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願王
86/3/18~19 講于信願念佛會
今天我們要講的「十大願王」,是〈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特別贊歎的修行法門: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這十種修行法門對于我們可以說是非常適合的。
一、禮敬諸佛
簡單地說,禮敬諸佛是我們禮佛的時候,心裏特別的恭敬尊重,然後五體投地的拜下去,這是就我們初發心的人說。我們爲什麼要這樣用功修行呢?因爲我們學習了佛法,目的是要轉凡成聖,以解脫一切老病死的苦惱,爲了解脫一切苦惱,必定要能與諸法實相相應。但是諸法實相的道理,即使是從文字上去了解都不容易,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就是要禮敬諸佛,明白點說,我們未得無生法忍的人要怎麼修行呢?就是多磕頭,多向諸佛禮拜。
禮佛之前,先把我們的佛堂清理得很清淨。禮拜的時候,要把心靜下來,不管我們禮拜那一位佛或菩薩,一定先觀想,是真實有佛菩薩在這裏放大光明,然後稱名,而後拜下去。如果是多人一起拜佛,一定要打楗槌,稱念聖號一字一句清清楚楚,也是一樣的觀想而後禮拜。
初發心修行的人,拜佛可以消除業障,怎麼說呢?譬如我們學習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有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的《金剛般若論》,還有中國曆代大德的批注,經過這些參考書的開導,雖然你明白了「若見諸相非相」的道理,但是,靜坐時你要修止觀卻修不來。《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禅,裏面有止有觀,是很完整的一個修行法門,但是,不能依之修習止觀,什麼原因?就是業障--別人想用功修行,我障礙他、破壞他,因此造成了自己修行有困難,怎麼辦呢?拜佛!
佛經上有一個釋提桓因的故事。釋提桓因是一個天王,他的福報很大,性格很和平,也很有愛心。生爲天人,不老不病,但是要死。天上的人因爲有神通,能明明白白知道自己要死,死後要生到那裏去。釋提桓因死前知道自己將到人間來作驢,非常苦惱,到人間作人他都不歡喜,何況作驢?!這時候有善知識告訴他,人間有釋迦牟尼佛出現,你可以向佛祈求解除這個苦惱。
于是他來到了人間拜佛,當他禮拜下去時,像作夢一樣,他投入驢胎中,那頭驢在陶作坊各處跑,把放在那裏曬太陽的鍋碗盆子全踩壞了,那個陶師憤怒起來一棒就把驢胎打傷了。這時候釋提桓因磕完頭起來,佛告訴他:「你作驢的事解決了。」于是他繼續在叁十叁天作天王。就是那一拜佛,把罪過消除了。
佛教徒爲了消除業障要多拜佛,爲了修學聖道要多拜佛。拜佛拜得多了,就像修禅定,初開始感覺身體有一百公斤那麼重,拜下去又起來很辛苦,但是久了,身體如雲似影,會有輕安樂。
另外,拜佛的時候,可以作這樣的觀想:
一、觀察能拜的身體是空無所有的;所拜的佛也是空無所有,能禮、所禮性空寂。
二、觀想你自己有無量無邊的身體,在無量無邊的佛前禮拜。
這樣的觀想禮拜,時間久了,可以得聖道的。
二、稱贊如來
就是贊歎佛的功德,這可以和禮敬諸佛同時學習。
你站在佛像前,閉上眼睛,觀想佛在這裏,然後用詩偈贊歎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這樣念好了,拜下去。另外有一個偈:
稽首歸依正等覺,能度無邊大苦海,恒以甘露潤群生,令得涅槃我頂禮。
如果喉嚨好、氣力也強的話,把這四句偈合韻而歌,心情快樂,然後再禮拜。
《華嚴經》上說,大菩薩、天女等來到法會裏面贊歎佛,我們業障深重,沒看見那種境界,但是要能聽到人世間喉嚨好的人贊歎佛的殊勝,可推想那是更殊勝了。
贊歎佛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在經論上看到,因爲贊歎佛、贊歎叁寶的功德,將來能得好音聲。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天波斯匿王和他的夫人末利夫人帶著軍隊經過祇樹給孤獨園,忽然他們的座騎大象不走了,因爲從祇樹給孤獨園中傳出極微妙的聲音,這樣的聲音,應是天上才有,人間那裏聽得到?所以大象歡喜聽,波斯匿王歡喜聽,夫人也歡喜聽。波斯匿王仔細聽,這人是比丘,佛法中的偈頌或一段文,他一入韻而唱, 就能夠這麼樣殊勝。波斯匿王立刻發歡喜心說要當面供養這位比丘十萬兩金。末利夫人說:「不可以,你先拿出供養,然後再拜見這位比丘!」
原來這位善和比丘雖然聲音非常美妙,但是相貌不莊嚴,後來波斯匿王終究還是供養了,但是心裏不歡喜。
