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之智 第八章 八正道中修行▪P2

  ..续本文上一页太多,他们非常让人尊敬,但是又叫人可怜。由于没有通达佛法的理念,而盲目的去做,教条的去做,僵化的去做,用功很猛。比如说打坐、参禅、用功很猛,他不知道循序渐进,把琴弦绷得很紧。就像佛在《四十二章经》上说,你在家是做什么的?我在家是弹琴的。说琴弦松了怎么样呢?松了,那个声音,就弹不出声音来了。说弦绷得很紧会怎么样呢?就会绷断了。修行就像调琴,要把它调得非常的合适。“合”就是悦耳,“适”就是适度。当我们这样去做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精进。比如说你们大家都要上班,有的人就给自己把课程设得满满的,我要念多少佛经,念多少佛号,如何如何。这一切,你们各位,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各人的情况不同,各人的根性不同,所以说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根性,设立自己修行的法门和功课的多少。当你把你的心调得很清明,当你把你的心身调到最适合的程度的时候,那就是真正的精进。

  佛说什么是中道呢?就像在河流里头漂木头,河流一定是弯曲的。如果大家见到这个河是笔直的,那是人工渠,一定不是河。河流流向大海,没有一条是直的。然后如果这个木头向下漂的时候,不沾到岸的两边,不要被卡住,能够漂向大海,这就是中道。这两岸是什么呢?两岸就是空有的两边。一个真正的大修行人,不要执着于法的两边,执着于空叫断灭见,执着于有叫常见光头俗汉。你就是贴了多少标签,你也不知道佛在说什么。那真正的中道是什么呢?叫真空妙有。水是什么?水是两个氧原子一个氢原子。我喝下去就能够解渴。杯子是什么?是人工合成的,打碎了,什么都没有。就是不打碎它,也是缘起性空的,这叫当下就是有,当下就是空。空是体。然后我拿它能够喝水,这叫妙用。真空妙有,就是佛法的中道。

  你们大家听到这里的时候,好像有一点点的心光,有一点闪亮。哦,佛法是这么的圆融啊,既不是我们要求的积极,也不是所谓的消极。它是要“行于中道”,“妙行无方”啊。像水一样,在圆的杯子是圆的,在方的杯子是方的,在零下是冰,在一百度是气,非常的圆融而又美妙啊。我们会发现,对照一下我们的心,我们在生活中是这样的吗?在生活中,我是这样看的,我是这样想的,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要达到这样的结果,我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的车子,我的房子,我的老婆,我的看法、想法……所以说这世界就有矛盾了。我常常告诉大家,如果很深的道理你不能够领会的话,在实际的现实人生中,我们要做“自他相换”。换一个角度,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包括你和人吵架的时候,你换换角度。那我们有时也经常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了法庭上,你听听这个讲的有道理,听听那个讲的也有道理。但是这个时候你们当事人换一下位置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就没问题了。因为我们很少替别人去着想。我想用自他相换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如果你不愿意的话,或者说你不是修行人,或者说你不是佛教徒。如果说你愿意,万一和别人发生胶着状态的时候,换别人的角度想一想,那你就会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这事情就会迎刃而解。我在这里要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叫“思维定式”。大家可能都不会想到,我们看到那杯子是一个产品,或者穿的衣服是产品,某个东西是名牌的产品,那是一个定式。实际上我们的思维会有定式,我至少是这样看人的。他说了很多的话以后,一定会表现出他自己的思维定式。

  同一个民族,同一种宗教,同一种信仰,同一个地区,往往有一种思维定式。我们到峡谷地带,到三峡去考察。三峡的人,吃在三峡,喝在三峡,自给自足。那你和三峡人打交道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种情况,他就不像珠海、深圳、广东人那样广交朋友,或者说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纳这个世界。那叫什么意识呢?叫峡谷意识。如果我们生活在盆地里,非常富饶,然后我们有吃、有穿,我们会小国寡民,自得其乐,我们根本就感觉不到外部的世界。久而久之,我们会形成一个思维定式,叫“盆地意识”。我们用人文地理去考察,人类所出现的内在病症和生存的局限性,早已经被佛洞穿了。“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大家读到这句话,以为读天书呢,说佛太有能耐了,谁的心他都知道。因为你的心不外乎贪、嗔、痴、慢、疑、见。你到美国就不贪吗?你到伊拉克就不贪吗?不管你长什么头发,穿什么衣服,你用这六个法则去看他的病,没有一个会跑得掉。所以说,当我们走向内心深处,走向智慧深处的时候,佛陀的那种伟大和智慧真的叫人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啊。两千五百年,去圣时遥,佛法蒙尘很厚,染上了很多的色彩,使我们不能直入佛法。

