三恶道的苦。

  我们是一般的人,不是特别有权力的人,我们也可能会做恶,但是,做的都不会太严重,特别严重的是有权力的人,他在做恶是不得了,恶事非常大的,所以,那些人啊,其实在生命结束以後,就到三恶道去了,我们一般人也可能会做恶,当然我们孝顺父母的功德非常大,对父母不孝的罪过也是很大,当然是要到三恶道去,其他的罪过或者轻或者重,从三恶道出来以後,也是无常的,或到人间,或到天上,又到三恶道去,总是这样流转。欲界天上的人,也有这种苦,也有爱别离苦的问题,我们人间的男女问题,这个人欢喜那个人,那个人欢喜那个人,大家有的时候满意了,有的时候不满意了,就会有苦,天上的人也有这种问题,天上的人也是要结婚的,就是男女,也同样有这个爱别离苦,但是,怨憎会苦的情形很少,只有阿修罗与他们敌对。但是,人间啊,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老病死苦,这个苦是太多了。

  我是小孩子出家,我感觉我很侥幸,我没有当过兵,我小孩时就出家了,没有社会经验,但是,我从报纸上看或听人家的口头传说,在社会上做事,烦恼多得很,烦恼很多很多。

  「生死众苦无能出」,你若不修学圣道,这些苦就不能解脱的。到天上去,是好一点,但是不能永久在天上,一定要回到人间,回到人间以後,你一定是要苦恼的,所以,要修学圣道才能解脱众苦。

  「圣道甚深复甚深」,修学圣道,是讲缘起法,那不是我们肉眼所能知道,深而又深,很不容易学习。那麽,怎麽办呢?「从闻思修为次第」,从闻,就是要听闻佛法,我们听人讲解佛法,叫做闻,但是,我们自己阅读经论,也可以说是闻,从经典经论里面闻,就是阅读也在内。我们一般说,我们就这样阅读、这样听人讲解以後,我们会明白多少佛法,但是,闻思修这三种智慧,按解深密经的解释,这个闻慧,还是很高的,就是你通达什麽是佛法了,你要到达这个程度,不是说我看见一部经,我懂得多少,这叫做闻慧,这还不具足,闻慧还是不具足,你要通达什麽是佛法,要达到这个程度,可见,闻慧还是很高的。「思」,就是思惟,你听闻什麽是佛法以後,你还要闲居静处专精思惟才可以,思惟这个道理,这也不是简单的事情。

  我想,我们中国佛教,有正法、像法、末法,到末法时代,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多数停留在闻慧的阶段,思慧不具足,未能专精思惟,所以,我们佛教徒对於佛法的认识,多数是肤浅的。哦,「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这个很好讲嘛,我就可以讲嘛,其实,按佛教导我们学习的次第,闻慧是最起码的境界,是要有一个思慧才可以。佛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要经过内心的思惟,专精思惟才可以。

  我以前讲过一件事,就在满州国的时候,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在东北成立一个满州国,成立一个满州国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王善人,王善人是在乡村为人打工,没有读过书,这个人有何特别呢?这个人有特别的事情,什麽事情呢?他若听说某一个人有特别的优点,例如,听见有人赞叹说,某处有个人说出一句话,这句话很有道理,王善人就会离开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去为这个人打工,无条件的为这个人打工,就是注意这个人一天内如何说话如何行动,这个人若说出一句有道理的话,王善人就在内心里面思惟,就这样想,思惟到什麽程度呢?你和他说话,他没有听见,到这个程度,就是耳识不动了,他的耳朵没有聋,但是,你说话,他没有听到,就是他的心专注一境、专注一缘,达到耳识不动的这个程度,他这样思惟,後来怎麽样呢?达到什麽程度呢?他开了智慧!就是乡村里面的兄弟不和或婆媳不和,这些有烦恼的事情,王善人知道了,他就会到你家,与你说一段话,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婆婆与媳妇就和气了,或者兄弟不和,听到王善人讲一段话,大家就和气了,或者父子的纠纷,乡村就是很多这些事情,王善人就是说一段话,就有这样大的效果,达到这个程度。後来,有钱的人就为王善人成立一个地方,请他在那里讲,这些有问题的人都集中到那里听他讲,所以叫做道德会。我的叔叔、我的大嫂(我的大哥的太太),都到那里听他讲。他自己没有读过书,他为什麽有这样高的智慧?就是专精思惟!我是在乡村里面读书,後来到城市里面读书,但是,读书少,我没有受过大学的教育,我现在听大学毕业的人说,大学里面有些读书的方法,现代的教授的方法,啊呀,我听见这句话,我心里面很羡慕,我没有受过这种教育,感觉到很遗憾的事情,但是,我反想过来,重新想一想,「从闻思修为次第」,这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释迦牟尼佛的方法,应该不次於现在大学的读书方法,会不如它吗?释迦牟尼佛说的方法会不如大学教授说的读书方法吗?我不相信这句话,我相信佛,第一智者,佛是最有智慧的人,释迦牟尼佛的方法就是「从闻思修」,思惟,专精思惟。像刚才说的王善人,他有那样高的智慧,虽然你是大学教授,如果你去为婆媳不和的人讲几句话,你能不能把问题解决?那个王善人有这个本事。这就看出来,思惟的重要。

