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rě)波罗密多心经浅说 应慈法师讲
心经浅说 序
十法界之心。其体同。其用殊。用之於公为遍觉。用之於私为无明。一念起。则三世尘岔由此而分。一念不生。则十方虚空尽皆销陨也。夫无所有而无不有。是谓妙 有。无所空而不空。是谓真空。空既非空。色亦非色。空色一如。诸法平等。此菩萨之观照也。菩萨之所异於凡夫者。在不著於一切而为正定。不染於一切而为大觉 耳。观世音菩萨由音声而悟道。所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文简义赅。总括世出世间一切事理。开悟众生。令其解脱。慈悲救世之心。盖无刹不入。无时而有尽也。心经之注释甚多。惟限於文字。不能普及。今华严座主应慈老法师演为浅说。以至浅之语。达甚深之理。欲使三根普利。而同登圣岸也。
应师提倡贤宗。设华严大学。传弟子数十人。分化诸方。说法数十年。凡诸大乘经典皆已讲演。今所释心经。盖以华严之眼光合诸经之奥义而下注释也。世之读此录 而悟玄理者。其将证无所得而能自在也欤。
民国二十二年五月沙羡陈慈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無明 亦无無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
般若(rě)波罗密多心经浅说 华严座主应慈法师讲何子培记录
今天讲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到这一部经。在中国曾经翻译过九次。最早的一部。便是晋朝末年姚秦的时候。鸠摩罗什译的。第二部是唐朝玄奘法师所译的。唐朝除 了玄奘法师所译的一种外。一共还有五种译本。就是法成。般若利言。法月。智慧轮。不空。五人所译的。此外,宋朝施护译了一种。慈贤译了一种。并上面一共九 种。在这九种里面。唐朝不空所译的一种。同宋朝慈贤所译的一种。都已经失传了。所以现在只存七种。在这七种里面。其最普通最流行的。便算唐朝玄奘法师所译 的了。今天我所讲的。便是用唐朝玄奘法师的译本。
这一部经。是大般若经里面的一部分。大般若经有六百卷。而这一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只不过二百六十个字。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部经虽然祗不过二百六十个 字。可是他的内容。却是非常丰富。他包括了无穷无尽的义理。他叙述了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观心证果的修行法门。他指示了我们凡夫观心修行一条大路。使我们各各 证真断妄。离苦得乐。
这部经又叫做心经。又叫做般若心经。有人说。这部经是大般若经的心。能总持一切法门。所以叫做心经。又有人说。三藏十二部。经籍甚多。惟有这般若波罗密多 是一切经籍的核心。所以叫做心经。在我们看起来。这两种解释都是对的。此外又常有人叫做多心经。这是很不对的。因为这部经名字叫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多字应该连上读。不应该连下读。为什么叫做般若波罗密多。般若波罗密多是梵文。照中国意思翻译起来。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但是为什么不翻智慧而仍然用印 度的原音。因为中文所谓智慧。是指普通的聪明知识而言。这种普通所说的聪明知识。往往是不正确的。虚妄的。染污的。非普遍的。至於梵文般若的意思。是指那 正确的。真实的。清净的。普遍的智慧而言。所以大不相同。而且在中国一时找不出一个相当的名词。所以只好仍用他的原音。以免同普通的所谓智慧相混。现在我 们把他翻作“智慧”。乃是不得已的办法。
般若有三种。第一种是文字般若。第二种是观照般若。第三种是实相般若。文字不单是指普通的语言文字。凡是眼前的山河大地。明暗色空。有形无形。种种境界。 在吾人一念之中。炳然显现的。都是叫做文字般若。所谓观照般若。是吾人一念之心。对于山河大地。形形色色。一切有为无为。都能够虚灵洞彻。观照无遗。这种 智慧。便叫做观照般若。所谓实相般若。就是吾人先前一念之心。所有知觉之性。同一切境界之性。无分彼此。无分内外。无是无非。通统是一个法界性。这种智 慧。便是实相般若。这三种般若。总不离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初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最后便可得到实相般若。
