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学习佛法的次第
★颂文★★★。
【颂一】:
有情无量入佛法,根性有异学亦别,增上生与决定胜,如是二途一切摄。
【颂二】:
一切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佛知众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 己所不欲勿施人,博爱众生不行非,善有善应不虚妄,故应受持清净戒。 有情虽为欲所苦,愿离於欲者甚少,若能发心修静虑,得三昧乐欲苦灭。
【颂三】:
若不发心修圣道,生死众苦无能出,圣道甚深复甚深,从闻思修为次第。 身不净,受是苦,止观无常与无我,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无所住不取相不可得。 唯见色闻声,是人不知佛,真如非是识境故,暖顶忍世第一,一刹那见圣谛。
【颂四】:
假使积珍宝,崇高至於天,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
【寒山诗】: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住兹凡几年,屡见春秋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
★★★★。
超定老法师慈悲,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今天我们中国佛教,这个地区,不管是美国也好,加拿大也好,新加坡也好,台湾也好,佛教徒比十年前增加得非常的多,这可见,有善根的人还是不少的。虽然说,现在是末法时代,不是正法,但是,有善根的人多,还是特别吉祥的。但是,相信佛教的人多起来,也自然的引起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学习佛法的次第,我们应该怎麽样学习佛法?这个问题,不但是初来到佛教的人,就是已经出了家,在佛教里面受了大戒的出家人,也同样的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我想就这一方面表示我个人的看法,提供各位作参考。我分四节谈这个问题。
【颂一】:
『有情无量入佛法,根性有异学亦别,增上生与决定胜,如是二途一切摄。』。
第一节,我说四句话。
「有情无量入佛法,根性有异学亦别」,「有情无量」这句话,当然众生是无量无边的,胎卵湿化,欲界、色界、无色界,各式各样的众生非常多,虽然是无量无边,但是,现在说的「有情无量」不是那个意思,是来到佛法里面的人,叫做「有情无量」,就是已经相信佛教的人。这一方面的人,他们肯相信佛法,这叫做「入」,「入」这个字,就是相信的意思,如果他没有相信佛法,那不能算是入佛法。现在的人,我感觉到,的确是有智慧的,小孩子是例外的,年纪稍微大了,知识成熟了,对於某一种思想能建立信心,不是简单的事情,他一定经过长时期的思惟观察,感觉到是真的,我才相信的,如果有一点疑问,那是不可能有信心。所以,这里讨论的人,就是已经有了信心的人,他来到佛法里面,他应该根据什麽样的次第来学习佛法呢?
「根性有异学亦别」,人的善根、心性,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有善根,但是不完全一样,你有你的思想,我有我的好乐,那麽,自然是不一样。「根性」这句话,「根」这个字,是指过去世,就在现在的生命之前的生命,他可能在佛法里面熏习过、学习过,或者他学习过南传的佛教,或者学习过北传的佛教,也可能学习了密,或者学习显,或者学习得很深,或者学习一少部分,各式各样的情形不一样,那麽,「根」是指过去栽培的。「性」,是指现在的心,「性」这个字,在佛教里面是很深奥的,但是,现在我们不是那样的意思,性者,心也,就是现在的心。现在的心,现在我所欢喜的,我现在欢喜陀罗尼,或我欢喜静坐,或我欢喜做种种的功德,这就叫做性。这二个字,就表示过去在佛法里面的修行。或者,现在,在这个社会上,小时候父母的栽培,後来在学校里面的学习,後来在社会的大环境里面,也可以说是学习,这种种的关系的酝酿,他现在的心情是怎麽回事?他在佛法里面欢喜怎麽样?有人做医生的,有人做律师的,当然他的思想是不一样,来到佛法里面,也可能相同的,也可能不相同的。所以,「根性有异学亦别」,他来到佛法里面学习的时候,也就不一样,是不同的情形。
不同是不同,我们从大方向上来说,可以归纳成二类,我们不要说是无量无边的差别,就是「增上生与决定胜」,就是这二类。
何谓「增上生」?这个人不想学习正法,他不想要成佛、做大菩萨、做阿罗汉,他没有这个兴趣,他有什麽兴趣呢?就是希望我现在的生活好一点,我现在的生命结束了,我将来的生命更好一点,我就欢喜这样,你叫我修学圣道,我不欢喜。我们佛教徒里面,还是有这种情形的,这样做,这样的想法,也是对的,不能说不对。我希望我将来的寿命长一点,我的富贵比现在好一点,我将来的财富比现在还要多,我的身体健康没有病,这样的想法,也是对的。我希望我将来的眷属,父母也好,所有亲爱的人,都是特别好的,就像唐太宗,父亲也是皇帝,儿子也是皇帝,你看这个情形有多好,就是,我们希望将来的眷属更好,现在就是好,将来还要更好,这样的想法,也是对的。我希望将来的智慧比现在更高,我将来的能力比现在更强,这样的想法,也是对的。这就叫做增上生,这是一类。
