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淺說(應慈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這兩句是說“五蘊空”。即說“真空實相”中無“五蘊”。無色。所以沒有我相法相。無受想行識。所以沒有我見法見。“無”字即是“空”字之意。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這幾句是說十八界空。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再加上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合爲十八界。六根六塵又叫做“十二入”。第叁句無眼界乃 至無意識界。中間省卻“無耳識界。無舌眼界。”數句。蓋舉首尾以包括中間之意。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真空實相之中。不但沒有五蘊。並且沒有六根。乃至六塵 六識。一概沒有之意。

  眼耳鼻舌身意爲什叫做六根。“根是能生。”之義。譬如草木有根能生枝葉花果等。吾人之六根。對著六塵。發生六識。所以叫做六根。六根所以說“無”者。因爲 我們用般若智慧。觀察自己色身。是如幻如化。一切無有實性。所以附在這色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自然也是空的了。這是空六根。

  色聲香味觸法爲什麼叫做六塵呢。“塵”字是染汙之意。因爲這六種東西同我們的六根接觸之後。能使吾人發生貪著愛戀之心。而汙染吾人之真性。所以叫做“六 塵”。“塵”與“根”是相對待得。色是眼根的對象。聲是耳根的對象。香是鼻根的對象。味是舌根的對象。觸是身根的對象。法是意根的對象。這六根之中。前面 的色聲香味四根是很容易明白的。只有後面觸法二根比較難懂。所以我現在把他略爲說一說。

  什麼叫做“觸塵”。觸是同我們身體接觸的東西。那些東西同我們的身體接觸之後。便發生冷熱澀滑的感覺。所以我們對於那些痛身根感觸相對的東西便叫做觸塵。 什麼叫做“法塵”。法塵是前面五塵落在我們意識中的影子。譬如我們平日對於所見的形色。所聞的聲音。以及所嗅之香。所嘗之味。身體對於寒熱澀滑的種種之感 覺。雖然現在都已經過去了。但是我們只要閉目用心一想。這許多的影子。依然在我們的意識中浮現著。這種影子。便是法塵。六塵所以說“無”者。因爲六塵是藉 六根而顯現的。假使沒有六根。那麼。六塵也立刻空寂了。譬如有病之目。見空中有花。空中實在沒有花。等到餅目憶愈。空中之花也不見了。吾人因六根妄動。故 有六塵。今六根既空。故六塵亦空。“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是說六識空。無眼界者。即無眼識界。中間省去一個“識”字。無眼界後面。又省去“無耳識界。無 鼻識界。無舌識界。無身識界。”四句。

  講到此處。或者你們要發生疑問。就是前面既然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爲什麼到此處又說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呢。我說。這是當然有分別的。六根不過就是肉體。六識 是六根的作用。六根來的粗。六塵來的細。假使我們只具有六根而沒有六識。那麼。我們對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不能起知解了別的作用。所以一定還有一種 “識”寄托在六根之中。托在眼則爲眼識。托在耳則爲耳識。托在鼻舌身意。則爲鼻舌身意識。“根”與“識”的區別。是我們研究佛學之人。所應該首先弄清楚 的。

  上面說過“六根空”。“六塵空”。(即十二入空)。但“根”“塵”“識”叁者。乃叁位一體。彼此相依而立的。今六根六塵具空。那麼。不用說。六識也自然是 空的了。這叫做“十八界空”。“空十八界”是凡夫地位的修法。下面講緣覺乘的修法。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幾句是說十二因緣空。十二因 緣又叫十二有支。又叫做十二緣起。又叫做因緣觀。支佛觀。

  第一支是“無明”。無明是迷惑的意思。又名煩惱。這種煩惱。乃是過去無量世 來的煩惱。而爲我們生死輪回的根本。所以我們把他放在十二因緣的開頭。我們如果要斷生死。一定要先斷“無明”。無明不斷。生死輪回是永遠不會斷的。現在我 爲使大家徹底明了“無明”二字的意義起見。再來把他詳細解釋一番。

  “無明”是無始以前我們心中最初一念的妄動。也可以說是“清淨本然”中最初 的一個“妄念”。不料這最初一念的妄動。便種下了我們生生世世輪回的根本。從前有一個人不明白“無明”二字的意思。便去問一位法師。“甚麼叫做無明”。那 位法師憤氣對他說“你那裏有什麼資格問這個問題”。那人聽了。心中一怒。臉上一沈。快要發作了。於是那一位法師便含笑的對他說。“你這樣便是叫做無明 呀”。那人聽了。竟忍不住笑了。這個雖然是一個笑話。到是“無明”二字很好的注腳。

