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師:學習佛法的次第
★頌文★★★。
【頌一】:
有情無量入佛法,根性有異學亦別,增上生與決定勝,如是二途一切攝。
【頌二】:
一切衆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佛知衆具從施出,故佛先說布施論。 己所不欲勿施人,博愛衆生不行非,善有善應不虛妄,故應受持清淨戒。 有情雖爲欲所苦,願離於欲者甚少,若能發心修靜慮,得叁昧樂欲苦滅。
【頌叁】:
若不發心修聖道,生死衆苦無能出,聖道甚深複甚深,從聞思修爲次第。 身不淨,受是苦,止觀無常與無我,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無所住不取相不可得。 唯見色聞聲,是人不知佛,真如非是識境故,暖頂忍世第一,一刹那見聖谛。
【頌四】:
假使積珍寶,崇高至於天,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迹。
【寒山詩】: 重岩我蔔居,鳥道絕人迹,庭際何所有,白雲抱幽石,
住茲凡幾年,屢見春秋易,寄語鍾鼎家,虛名定無益。
★★★★。
超定老法師慈悲,各位法師、各位居士,今天我們中國佛教,這個地區,不管是美國也好,加拿大也好,新加坡也好,臺灣也好,佛教徒比十年前增加得非常的多,這可見,有善根的人還是不少的。雖然說,現在是末法時代,不是正法,但是,有善根的人多,還是特別吉祥的。但是,相信佛教的人多起來,也自然的引起一些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學習佛法的次第,我們應該怎麽樣學習佛法?這個問題,不但是初來到佛教的人,就是已經出了家,在佛教裏面受了大戒的出家人,也同樣的有這樣的問題,所以,我想就這一方面表示我個人的看法,提供各位作參考。我分四節談這個問題。
【頌一】:
『有情無量入佛法,根性有異學亦別,增上生與決定勝,如是二途一切攝。』。
第一節,我說四句話。
「有情無量入佛法,根性有異學亦別」,「有情無量」這句話,當然衆生是無量無邊的,胎卵濕化,欲界、色界、無色界,各式各樣的衆生非常多,雖然是無量無邊,但是,現在說的「有情無量」不是那個意思,是來到佛法裏面的人,叫做「有情無量」,就是已經相信佛教的人。這一方面的人,他們肯相信佛法,這叫做「入」,「入」這個字,就是相信的意思,如果他沒有相信佛法,那不能算是入佛法。現在的人,我感覺到,的確是有智慧的,小孩子是例外的,年紀稍微大了,知識成熟了,對於某一種思想能建立信心,不是簡單的事情,他一定經過長時期的思惟觀察,感覺到是真的,我才相信的,如果有一點疑問,那是不可能有信心。所以,這裏討論的人,就是已經有了信心的人,他來到佛法裏面,他應該根據什麽樣的次第來學習佛法呢?
「根性有異學亦別」,人的善根、心性,是不一樣的,雖然都是有善根,但是不完全一樣,你有你的思想,我有我的好樂,那麽,自然是不一樣。「根性」這句話,「根」這個字,是指過去世,就在現在的生命之前的生命,他可能在佛法裏面熏習過、學習過,或者他學習過南傳的佛教,或者學習過北傳的佛教,也可能學習了密,或者學習顯,或者學習得很深,或者學習一少部分,各式各樣的情形不一樣,那麽,「根」是指過去栽培的。「性」,是指現在的心,「性」這個字,在佛教裏面是很深奧的,但是,現在我們不是那樣的意思,性者,心也,就是現在的心。現在的心,現在我所歡喜的,我現在歡喜陀羅尼,或我歡喜靜坐,或我歡喜做種種的功德,這就叫做性。這二個字,就表示過去在佛法裏面的修行。或者,現在,在這個社會上,小時候父母的栽培,後來在學校裏面的學習,後來在社會的大環境裏面,也可以說是學習,這種種的關系的醞釀,他現在的心情是怎麽回事?他在佛法裏面歡喜怎麽樣?有人做醫生的,有人做律師的,當然他的思想是不一樣,來到佛法裏面,也可能相同的,也可能不相同的。所以,「根性有異學亦別」,他來到佛法裏面學習的時候,也就不一樣,是不同的情形。
不同是不同,我們從大方向上來說,可以歸納成二類,我們不要說是無量無邊的差別,就是「增上生與決定勝」,就是這二類。
何謂「增上生」?這個人不想學習正法,他不想要成佛、做大菩薩、做阿羅漢,他沒有這個興趣,他有什麽興趣呢?就是希望我現在的生活好一點,我現在的生命結束了,我將來的生命更好一點,我就歡喜這樣,你叫我修學聖道,我不歡喜。我們佛教徒裏面,還是有這種情形的,這樣做,這樣的想法,也是對的,不能說不對。我希望我將來的壽命長一點,我的富貴比現在好一點,我將來的財富比現在還要多,我的身體健康沒有病,這樣的想法,也是對的。我希望我將來的眷屬,父母也好,所有親愛的人,都是特別好的,就像唐太宗,父親也是皇帝,兒子也是皇帝,你看這個情形有多好,就是,我們希望將來的眷屬更好,現在就是好,將來還要更好,這樣的想法,也是對的。我希望將來的智慧比現在更高,我將來的能力比現在更強,這樣的想法,也是對的。這就叫做增上生,這是一類。
