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來改換一位將軍,叫做杜回,杜回是不得了的將軍,他領軍與晉國作戰,魏棵就輸了,魏棵心裏因此憂愁,他於夜間睡不著,忽然間打瞌睡了,就夢見一位老人說:「青草坡,青草坡」,他就自夢中醒來,他就對他的弟弟說:「我剛才夢見一位老人說,青草坡青草坡,是什麽意思呢」,他的弟弟就說:「有道理,青草坡是在我們這個城外某一個地方,那個地方青草深,那個老人告訴我們要往那裏跑,所以我們打敗仗時,不妨往那個地方跑,看看有什麽事情」,魏棵就說:「好」,因此他們把城門打開,繼續與杜回作戰,打幾回合後,他們就往青草坡跑,跑至青草坡時,杜回追過來,但是,杜回的軍隊卻被那裏的青草絆倒,衛珂就看見有一位老人在那裏把青草結成一個扣,所以杜回的軍隊經過那裏就被青草扣絆倒了,這時候,魏棵就明白是怎麽回事,他們兄弟二人就回頭把杜回捉住殺死了,打勝這個戰爭後,魏棵領軍回城慶祝,於夜間安然入睡時,又夢見那位老人,老人說:「你知道我是誰呢?」,魏棵在夢中說:「我不認識你是誰」,老人說:「我就是你所改嫁的那個女人的父親」,魏棵就自夢中醒來,因此他知道,就是他的小母親的父親。爲什麽會這樣子呢?因爲魏棵把老人的女兒改嫁了,沒有把她殉葬掉,等於是救她一命,那個女人的父親心裏面感謝魏棵,所以現在來救他,解除他的困難。
魏棵以前對那個老人的女兒好,所以他現在來幫助魏棵打勝仗,是這樣的意思。我們說「善有善應不虛妄」。在這個故事,我們看出二件事:①人死了,生命並沒有中斷,還繼續有生命的存在。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代,那時候,佛教尚未傳進中國,所以,你不能說這是佛教僞造的故事。人死了,還繼續有生命的存在,表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只是現在。現在有的人做了很多好事,你沒有看見他得到什麽好的果報,但是,將來會有善報,將來還會有生命來承擔他以前種下的果報。
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個余字,如何講呢?易經是我們中國哲學的一部高深的書,但是,這個地方與佛法來對比,還有這個問題,就是,人死了以後。我小時候讀過私塾,就是讀論語、孟子、大學這些書,當時,我是很笨的人,老師爲我講,我也不懂,但是,出了家以後,想起以前小時候讀書的事情,對孔夫子有好印象,還有歡喜心,到書店裏面看見四書,還想買回來,但是,現在回想起來,我們孔夫子還沒有說到生死輪回的事情。錢穆,他是中國的一位學者,由香港到臺灣,可能也不在了,他也很明白的說:「中國的孔孟之道,只說到現在的人世,也不說過去,也不說未來」,所以,明白的說,也就是斷滅論。子路問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實在說得有道理,未知生,未知死,若知道生,也就知道死。但是,這個回答,等於是沒有回答,還是不知道死以後是什麽事,孔子還是沒有說這件事,所以,也等於是斷滅論。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句話說,這個人做了很多好事,應該有好的果報,但是他自己不能承受,因爲他死掉了,那麽,誰來承受呢?這句話說,由他的兒女來承受父母做的好事的功德果報。這句話也是好,我自己做的好事,我自己將來得不到功德,但是我的兒女將來能得到功德,也是好嘛,所以,這件事也能鼓勵人做善,也有這個作用。但是,在佛教的理論上說,不是這麽回事,而是:誰做善,誰就得果報,誰做惡,也是誰得果報,你沒有做善,你就沒有得善的果報,你沒有做惡,你也就沒有得惡的果報,你自己做,你就自己負責。
但是,有的時候,這位父親的眼睛有病,他的兒子的眼睛也有病,去看醫生以後,醫生說「你這個眼睛是遺傳來的」,他的心裏就不高興。這話如何說呢?若按佛法來講,就是「共業」,不是遺傳!這是過去世時,父親與兒子在一起做過一種有過失的事情,在眼睛上做過一種有過失的事情,所以今生共同得果報,不是誰的遺傳。我現在思惟這件事,父子或夫妻,都是有共業,若沒有共業,就不能給你做兒做父親,沒有共業,也不能做夫妻,這是共業,大家一起做功德,大家就共同得果報,是這麽回事,得果報時,大家共同的享受,你做惡時是共同做惡,得果報時也是這樣。
我有一天看報紙上,有一個人寫一篇文章,上面寫「南天王」名字,南天王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廣州,可能是在北洋政府時代或北洋政府結束後,南天王就是陳繼堂,陳樹華是陳繼堂的名字,陳繼堂有一個小太太,陳繼堂一直的升官,但是這個小太太有時候有些事情,陳繼堂不高興,就把這個小太太驅逐了,驅逐以後,陳繼堂的官卻一直往下降,很多事情不如意,旁邊的人就說:「你趕緊把你的小太太請回來才可以」,陳繼堂就把他的小太太請回來,請回來以後,他又繼續升官。有人寫這樣一篇文章,我在想,這是共業,他與他的小太太有共業,他們以前做過什麽功德,現在要共同的享受富貴,她若不在,這個富貴就不能來的,就是有這個事。