  此外圓覺經。楞嚴經。五燈會元內面。也有同這個仿佛相同的故事。圓覺經說。 又一次金剛菩薩問釋迦摩尼佛說。“世尊若諸衆生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衆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楞嚴經卷四亦說。富樓那問 佛。“世尊。若複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次第遷流。周而複始。”五燈會元十四卷說。又一次長水和尚問琅琊覺和 尚。如何是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覺和尚厲聲對他說。“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諸位聽衆。你們要明白。“清淨本然。雲何忽有無明”呢。請將上面幾個故事參 看參看。參的透。包你出離生死。斷無明。參不 透。依舊是生死路上轉溜轉溜去也。

  第二支是“行”。行是“行爲”“行業”之意。就是我們過去無量世來由無明煩 惱所做的善惡行業也。因爲我們既然起了無明的妄念。便緣著這“無明”而有種種“行爲”“行業”的造作。所以說“無明緣行”。以上二支是過去世的惑業二因。

  第叁支是“識”。即八識種最末的“阿賴耶識”。又名“含藏識”。此識含藏過 去無量世來善善惡惡的種子。而爲今生依業受報的根本。所以叫做“含藏識”。吾人托胎之時。此“識”先來。及身死之時。此識後去。因此識完全依著過去世的 “行業”。而爲托胎賦形的根本。所以說“行緣識”。

  第四支是“名色”。“名”即是“心”。“色”即是“身”。因阿賴耶識初托母 胎。雖已略具身心。但此時他的身形(即色)只粗具大概。他的心識(即受想行識四蘊)更是有名無實。所以不叫“身心”而叫“名色”。又說“識緣名色”。

  第五支是“六入”。“六入”即是“六根”。又名“六處”。因阿賴耶識托胎之 後。經七七日。漸具六根。六根即指色名言。所以說“名色緣六入”。

  第六支是“觸”。“觸”是“接觸”之意。因爲我們在母胎中既已具六根。及出 胎以後。六根便時時與六塵相接觸。所以說“六入緣觸”。但是在出胎以後到叁四歲。知識還未充分。對於眼前事事物物。還沒有分別了解能力。只憑六根與六塵相 接觸而已。

  第七支是“受”。受即領納之意。我們從五六歲到十二叁歲。知識漸充。六根與 六塵相接觸。漸能分別領納其美惡苦樂。所以說“觸緣受”。以上五支是過去惑業之因。而受現在之果。

  第八支是“愛”。“愛”是“貪愛”的意思。從十四五歲以後。年齡漸長。貪愛 之心日熾。凡六根所受納之事事物物。若合乎自己心理的。便存著愛戀的意思。所以說“受緣愛”。

  第九支是“取”。取是取得之意。吾人對于所愛之事物。必多方設法。取之以爲 己有。此即與近人所謂“占有欲”之意相同。所以說“愛緣取”。

  第十支是“有”。“有”字即“業”字之意。上面所說的“愛”與“取”兩種心 理。總是由于迷惑之故。由此迷惑。複造出種種之“業”。所以說“取緣有”。有即業也。以上叁支是現在世惑業之因。再種後世二支苦果。

  第十一支。是“生”。“生”是指未來世“托胎受生”而言。因爲吾人現在世既 然依“惑”造“業”。所以未來世即依“業”受“生”。所以說“有緣生”。

  第十二支是“老死”。未來世既然又依業受生。那麼。自生以後。幼而壯。老而 衰以至於死亡。這是一切人類所不能免的。所以說“生緣老死”。

  以上十二支。通貫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兩重因果。“無明”與“行”二惑是過去世 之因。“識”“色名”“六入”“觸”“受”五支是過去世之因而感現在世之果。這是過去現在一重因果。又“愛”“取”二支是現在世的“二惑”。“有”爲現在 世之“業”。以此現在世之惑業爲因。又感未來世“生”與“死”之苦果。這是現在未來一重因果。

  這十二支。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 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如此循環流轉。無窮無盡。便成無邊生死。所以叫做“流轉門”。又此十二支不出“惑”“業”“苦”叁道。“無 明”“愛”“取”叁支是惑道。“行”“有”二支是業道。其他七支是苦道。吾侪(chái)凡夫。因此惑業苦叁道相續不斷。故不能出離生死。如果到了緣覺乘 的地位卻不然。他們將這十二支仔細看去。知道“無明”是生死的根本。若要出離生死。必須先滅無明。無明一滅。則行亦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 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如此十二支一一滅盡。便是還滅門了。要是真正利根 的人。只要發心斷無明。無明一滅。則其他十一支都不成問題。譬如砍樹相似。樹根一斷。枝葉自倒。到此地步。自然出生死而證涅槃。剛才我說過。十二有支不外 惑業感叁道。既已斷“惑”(即無明)自不造“業”。自不受生死輪回的“苦”果了。所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十二因緣都無。即十二因緣空。

  爲什麼又說“亦無無明盡。亦無老死盡”呢。因爲斷無明。出生死。還是凡夫的 心理。若是在大乘菩薩來看。本無生死可言。那裏還用得著解脫呢。所以說“亦無無明盡。亦無老死盡”。

  爲什麼又叫做十二因緣呢。因…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淺說(應慈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