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聖道甚深複甚深,從聞思修爲次第」, 這個人不希求世間的欲樂,也不希求世間的叁昧樂,只想要得涅槃樂,這種人,當然是少數,在佛教徒裏面,這種人不是很多,明白點說,就是出家人,在家居士也是有。如果我們沒有這種意願想要修聖道,那麽,「生死衆苦無能出」,在叁界裏面流轉生死,受了很多很多的苦,受叁惡道的苦。
我們是一般的人,不是特別有權力的人,我們也可能會做惡,但是,做的都不會太嚴重,特別嚴重的是有權力的人,他在做惡是不得了,惡事非常大的,所以,那些人啊,其實在生命結束以後,就到叁惡道去了,我們一般人也可能會做惡,當然我們孝順父母的功德非常大,對父母不孝的罪過也是很大,當然是要到叁惡道去,其他的罪過或者輕或者重,從叁惡道出來以後,也是無常的,或到人間,或到天上,又到叁惡道去,總是這樣流轉。欲界天上的人,也有這種苦,也有愛別離苦的問題,我們人間的男女問題,這個人歡喜那個人,那個人歡喜那個人,大家有的時候滿意了,有的時候不滿意了,就會有苦,天上的人也有這種問題,天上的人也是要結婚的,就是男女,也同樣有這個愛別離苦,但是,怨憎會苦的情形很少,只有阿修羅與他們敵對。但是,人間啊,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老病死苦,這個苦是太多了。
我是小孩子出家,我感覺我很僥幸,我沒有當過兵,我小孩時就出家了,沒有社會經驗,但是,我從報紙上看或聽人家的口頭傳說,在社會上做事,煩惱多得很,煩惱很多很多。
「生死衆苦無能出」,你若不修學聖道,這些苦就不能解脫的。到天上去,是好一點,但是不能永久在天上,一定要回到人間,回到人間以後,你一定是要苦惱的,所以,要修學聖道才能解脫衆苦。
「聖道甚深複甚深」,修學聖道,是講緣起法,那不是我們肉眼所能知道,深而又深,很不容易學習。那麽,怎麽辦呢?「從聞思修爲次第」,從聞,就是要聽聞佛法,我們聽人講解佛法,叫做聞,但是,我們自己閱讀經論,也可以說是聞,從經典經論裏面聞,就是閱讀也在內。我們一般說,我們就這樣閱讀、這樣聽人講解以後,我們會明白多少佛法,但是,聞思修這叁種智慧,按解深密經的解釋,這個聞慧,還是很高的,就是你通達什麽是佛法了,你要到達這個程度,不是說我看見一部經,我懂得多少,這叫做聞慧,這還不具足,聞慧還是不具足,你要通達什麽是佛法,要達到這個程度,可見,聞慧還是很高的。「思」,就是思惟,你聽聞什麽是佛法以後,你還要閑居靜處專精思惟才可以,思惟這個道理,這也不是簡單的事情。
我想,我們中國佛教,有正法、像法、末法,到末法時代,我們學習佛法的人,多數停留在聞慧的階段,思慧不具足,未能專精思惟,所以,我們佛教徒對於佛法的認識,多數是膚淺的。哦,「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這個很好講嘛,我就可以講嘛,其實,按佛教導我們學習的次第,聞慧是最起碼的境界,是要有一個思慧才可以。佛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要經過內心的思惟,專精思惟才可以。
我以前講過一件事,就在滿州國的時候,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中國,在東北成立一個滿州國,成立一個滿州國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做王善人,王善人是在鄉村爲人打工,沒有讀過書,這個人有何特別呢?這個人有特別的事情,什麽事情呢?他若聽說某一個人有特別的優點,例如,聽見有人贊歎說,某處有個人說出一句話,這句話很有道理,王善人就會離開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去爲這個人打工,無條件的爲這個人打工,就是注意這個人一天內如何說話如何行動,這個人若說出一句有道理的話,王善人就在內心裏面思惟,就這樣想,思惟到什麽程度呢?你和他說話,他沒有聽見,到這個程度,就是耳識不動了,他的耳朵沒有聾,但是,你說話,他沒有聽到,就是他的心專注一境、專注一緣,達到耳識不動的這個程度,他這樣思惟,後來怎麽樣呢?達到什麽程度呢?他開了智慧!就是鄉村裏面的兄弟不和或婆媳不和,這些有煩惱的事情,王善人知道了,他就會到你家,與你說一段話,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婆婆與媳婦就和氣了,或者兄弟不和,聽到王善人講一段話,大家就和氣了,或者父子的糾紛,鄉村就是很多這些事情,王善人就是說一段話,就有這樣大的效果,達到這個程度。後來,有錢的人就爲王善人成立一個地方,請他在那裏講,這些有問題的人都集中到那裏聽他講,所以叫做道德會。我的叔叔、我的大嫂(我的大哥的太太),都到那裏聽他講。他自己沒有讀過書,他爲什麽有這樣高的智慧?就是專精思惟!我是在鄉村裏面讀書,後來到城市裏面讀書,但是,讀書少,我沒有受過大學的教育,我現在聽大學畢業的人說,大學裏面有些讀書的方法,現代的教授的方法,啊呀,我聽見這句話,我心裏面很羨慕,我沒有受過這種教育,感覺到很遺憾的事情,但是,我反想過來,重新想一想,「從聞思修爲次第」,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讀書的方法,釋迦牟尼佛的方法,應該不次於現在大學的讀書方法,會不如它嗎?釋迦牟尼佛說的方法會不如大學教授說的讀書方法嗎?我不相信這句話,我相信佛,第一智者,佛是最有智慧的人,釋迦牟尼佛的方法就是「從聞思修」,思惟,專精思惟。像剛才說的王善人,他有那樣高的智慧,雖然你是大學教授,如果你去爲婆媳不和的人講幾句話,你能不能把問題解決?那個王善人有這個本事。這就看出來,思惟的重要。