“般若”两个字的意思。既已经说明了。现在我再把"波罗密多”四个字的意思来说一说。“波罗密多”四个字也是梵文。编成中国话。便是“到彼岸”的意思。有 人说。“波罗”就是“彼岸”的意思。“密多”就是“到”字的意思。此外还有把“波罗密多”编作“事究竟”。或“度无极”的。其实都不过是大同小异而已。为 什么叫做“到彼岸”。“彼岸”是对“此岸”而言。我们凡夫所住的。生死轮回的境界。便是“此岸”。又可以叫做“生死岸”。那边没有生死轮回的境界。便是 “彼岸”。又可以叫做“涅槃岸”。如果我们由生死轮回的“此岸”。度到那没有生死轮回的涅槃岸。那就是叫做“到彼岸”了。
为什么又叫做事究竟呢。因为我们所住的此岸。一切的希望。一切的事业。都是不彻底的。都是虚空不实的。所以有成则必有毁。有盈则必有亏。无一事得究竟圆 满。惟有那涅槃彼岸。没有生。也没有灭。一切一切。都究竟圆满。所以到了彼岸。便可以说是“事究竟”。又叫做“到究竟”。
至於“度无极”也同“到彼岸”一样的意旨。不过是新旧译的不同而已。旧译叫做“度无极”新译叫做“到彼岸”。
还有把“多”字译做“定”字的。也可以说得通。因为修行法门“定”与“慧”是一样重要。无“定”则不能生智慧。所以吾人修行之时。当用“智慧”来观照。用 “寂定”来摄持。定慧两轮。同时并进。然后才可以出生死而到彼岸。
上面把般若波罗密多六个字都解释过了。现在我们可以明白。般若波罗密多六个字合扰来说。便是“智慧到彼岸”。或者 “智慧到事究竟”的意思。
现在我再把心经两个字来解释。虽然我在前面已经把这部经的名义约略地说过了。但是意思还不充分。所以现在有补充几句的必要。什么叫做“心”。“心”字的解 释。可以分做好几种。第一种是指“内团心”而言。也就是指我们五脏内面的心脏而言。心脏本来是主持人身上血液循环的机关。从前人人以为他是主持思想的。但 是现在的科学家。同我们研究佛学的都不承认这种说法。科学家以为主持思想的。是“脑”不是“心”。但是这部般若心经的“心"字。不是指心脏。也不是指脑 髓。第二种是指“思虑心”而言。思虑心在梵文为“末那”。为八识中的第七识。是“意”字之意。也不是心经的“心”字。第三种是指“集起心”而言。所谓“集 起心”者。以其能集积许多种子。而生诸法现行。所以叫做集起心。其实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法相宗所说的万法唯识。就是指他而言。但是还不能说是心经的“心” 字。第四种是“真实心”。就是“常住不变的真心”。就是“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也就是真如本体。这个心“不在心。不在脑”。不再中间及其内外。其 实又无乎不在。佛家说“一切唯心”。“万法唯心”。就是这个“心”。楞严经说“七处徵心不可得”。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过现未三世不可得心。二 祖慧可觅心不得之“心”。起信论“一心二门”之“心”都是指这个“心”而言。这个心是万法的根本。所以佛经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世界上 万事万物。小人吾人“思虑心”所思所虑之法。乃至山河大地。虚空人物。无一而非此真实心所显现者。所以说“一切唯心”。要明白这一个“心”。才可以说是 “明心”。要洞见这一个心的体性。然后才可以说是“见性”。然后才可以度生死流的“此岸”。而到涅槃的“彼岸”了。
至於讲到经字。这是很容易明白的。照儒教的说法。经是“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常道”。佛经的“经”字。也是同他一样的意思。又这“经”字。是经纬线的 “经线”。因为圣人所说的话能直贯一切的道理。所以他的书便叫做“经”。又有人说。经就是径路的意思。就是吾人由凡夫而成佛的一条路径。所以叫做经。这几 种解释。可以说是都对。现在经名已经解释清楚。我可以开始讲本文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 厄。
观自在菩萨。即是观世音菩萨。心经七种译本里面。有译作观世音菩萨的。有 译作观世音自在的。这一位菩萨。他在释迦摩尼佛以前。其实早已成佛了。不过后来他为了济度众生起见。又来权现菩…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浅说(应慈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