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资具,能够进步了,就使令我们心情快乐,天气冷的时候,屋子里面有暖气,天气热的时候,屋子里面有冷气,这就是资具。若没有资具,我们没有什麽乐,我们没有病痛的时候,身体健康,也是感觉没有什麽乐,就是感觉到没有什麽苦就是了。所以,「若无资具乐非有」,乐要靠种种如意的资具,才会出现快乐。我们人间的人、欲界天上的人,都是这样子。若没有外缘,就没有乐可说。所以,我们要希求乐,一定要有资具。这些资具是从那里来的呢?「佛知众具从施出」,佛的智慧,知道资具是从布施来的,你要布施,就是我们要有同情心,看见别人有困难时,我们拿出力量去解除他的困难,或者老年人要去看病,他没有病,我用车载他去看病,如果他的眼睛有病,我用车载他去看病,把他的眼治好了,这就是功德。
我们人稍大一点,朋友就会多,或者我们见的人多了,你就会发现人的眼睛不一样,有的人的眼睛有神有威,有的人的眼睛没有什麽神,平平常常的,可能看上去好像要睡觉的样子,没有精神,但是有的人的眼睛有威有神。我遇见一个人的眼睛有神,就是现在台湾的印顺老法师,你到那里与他见面谈话,他现在九十多岁了,你现在去看他,他的眼睛还是有神,与别人不一样。另外我听一个做过将军的人,他带过军队,做过将军,他告诉我,他在前线统帅几十万军作战的总司令,他回去向老蒋报告的时候,两眼相对的时候,心里就害怕,就是他的眼睛有威神。人的眼睛就是不一样。印顺老法师九十多岁了,他看书还是戴眼镜。我们的眼睛也是我们的资具。有的人身体有病,就是资具不太好,但是,有的人身体健康没有病,没有病也是乐,有病是苦恼的。
所以,这些资具,他的眼睛特别有神,是从那里来的呢?就是他做过特别的功德,其中一样功德,他帮助别人增长智慧,他做过这件功德,他将来的眼睛就会不同,若是这个人伤害别人的眼睛,他将来的那个眼睛就会有问题了,就不同了。例如,那个地方黑暗,需要有个光明,大家从那里走,才感觉到安全,那麽,你就发心在那里设一个灯,那麽,你将来的眼睛就会特别好。
所以,我们佛教也会说到其他的一些事情,有的人身体健康,从来没有病,但是有的人常常有病要常常看医生,这是什麽原因?佛法告诉我们,你有慈悲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好,常爱护一切人,不伤害人,你将来的身体就会健康,如果我随时恼了,我就要打人,我就是伤害人,你将来的身体就会多诸病痛,因为你常常使人痛苦,你说一句话像刀似的,别人听见你一句话就心里痛,将来你的心情也不会快乐的,就会不好。
各式各样的资具,最重要的资具是我们的生命,这个生命是最重要。这个资具是从那里来的呢?「从施出」,从布施出来的。我布施人家欢乐,我常使人心情快乐,不要因为我而使人苦恼,这也是布施。别人有困难,我能去帮助,困难有各式样的困难,尽我所能,使人心情好一点,你能这样做呢,你就会有如意的资具,你现在也会好,你将来的资具也会特别好。
我们刚才说过,刘邦与项羽,刘邦的助手人才特别多,不管是文武,人才是特别多,项羽的人才是特别少,人才可以说是资具,刘邦的资具特别多,项羽的资具特别少。唐太宗也是,他的部下人才特别多,所以他成功了。所以,刘邦也成功了,而项羽失败了。所以,人要资具特别好而且要特别多,这是从那里来的呢?这是从施出。佛教的六波罗蜜里面,有一个忍波罗蜜,你若能修忍波罗蜜,你的朋友就会多,而且会逐渐的提高他的程度。如果你不能忍,你说话随时会伤害人,或者如何如何的,你的朋友会少。朋友少,也可以说是资具少。所以,从这方面看,我希望我将来的资具多而且好,就要有忍波罗蜜。
「故佛先说布施论」,佛观察众生皆求乐,为满足你的乐的愿望,就告诉你一个好的方法,就是你要先做布施。固然我们有财富,我们拿财富去解决别人的困难,其实不只於此,随时随地都是布施,随时你说一句好话,那也就是布施,随时有不如意的事情,你心里面不要愤怒,其实也是一种布施。
我们说布施,其中有一样是无畏施,我布施你一个不恐怖,如何讲呢?这句话包含的意思非常多。例如,这个人在佛法里面,他信佛了,他能受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我们劝他受五戒,他经过考虑以後接受。如果我劝一个人受五戒,他不接受,这表示什麽意思?「我要杀就杀,我要盗就盗,我要说谎话就说谎话」,就表示这个意思,这个人与你做朋友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你与这样的人做朋友的时候,你时时要谨慎,如果这个人诚恳的、真诚的,不是虚妄的,他受五戒,你与他做朋友的时候,你的心情是如何?你心里面安一点,这个人不偷盗、不说谎话,他说的话,可信的成份多,心情就没有恐怖,恐怖的程度会降低了,这就叫做无畏施。所以,我们能够品德好,我们就叫做无畏施。这样子,你将来的情形非常的好,环境非常好,好到什麽程度?你的朋友都对你很忠实的,就是你当初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你对与你有关系的人,你都能保持住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所以你将来到任何的地方,结果的时候,你周围的人对你也都这样子。所以,佛教里面说,我们在人间能受五戒,你受持得很圆满的时候,你会生到天上去,天上的人都是这样子,都是非常的忠厚和平,不像人间的人是靠不住。释提桓因是爱好和平的人,阿修罗要与他作战,他是不得已要与阿修罗对抗,但是,实在说,他的性格是和平的。
