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大願王▪P2

  ..續本文上一頁元美鈔,于是貪心來了就要殺人;我有一千萬元,你要搶?不可以,于是起了瞋心就殺死你。人在利害沖突時,不是貪就是瞋,這就是造罪的原因。你今生有貪瞋癡的煩惱,過去當然也有。我們做很多事不如意,就是無智慧有業障,所以我們要多忏悔。拜大悲忏、梁皇忏、千佛忏、萬佛忏、淨土忏、法華叁昧忏都好。

  

  從佛法上說,每一個人都是要爲自己的行爲負責的,不會說是別人造惡我得惡報,沒有這回事。或者有人說:這個父親眼睛有毛病,兒子眼睛也有毛病,去看了醫生,醫生說這是遺傳。從佛法上說,就是他們父子有共業,夫妻子女兄弟姊妹都是有共業,最初做功德的時候大家一起做,得果報的時候也是一起得;若是大家一起做罪過的事情,將來也是一起受苦。我認爲佛法在這個道理上要比遺傳學說得圓滿。

  

  《瑜伽師地論》上對于偷盜講得很詳細,我們可能用很多方式偷取別人的財富,不一定用搶的。譬如打出一個名義去籌錢,但是心中另有所企圖,這就是盜。就是我們出家人向人化緣,所說的話和內心希望、實際上的用途不一致,都是盜。所以經上說,嚴重的偷盜要到叁惡道去受苦,叁惡道果報受盡了,來到人間還有余報,就是那個地方天旱不下雨,沒有水用,生活困難。

  

  忏悔對我們初發心學佛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爲雖然相信了佛法,但是我們內心裏面的煩惱沒能調伏,現在隨時就會有過失,過去生中更是難免,所以我們要忏悔,殺盜淫妄各式各樣的罪過都應該忏悔,常常忏悔,誠心忏悔。

  

  忏悔二字是華梵並舉,梵語叫作忏磨,翻中國話是悔過的意思,我悔恨以前作錯了事,從今以後再不做了。這裏面有兩個層次:一、要向佛菩薩發露;二、要發願再也不重蹈覆轍。

  

  我舉一個例子。佛在世的時候,摩伽陀國的阿阇世王子拿到軍權,就聯絡大臣,把他的父親頻婆娑羅王監禁起來,不給飯吃,終于把他父親餓死了。可是後來他又後悔了,心裏很不安。他同父異母的兄弟耆婆勸他到佛那兒去發露忏悔。從經上看,還有文殊師利菩薩教導他作無生忏:觀察色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無我,無我所;我也空,一切法也空,造罪者與所造之罪不可得。

  

  經這樣深入地觀察罪性空,阿阇世王死掉了以後,墮到拍球地獄。像是小孩子拿球在地上用手拍,球一落地上就蹦起來。阿阇世王墮到地獄,一墮落就出來了,受苦的時間很短。若是不忏悔的話,殺害父親是逆罪,那要在無間地獄至少要一劫的。可見忏悔是有作用的。

  

  現在流行的忏悔法門,是取相忏;若是無生忏,則要深入學習佛法,通達一切法空,才能作如是觀。因爲不能作如實觀,只好作取相忏,就是誠懇地發露,發願以後再不敢做惡,並且誠懇地磕頭,有一天你得了瑞相,見光、見大蓮花等等,就表示你的罪滅了。

  

  另外,譬如作夢穿新衣,或者靜坐時感覺身體非常輕松,有若無,也是滅罪相,表示不至于墮落叁惡道受苦了。

  

  這樣說,造罪好像很容易,滅罪卻很難,原因是什麼呢?因爲最初造罪的時候,內心的煩惱非常勇猛有力,所造的罪也就非常大;而我們學習聖道,作功德的心情往往比較軟弱之故。

  

  五、隨喜功德

  

  隨是隨順、不反對、贊成的意思。喜是歡喜。你做了這麼大的功德,有這麼好的成就,我贊成、歡喜,不嫉妒、不障礙。

  

  我們人多數有這個問題,與生俱來就會嫉妒。在學校中他考第一名,我是第二十九名,看見他我就不舒服;他人的本領高,我心裏也不舒服;他人的財富多、功德大……,我也不歡喜。如果只是嫉妒心、瞋恨心,未有任何行動,還算輕微,如果是做出破壞的計劃,罪過就很大了。

  

  爲了對治我們的這種缺失,所以佛菩薩告訴我們要隨喜別人的功德。

  