第二类叫做「决定胜」,何谓决定胜?他是决定的胜利了,就叫做决定胜。例如,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作战,刘邦常常是战败,战胜的时候不多,楚霸王战胜的时候是很多,但是这都不算数,最後胜利才是胜利,最後是刘邦胜利了,楚霸王是失败了,决定胜是这样的意思。他这个胜利以後,永久不再失败了,叫做决定胜。这样的意思,在佛教里面,可以说,学习圣道的人,譬如说,你能够得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我做阿罗汉,我做辟支佛,我做大菩萨,我成佛,这是决定胜,就是从那个以後,决定不会再失败了,是决定胜,这是一类人。我们佛教徒里面,很多很多的佛教徒,根性属於这一类的,叫做决定胜。
如果我愿意增上生,刚才说的,当然也是很好,但是,不是决定胜。因为我们将来可能再来人间,再来人间的情况比现在好得多,满我所愿了,的确是比现在好,但是靠不住的,为什麽靠不住呢?有可能糊涂了,权力大的时候,有可能「天子一怒,流血千里」,你可能要开枪了,可能会做恶事,做恶事就会失败了,就可能会这样。如果说:「我不做人,我要到天上去」,到天上去,当然是不错,天上是不老也不病,但是终究还是要死掉,死掉的时候,你的功德特别大,可能继续又生到天上去,但是,终究有一天,要从天上下来,来到人间了,可能还是一样,也可能还是做错事了,也可能过去做过什麽错误的事情,从天上下来时,就直接跑到三恶道去了,就苦了,那麽,不是决定胜。只有修学圣道是决定胜。
所以,从我们无量无边的佛教徒里面,我们可以分成这样二类,一类是欢喜增上生的,一类是欢喜决定胜的。这样的分类,是经论现成的说法,不是我的分类。
「如是二途一切摄」,就这二条道路,可以包括一切的佛教徒。一切的佛教徒,不超过这二类,是这样。当然,有的人是增上生,忽然转变成决定胜,那也是可能。也有可能自己是想要修学圣道,也是这样子做了,後来又退回去了,又做增上生了,这还是有可能的。除了这二类以外,那就不算数,不算是在佛教徒以内的。所以,这二类可以包摄一切的佛教徒。这二类的佛教徒,因为大家的意愿不一样,他学习佛法的次第也就不一样了。
【第二颂】: 『一切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佛知众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
己所不欲勿施人,博爱众生不行非,善有善应不虚妄,故应受持清净戒。
有情虽为欲所苦,愿离於欲者甚少,若能发心修静虑,得三昧乐欲苦灭。』。
我们就先说增上生,增上生,他学习佛法的次第应该怎麽样呢?「一切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佛知众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如果我们走增上生这条路,我们就是要做这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要布施。第二个偈,「己所不欲勿施人,博爱众生不行非」,就是戒。第三个偈是修禅定。就是施戒修。你如果想要增上生,有这样的意愿,你学习佛法的次第就是施戒修,做这三种功德,修习这三种办法。
第一个方法是要布施,为何要布施呢?「一切众生皆求乐」,不论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大家的意愿,都希望心情快乐,我自己也快乐,我也希望自己的父母快乐,我也希望哥哥弟弟姊姊妹妹一切的儿女夫妻都快乐,或者我做了皇帝,希望全国的人民都快乐,或希望全世界的人民都快乐。希望快乐,是所有的人的心情,一切众生的心情都是这样子,乃至畜生的世界也都是一样,都是希求快乐的。希求快乐,这件事,这样的希求,就是决定胜这一类的人,也是希求快乐的,没有说我希望苦的,没有这件事。如果说要修苦行,修苦行的目的是什麽?目的还是要求乐!如果只是求苦,没有什麽意思的。所以,求乐,这句话,没有人不是这样,而且是对的,希求快乐是对的,没有错误的。但是,这种快乐不是天然而有的。尤其是我们佛教的教义,认为世间上的事情都是因缘所生,没有因缘就没有这件事,要自己创造才有这件事,所以,我希求快乐,就要努力创造这种快乐,快乐才会出现。我们在佛法里面讲,乐是从那里来的呢?现在这四句话,「一切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佛知众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这不是我作的,这是入中论说的。
乐,要各种因缘才有乐。乐,是什麽因缘?要有资具,才有乐。资具是什麽?例如,我要住一个好房子,我心情才快乐,所以,这个房子就是资具,我有好的长裤、我穿好的衣服,我还买一个好的汽车,这都是资具,我有一个好的浴室,现在人的智慧增长了,浴室在房里面,古代乡村的人,可能现在还都是那样子,就是我的家现在也还是没有进步,根本可以说没有厕所,现在的人进步了,把厕所放在房子里面,这也是资具进步了,所以有乐。各式各样…
《学习佛法的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