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萨之身。作释迦摩尼佛的弟子。并且於未来世 现成佛之相。他的化身很多。佛经里面有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观音种种的名目。如果一个一个说起来。那末未免太麻烦了。这一位菩萨。他有很大的智慧。他对 於世界上的一切事理。都能够通达无碍。所以叫做观自在。他又具很大的慈悲。对於世界上的众生。能闻声救苦。应念度生。神通无碍。所以叫做观自在。照宋朝施 护所译的心经序分。及流通分来看。这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就是观自在菩萨所说。而经佛所印可的。现在我再把菩萨二个字解释一下。菩萨就是菩提萨埵的省略。菩提应该翻作“觉”。萨埵应该翻作“有情”。 菩萨萨埵就是“觉有情”。就是有觉悟的人。又可以翻作觉者。即是孟子所说的先知先觉之意。又可以翻作“大觉有情”。又萨埵二字是“勇猛”之意。勇猛求菩 提。所以叫做菩提萨埵。如果能上求菩提,下化众生。肩荷度己度人的大责。那就可以叫做菩萨。菩萨 再进一步。便是佛德境界。所以菩萨是佛的后面。阿罗汉的前面的一个阶级。
我们根据宋朝施护所译心经的序分看来。知道观自在菩萨。又一次同着佛。还有 许多菩萨。许多比丘。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集会。那时佛正入广大甚深三昧。於是观自在菩萨也随着佛作观入定。他所作的观是“深般若波罗密多”。为什么叫做 “深般若波罗密多”。因为他这种观行。是甚深微妙。不是一班小乘阿罗汉。中乘缘觉。和别教三贤以前所作的浅般若观可比。所以叫做深般若波罗密多。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观自在菩萨作观 的方法。这一句是心经里面最要紧的一句。希望你们特别注意。所谓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字是积集的意思。藏蔽的意思。 因为这五种东西积集藏蔽起来。便成功为我们的色身。五蕴成功色身之后。能遮蔽我们的真性。和我们原有的智慧光明。所以又叫做“五阴”。“阴”字是“盖覆” 之意。又叫做“五众”。“众”字是和集之意。即指五蕴和集而成色身而言。
五蕴之中第一蕴是“色蕴”。这个“色”字是“质碍”之意。他的意义。比六尘 中的色尘来得广。凡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与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宇宙间一切物质的现象。一齐包括在内。第二种是“受蕴”。受字是“领纳”之意。就是我们自 己心里对於一切事事物物所起的领纳作用。无论眼耳鼻舌身意之“受”。或者单指“意根”之“受”。“识藏”之“受”。皆包括在内。受又可分为三种。一受苦。 二受乐。三不苦不乐受。第三种是“想蕴”。“想”就是思想。思想是我们对事事物物所起的心理作用。第四种是“行蕴”。“行”是行为。又有迁流不息之义。这 种“行为”。不单是指身体上的一举一动而言。就是我们心中的一思一念。亦无一非“行”。我们心中念念迁流。便叫做“心行”。无论身行心行都包括在行蕴内 面。第五种是“识蕴”。识是“分别了解”之意。一共有八种。就是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外。还有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八识名为心王。乃诸识 之总体。这五蕴内面。第一蕴是“色法”。其余四蕴。都是“心法”。色法是包括世界上一切的物质现象。心法是包括世界上一切的精神作用。若再就心法来说。受 想行三者是心所有法。所以又叫做“心所”。“识”是心的本体。所以又叫做“心王”。
五蕴的意思。已经说明白了。在我们平常人看来。这五种东西。都是实有的。为 什么要说做“空”呢。殊不知这便是我们的“妄见”。现在单拿我们的色身来说。我们从幼小到长大。从长大到衰老。到死亡。息息迁变。形容面貌。也一年一年的 不同。试问那一刹那色身是真我呢。照佛家说起来。这个色身。并非真我。乃是地水风火四大偶然凑集的一个幻我。常人执此幻我以为实有。因此生种种妄见。起种 种邪念。分种种计较。作种种图谋。而造成种种罪业。不知无常一到。四大分离。我们的色身。我们的事业。凡是我们平常所执以为实有者。无不烟消火灭。而归於 无何有之乡。这不是叫做“空”吗。推之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是一刹那一刹那随着我们的年龄息息迁变。於其中间。找不出那一段是受想行识真实的体性。 所以也是空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一齐都空。所以叫做五蕴皆空。
五蕴既空。自然没有幻我。由此幻我而起之苦乐悲欢种种的感觉。自然也一齐都 没有了。所以说度一切苦厄。