  經論上解釋「嫉妒」兩字:不耐他榮。對于別人的榮譽,我心裏不能忍耐。

  

  前面說過善和比丘的故事,其它的比丘就問佛:一爲什麼善和比丘的容貌醜陋?二爲什麼他的音聲特別美好?叁爲什麼他能速證阿羅漢果?佛說:他原先批評國王爲拘留孫佛造舍利塔,可是造好之後,所有來拜塔的人都贊歎,他原來也是參與造塔的,所以生起了歡喜心,拿出錢供養大衆僧,又造一個鈴挂在塔的最尖端。他最初反對造塔,所以相貌醜陋,但是因爲他造了一個金鈴,發出的聲音,令大家歡喜,所以他的聲音非常美妙;由于他金鈴的音聲美妙,引起很多人的歡喜,而來禮拜佛的舍利,因此栽培了許多轉凡成聖的善根,所以這一世善和比丘很快得了阿羅漢果。

  

  他原先反對造塔,就是障礙功德;後來發出歡喜心,就是隨喜。障礙有罪過,隨喜就有功德了。

  

  那麼,隨喜究竟隨喜什麼呢?

  

  一、隨喜佛的功德:佛最初在因地遇見善知識,能相信佛法、學習佛法,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戒波羅蜜多、忍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禅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逐漸地轉凡成聖,發無上菩提心,由初地、二地,至第十地,仍以六波羅蜜廣度衆生,乃至得無上菩提,爲一切衆生開示種種的佛法,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佛滅度以後,遺留舍利在世間,又能夠利益一切衆生。佛由初發心至成佛,到入涅槃留下舍利,都是饒益衆生,都是有大功德的事,對此,我們都發歡喜心。修這樣的隨喜功德,可以作爲我們的一種功課。

  

  二、隨喜一切衆生的功德:衆生裏面一個人有好心腸,做種種利益人的事情,你也發歡喜心。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他們發心修行,由因而果,我們也隨喜他們的功德。

  

  隨喜功德既可以破除自己的嫉妒,又能消除障礙別人作功德的罪過,所以我們應該這樣學習。

  

  六、請轉*輪

  

  請轉*輪是請佛說法的意思。

  

  佛出家後,起初是親近兩個仙人學習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得定以後,悉達多太子認爲這也不能解決問題,所以去修苦行。但是修了六年的苦行後,認爲苦行也不能得道,所以放棄了苦行,並接受牧牛女供養的乳糜。逐漸恢複健康後,坐在菩提樹下,入于色界四禅,觀諸法緣起,得了無上菩提。佛得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後,並沒有去爲衆生說法。佛常入定,入定七天,然後去乞食,乞食完了又入定。這時候梵天王及釋提桓因就來到佛這裏請佛轉*輪。

  

  爲什麼要請佛轉*輪?從佛本身來說,佛是有大悲心的,自然是願意廣度衆生,若不勸請,佛不說法嗎?不是的。在《法華經》〈方便品〉中說:「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衆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衆生樂著五欲樂,很難覺悟佛法的真理,所以佛有入涅槃的意思。于是梵天王、釋提桓因等諸天恭敬合掌,禮請佛轉*輪。佛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而思:「我今所得道,亦應說叁乘。」佛于是同意了,先到鹿野苑說法,之後又到各地方度化很多衆生。

  

  請轉*輪這件事,可以分兩方面說,從請佛轉*輪這一方面說,當然應該請;從衆生這一方面說,我們也應該請佛說法。怎麼說呢?因爲我們可能往昔作過魔王,曾經障礙佛說法,經上說魔王請佛入涅槃,是說雅致的話,用凡夫的話說,就是:「你趕快死吧!不要在這裏度化衆生了。」若是我們曾向佛說這種話,罪過不罪過呢?所以我們要發心請佛轉*輪,以贖前愆。

  

  我們怎麼請轉*輪呢?就是有因緣的時候,辦一個法會,對于學習佛法的人或是講經的法師都能有幫助,教學相長。所以發動一個法會功德很大。佛法若沒有人弘揚就會滅亡,怎麼樣才能不滅亡呢?就是盡量製造因緣栽培善根,佛法就可以久住,若不做這件事,則佛法很難住世的。

  

  七、請佛住世

  

