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这十二支内面。“无明”与“行”二支是过去 因。“识”“色名”“六入”“触”“受”五支是现在果。“爱”“取”“有”三支成未来因。“生”“老死”二支属未来果。但“果”又为起惑业因缘之“缘”。 所以他包括在“缘”的内面。不别立“果”的名目。这儿叫做“因缘观”。因为他一共有十二支。所以叫“十二因缘”。空十二因缘便是缘觉乘的观法。缘觉乘即辟 支佛乘。所以又叫“支佛观”。
以上是讲缘觉乘的修法。下面再讲声闻乘的修法。
無苦集灭道
这一句是说四谛空。“苦”“集”“灭”“道”叫做四谛。谛即真理之意。他的道理真实不虚所以说做“谛”。
第一是“苦谛”。苦谛是说三界六趣的苦报。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六趣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六道。讲到苦字。有二苦三苦。四 苦。五苦。八苦。十苦无量等苦。他的意思。前面已经讲过。所以不用再说。
第二是“集谛”。“集”是“召集”之意。由贪嗔痴等烦恼。与善恶等行业。能召集三界六趣的苦报。所以叫做“集谛”。集谛是苦谛之因。苦谛是集谛之果。此二 谛是说世间因果。又叫做“流转门因果”。
第三是“灭谛”。“灭”即“涅槃”。即灭除惑业。出离生死。而达到涅槃寂灭境界。
第四是“道谛”。“道”是“道路”“方法”之意。亦即指八正道而言。盖谓由此道路方法而能至涅槃彼岸。八正道者。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 进。正念。正定也。又此灭道二谛。道谛是灭谛之因。灭谛是道谛之果。此二谛说出世间的因果。又叫作“还灭门因果”。
上面苦集灭道四谛。包括世间出世间两重因果。然而都是先说果。后说因。因为果是显而易见。因是幽而难明。所以先说世间苦果。令吾人生厌离之心。然后教吾人 断其苦因。又先说涅槃之妙果。使吾人生欣羡之心。然后教吾人修出世之法。总而言之。心经说这四谛。是教吾人“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但是为什么又说無苦集灭道。因为苦集二谛所依凭的。亦不外乎五蕴。今五蕴既空。则苦集二谛自然无所依凭。苦集灭道都没有。自然更不用说什么灭谛道谛了。由 从大乘菩萨看来。五蕴诸法。当体即空。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无苦可舍。无集可断。无灭可慕。无道可修。无舍无断。无证无得。便是大乘第一义法门。
無智亦無得。
这一名是说观照之智慧与所空之境界通统是空。或者要问。观照之智慧是空。还说什么观照般若呢。所空之境界是空又说什么实相般若呢。我说不然。因为五蕴。十 八界。四谛等法本来是空。故能证诸法本来是空之般若智慧亦空。此般若之智慧既空。故由般若智慧观照所得之真空实相亦空。盖有证有得。总非真空。要到无修无 证无智无得的地位。才可以说是真空。我们用般若智慧观照五蕴十八界四谛空。譬如用药医病。病已好了。药亦自除。所以说无智亦无得。便去灰身灭智。那么。又 成了断灭空。要知道无智之智才是真智。无得之得才是真得。佛之所以说“空”。原是要人照见空相。等到空相既显。则空理亦无。所以说无法可得。无得则无空 相。无智则无知空相者。无空相则无实相。无知空相者则无观照。无实相。无般若波罗密。此不可得之般若波罗密。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密。
以上无苦集灭道。是说声闻乘的修法。下面是说菩萨乘的修法。
以無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無挂碍。無挂碍故。無 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以無所得故一句承上文而来。一切诸法。既无得而得。故菩萨亦无修而修。无得无修。即是真正般若波罗密。
这一节的意思。是说。不但观自在菩萨依此无所得般若波罗密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即一切凡夫亦咸依此无所得般若波罗密多而空十八界。缘觉乘依此无 所得般若波罗密多而空十二因缘。乃至一切菩萨亦依此无所得般若波罗密多而得到究竟涅槃。
故吾人若真要修行证果。第一要知诸法无所得。无所得则心无挂碍。无挂碍则无恐怖。若有所得。则必有挂碍恐怖。譬如吾人有色身。则必有色身之挂碍。与饥寒忧 患之恐怖。有财产权位。则必有财产权位之挂碍与恐怖。总之。有一物则必有一物之挂碍与恐怖。若一切都无。自然用不着挂碍与恐怖了。老子说“无则无忧有则足 患”。也是这个意思。
远离颠倒梦想者。因吾人日间既有种种恐怖之念存在心头。所以夜间便形之於梦寐。虽在梦境之中。精神还是不得安闲。由此可见有所得的痛苦。若使吾人直下彻悟 一切法无所得。身心世界。一齐空寂。自然没有什么挂碍恐怖。和颠倒梦想了。所以我常说。一切法无所得。便是真正的般若智慧。便是究竟涅槃。便是吾人安身立 命的处所。也便是一切菩萨修行的真实法门。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节说不但菩萨乘依此无所得的般若波罗密多而得究竟涅槃。就是三世一切诸佛。也无不依此无所得之般若波罗密多。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是 “无上”之意。“三”是“正”字之意。“藐”字是“等”字或“徧”字之意。“菩提”即“觉”字之意。合扰来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遍觉 者”。无上正遍觉者即佛也。佛为什么叫做“无上正遍觉者”。因为凡夫之“觉”。范围极狭。不能普遍。惟佛之知觉。能普遍一切法界而不遗漏。所以叫做“遍 觉”。外道魔宗亦往往能知道常人所不能知道的。但是他们的“觉”来得不正。惟有佛的知觉是“正知正见”。所以叫做“正遍觉”。菩萨亦有正遍觉。但菩萨的正 遍觉。尚有进步。未臻圆满。惟有佛德“正遍觉”是究竟圆满。无可再进。所以叫做“无上正遍觉”。到了佛的地位。便是“无上正遍觉者”。