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习佛法的次第▪P3

  ..续本文上一页,後来改换一位将军,叫做杜回,杜回是不得了的将军,他领军与晋国作战,魏棵就输了,魏棵心里因此忧愁,他於夜间睡不著,忽然间打瞌睡了,就梦见一位老人说:「青草坡,青草坡」,他就自梦中醒来,他就对他的弟弟说:「我刚才梦见一位老人说,青草坡青草坡,是什麽意思呢」,他的弟弟就说:「有道理,青草坡是在我们这个城外某一个地方,那个地方青草深,那个老人告诉我们要往那里跑,所以我们打败仗时,不妨往那个地方跑,看看有什麽事情」,魏棵就说:「好」,因此他们把城门打开,继续与杜回作战,打几回合後,他们就往青草坡跑,跑至青草坡时,杜回追过来,但是,杜回的军队却被那里的青草绊倒,卫珂就看见有一位老人在那里把青草结成一个扣,所以杜回的军队经过那里就被青草扣绊倒了,这时候,魏棵就明白是怎麽回事,他们兄弟二人就回头把杜回捉住杀死了,打胜这个战争後,魏棵领军回城庆祝,於夜间安然入睡时,又梦见那位老人,老人说:「你知道我是谁呢?」,魏棵在梦中说:「我不认识你是谁」,老人说:「我就是你所改嫁的那个女人的父亲」,魏棵就自梦中醒来,因此他知道,就是他的小母亲的父亲。为什麽会这样子呢?因为魏棵把老人的女儿改嫁了,没有把她殉葬掉,等於是救她一命,那个女人的父亲心里面感谢魏棵,所以现在来救他,解除他的困难。

  魏棵以前对那个老人的女儿好,所以他现在来帮助魏棵打胜仗,是这样的意思。我们说「善有善应不虚妄」。在这个故事,我们看出二件事:①人死了,生命并没有中断,还继续有生命的存在。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那时候,佛教尚未传进中国,所以,你不能说这是佛教伪造的故事。人死了,还继续有生命的存在,表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只是现在。现在有的人做了很多好事,你没有看见他得到什麽好的果报,但是,将来会有善报,将来还会有生命来承担他以前种下的果报。

  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余字,如何讲呢?易经是我们中国哲学的一部高深的书,但是,这个地方与佛法来对比,还有这个问题,就是,人死了以後。我小时候读过私塾,就是读论语、孟子、大学这些书,当时,我是很笨的人,老师为我讲,我也不懂,但是,出了家以後,想起以前小时候读书的事情,对孔夫子有好印象,还有欢喜心,到书店里面看见四书,还想买回来,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孔夫子还没有说到生死轮回的事情。钱穆,他是中国的一位学者,由香港到台湾,可能也不在了,他也很明白的说:「中国的孔孟之道,只说到现在的人世,也不说过去,也不说未来」,所以,明白的说,也就是断灭论。子路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实在说得有道理,未知生,未知死,若知道生,也就知道死。但是,这个回答,等於是没有回答,还是不知道死以後是什麽事,孔子还是没有说这件事,所以,也等於是断灭论。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说,这个人做了很多好事,应该有好的果报,但是他自己不能承受,因为他死掉了,那麽,谁来承受呢?这句话说,由他的儿女来承受父母做的好事的功德果报。这句话也是好,我自己做的好事,我自己将来得不到功德,但是我的儿女将来能得到功德,也是好嘛,所以,这件事也能鼓励人做善,也有这个作用。但是,在佛教的理论上说,不是这麽回事,而是:谁做善,谁就得果报,谁做恶,也是谁得果报,你没有做善,你就没有得善的果报,你没有做恶,你也就没有得恶的果报,你自己做,你就自己负责。

  但是,有的时候,这位父亲的眼睛有病,他的儿子的眼睛也有病,去看医生以後,医生说「你这个眼睛是遗传来的」,他的心里就不高兴。这话如何说呢?若按佛法来讲,就是「共业」,不是遗传!这是过去世时,父亲与儿子在一起做过一种有过失的事情,在眼睛上做过一种有过失的事情,所以今生共同得果报,不是谁的遗传。我现在思惟这件事,父子或夫妻,都是有共业,若没有共业,就不能给你做儿做父亲,没有共业,也不能做夫妻,这是共业,大家一起做功德,大家就共同得果报,是这麽回事,得果报时,大家共同的享受,你做恶时是共同做恶,得果报时也是这样。

  我有一天看报纸上,有一个人写一篇文章,上面写「南天王」名字,南天王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广州,可能是在北洋政府时代或北洋政府结束後,南天王就是陈继堂,陈树华是陈继堂的名字,陈继堂有一个小太太,陈继堂一直的升官,但是这个小太太有时候有些事情,陈继堂不高兴,就把这个小太太驱逐了,驱逐以後,陈继堂的官却一直往下降,很多事情不如意,旁边的人就说:「你赶紧把你的小太太请回来才可以」,陈继堂就把他的小太太请回来,请回来以後,他又继续升官。有人写这样一篇文章,我在想,这是共业,他与他的小太太有共业,他们以前做过什麽功德,现在要共同的享受富贵,她若不在,这个富贵就不能来的,就是有这个事。