所以,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對了一半。按佛法的道理是,「善有善應不虛妄」。剛才「死當結草」的故事,也可以看出這個來。
「故應受持清淨戒」,所以,我們應該要受戒,要持戒清淨,不要做錯誤的事情,我們將來就沒有不如意的果報,我們才能增上生,才能滿足我們如意的想法。所以,除了第一個頌我們要布施以外,而且,我們要持戒。如果我們常殺生,除了到叁惡道去走一走,以後還會多病短命,所以,應該要持戒。如果偷盜,當然有輕也有重,偷盜容易使令我們貧窮,就算是我們做過功德,我們能夠富,但是如果這個人偷盜過,就容易垮臺,你的財富容易無緣無故就失掉。所以,也不應該做殺、盜、邪淫、妄語這些事情。
「有情雖爲欲所苦,願離於欲者甚少,若能發心修靜慮,得叁昧樂欲苦滅」:增上生,也有二種,①第一種是在欲界內得到富貴榮華的一切如意事情;②第二種是上升色界天、無色界天去,就是這種人不高興這種欲。
「有情雖爲欲所苦,願離於欲者甚少」,我們一切有情都有欲,也是爲欲所苦惱,應該是離欲啊!但卻不是,「願離於欲者甚少」,爲欲所苦,應該要離欲,結果,要離欲者不多,願離欲者很少。
「若能發心修靜慮」,只有少數人忽然間有決心,不願意有欲,就放棄欲,專心修禅定,有志者事竟成,他就會成功,他就能得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或無色界天四空定,得到禅定以後,有何好處呢?有叁昧樂,就是有禅定的快樂。禅定的快樂,經論上現成的名字,叫做輕安樂。
我們人世間只有二種樂,一個是欲樂,一個是叁昧樂。第叁種,就是涅槃樂。就這叁種樂。涅槃樂,是聖人的境界;我們凡夫,就是一個欲樂,一個叁昧樂。欲樂是多諸苦惱,叁昧樂是沒有那麽多苦。成就叁昧樂的人,多數是在深山裏面住,他不願意與我們凡人在一起,他在深山裏面住,我們肉眼來看,感覺他很苦,因爲他的生活條件不好,但是他的心情是快樂的,因爲他只要少少的飲食就可以活命,少少有點衣服,他就能過得去,原因就是他內心裏面有禅定,禅定能保護他的身體少病痛,不能說完全沒有病,能減少病痛,四大容易調和,減少病痛,因爲有叁昧的快樂,所以他在深山裏面住,與我們凡人不一樣,他是非常快樂的。得到叁昧樂以後,「欲苦滅」,欲的苦惱沒有了,他也就不歡喜有欲,欲的苦惱沒有了,他就只有叁昧樂,有叁昧樂的人,對於我們人世間的事情,在他來看,都是不值得,不值得去求名,不值得去求權位,哦,我希望做國家的領導人,他都不希望,他也沒有興趣求財富,他的內心裏面非常的充實,除非他有大悲心,他才會來到人世間來,與我們人在一起,有多少會幫助我們一些,如果沒有大悲心,他就會在深山裏面住,不管我們的事,他若將來死掉了,壽命到了,他就到色界天上去了,色界天以上的壽命特別長,都是以劫計算,一個大劫、二個大劫,非非想天的壽命是八萬大劫,壽命是特別長,不老也不病,有這種境界。我們人間的人的身體,是多病痛,如果年輕人可能稍微好一點,年紀大的就問題很多,因爲有了病痛或老了的時候,就多諸苦惱。
欲界天上的人,也好一點,他們也是不老也不病,身體也特別健康,但是會死掉,欲界天上的人,也是有欲,他們的欲比人間更重。我們人間的人,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要去找一個職業,要做事情,天上的人就沒有這件事情,因爲他們的衣食都是自然的,不做工,不去求發財的事情,所以整天沒有別的事情做,時時的就是樂,各式各樣的欲樂,只有這件事,另外沒有別的事情。
色界天以上的人,沒有欲樂,只有叁昧樂,壽命更是長,身體的境界更是微妙,色界天上的人就是光明的境界。我們讀法華經化城喻品,大通智勝佛成佛的時候,大通智勝佛放大光明,十方世界放大光明,五百萬億世界的梵天王都乘著宮殿到大通智勝佛這裏來,我們從經文上看,色界天的人都是乘著宮殿在虛空裏飛,經過很多很多的世界,到大通智勝佛這裏來,科學家如何解釋這種事情?從這裏看出來,天上的人的境界是不可思議。不過,現在我們人也是很有智慧,製造飛機在天空裏飛,但是,不是百分之百的安全,還有這個問題。
以上這段文,一個說布施,一個說持戒,一個說修禅定,施戒修,這是增上生應該學習的事情。這個第二段,已經說完了。以下繼續說第叁段。
【第叁頌】: 『若不發心修聖道,生死衆苦無能出,聖道甚深複甚深,從聞思修爲次第。
身不淨,受是苦,止觀無常與無我,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無所住不取相不可得。
唯見色聞聲,是人不知佛,真如非是識境故,暖頂忍世第一,一刹那見聖谛。』。
「若不發心修聖道,生死衆苦無能出,…
《學習佛法的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