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習佛法的次第▪P2

  ..續本文上一頁的資具,能夠進步了,就使令我們心情快樂,天氣冷的時候,屋子裏面有暖氣,天氣熱的時候,屋子裏面有冷氣,這就是資具。若沒有資具,我們沒有什麽樂,我們沒有病痛的時候,身體健康,也是感覺沒有什麽樂,就是感覺到沒有什麽苦就是了。所以,「若無資具樂非有」,樂要靠種種如意的資具,才會出現快樂。我們人間的人、欲界天上的人,都是這樣子。若沒有外緣,就沒有樂可說。所以,我們要希求樂,一定要有資具。這些資具是從那裏來的呢?「佛知衆具從施出」,佛的智慧,知道資具是從布施來的,你要布施,就是我們要有同情心,看見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拿出力量去解除他的困難,或者老年人要去看病,他沒有病,我用車載他去看病,如果他的眼睛有病,我用車載他去看病,把他的眼治好了,這就是功德。

  我們人稍大一點,朋友就會多,或者我們見的人多了,你就會發現人的眼睛不一樣,有的人的眼睛有神有威,有的人的眼睛沒有什麽神,平平常常的,可能看上去好像要睡覺的樣子,沒有精神,但是有的人的眼睛有威有神。我遇見一個人的眼睛有神,就是現在臺灣的印順老法師,你到那裏與他見面談話,他現在九十多歲了,你現在去看他,他的眼睛還是有神,與別人不一樣。另外我聽一個做過將軍的人,他帶過軍隊,做過將軍,他告訴我,他在前線統帥幾十萬軍作戰的總司令,他回去向老蔣報告的時候,兩眼相對的時候,心裏就害怕,就是他的眼睛有威神。人的眼睛就是不一樣。印順老法師九十多歲了,他看書還是戴眼鏡。我們的眼睛也是我們的資具。有的人身體有病,就是資具不太好,但是,有的人身體健康沒有病,沒有病也是樂,有病是苦惱的。

  所以,這些資具,他的眼睛特別有神,是從那裏來的呢?就是他做過特別的功德,其中一樣功德,他幫助別人增長智慧,他做過這件功德,他將來的眼睛就會不同,若是這個人傷害別人的眼睛,他將來的那個眼睛就會有問題了,就不同了。例如,那個地方黑暗,需要有個光明,大家從那裏走,才感覺到安全,那麽,你就發心在那裏設一個燈,那麽,你將來的眼睛就會特別好。

  所以,我們佛教也會說到其他的一些事情,有的人身體健康,從來沒有病,但是有的人常常有病要常常看醫生,這是什麽原因?佛法告訴我們,你有慈悲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非常好,常愛護一切人,不傷害人,你將來的身體就會健康,如果我隨時惱了,我就要打人,我就是傷害人,你將來的身體就會多諸病痛,因爲你常常使人痛苦,你說一句話像刀似的,別人聽見你一句話就心裏痛,將來你的心情也不會快樂的,就會不好。

  各式各樣的資具,最重要的資具是我們的生命,這個生命是最重要。這個資具是從那裏來的呢?「從施出」,從布施出來的。我布施人家歡樂,我常使人心情快樂,不要因爲我而使人苦惱,這也是布施。別人有困難,我能去幫助,困難有各式樣的困難,盡我所能,使人心情好一點,你能這樣做呢,你就會有如意的資具,你現在也會好,你將來的資具也會特別好。

  我們剛才說過,劉邦與項羽,劉邦的助手人才特別多,不管是文武,人才是特別多,項羽的人才是特別少,人才可以說是資具,劉邦的資具特別多,項羽的資具特別少。唐太宗也是,他的部下人才特別多,所以他成功了。所以,劉邦也成功了,而項羽失敗了。所以,人要資具特別好而且要特別多,這是從那裏來的呢?這是從施出。佛教的六波羅蜜裏面,有一個忍波羅蜜,你若能修忍波羅蜜,你的朋友就會多,而且會逐漸的提高他的程度。如果你不能忍,你說話隨時會傷害人,或者如何如何的,你的朋友會少。朋友少,也可以說是資具少。所以,從這方面看,我希望我將來的資具多而且好,就要有忍波羅蜜。

  「故佛先說布施論」,佛觀察衆生皆求樂,爲滿足你的樂的願望,就告訴你一個好的方法,就是你要先做布施。固然我們有財富,我們拿財富去解決別人的困難,其實不只於此,隨時隨地都是布施,隨時你說一句好話,那也就是布施,隨時有不如意的事情,你心裏面不要憤怒,其實也是一種布施。

  我們說布施,其中有一樣是無畏施,我布施你一個不恐怖,如何講呢?這句話包含的意思非常多。例如,這個人在佛法裏面,他信佛了,他能受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我們勸他受五戒,他經過考慮以後接受。如果我勸一個人受五戒,他不接受,這表示什麽意思?「我要殺就殺,我要盜就盜,我要說謊話就說謊話」,就表示這個意思,這個人與你做朋友的時候,你的心情如何?你與這樣的人做朋友的時候,你時時要謹慎,如果這個人誠懇的、真誠的,不是虛妄的,他受五戒,你與他做朋友的時候,你的心情是如何?你心裏面安一點,這個人不偷盜、不說謊話,他說的話,可信的成份多,心情就沒有恐怖,恐怖的程度會降低了,這就叫做無畏施。所以,我們能夠品德好,我們就叫做無畏施。這樣子,你將來的情形非常的好,環境非常好,好到什麽程度?你的朋友都對你很忠實的,就是你當初能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你對與你有關系的人,你都能保持住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所以你將來到任何的地方,結果的時候,你周圍的人對你也都這樣子。所以,佛教裏面說,我們在人間能受五戒,你受持得很圓滿的時候,你會生到天上去,天上的人都是這樣子,都是非常的忠厚和平,不像人間的人是靠不住。釋提桓因是愛好和平的人,阿修羅要與他作戰,他是不得已要與阿修羅對抗,但是,實在說,他的性格是和平的。