  《阿含經》裏面記載:佛入涅槃之前對阿難尊者說:得了四禅、四空定的人若想住世一劫,是可以辦到的。根據《瑜伽師地論》說,一增劫一減劫合成一個中劫,在世界成住壞空的住劫中,有二十個中劫名爲一劫。得了四禅八定的人,有能力住世一劫。佛這樣說了叁次,但是阿難尊者被魔王蒙蔽了,不發一言,沒有請佛住世。 所以佛滅度以後,迦葉尊者結集經典時,判了阿難尊者六個突吉羅罪,沒有請佛住世是其中一個。

  

  佛應該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但佛到八十歲的時候就入涅槃了,等于棄舍了四十年壽命。佛舍壽時,大地震動,阿難尊者才醒悟過來。

  

  現在〈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慈悲告訴我們不只要請佛住世,不要入涅槃,也要請菩薩、阿羅漢、辟支佛住世,能夠發心請這麼多有道德的人住世弘揚佛法,是有功德的。

  

  八、常隨佛學

  

  佛最初發菩提心,乃至成佛、轉*輪度化衆生。佛對一切衆生都救護,乃至爲一切有病苦的衆生作醫生。我們學佛就是要隨佛學習怎樣救護衆生、怎麼樣利益衆生。

  

  從《華嚴經》、《大般若經》、《寶積經》上看佛在因地的時候,舍頭目腦髓去利益一切衆生、不惜生命的持戒……,我們發願常隨佛學,就是要發慈悲心,愛護蚊蟲、螞蟻都好,最低限度要能愛護人。

  

  所以我們上早殿的時候,隨著維那念:「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八者常隨佛學;……」一定要發誠心地念,這樣,當煩惱來了,你那誠懇發的願就會有作用出來。

  

  九、恒順衆生

  

  從〈普賢行願品〉的字面上看,「恒順衆生」是長時期不間斷地隨順衆生的意願而利益之。

  

  我們一般人的心情總覺得能令我滿意的事,就是利益我;不令我滿意的,就不利益我。但是佛菩薩的想法不是這樣的。譬如我現在生活困難,失業了,要找工作,我念觀世音菩薩,希望能被錄取,但是失敗了,于是就認爲觀世音菩薩不靈。其實,觀世音菩薩是靈的,他的大悲心、大智慧的光明會整體的觀照那件事,評估對你是不是有利益,然後再處理這件事。我們一般的心情是:我病了,幫我找個好醫生;我的正知見失掉了,你能開導我,不要讓我在煩惱中受苦;或者讓我生活富裕一點……。但是佛菩薩的智慧對我們的觀察不只是現在,還有未來。

  

  我們要恒順衆生當然要學習佛菩薩那樣,但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所以應該好好的努力學習佛法,早成聖道,要得了無生法忍,才能有智慧的去恒順衆生。

  

  但是,我們現在要「常隨佛學」,也應該「恒順衆生」,那麼就是盡己之所能,加上學習佛法所得來的正知正見,用這樣的正知正見去恒順衆生才可以。

  

  有的經論上說,凡夫做不來聖人的事,所以凡夫的菩薩就從正知正見來做功德,這範圍內的功德你能做得好,已經不容易了,所以不應該說大話的。

  

  十、普皆回向

  

  回向是轉變我們的意願。我們的意願通常是希望一切都滿意、希望能得榮華富貴、壽命長一點,智慧高一點。但是我們應該明白,現在的因緣是過去的業力所創造出來的果報,不可能作根本上的改變了,所以我們應該重新創造更好的生命,要如何努力呢?

  

  第一種回向:學習佛法,從受叁皈五戒、十善,修學六波羅蜜,創造更好的果報。這裏我有一點想法,我認爲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智慧,如果你能用深入諸法實相的智慧去念陀羅尼、去修止觀,而不再用求榮華富貴的心去念咒,不再用求身體健康的心去打禅七,也就是把我們的心由狹小回向爲廣大──廣大的智慧,就是無上菩提。

  

  第二種回向:因爲我感到一切衆生都是很苦惱、顛倒迷惑的,我希望所做的功德能有力量使令一切衆生都能覺悟,使他們離苦得樂。

  

  第叁種回向:觀一切法都是空無所有的,凡我做的功德乃至一切衆生都是空無所有,心無所得,這種回向有轉凡成聖的力量。

  

  我們初學佛法的人,能把貪著五欲的心拿出多少來,轉爲求學聖道就很不錯了,所以回向可以作如上的解釋,慢慢慢慢地進步,也就成功了。

  

  

《十大願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