  我们纵然是身遁空门,舍家抛业,可是却有太多,太多的放不下。因为我们的智慧力量和心力不够,所以不敢去把它砍断,我们有太多的顾虑了!当我们改变观念以后,我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修行的广泛平台。心是道场,家是道场,学校是道场,十字街头也是道场。那样用经历的每一件事情,来历炼我们的心。就是我在五一的时候告诉大家“历事炼心”,大乘佛教的无上法门。经历的每一件事情,用佛法去对照自己。经历的每一件事情,去历炼自己。遇到困难,我敢面对吗?面对疑难杂症,我敢面对吗?面对生死,我敢面对吗?面对自己的敌人,我敢面对吗?你是选择面对,还是选择逃避?这大乘佛教和菩萨的法门,让我们选择了面对。假如说我欠了别人的债,那就要还别人的钱,这是必然的,而不应该逃避。你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你一旦选择去面对它,同时你就会发现,被你认为很大的一座冰山,原本是可以被太阳照化的。这个太阳是什么呢?就是你的智慧。去面对它,在你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逆境、困境、不明之冤等等,去面对它。当你面对的时候,你会哈哈大笑,原来它是纸老虎,它内在的结构并不是那么严密,而且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风平浪静。你们借债的,讨债的,还钱的,失败的,成功的,当你走出低谷,或者说你用一个超然的自我去面对的时候,你真的想笑,哎呀我当初为什么那么痛苦,东躲西藏啊?大可不必。要当下承当,而不要选择逃避。我本来想跟大家讲一个故事的,但是时间太急了,我没有办法,只有把这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呢给大家删掉。

  

  第六个叫正定。正定就是正确的禅定。而不是邪定。正定的一个很简单的概念就是,当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把我们的心训练得专一。正定就等于专一。相对于正定外面有一个邪定。在古印度的时候呢,有很多的修行人,除了佛陀领导他的弟子修行以外,有很多的外道也在修行,他们也讲“定”。但是他们那个定呢,是邪定。佛法当中的戒定慧为三学,实际上在前面要加一个定语,叫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或者是要加一个“无上”,无上戒学,无上定学,无上慧学。为什么叫无上呢?原来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后,洞见了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他没有创造真理,他发现了真理,他把它告诉我们。他说,大地众生都有如来德性,大家都有觉悟的心。我现在在这里这样讲,大家能够听得懂,是什么能够听得懂啊?不是你的妄心能够听得懂,是你当下的觉心在与我交流,语言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我如果对着美国人,可以吗?没有透过语言的桥梁,他听不懂。所以说,我们的觉性是长存的。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鼻子可以闻,嘴可以说。但是大家会发现,我如果两眼一闭,两腿一蹬,眼睛鼻子嘴巴都在,我却什么都不知道了。原因在哪里?觉性不在了。不是我的肉壳子不在了,是那个觉性不在了。

  这个觉性,有人把它叫“X”,有人把它叫“Y”,有人把它叫灵魂,有人把它叫精灵。你赋予它一个什么概念没有关系,你要相信的一点是,我们今生和来世有一个连接,这个连接,在佛法里就叫“性”,就是我们的觉性。如果你对佛法没有很深的洞察的话,你会产生一种断灭见。比如说我们讲缘起法的时候,大家说,凡事都是缘起的,缘散了就没有了,那就什么都没了?不是,那叫真空妙有。这个空不是顽空。其中有一种美妙的东西,是我们不能够洞见的。比如说,在我们眼耳鼻舌身意之后的,或者说与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同时起来的,有一个识,叫阿赖耶识。它藏得非常的深,就像埋在地里的种子,你做的善事,你做的恶事都藏在那里。你说它有吧,它没有,因为它没有发芽嘛;你说它没有,它遇到因缘的时候,就会爆发出来。比如说,你在若干年前,不经意的伤害了某一个人,但是若干年后呢,冤家路窄,又碰到一起。你把这件事情都忘记了,但是别人揪住你不放:当年你当处长的时候,我要晋级你阻拦,今天你到了我的手下,我就不放过你。我们的记忆里还有另一种功能,善于“忘恩负义”。我们大家不大注意,不去深究自己的心。现在社会很多人都很容易“忘恩负义”啊。别人对他好很快就忘了,别人整了他,害了他,伤了他,一辈子都不忘。正因为这样,充分证明我们的心是被染污了的。

  那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呢,要正定。讲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五台山的广济茅蓬,是明代的故事。有一个卖豆腐的老汉,每天担着豆腐到庙里去送豆腐。他看到这些和尚们吃了饭以后,低着脑袋,甩着袖子,都钻到一个房子里,一进去就不出来了。他好生奇怪,就老琢磨,这些和尚吃了饭钻到房子里就不出来,而且天天如此。他就问看门的说,这些和尚每天吃了饭都钻到房子里干什么呀?看门的法师说,那了不得呀,修行开悟啊,那里头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啊。这个卖豆腐的说,那我今天早上不卖豆腐了,我跟着他们进去看一看。别人在坐香的时候(参禅打坐要坐香了),他就跟着进去了。坐在一个角落里,开始把心静下来。打了一会儿磕睡,看着大家都坐在那一动不动,他就在那里胡思乱想。…

《金刚之智 第八章 八正道中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