  所以,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对了一半。按佛法的道理是,「善有善应不虚妄」。刚才「死当结草」的故事,也可以看出这个来。

  「故应受持清净戒」,所以,我们应该要受戒,要持戒清净,不要做错误的事情,我们将来就没有不如意的果报,我们才能增上生,才能满足我们如意的想法。所以,除了第一个颂我们要布施以外,而且,我们要持戒。如果我们常杀生,除了到三恶道去走一走,以後还会多病短命,所以,应该要持戒。如果偷盗,当然有轻也有重,偷盗容易使令我们贫穷,就算是我们做过功德,我们能够富,但是如果这个人偷盗过,就容易垮台,你的财富容易无缘无故就失掉。所以,也不应该做杀、盗、邪淫、妄语这些事情。

  「有情虽为欲所苦,愿离於欲者甚少,若能发心修静虑,得三昧乐欲苦灭」:增上生,也有二种,①第一种是在欲界内得到富贵荣华的一切如意事情;②第二种是上升色界天、无色界天去,就是这种人不高兴这种欲。

  「有情虽为欲所苦,愿离於欲者甚少」,我们一切有情都有欲,也是为欲所苦恼,应该是离欲啊!但却不是,「愿离於欲者甚少」,为欲所苦,应该要离欲,结果,要离欲者不多,愿离欲者很少。

  「若能发心修静虑」,只有少数人忽然间有决心,不愿意有欲,就放弃欲,专心修禅定,有志者事竟成,他就会成功,他就能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无色界天四空定,得到禅定以後,有何好处呢?有三昧乐,就是有禅定的快乐。禅定的快乐,经论上现成的名字,叫做轻安乐。

  我们人世间只有二种乐,一个是欲乐,一个是三昧乐。第三种,就是涅槃乐。就这三种乐。涅槃乐,是圣人的境界;我们凡夫,就是一个欲乐,一个三昧乐。欲乐是多诸苦恼,三昧乐是没有那麽多苦。成就三昧乐的人,多数是在深山里面住,他不愿意与我们凡人在一起,他在深山里面住,我们肉眼来看,感觉他很苦,因为他的生活条件不好,但是他的心情是快乐的,因为他只要少少的饮食就可以活命,少少有点衣服,他就能过得去,原因就是他内心里面有禅定,禅定能保护他的身体少病痛,不能说完全没有病,能减少病痛,四大容易调和,减少病痛,因为有三昧的快乐,所以他在深山里面住,与我们凡人不一样,他是非常快乐的。得到三昧乐以後,「欲苦灭」,欲的苦恼没有了,他也就不欢喜有欲,欲的苦恼没有了,他就只有三昧乐,有三昧乐的人,对於我们人世间的事情,在他来看,都是不值得,不值得去求名,不值得去求权位,哦,我希望做国家的领导人,他都不希望,他也没有兴趣求财富,他的内心里面非常的充实,除非他有大悲心,他才会来到人世间来,与我们人在一起,有多少会帮助我们一些,如果没有大悲心,他就会在深山里面住,不管我们的事,他若将来死掉了,寿命到了,他就到色界天上去了,色界天以上的寿命特别长,都是以劫计算,一个大劫、二个大劫,非非想天的寿命是八万大劫,寿命是特别长,不老也不病,有这种境界。我们人间的人的身体,是多病痛,如果年轻人可能稍微好一点,年纪大的就问题很多,因为有了病痛或老了的时候,就多诸苦恼。

  欲界天上的人,也好一点,他们也是不老也不病,身体也特别健康,但是会死掉,欲界天上的人,也是有欲,他们的欲比人间更重。我们人间的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去找一个职业,要做事情,天上的人就没有这件事情,因为他们的衣食都是自然的,不做工,不去求发财的事情,所以整天没有别的事情做,时时的就是乐,各式各样的欲乐,只有这件事,另外没有别的事情。

  色界天以上的人,没有欲乐,只有三昧乐,寿命更是长,身体的境界更是微妙,色界天上的人就是光明的境界。我们读法华经化城喻品,大通智胜佛成佛的时候,大通智胜佛放大光明,十方世界放大光明,五百万亿世界的梵天王都乘著宫殿到大通智胜佛这里来,我们从经文上看,色界天的人都是乘著宫殿在虚空里飞,经过很多很多的世界,到大通智胜佛这里来,科学家如何解释这种事情?从这里看出来,天上的人的境界是不可思议。不过,现在我们人也是很有智慧,制造飞机在天空里飞,但是,不是百分之百的安全,还有这个问题。

  以上这段文,一个说布施,一个说持戒,一个说修禅定,施戒修,这是增上生应该学习的事情。这个第二段,已经说完了。以下继续说第三段。 

  【第三颂】: 『若不发心修圣道,生死众苦无能出,圣道甚深复甚深,从闻思修为次第。 

  身不净,受是苦,止观无常与无我,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无所住不取相不可得。

  唯见色闻声,是人不知佛,真如非是识境故,暖顶忍世第一,一刹那见圣谛。』。

  「若不发心修圣道,生死众苦无能出,…

《学习佛法的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