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大愿王▪P2

  ..续本文上一页元美钞,于是贪心来了就要杀人;我有一千万元,你要抢?不可以,于是起了瞋心就杀死你。人在利害冲突时,不是贪就是瞋,这就是造罪的原因。你今生有贪瞋痴的烦恼,过去当然也有。我们做很多事不如意,就是无智慧有业障,所以我们要多忏悔。拜大悲忏、梁皇忏、千佛忏、万佛忏、净土忏、法华三昧忏都好。

  

  从佛法上说,每一个人都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不会说是别人造恶我得恶报,没有这回事。或者有人说:这个父亲眼睛有毛病,儿子眼睛也有毛病,去看了医生,医生说这是遗传。从佛法上说,就是他们父子有共业,夫妻子女兄弟姊妹都是有共业,最初做功德的时候大家一起做,得果报的时候也是一起得;若是大家一起做罪过的事情,将来也是一起受苦。我认为佛法在这个道理上要比遗传学说得圆满。

  

  《瑜伽师地论》上对于偷盗讲得很详细,我们可能用很多方式偷取别人的财富,不一定用抢的。譬如打出一个名义去筹钱,但是心中另有所企图,这就是盗。就是我们出家人向人化缘,所说的话和内心希望、实际上的用途不一致,都是盗。所以经上说,严重的偷盗要到三恶道去受苦,三恶道果报受尽了,来到人间还有余报,就是那个地方天旱不下雨,没有水用,生活困难。

  

  忏悔对我们初发心学佛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虽然相信了佛法,但是我们内心里面的烦恼没能调伏,现在随时就会有过失,过去生中更是难免,所以我们要忏悔,杀盗淫妄各式各样的罪过都应该忏悔,常常忏悔,诚心忏悔。

  

  忏悔二字是华梵并举,梵语叫作忏磨,翻中国话是悔过的意思,我悔恨以前作错了事,从今以后再不做了。这里面有两个层次:一、要向佛菩萨发露;二、要发愿再也不重蹈覆辙。

  

  我举一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摩伽陀国的阿阇世王子拿到军权,就联络大臣,把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监禁起来,不给饭吃,终于把他父亲饿死了。可是后来他又后悔了,心里很不安。他同父异母的兄弟耆婆劝他到佛那儿去发露忏悔。从经上看,还有文殊师利菩萨教导他作无生忏:观察色无我,无我所;受想行识无我,无我所;我也空,一切法也空,造罪者与所造之罪不可得。

  

  经这样深入地观察罪性空,阿阇世王死掉了以后,堕到拍球地狱。像是小孩子拿球在地上用手拍,球一落地上就蹦起来。阿阇世王堕到地狱,一堕落就出来了,受苦的时间很短。若是不忏悔的话,杀害父亲是逆罪,那要在无间地狱至少要一劫的。可见忏悔是有作用的。

  

  现在流行的忏悔法门,是取相忏;若是无生忏,则要深入学习佛法,通达一切法空,才能作如是观。因为不能作如实观,只好作取相忏,就是诚恳地发露,发愿以后再不敢做恶,并且诚恳地磕头,有一天你得了瑞相,见光、见大莲花等等,就表示你的罪灭了。

  

  另外,譬如作梦穿新衣,或者静坐时感觉身体非常轻松,有若无,也是灭罪相,表示不至于堕落三恶道受苦了。

  

  这样说,造罪好像很容易,灭罪却很难,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最初造罪的时候,内心的烦恼非常勇猛有力,所造的罪也就非常大;而我们学习圣道,作功德的心情往往比较软弱之故。

  

  五、随喜功德

  

  随是随顺、不反对、赞成的意思。喜是欢喜。你做了这么大的功德,有这么好的成就,我赞成、欢喜,不嫉妒、不障碍。

  

  我们人多数有这个问题,与生俱来就会嫉妒。在学校中他考第一名,我是第二十九名,看见他我就不舒服;他人的本领高,我心里也不舒服;他人的财富多、功德大……,我也不欢喜。如果只是嫉妒心、瞋恨心,未有任何行动,还算轻微,如果是做出破坏的计划,罪过就很大了。

  