我剛才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如果我們從文字上明白這樣的道理,你再能閑居靜處,在寂靜的地方,沒有吵鬧聲音的地方,你能專精思惟這個道理的時候,那就不同,就能超越了你從文字上得到的智慧,是更高更高的境界,能得到那裏,這樣子,這是思所成慧。
「修」是什麽意思呢?修,就是得到禅定以後,在禅定裏面再思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思惟諸法實相、不生不滅的道理,這樣思惟以後,會如何呢?就得聖道了,就是聖人了,不是凡夫了。如果小乘佛法,他是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得阿羅漢了;如果大乘佛法,是得初地、二地、叁地、四地,就是大菩薩了。修是這樣的意思。聞與修的中間,是有一個思,若沒有思,修還是不行的,還是差一點;沒有聞也不行,聞是最初的。沒有聞不可以,沒有思也不可以,沒有修也不可以,聞思修都是要具足的。如果你不聞也不思,你就要修,那也不是佛教,不是佛法。如果你有聞有思,你不修,那也不行,你不修,就很難得聖道的。所以,要聞、要思、要修,這才是圓滿的,這是圓滿的學習佛法的次第,是這樣,「從聞思修爲次第」。這段文是總說的,把大概的次第說完了。
「身不淨受是苦,止觀無常與無我,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無所住不取相不可得」,這一段文是說修慧。在禅定裏面,這樣修行,然後就得聖道了。我們想要發心決定勝,你想要走這條路,就是要修四念處的法門,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就是要這樣修行。爲什麽要這樣修行?我們可以這樣問,爲什麽要這樣修行,這是一個問題,爲什麽要這樣修行?是有這樣的需要,什麽需要呢?我心裏面考慮了很久,然後我決定要選擇決定勝這條路,我想要轉凡成聖,我要做聖人,我不願意做生死的凡夫了,你有了這樣的意願以後,你就應該要有實際的行動,實際的行動是什麽?就是四念處。
四念處的第一句話說是「身不淨」,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呢?我們讀佛陀講的這些法,從阿含經開始,阿含經、大寶積經、大集經、法華經、涅槃經、華嚴經,讀這麽多的經論,我們有什麽感想呢?釋迦牟尼佛是非常的實際,他說出一個法門來,是要解決實際的問題,而不是馬馬虎虎的應付應付就完了,不是這個意思。例如,這裏有毒蛇,也有兀鷹在那裏飛,雖然我們不太高興兀鷹在那裏飛,但是,這個不是太嚴重,嚴重的是毒蛇,要趕緊把毒蛇請出去,要做這件事。如果你認爲這裏的毒蛇不要緊,不先把毒蛇請出去,而先把兀鷹驅逐出去,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用功修行,不是這樣的態度。哪件事是最重要的,就要先解決那件事,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說法,是這樣子。
今年是九七年,於九五年、九四年,我去拜見印順老法師,我請問他一個問題,我說:「佛教傳到我們中國來,我們中國有沒有得聖道的人?」,印順老法師一直的不出聲,默然,一直的不出聲。我又提出一個問題,我說:「我們讀經的時候,讀般若經、讀寶積經,乃至讀法華經、華嚴經、阿含經的時候,很多人就在聽經的時候得聖道了,不是說要坐破十八個蒲團,當然也是有,有人結夏安居叁個月,就得初果、得四禅八定,他修行九十天的聖道而有所成就,但是,在經論裏面看,有的人只聽佛說一段經就得阿羅漢果,或得初果須陀洹,爲什麽這樣容易呢?」,我這樣問印順老法師,我提出這個問題,印順老法師回答我了,他說:「你知道啊,佛在世時,佛爲人說法,就像一個刀似的,一下子刺到你的心裏面,佛說話時有力量,就像這樣子,所以,人容易得聖道的」。我們現在聽你說話,是聽到了,但是心裏面有什麽事情?沒有什麽感覺。但是,若聽佛說話,就像刀刺在你的心裏面似的,你有這樣的感覺,你才容易有成就的,所以容易得聖道。我說這句話是什麽意思?這是我的感覺,可能你們有更好的感覺。
「身不淨」,就是我們自己應該反省自己,我是聖人或凡夫?我是凡夫!因爲我是凡夫,所以,我就是有煩惱,如果沒有煩惱就是聖人。我有各式各樣的煩惱,但是,其中什麽煩惱是最重的、力量最大的?就是欲煩惱!這種煩惱怎麽辦呢?佛告訴我們就是觀身不淨,你這樣觀,就把自己的欲降伏了,降伏這個煩惱。佛在世時,不要說出家人,就是在家居士…
《學習佛法的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