其它的比丘問佛,善和比丘爲什麼有這樣的果報?佛說,這位善和比丘在拘留孫佛在世時是一名工人,當拘留孫佛般涅槃後,當時的國王得到一些舍利,要建造一座巍峨的寶塔來供養。有一個工人就對同伴說:「僅僅幾粒舍利,國王爲什麼要建築這麼大的寶塔來供奉?既浪費金錢,又浪費人力。」當塔建好以後,這工人見到七層寶塔的莊嚴,忏悔前罪,辦齋供衆,並且在塔尖上行大布施,懸挂一個金鈴。佛說:「弟子們,當時起輕慢心的就是現在的善和比丘,由于他的輕慢佛塔,所以有醜陋之身的果報;後來他能夠悔改,並奉獻金鈴,所以今生他有和雅的聲音。」
從這個地方看出,人的功德不容易圓滿具足,唯有佛是圓滿的。但是我們相信佛法,明白佛法的道理,一切功德都是自己創造的,自己要努力,就有辦法創造。
我們稱贊如來,一方面自己可以消業障,又由于贊歎叁寶的功德,還能夠引發不知道叁寶功德的人對叁寶的恭敬心。
叁、廣修供養
我們對于佛要供養,因爲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大慈大悲宣揚佛法廣度衆生,是我們的良福田。能以香、花、生果供佛,也是功德無量,但是,供養時要注意清洗幹淨,供佛時,還應該觀想佛在這裏應供,然後禮拜。還應該注意花與生果不要擺太久,否則放著任其枯萎、爛壞,就沒有恭敬心了。
印度佛教的大護法阿育王,很喜歡畫,他造了一座廣大的樓閣,請來全國的畫家來樓中作畫。最後,有一位從遙遠地方來的畫家來到了這座樓中時,其它地方都已經被人畫滿了,唯獨門後還有一些空處,于是他就在那裏畫了一條河流,河裏面長滿蓮花,河邊上則站著一個女人。
阿育王一看到這幅畫非常歡喜,把畫家找來,問他真的有畫中那麼美的女人嗎?畫家說有,那個女人確實是那麼美,我一點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阿育王問清楚了這蓮花池的所在,立即派人去找這名女子。果然問到了女子的家中,但是他已經出嫁了。阿育王的使臣又找到女子的夫家去,這女人的丈夫左思右想,自己是個老百姓,而阿育王是個不得了的大國王,只好勉強地讓王使臣把他的太太帶走了。阿育王一看,果然與畫中的女子一樣美。
有一天,阿育王看到這女人哭,問他:「你已經作了國王的夫人了,爲什麼哭?」他說:「我想起我以前的丈夫。」阿育王诃斥她:「爲什麼你頭一天不哭,今天反倒哭了?」她說:「今天有人送蓮花來,我聞到蓮花的清香,想起我的丈夫,因爲我丈夫也有蓮花這樣的清香,我忍不住就哭了。」阿育王很生氣:「我要把你丈夫抓來,如果他確實那麼香,我就原諒你,否則,我就要處罰你。」
王使臣找到這女子的丈夫時,她的丈夫已經出家,而且證了阿羅漢了,他在定中知道了阿育王的目的,于是隨使臣到阿育王處。
阿育王一看到這個出家人,心中便不敢輕視,與他談話時,確實聞到蓮花香飄過來。阿育王說:「你從遙遠的地方來,先請你去沐浴吧!」他沐浴後,香味更濃烈;拿杯水讓他漱漱口,看他是不是含著東西,也沒有。阿育王于是問他:「爲什麼你有這樣特別的香味呢?」
這位比丘是阿羅漢,已有宿命通,他告訴阿育王:「我前生是讀書人,在一個地方遇見有個大法會,有個大法師在那兒講經,因爲感覺法師講得好,不只是音聲好,道理也非常微妙,因此生歡喜心,于是買了一點香供養,並作幾首詩偈贊歎法師的功德殊勝,因此我今生得到這樣的果報。」
這位阿羅漢不是供佛,只是供養一個法師,也能得到這樣的果報,可見佛法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
《大智度論》上說一個譬喻:有一個人的房子裏藏有很多的財富,可是他的房子失火了,他一直用水救火,不但沒能救房子,連裏面的財富都燒光了。他于是變成了一個窮人。
這個譬喻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像房子一樣,應該趁著最初起火的時候,趕快把屋裏的財富搬出來,趕快利用它作功德,來世還可以用,不要等火燒光了。
我們說供養佛,父母也要供養,供養自己的父母功德也很大,比供養一般人功德大。別的年紀大的人,也就是我的父母,也應該照顧,你的功德更大。因爲心量大,功德就大。所以經論上說供養諸佛,也包括要愛護一切衆生,慈悲心廣大起來,就會得到很多功德。
四、忏悔業障
業障是什麼呢?就是自己做了錯誤的事,雖然還沒得果報,但是對于要修學聖道有影響。譬如和人交朋友,你說謊話欺騙對方,使對方受了傷害,你做了那樣的罪,心安不安?同樣的,偷盜別人的財物、殺害人的性命,這都是有罪過的,那樣的罪業雖然沒有成熟,但是它會來擾亂你。
所以我們不要等著業障得果報,你要先下手爲強,先忏悔。或者有人說:「我今生沒有造罪。」你今生雖然沒造罪,你不能說你前生沒造罪,怎麼知道呢?你今生有沒有貪心?瞋心?有貪瞋心就可能會造罪。人不是無故造罪的,若是你想把他殺死了可以拿到一千萬…
《十大願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