讲到“苦厄”两个字我相信大家都很明白的。在佛经里面苦字的分析。更加细 密。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十苦种种的解释。这许多的苦。都是随着我们五蕴的色身而来。有五蕴的色身。便有这许多的苦。自古至今。无论何人。所不能避免 的。又无有一人是愿意的。於是大家都去想办法。解除种种的苦厄。有寒冷的苦厄。便是谋衣。有饥饿的苦厄。便去谋食。有风雨霜雪的苦厄。便去造房屋。都是为 解除苦厄起见。甚至进一步为求个人享乐。应付某种环境起见。做出种种损人利己。倒行逆施的事情。那又越出解除个人苦厄的范围。於是又有政治法律种种办法来 纠正他们的行为。但是力小的人依然利用政治法律去造种种恶业。力大者负之而趋。政治法律成为个人的玩具。所以仍旧不是根本办法。
现在观自在菩萨。他有一个很好的法子。可以解除人类的一切苦厄。他的法子是 用智慧的眼光。从根本上来照破一切的无名烦恼。换一句话说。就是用般若来照破五蕴。因为五蕴是烦恼苦厄的根本。所以我们要解除一切的苦厄。必要先讲五蕴照 破。照破五蕴的办法。是自己观察我们的躯壳。原来不过是无明的为因。四大为缘。无端偶合而有这个色身。这个色身的本体。毕竟如幻如化。无有实性。所以我们 用不着瞎操心。用不着分别取舍。坦坦然。荡荡然。虽终日应事接物。而意识不起。计较不生。如明镜照物。不将不迎。浑然一大光明宝藏。到这时候。那里还有什 么苦厄呢。
以上所说。是观自在菩萨作观的情形。以下便是舍利子请问观自在修般若观行的 方法。故观自在菩萨答复他下面这一席话。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 如是。
舍利子即是舍利弗。是佛的弟子。他在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因为他问了观自 在。所以观自在叫他的名字。说给他听。
舍利子呀。你不要见我“观空”。便即着空。要知道“空”不外乎“色”。并不 是离开了“色”。别有一个“空”。所以“空”即不异乎“色”。但是你又不要听见我说空不异色。便从“色”上生执着之意。要知道“色”又不外乎“空”。并不 是离开“空”别有一个“色”。所以“色”又不异乎“空”。但是你更要注意。色空二字。并不是说两样东西。乃是一样东西的两种说法。譬如波即是水。水即是 波。离开水没有波。离开波也没有水。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者。“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其余行蕴识蕴。照此例推。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乃是观自在菩萨教舍利子 参透“色空”的秘诀。你们应该特别注意。讲到色空两个字。各宗的说法很多。照儒家讲罢。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之“道”。即 指“空”而言。形而下之“器”。即指“色”言。到了宋朝。周濂溪讲“无极太极阴阳”。其实“无极”即“空”,“阴阳”即“色”也。宋儒又欢喜讲“理气”。 其实“理”即是“空”。“气”即是“色”。无非是用种种字面来说明宇宙间事事物物的“本体”和“现象”的两方面。此外。华严宗说理事。佛家又有性宗相宗。 原来都是同色空两字差不多的意思。若使我们融会贯通起来。儒家所说的“道”。“无极”。“理”。华严宗所说的“理”。性宗相宗的“性”。都是说明宇宙间形 形色色的平等的“本体”方面。至於儒家所说的“器”。“阴阳”。“气”。华严宗所说的“事”。和性宗相宗的“相”。都是说明宇宙间形形色色的差别的“现 象”方面。性相不二。理事圆融。便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的意义。要是我们能参透“色空”。那么。其他各宗各派的教义都容易明白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於是观自在菩萨再将前面色空的意义。发挥一番。
舍利子呀。我前面和你说过。色空是不二的。所以我虽然照见五蕴诸色法一切皆空。可是我并不是灭却色等诸法后才得真空。因为五蕴诸法的本体便是“真空”。虽 然我们从表面看去。五蕴是有生有灭的。其实我们所看的是表面。不是实相。倘使从五蕴的实相(即本体)看去。五蕴本来就没有生灭。所以说。“是诸法空相。不 生不灭”。“诸法”就是“五蕴”。“诸法实相”就是五蕴的实相。或者你又要问。五蕴诸法。虽然没有生灭。难道没有“垢净”。譬如凡夫的五蕴随着染缘。便应 该叫做垢。圣人的五蕴随着净缘。便应该叫做净。要是这样说。那真错了。你要晓得圣人的五蕴固然是空相。凡夫的五蕴又何尝不是空相。既然都是空相。又何必分 什么垢净呢。或者你又要说。此五蕴等法。虽然没有垢净。安知没有增减。凡夫迷故烦恼增而智慧减。圣人悟。故烦恼减而智慧增。要是这样说。那么。你又要错 了。须知道凡夫迷时亦只是这“诸法空相”。圣人悟时亦祗是这“诸法空相”。那里有什么增减呢。总而言之。因为我们的“心”取着於“相”。所以才有“生灭” “垢净”“增减”种种妄见。若使“心”不取着於“相”。那么。虽眼前万法森然。然我们不取不著。自然不见有“生”相。也不见有“灭”相。也不见有“垢净” “增减”之相。一体如如。万法平等。这便是甚深般若波罗密多了。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浅说(应慈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