第二類叫做「決定勝」,何謂決定勝?他是決定的勝利了,就叫做決定勝。例如,漢高祖劉邦與楚霸王項羽作戰,劉邦常常是戰敗,戰勝的時候不多,楚霸王戰勝的時候是很多,但是這都不算數,最後勝利才是勝利,最後是劉邦勝利了,楚霸王是失敗了,決定勝是這樣的意思。他這個勝利以後,永久不再失敗了,叫做決定勝。這樣的意思,在佛教裏面,可以說,學習聖道的人,譬如說,你能夠得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我做阿羅漢,我做辟支佛,我做大菩薩,我成佛,這是決定勝,就是從那個以後,決定不會再失敗了,是決定勝,這是一類人。我們佛教徒裏面,很多很多的佛教徒,根性屬於這一類的,叫做決定勝。
如果我願意增上生,剛才說的,當然也是很好,但是,不是決定勝。因爲我們將來可能再來人間,再來人間的情況比現在好得多,滿我所願了,的確是比現在好,但是靠不住的,爲什麽靠不住呢?有可能糊塗了,權力大的時候,有可能「天子一怒,流血千裏」,你可能要開槍了,可能會做惡事,做惡事就會失敗了,就可能會這樣。如果說:「我不做人,我要到天上去」,到天上去,當然是不錯,天上是不老也不病,但是終究還是要死掉,死掉的時候,你的功德特別大,可能繼續又生到天上去,但是,終究有一天,要從天上下來,來到人間了,可能還是一樣,也可能還是做錯事了,也可能過去做過什麽錯誤的事情,從天上下來時,就直接跑到叁惡道去了,就苦了,那麽,不是決定勝。只有修學聖道是決定勝。
所以,從我們無量無邊的佛教徒裏面,我們可以分成這樣二類,一類是歡喜增上生的,一類是歡喜決定勝的。這樣的分類,是經論現成的說法,不是我的分類。
「如是二途一切攝」,就這二條道路,可以包括一切的佛教徒。一切的佛教徒,不超過這二類,是這樣。當然,有的人是增上生,忽然轉變成決定勝,那也是可能。也有可能自己是想要修學聖道,也是這樣子做了,後來又退回去了,又做增上生了,這還是有可能的。除了這二類以外,那就不算數,不算是在佛教徒以內的。所以,這二類可以包攝一切的佛教徒。這二類的佛教徒,因爲大家的意願不一樣,他學習佛法的次第也就不一樣了。
【第二頌】: 『一切衆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佛知衆具從施出,故佛先說布施論。
己所不欲勿施人,博愛衆生不行非,善有善應不虛妄,故應受持清淨戒。
有情雖爲欲所苦,願離於欲者甚少,若能發心修靜慮,得叁昧樂欲苦滅。』。
我們就先說增上生,增上生,他學習佛法的次第應該怎麽樣呢?「一切衆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佛知衆具從施出,故佛先說布施論」,如果我們走增上生這條路,我們就是要做這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要布施。第二個偈,「己所不欲勿施人,博愛衆生不行非」,就是戒。第叁個偈是修禅定。就是施戒修。你如果想要增上生,有這樣的意願,你學習佛法的次第就是施戒修,做這叁種功德,修習這叁種辦法。
第一個方法是要布施,爲何要布施呢?「一切衆生皆求樂」,不論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大家的意願,都希望心情快樂,我自己也快樂,我也希望自己的父母快樂,我也希望哥哥弟弟姊姊妹妹一切的兒女夫妻都快樂,或者我做了皇帝,希望全國的人民都快樂,或希望全世界的人民都快樂。希望快樂,是所有的人的心情,一切衆生的心情都是這樣子,乃至畜生的世界也都是一樣,都是希求快樂的。希求快樂,這件事,這樣的希求,就是決定勝這一類的人,也是希求快樂的,沒有說我希望苦的,沒有這件事。如果說要修苦行,修苦行的目的是什麽?目的還是要求樂!如果只是求苦,沒有什麽意思的。所以,求樂,這句話,沒有人不是這樣,而且是對的,希求快樂是對的,沒有錯誤的。但是,這種快樂不是天然而有的。尤其是我們佛教的教義,認爲世間上的事情都是因緣所生,沒有因緣就沒有這件事,要自己創造才有這件事,所以,我希求快樂,就要努力創造這種快樂,快樂才會出現。我們在佛法裏面講,樂是從那裏來的呢?現在這四句話,「一切衆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佛知衆具從施出,故佛先說布施論」,這不是我作的,這是入中論說的。
樂,要各種因緣才有樂。樂,是什麽因緣?要有資具,才有樂。資具是什麽?例如,我要住一個好房子,我心情才快樂,所以,這個房子就是資具,我有好的長褲、我穿好的衣服,我還買一個好的汽車,這都是資具,我有一個好的浴室,現在人的智慧增長了,浴室在房裏面,古代鄉村的人,可能現在還都是那樣子,就是我的家現在也還是沒有進步,根本可以說沒有廁所,現在的人進步了,把廁所放在房子裏面,這也是資具進步了,所以有樂。各式各樣…
《學習佛法的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