  所以,佛告訴我們要布施,你能這樣做,你將來就能快樂了,你將來就會有很多如意的資具,心情就會快樂,就沒有苦惱,所以,我們若想要增上生,屬於這一方面,你就要學習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法布施是什麽?就是智慧的布施,用你的智慧去布施給需要的人,你將來就會得到增上生的快樂。

  「己所不欲勿施人,博愛衆生不行非,善有善應不虛妄,故應受持清淨戒」,前面是說布施,以下是說持戒,就是有的事情,我們不可以做。我們想要做這件事,爲什麽不做呢?我願意這樣做,就可以這樣做嘛,爲何不准我做呢?道理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人」,很簡單,你說我要做這種事情去影響對方,如果對方也以同樣方法來對付我,我歡喜不歡喜呢?我不歡喜,那麽,你也不應以這樣的事情來加在別人的身上,你應該「己所不欲勿施人」,這就叫做戒。佛教說的戒,就是這樣的意思。譬如別人要殺害我,我不同意,我也不可以去殺害別人,佛教裏面說的戒,不管是在家居士或出家人,不殺生這條戒,主要還是人與人的關系,人與我是同類,我應該尊重他愛護他,不可以傷害他。所以,這個不殺害,其實我們心平氣和的時候,誰也不會說我要殺人,沒有這件事,就是利害沖突的時候,或者是心裏面或者是憤怒,或者是心裏面貪而要去殺人,各式各樣的因緣,佛說不可以殺。「己所不欲勿施人」是孔夫子說的,佛也說過這樣的話,如果別人這樣做,你不歡喜,你也不要這樣做。你就這樣想,「己所不欲勿施人」,這個戒就具足了,就可以守護住了。

  別人傷害我,我不同意,所以我也不要傷害人,這是爲了苦的關系,別人傷害我,我痛苦,所以我傷害別人,別人也會痛苦。所以,從這裏要推而廣之,我們要愛護一切人,也應該愛護一切衆生,所以要博愛,要普遍的愛護一切衆生。不但是人,其他的動物,我們也要愛護,它是一條牛、一只狗、一只鳥,乃至一個螞蟻,我們都要愛護,我們不要傷害別人,對於別人有傷害的事情,我們都不要做。你若做了,有後患,他將來一定要有報複,就是一條狗或一條牛,你如果傷害它,它心裏面明白白的,它就是不會說話,但是,將來有因緣的時候,它就是要報複的,那可怎麽辦呢?過去的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人就不高興一條狗,走過去就踢狗一下,狗很痛,來生他做了大將軍,他各處走,就遇見以前踢他一腳的這個人,它就不高興,他現在是大將軍,一下子就把這個人殺死了。當然這個將軍也不知道是什麽原因要殺這個人,就是不高興就是了。所以,這件事,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事,你盡量的容忍一點,你不要一時的憤怒,做一些錯誤的事情,是錯誤的。如果你愛護一切衆生,將來也就很多是有緣的,你愛護這個人,這個人將來也做人或做天上的人,你也是做人或在那裏,遇見了,大家都是有緣的,沒有恨,所以應該這樣子才好。

  「善有善應不虛妄,故應受持清淨戒」,我己所不欲,愛護一切衆生,我不做傷害人的事情,但是,我忍不住時還是要做,應該忍一點不要做,應該做好事。做好事有何好處呢?「有善應」,你現在做好事,你將來就會有好的果報出來,這件事是真實不虛妄。

  我們讀過李密寫的陳情表,李密是叁國時代蜀國人,蜀國劉備死後,劉備的兒子劉禅做皇帝,李密在當時做一個小官,後來劉禅垮臺了,這時候是晉朝,晉武帝聽說李密的品德非常高,想要請他做官,但是,李密寫了陳情表,文章大意是,他幼年時母親改嫁,由他的祖母照顧他,現在他的祖母老很多,他現在要照顧他的祖母,所以無法去做官,陛下如果能滿我的願,我將來會報你的恩,其中有一句話「死當結草」的話。

  「死當結草」是春秋時代的一個故事,佛教當時尚未來到中國,這個故事是,晉國的魏武子,他娶一個小太太,魏武子後來有病,就對他的兒子魏棵說:「如果我將來死了,就把我娶的小太太改嫁了,因爲她的年紀還很輕」,後來,他病重的時候,又對他的兒子說:「如果我死了,就把我娶的小太太陪葬」,他就是改變原意了,後來他死了,但是,他的兒子魏棵並沒有把這個小母親殉葬,而把小母親改嫁出去。後來,魏棵也做了晉國的將軍,率領軍隊在一個地方與秦國作戰,秦國先是敗仗…

《學習佛法的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