  我刚才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果我们从文字上明白这样的道理,你再能闲居静处,在寂静的地方,没有吵闹声音的地方,你能专精思惟这个道理的时候,那就不同,就能超越了你从文字上得到的智慧,是更高更高的境界,能得到那里,这样子,这是思所成慧。

  「修」是什麽意思呢?修,就是得到禅定以後,在禅定里面再思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思惟诸法实相、不生不灭的道理,这样思惟以後,会如何呢?就得圣道了,就是圣人了,不是凡夫了。如果小乘佛法,他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阿罗汉了;如果大乘佛法,是得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就是大菩萨了。修是这样的意思。闻与修的中间,是有一个思,若没有思,修还是不行的,还是差一点;没有闻也不行,闻是最初的。没有闻不可以,没有思也不可以,没有修也不可以,闻思修都是要具足的。如果你不闻也不思,你就要修,那也不是佛教,不是佛法。如果你有闻有思,你不修,那也不行,你不修,就很难得圣道的。所以,要闻、要思、要修,这才是圆满的,这是圆满的学习佛法的次第,是这样,「从闻思修为次第」。这段文是总说的,把大概的次第说完了。

  「身不净受是苦,止观无常与无我,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无所住不取相不可得」,这一段文是说修慧。在禅定里面,这样修行,然後就得圣道了。我们想要发心决定胜,你想要走这条路,就是要修四念处的法门,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是要这样修行。为什麽要这样修行?我们可以这样问,为什麽要这样修行,这是一个问题,为什麽要这样修行?是有这样的需要,什麽需要呢?我心里面考虑了很久,然後我决定要选择决定胜这条路,我想要转凡成圣,我要做圣人,我不愿意做生死的凡夫了,你有了这样的意愿以後,你就应该要有实际的行动,实际的行动是什麽?就是四念处。

  四念处的第一句话说是「身不净」,这句话是什麽意思呢?我们读佛陀讲的这些法,从阿含经开始,阿含经、大宝积经、大集经、法华经、涅槃经、华严经,读这麽多的经论,我们有什麽感想呢?释迦牟尼佛是非常的实际,他说出一个法门来,是要解决实际的问题,而不是马马虎虎的应付应付就完了,不是这个意思。例如,这里有毒蛇,也有兀鹰在那里飞,虽然我们不太高兴兀鹰在那里飞,但是,这个不是太严重,严重的是毒蛇,要赶紧把毒蛇请出去,要做这件事。如果你认为这里的毒蛇不要紧,不先把毒蛇请出去,而先把兀鹰驱逐出去,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用功修行,不是这样的态度。哪件事是最重要的,就要先解决那件事,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法,是这样子。

  今年是九七年,於九五年、九四年,我去拜见印顺老法师,我请问他一个问题,我说:「佛教传到我们中国来,我们中国有没有得圣道的人?」,印顺老法师一直的不出声,默然,一直的不出声。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我说:「我们读经的时候,读般若经、读宝积经,乃至读法华经、华严经、阿含经的时候,很多人就在听经的时候得圣道了,不是说要坐破十八个蒲团,当然也是有,有人结夏安居三个月,就得初果、得四禅八定,他修行九十天的圣道而有所成就,但是,在经论里面看,有的人只听佛说一段经就得阿罗汉果,或得初果须陀洹,为什麽这样容易呢?」,我这样问印顺老法师,我提出这个问题,印顺老法师回答我了,他说:「你知道啊,佛在世时,佛为人说法,就像一个刀似的,一下子刺到你的心里面,佛说话时有力量,就像这样子,所以,人容易得圣道的」。我们现在听你说话,是听到了,但是心里面有什麽事情?没有什麽感觉。但是,若听佛说话,就像刀刺在你的心里面似的,你有这样的感觉,你才容易有成就的,所以容易得圣道。我说这句话是什麽意思?这是我的感觉,可能你们有更好的感觉。

  「身不净」,就是我们自己应该反省自己,我是圣人或凡夫?我是凡夫!因为我是凡夫,所以,我就是有烦恼,如果没有烦恼就是圣人。我有各式各样的烦恼,但是,其中什麽烦恼是最重的、力量最大的?就是欲烦恼!这种烦恼怎麽办呢?佛告诉我们就是观身不净,你这样观,就把自己的欲降伏了,降伏这个烦恼。佛在世时,不要说出家人,就是在家居士…

《学习佛法的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