这一部经。是以般若 为智慧。以观心无所得为法门。以到涅槃为究竟。三世一切诸佛依此而得成就。现在诸菩萨又依此而得入圆明。所以我们这班凡夫亦应该依此法门而后能离苦厄。依 此而修。方是真修。修此而得。方是真得。若舍此法门而别求修证。那么。真所谓南辕北辙了。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 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前面已经将修般若波罗密多行的效力。详细说过了。所以此处把般若波罗密多的好处。再赞叹一番。咒字又名真言。梵文谓之陀罗尼。乃是一种有力量之言语。能使 吾人心中所想念的成为真实。又能持善使不失。持恶使不生。所以叫做咒。这里所说的咒字。其实就是指“般若”二字。不必专指后面“揭谛揭谛”四句。揭谛揭谛 为密咒。又名密说般若。般若为显说之咒。又云显说般若。因为般若能驱除生死烦恼之魔。具大神力。所以叫做“大神咒”。因为般若的光明能照破生死长夜的黑 暗。所以叫做“大明咒”。因为世间出世间所有诸法。无一能够超过般若者。所以叫做“无上咒”。般若为诸佛母。能出生生死无量无边功德。世出世间一切之法。 无一可与般若相比拟者。所以叫做“無等等咒”。此咒能度脱人生的一切苦厄。无论身苦心苦。生老病死苦。八苦十苦等。皆能度脱。真实不虚者。佛与菩萨不为妄 语。且使人人深信弗疑。依此而修行也。
又此心经。开头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末了又说“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无非劝人修行般若行。离苦得乐之意。这是大家所应该知道的。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前面是显说般若。此处是密说般若。因为咒语是梵文。我们用不着去穿凿解释。只希望大家常常把他读诵。日久功深。自然有神通妙用。自然可以消除惑业。开发智 慧。自然可以度生死流。到涅槃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照宋朝施护的译本。观自在菩萨说完此经之后。佛从定而起。对他说的般若观行印可赞叹。所以好多人以为是佛说的。其实是观自在菩萨所说也。
生死大事。非拖泥带水者所能了。故须发勇猛心。精进 心。如逆水行舟。一息不容稍懈。然后才有几分希望处。 (子培)
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 消除宿现业
增长诸福慧 圆成胜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与饥馑等
悉皆尽灭除 人各习礼让
读诵手持人 辗转流通者
亲眷咸安乐 先亡获超生
风雨常调顺 人民悉安康
法界诸含识 同证无上道
随顺世缘观自在
常知梦境醒如来
附:《心经》诵持仪轨(仅供同修参考)
(一)前行
1、上香
香 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或念《供养偈》: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无边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普熏诸众生,皆共证菩提。)
2、礼拜
鞠躬或叩拜:礼敬之时,须恭敬至诚。观想佛菩萨感应如在眼前,并且可以默念: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如来影现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3、念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二)正行(诵经及平时戒行)
诵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引磬)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引磬)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 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引磬)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引磬)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 谛,菩提萨婆诃。(三声引磬)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
南无大智大势至菩萨!(三称)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三称)
(三)结行
回向(双手合十,回向、祈愿、忏悔)
回向偈(结法偈):
诵经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法界!
也可: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愿以此功德,回向弟子历代先祖、冤亲债主,离苦得乐。(或为:回向弟子眷属合家吉祥安康;某某人疾病早日康复;某某人往生净土,离苦得乐;某某人世间、出 世间事业悉皆成就;某某人早开智慧,学业进步;某某地方灾障平息,吉祥平安,有情安乐,入于佛道……等等)
或发愿忏悔:
弟子某某与累世父母、师长、历劫冤亲债主及法界一切众生,从过去世乃至尽未来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弟子某某与累世父母、师长、历劫冤亲债主及法界一切众生,从过去世乃至尽未来际: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浅说(应慈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