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大愿王

  十大愿王

  

  86/3/18~19 讲于信愿念佛会

  

  今天我们要讲的「十大愿王」,是〈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特别赞叹的修行法门: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种修行法门对于我们可以说是非常适合的。

  

  一、礼敬诸佛

  

  简单地说,礼敬诸佛是我们礼佛的时候,心里特别的恭敬尊重,然后五体投地的拜下去,这是就我们初发心的人说。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用功修行呢?因为我们学习了佛法,目的是要转凡成圣,以解脱一切老病死的苦恼,为了解脱一切苦恼,必定要能与诸法实相相应。但是诸法实相的道理,即使是从文字上去了解都不容易,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就是要礼敬诸佛,明白点说,我们未得无生法忍的人要怎么修行呢?就是多磕头,多向诸佛礼拜。

  

  礼佛之前,先把我们的佛堂清理得很清净。礼拜的时候,要把心静下来,不管我们礼拜那一位佛或菩萨,一定先观想,是真实有佛菩萨在这里放大光明,然后称名,而后拜下去。如果是多人一起拜佛,一定要打楗槌,称念圣号一字一句清清楚楚,也是一样的观想而后礼拜。

  

  初发心修行的人,拜佛可以消除业障,怎么说呢?譬如我们学习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的《金刚般若论》,还有中国历代大德的批注,经过这些参考书的开导,虽然你明白了「若见诸相非相」的道理,但是,静坐时你要修止观却修不来。《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禅,里面有止有观,是很完整的一个修行法门,但是,不能依之修习止观,什么原因?就是业障--别人想用功修行,我障碍他、破坏他,因此造成了自己修行有困难,怎么办呢?拜佛!

  

  佛经上有一个释提桓因的故事。释提桓因是一个天王,他的福报很大,性格很和平,也很有爱心。生为天人,不老不病,但是要死。天上的人因为有神通,能明明白白知道自己要死,死后要生到那里去。释提桓因死前知道自己将到人间来作驴,非常苦恼,到人间作人他都不欢喜,何况作驴?!这时候有善知识告诉他,人间有释迦牟尼佛出现,你可以向佛祈求解除这个苦恼。

  

  于是他来到了人间拜佛,当他礼拜下去时,像作梦一样,他投入驴胎中,那头驴在陶作坊各处跑,把放在那里晒太阳的锅碗盆子全踩坏了,那个陶师愤怒起来一棒就把驴胎打伤了。这时候释提桓因磕完头起来,佛告诉他:「你作驴的事解决了。」于是他继续在三十三天作天王。就是那一拜佛,把罪过消除了。

  

  佛教徒为了消除业障要多拜佛,为了修学圣道要多拜佛。拜佛拜得多了,就像修禅定,初开始感觉身体有一百公斤那么重,拜下去又起来很辛苦,但是久了,身体如云似影,会有轻安乐。

  

  另外,拜佛的时候,可以作这样的观想:

  

  一、观察能拜的身体是空无所有的;所拜的佛也是空无所有,能礼、所礼性空寂。

  

  二、观想你自己有无量无边的身体,在无量无边的佛前礼拜。

  

  这样的观想礼拜,时间久了,可以得圣道的。

  

  二、称赞如来

  

  就是赞叹佛的功德,这可以和礼敬诸佛同时学习。

  

  你站在佛像前,闭上眼睛,观想佛在这里,然后用诗偈赞叹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这样念好了,拜下去。另外有一个偈:

  

  稽首归依正等觉,能度无边大苦海,恒以甘露润群生,令得涅槃我顶礼。

  

  如果喉咙好、气力也强的话,把这四句偈合韵而歌,心情快乐,然后再礼拜。

  

  《华严经》上说,大菩萨、天女等来到法会里面赞叹佛,我们业障深重,没看见那种境界,但是要能听到人世间喉咙好的人赞叹佛的殊胜,可推想那是更殊胜了。

  

  赞叹佛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在经论上看到,因为赞叹佛、赞叹三宝的功德,将来能得好音声。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波斯匿王和他的夫人末利夫人带着军队经过祇树给孤独园,忽然他们的座骑大象不走了,因为从祇树给孤独园中传出极微妙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应是天上才有,人间那里听得到?所以大象欢喜听,波斯匿王欢喜听,夫人也欢喜听。波斯匿王仔细听,这人是比丘,佛法中的偈颂或一段文,他一入韵而唱, 就能够这么样殊胜。波斯匿王立刻发欢喜心说要当面供养这位比丘十万两金。末利夫人说:「不可以,你先拿出供养,然后再拜见这位比丘!」

  

  原来这位善和比丘虽然声音非常美妙,但是相貌不庄严,后来波斯匿王终究还是供养了,但是心里不欢喜。

  