所以,佛告诉我们要布施,你能这样做,你将来就能快乐了,你将来就会有很多如意的资具,心情就会快乐,就没有苦恼,所以,我们若想要增上生,属於这一方面,你就要学习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是什麽?就是智慧的布施,用你的智慧去布施给需要的人,你将来就会得到增上生的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人,博爱众生不行非,善有善应不虚妄,故应受持清净戒」,前面是说布施,以下是说持戒,就是有的事情,我们不可以做。我们想要做这件事,为什麽不做呢?我愿意这样做,就可以这样做嘛,为何不准我做呢?道理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人」,很简单,你说我要做这种事情去影响对方,如果对方也以同样方法来对付我,我欢喜不欢喜呢?我不欢喜,那麽,你也不应以这样的事情来加在别人的身上,你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人」,这就叫做戒。佛教说的戒,就是这样的意思。譬如别人要杀害我,我不同意,我也不可以去杀害别人,佛教里面说的戒,不管是在家居士或出家人,不杀生这条戒,主要还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我是同类,我应该尊重他爱护他,不可以伤害他。所以,这个不杀害,其实我们心平气和的时候,谁也不会说我要杀人,没有这件事,就是利害冲突的时候,或者是心里面或者是愤怒,或者是心里面贪而要去杀人,各式各样的因缘,佛说不可以杀。「己所不欲勿施人」是孔夫子说的,佛也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别人这样做,你不欢喜,你也不要这样做。你就这样想,「己所不欲勿施人」,这个戒就具足了,就可以守护住了。
别人伤害我,我不同意,所以我也不要伤害人,这是为了苦的关系,别人伤害我,我痛苦,所以我伤害别人,别人也会痛苦。所以,从这里要推而广之,我们要爱护一切人,也应该爱护一切众生,所以要博爱,要普遍的爱护一切众生。不但是人,其他的动物,我们也要爱护,它是一条牛、一只狗、一只鸟,乃至一个蚂蚁,我们都要爱护,我们不要伤害别人,对於别人有伤害的事情,我们都不要做。你若做了,有後患,他将来一定要有报复,就是一条狗或一条牛,你如果伤害它,它心里面明白白的,它就是不会说话,但是,将来有因缘的时候,它就是要报复的,那可怎麽办呢?过去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就不高兴一条狗,走过去就踢狗一下,狗很痛,来生他做了大将军,他各处走,就遇见以前踢他一脚的这个人,它就不高兴,他现在是大将军,一下子就把这个人杀死了。当然这个将军也不知道是什麽原因要杀这个人,就是不高兴就是了。所以,这件事,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事,你尽量的容忍一点,你不要一时的愤怒,做一些错误的事情,是错误的。如果你爱护一切众生,将来也就很多是有缘的,你爱护这个人,这个人将来也做人或做天上的人,你也是做人或在那里,遇见了,大家都是有缘的,没有恨,所以应该这样子才好。
「善有善应不虚妄,故应受持清净戒」,我己所不欲,爱护一切众生,我不做伤害人的事情,但是,我忍不住时还是要做,应该忍一点不要做,应该做好事。做好事有何好处呢?「有善应」,你现在做好事,你将来就会有好的果报出来,这件事是真实不虚妄。
我们读过李密写的陈情表,李密是三国时代蜀国人,蜀国刘备死後,刘备的儿子刘禅做皇帝,李密在当时做一个小官,後来刘禅垮台了,这时候是晋朝,晋武帝听说李密的品德非常高,想要请他做官,但是,李密写了陈情表,文章大意是,他幼年时母亲改嫁,由他的祖母照顾他,现在他的祖母老很多,他现在要照顾他的祖母,所以无法去做官,陛下如果能满我的愿,我将来会报你的恩,其中有一句话「死当结草」的话。
「死当结草」是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佛教当时尚未来到中国,这个故事是,晋国的魏武子,他娶一个小太太,魏武子後来有病,就对他的儿子魏棵说:「如果我将来死了,就把我娶的小太太改嫁了,因为她的年纪还很轻」,後来,他病重的时候,又对他的儿子说:「如果我死了,就把我娶的小太太陪葬」,他就是改变原意了,後来他死了,但是,他的儿子魏棵并没有把这个小母亲殉葬,而把小母亲改嫁出去。後来,魏棵也做了晋国的将军,率领军队在一个地方与秦国作战,秦国先是败仗…
《学习佛法的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