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浅说(应慈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识。

  这两句是说“五蕴空”。即说“真空实相”中無“五蕴”。無色。所以没有我相法相。無受想行识。所以没有我见法见。“無”字即是“空”字之意。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声香味触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识界。

  这几句是说十八界空。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再加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合为十八界。六根六尘又叫做“十二入”。第三句無眼界乃 至無意识界。中间省却“無耳识界。無舌眼界。”数句。盖举首尾以包括中间之意。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真空实相之中。不但没有五蕴。并且没有六根。乃至六尘 六识。一概没有之意。

  眼耳鼻舌身意为什叫做六根。“根是能生。”之义。譬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叶花果等。吾人之六根。对着六尘。发生六识。所以叫做六根。六根所以说“無”者。因为 我们用般若智慧。观察自己色身。是如幻如化。一切无有实性。所以附在这色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自然也是空的了。这是空六根。

  色声香味触法为什么叫做六尘呢。“尘”字是染污之意。因为这六种东西同我们的六根接触之后。能使吾人发生贪着爱恋之心。而污染吾人之真性。所以叫做“六 尘”。“尘”与“根”是相对待得。色是眼根的对象。声是耳根的对象。香是鼻根的对象。味是舌根的对象。触是身根的对象。法是意根的对象。这六根之中。前面 的色声香味四根是很容易明白的。只有后面触法二根比较难懂。所以我现在把他略为说一说。

  什么叫做“触尘”。触是同我们身体接触的东西。那些东西同我们的身体接触之后。便发生冷热涩滑的感觉。所以我们对於那些痛身根感触相对的东西便叫做触尘。 什么叫做“法尘”。法尘是前面五尘落在我们意识中的影子。譬如我们平日对於所见的形色。所闻的声音。以及所嗅之香。所尝之味。身体对於寒热涩滑的种种之感 觉。虽然现在都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只要闭目用心一想。这许多的影子。依然在我们的意识中浮现着。这种影子。便是法尘。六尘所以说“无”者。因为六尘是藉 六根而显现的。假使没有六根。那么。六尘也立刻空寂了。譬如有病之目。见空中有花。空中实在没有花。等到饼目忆愈。空中之花也不见了。吾人因六根妄动。故 有六尘。今六根既空。故六尘亦空。“無眼界乃至無意识界。”是说六识空。無眼界者。即無眼识界。中间省去一个“识”字。無眼界后面。又省去“無耳识界。無 鼻识界。無舌识界。無身识界。”四句。

  讲到此处。或者你们要发生疑问。就是前面既然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什么到此处又说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呢。我说。这是当然有分别的。六根不过就是肉体。六识 是六根的作用。六根来的粗。六尘来的细。假使我们只具有六根而没有六识。那么。我们对於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不能起知解了别的作用。所以一定还有一种 “识”寄托在六根之中。托在眼则为眼识。托在耳则为耳识。托在鼻舌身意。则为鼻舌身意识。“根”与“识”的区别。是我们研究佛学之人。所应该首先弄清楚 的。

  上面说过“六根空”。“六尘空”。(即十二入空)。但“根”“尘”“识”三者。乃三位一体。彼此相依而立的。今六根六尘具空。那么。不用说。六识也自然是 空的了。这叫做“十八界空”。“空十八界”是凡夫地位的修法。下面讲缘觉乘的修法。

  無无明。亦無无明尽。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尽。

  这几句是说十二因缘空。十二因 缘又叫十二有支。又叫做十二缘起。又叫做因缘观。支佛观。

  第一支是“无明”。无明是迷惑的意思。又名烦恼。这种烦恼。乃是过去无量世 来的烦恼。而为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我们把他放在十二因缘的开头。我们如果要断生死。一定要先断“无明”。无明不断。生死轮回是永远不会断的。现在我 为使大家彻底明了“无明”二字的意义起见。再来把他详细解释一番。

  “无明”是无始以前我们心中最初一念的妄动。也可以说是“清净本然”中最初 的一个“妄念”。不料这最初一念的妄动。便种下了我们生生世世轮回的根本。从前有一个人不明白“无明”二字的意思。便去问一位法师。“甚么叫做无明”。那 位法师愤气对他说“你那里有什么资格问这个问题”。那人听了。心中一怒。脸上一沉。快要发作了。於是那一位法师便含笑的对他说。“你这样便是叫做无明 呀”。那人听了。竟忍不住笑了。这个虽然是一个笑话。到是“无明”二字很好的注脚。