  其它的比丘问佛,善和比丘为什么有这样的果报?佛说,这位善和比丘在拘留孙佛在世时是一名工人,当拘留孙佛般涅槃后,当时的国王得到一些舍利,要建造一座巍峨的宝塔来供养。有一个工人就对同伴说:「仅仅几粒舍利,国王为什么要建筑这么大的宝塔来供奉?既浪费金钱,又浪费人力。」当塔建好以后,这工人见到七层宝塔的庄严,忏悔前罪,办斋供众,并且在塔尖上行大布施,悬挂一个金铃。佛说:「弟子们,当时起轻慢心的就是现在的善和比丘,由于他的轻慢佛塔,所以有丑陋之身的果报;后来他能够悔改,并奉献金铃,所以今生他有和雅的声音。」

  

  从这个地方看出,人的功德不容易圆满具足,唯有佛是圆满的。但是我们相信佛法,明白佛法的道理,一切功德都是自己创造的,自己要努力,就有办法创造。

  

  我们称赞如来,一方面自己可以消业障,又由于赞叹三宝的功德,还能够引发不知道三宝功德的人对三宝的恭敬心。

  

  三、广修供养

  

  我们对于佛要供养,因为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大慈大悲宣扬佛法广度众生,是我们的良福田。能以香、花、生果供佛,也是功德无量,但是,供养时要注意清洗干净,供佛时,还应该观想佛在这里应供,然后礼拜。还应该注意花与生果不要摆太久,否则放着任其枯萎、烂坏,就没有恭敬心了。

  

  印度佛教的大护法阿育王,很喜欢画,他造了一座广大的楼阁,请来全国的画家来楼中作画。最后,有一位从遥远地方来的画家来到了这座楼中时,其它地方都已经被人画满了,唯独门后还有一些空处,于是他就在那里画了一条河流,河里面长满莲花,河边上则站着一个女人。

  

  阿育王一看到这幅画非常欢喜,把画家找来,问他真的有画中那么美的女人吗?画家说有,那个女人确实是那么美,我一点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阿育王问清楚了这莲花池的所在,立即派人去找这名女子。果然问到了女子的家中,但是他已经出嫁了。阿育王的使臣又找到女子的夫家去,这女人的丈夫左思右想,自己是个老百姓,而阿育王是个不得了的大国王,只好勉强地让王使臣把他的太太带走了。阿育王一看,果然与画中的女子一样美。

  

  有一天,阿育王看到这女人哭,问他:「你已经作了国王的夫人了,为什么哭?」他说:「我想起我以前的丈夫。」阿育王诃斥她:「为什么你头一天不哭,今天反倒哭了?」她说:「今天有人送莲花来,我闻到莲花的清香,想起我的丈夫,因为我丈夫也有莲花这样的清香,我忍不住就哭了。」阿育王很生气:「我要把你丈夫抓来,如果他确实那么香,我就原谅你,否则,我就要处罚你。」

  

  王使臣找到这女子的丈夫时,她的丈夫已经出家,而且证了阿罗汉了,他在定中知道了阿育王的目的,于是随使臣到阿育王处。

  

  阿育王一看到这个出家人,心中便不敢轻视,与他谈话时,确实闻到莲花香飘过来。阿育王说:「你从遥远的地方来,先请你去沐浴吧!」他沐浴后,香味更浓烈;拿杯水让他漱漱口,看他是不是含着东西,也没有。阿育王于是问他:「为什么你有这样特别的香味呢?」

  

  这位比丘是阿罗汉,已有宿命通,他告诉阿育王:「我前生是读书人,在一个地方遇见有个大法会,有个大法师在那儿讲经,因为感觉法师讲得好,不只是音声好,道理也非常微妙,因此生欢喜心,于是买了一点香供养,并作几首诗偈赞叹法师的功德殊胜,因此我今生得到这样的果报。」

  

  这位阿罗汉不是供佛,只是供养一个法师,也能得到这样的果报,可见佛法的道理是真实不虚的。

  

  《大智度论》上说一个譬喻:有一个人的房子里藏有很多的财富,可是他的房子失火了,他一直用水救火,不但没能救房子,连里面的财富都烧光了。他于是变成了一个穷人。

  

  这个譬喻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像房子一样,应该趁着最初起火的时候,赶快把屋里的财富搬出来,赶快利用它作功德,来世还可以用,不要等火烧光了。

  

  我们说供养佛,父母也要供养,供养自己的父母功德也很大,比供养一般人功德大。别的年纪大的人,也就是我的父母,也应该照顾,你的功德更大。因为心量大,功德就大。所以经论上说供养诸佛,也包括要爱护一切众生,慈悲心广大起来,就会得到很多功德。

  

  四、忏悔业障

  

  业障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做了错误的事,虽然还没得果报,但是对于要修学圣道有影响。譬如和人交朋友,你说谎话欺骗对方,使对方受了伤害,你做了那样的罪,心安不安?同样的,偷盗别人的财物、杀害人的性命,这都是有罪过的,那样的罪业虽然没有成熟,但是它会来扰乱你。

  

  所以我们不要等着业障得果报,你要先下手为强,先忏悔。或者有人说:「我今生没有造罪。」你今生虽然没造罪,你不能说你前生没造罪,怎么知道呢?你今生有没有贪心?瞋心?有贪瞋心就可能会造罪。人不是无故造罪的,若是你想把他杀死了可以拿到一千万…

《十大愿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