  为了对治我们的这种缺失,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要随喜别人的功德。

  

  经论上解释「嫉妒」两字:不耐他荣。对于别人的荣誉,我心里不能忍耐。

  

  前面说过善和比丘的故事,其它的比丘就问佛:一为什么善和比丘的容貌丑陋?二为什么他的音声特别美好?三为什么他能速证阿罗汉果?佛说:他原先批评国王为拘留孙佛造舍利塔,可是造好之后,所有来拜塔的人都赞叹,他原来也是参与造塔的,所以生起了欢喜心,拿出钱供养大众僧,又造一个铃挂在塔的最尖端。他最初反对造塔,所以相貌丑陋,但是因为他造了一个金铃,发出的声音,令大家欢喜,所以他的声音非常美妙;由于他金铃的音声美妙,引起很多人的欢喜,而来礼拜佛的舍利,因此栽培了许多转凡成圣的善根,所以这一世善和比丘很快得了阿罗汉果。

  

  他原先反对造塔,就是障碍功德;后来发出欢喜心,就是随喜。障碍有罪过,随喜就有功德了。

  

  那么,随喜究竟随喜什么呢?

  

  一、随喜佛的功德:佛最初在因地遇见善知识,能相信佛法、学习佛法,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忍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禅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逐渐地转凡成圣,发无上菩提心,由初地、二地,至第十地,仍以六波罗蜜广度众生,乃至得无上菩提,为一切众生开示种种的佛法,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佛灭度以后,遗留舍利在世间,又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佛由初发心至成佛,到入涅槃留下舍利,都是饶益众生,都是有大功德的事,对此,我们都发欢喜心。修这样的随喜功德,可以作为我们的一种功课。

  

  二、随喜一切众生的功德:众生里面一个人有好心肠,做种种利益人的事情,你也发欢喜心。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他们发心修行,由因而果,我们也随喜他们的功德。

  

  随喜功德既可以破除自己的嫉妒,又能消除障碍别人作功德的罪过,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学习。

  

  六、请转*轮

  

  请转*轮是请佛说法的意思。

  

  佛出家后,起初是亲近两个仙人学习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得定以后,悉达多太子认为这也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去修苦行。但是修了六年的苦行后,认为苦行也不能得道,所以放弃了苦行,并接受牧牛女供养的乳糜。逐渐恢复健康后,坐在菩提树下,入于色界四禅,观诸法缘起,得了无上菩提。佛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并没有去为众生说法。佛常入定,入定七天,然后去乞食,乞食完了又入定。这时候梵天王及释提桓因就来到佛这里请佛转*轮。

  

  为什么要请佛转*轮?从佛本身来说,佛是有大悲心的,自然是愿意广度众生,若不劝请,佛不说法吗?不是的。在《法华经》〈方便品〉中说:「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众生乐着五欲乐,很难觉悟佛法的真理,所以佛有入涅槃的意思。于是梵天王、释提桓因等诸天恭敬合掌,礼请佛转*轮。佛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而思:「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佛于是同意了,先到鹿野苑说法,之后又到各地方度化很多众生。

  

  请转*轮这件事,可以分两方面说,从请佛转*轮这一方面说,当然应该请;从众生这一方面说,我们也应该请佛说法。怎么说呢?因为我们可能往昔作过魔王,曾经障碍佛说法,经上说魔王请佛入涅槃,是说雅致的话,用凡夫的话说,就是:「你赶快死吧!不要在这里度化众生了。」若是我们曾向佛说这种话,罪过不罪过呢?所以我们要发心请佛转*轮,以赎前愆。

  

  我们怎么请转*轮呢?就是有因缘的时候,办一个法会,对于学习佛法的人或是讲经的法师都能有帮助,教学相长。所以发动一个法会功德很大。佛法若没有人弘扬就会灭亡,怎么样才能不灭亡呢?就是尽量制造因缘栽培善根,佛法就可以久住,若不做这件事,则佛法很难住世的。

  

  七、请佛住世

  