  此外圆觉经。楞严经。五灯会元内面。也有同这个仿佛相同的故事。圆觉经说。 又一次金刚菩萨问释迦摩尼佛说。“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楞严经卷四亦说。富楼那问 佛。“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周而复始。”五灯会元十四卷说。又一次长水和尚问琅琊觉和 尚。如何是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觉和尚厉声对他说。“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诸位听众。你们要明白。“清净本然。云何忽有无明”呢。请将上面几个故事参 看参看。参的透。包你出离生死。断无明。参不 透。依旧是生死路上转溜转溜去也。

  第二支是“行”。行是“行为”“行业”之意。就是我们过去无量世来由无明烦 恼所做的善恶行业也。因为我们既然起了无明的妄念。便缘着这“无明”而有种种“行为”“行业”的造作。所以说“无明缘行”。以上二支是过去世的惑业二因。

  第三支是“识”。即八识种最末的“阿赖耶识”。又名“含藏识”。此识含藏过 去无量世来善善恶恶的种子。而为今生依业受报的根本。所以叫做“含藏识”。吾人托胎之时。此“识”先来。及身死之时。此识后去。因此识完全依着过去世的 “行业”。而为托胎赋形的根本。所以说“行缘识”。

  第四支是“名色”。“名”即是“心”。“色”即是“身”。因阿赖耶识初托母 胎。虽已略具身心。但此时他的身形(即色)只粗具大概。他的心识(即受想行识四蕴)更是有名无实。所以不叫“身心”而叫“名色”。又说“识缘名色”。

  第五支是“六入”。“六入”即是“六根”。又名“六处”。因阿赖耶识托胎之 后。经七七日。渐具六根。六根即指色名言。所以说“名色缘六入”。

  第六支是“触”。“触”是“接触”之意。因为我们在母胎中既已具六根。及出 胎以后。六根便时时与六尘相接触。所以说“六入缘触”。但是在出胎以后到三四岁。知识还未充分。对於眼前事事物物。还没有分别了解能力。只凭六根与六尘相 接触而已。

  第七支是“受”。受即领纳之意。我们从五六岁到十二三岁。知识渐充。六根与 六尘相接触。渐能分别领纳其美恶苦乐。所以说“触缘受”。以上五支是过去惑业之因。而受现在之果。

  第八支是“爱”。“爱”是“贪爱”的意思。从十四五岁以后。年龄渐长。贪爱 之心日炽。凡六根所受纳之事事物物。若合乎自己心理的。便存着爱恋的意思。所以说“受缘爱”。

  第九支是“取”。取是取得之意。吾人对于所爱之事物。必多方设法。取之以为 己有。此即与近人所谓“占有欲”之意相同。所以说“爱缘取”。

  第十支是“有”。“有”字即“业”字之意。上面所说的“爱”与“取”两种心 理。总是由于迷惑之故。由此迷惑。复造出种种之“业”。所以说“取缘有”。有即业也。以上三支是现在世惑业之因。再种后世二支苦果。

  第十一支。是“生”。“生”是指未来世“托胎受生”而言。因为吾人现在世既 然依“惑”造“业”。所以未来世即依“业”受“生”。所以说“有缘生”。

  第十二支是“老死”。未来世既然又依业受生。那么。自生以后。幼而壮。老而 衰以至於死亡。这是一切人类所不能免的。所以说“生缘老死”。

  以上十二支。通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两重因果。“无明”与“行”二惑是过去世 之因。“识”“色名”“六入”“触”“受”五支是过去世之因而感现在世之果。这是过去现在一重因果。又“爱”“取”二支是现在世的“二惑”。“有”为现在 世之“业”。以此现在世之惑业为因。又感未来世“生”与“死”之苦果。这是现在未来一重因果。

  这十二支。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 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此循环流转。无穷无尽。便成无边生死。所以叫做“流转门”。又此十二支不出“惑”“业”“苦”三道。“无 明”“爱”“取”三支是惑道。“行”“有”二支是业道。其他七支是苦道。吾侪(chái)凡夫。因此惑业苦三道相续不断。故不能出离生死。如果到了缘觉乘 的地位却不然。他们将这十二支仔细看去。知道“无明”是生死的根本。若要出离生死。必须先灭无明。无明一灭。则行亦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 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如此十二支一一灭尽。便是还灭门了。要是真正利根 的人。只要发心断无明。无明一灭。则其他十一支都不成问题。譬如砍树相似。树根一断。枝叶自倒。到此地步。自然出生死而证涅槃。刚才我说过。十二有支不外 惑业感三道。既已断“惑”(即无明)自不造“业”。自不受生死轮回的“苦”果了。所以無无明。亦無无明尽。十二因缘都无。即十二因缘空。

  为什么又说“亦無无明尽。亦無老死尽”呢。因为断无明。出生死。还是凡夫的 心理。若是在大乘菩萨来看。本无生死可言。那里还用得着解脱呢。所以说“亦無无明尽。亦無老死尽”。

  为什么又叫做十二因缘呢。因…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浅说(应慈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