  《阿含经》里面记载:佛入涅槃之前对阿难尊者说:得了四禅、四空定的人若想住世一劫,是可以办到的。根据《瑜伽师地论》说,一增劫一减劫合成一个中劫,在世界成住坏空的住劫中,有二十个中劫名为一劫。得了四禅八定的人,有能力住世一劫。佛这样说了三次,但是阿难尊者被魔王蒙蔽了,不发一言,没有请佛住世。 所以佛灭度以后,迦叶尊者结集经典时,判了阿难尊者六个突吉罗罪,没有请佛住世是其中一个。

  

  佛应该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但佛到八十岁的时候就入涅槃了,等于弃舍了四十年寿命。佛舍寿时,大地震动,阿难尊者才醒悟过来。

  

  现在〈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慈悲告诉我们不只要请佛住世,不要入涅槃,也要请菩萨、阿罗汉、辟支佛住世,能够发心请这么多有道德的人住世弘扬佛法,是有功德的。

  

  八、常随佛学

  

  佛最初发菩提心,乃至成佛、转*轮度化众生。佛对一切众生都救护,乃至为一切有病苦的众生作医生。我们学佛就是要随佛学习怎样救护众生、怎么样利益众生。

  

  从《华严经》、《大般若经》、《宝积经》上看佛在因地的时候,舍头目脑髓去利益一切众生、不惜生命的持戒……,我们发愿常随佛学,就是要发慈悲心,爱护蚊虫、蚂蚁都好,最低限度要能爱护人。

  

  所以我们上早殿的时候,随着维那念:「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八者常随佛学;……」一定要发诚心地念,这样,当烦恼来了,你那诚恳发的愿就会有作用出来。

  

  九、恒顺众生

  

  从〈普贤行愿品〉的字面上看,「恒顺众生」是长时期不间断地随顺众生的意愿而利益之。

  

  我们一般人的心情总觉得能令我满意的事,就是利益我;不令我满意的,就不利益我。但是佛菩萨的想法不是这样的。譬如我现在生活困难,失业了,要找工作,我念观世音菩萨,希望能被录取,但是失败了,于是就认为观世音菩萨不灵。其实,观世音菩萨是灵的,他的大悲心、大智慧的光明会整体的观照那件事,评估对你是不是有利益,然后再处理这件事。我们一般的心情是:我病了,帮我找个好医生;我的正知见失掉了,你能开导我,不要让我在烦恼中受苦;或者让我生活富裕一点……。但是佛菩萨的智慧对我们的观察不只是现在,还有未来。

  

  我们要恒顺众生当然要学习佛菩萨那样,但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所以应该好好的努力学习佛法,早成圣道,要得了无生法忍,才能有智慧的去恒顺众生。

  

  但是,我们现在要「常随佛学」,也应该「恒顺众生」,那么就是尽己之所能,加上学习佛法所得来的正知正见,用这样的正知正见去恒顺众生才可以。

  

  有的经论上说,凡夫做不来圣人的事,所以凡夫的菩萨就从正知正见来做功德,这范围内的功德你能做得好,已经不容易了,所以不应该说大话的。

  

  十、普皆回向

  

  回向是转变我们的意愿。我们的意愿通常是希望一切都满意、希望能得荣华富贵、寿命长一点,智慧高一点。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现在的因缘是过去的业力所创造出来的果报,不可能作根本上的改变了,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创造更好的生命,要如何努力呢?

  

  第一种回向:学习佛法,从受三皈五戒、十善,修学六波罗蜜,创造更好的果报。这里我有一点想法,我认为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智慧,如果你能用深入诸法实相的智慧去念陀罗尼、去修止观,而不再用求荣华富贵的心去念咒,不再用求身体健康的心去打禅七,也就是把我们的心由狭小回向为广大──广大的智慧,就是无上菩提。

  

  第二种回向:因为我感到一切众生都是很苦恼、颠倒迷惑的,我希望所做的功德能有力量使令一切众生都能觉悟,使他们离苦得乐。

  

  第三种回向:观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凡我做的功德乃至一切众生都是空无所有,心无所得,这种回向有转凡成圣的力量。

  

  我们初学佛法的人,能把贪着五欲的心拿出多少来,转为求学圣道就很不错了,所以回向可以作如上的解释,慢慢慢慢地进步,也就成功了。

  

  

《十大愿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