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淺說(應慈法師)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淺說 應慈法師講

  心經淺說

  十法界之心。其體同。其用殊。用之於公爲遍覺。用之於私爲無明。一念起。則叁世塵岔由此而分。一念不生。則十方虛空盡皆銷隕也。夫無所有而無不有。是謂妙 有。無所空而不空。是謂真空。空既非空。色亦非色。空色一如。諸法平等。此菩薩之觀照也。菩薩之所異於凡夫者。在不著於一切而爲正定。不染於一切而爲大覺 耳。觀世音菩薩由音聲而悟道。所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文簡義赅。總括世出世間一切事理。開悟衆生。令其解脫。慈悲救世之心。蓋無刹不入。無時而有盡也。心經之注釋甚多。惟限於文字。不能普及。今華嚴座主應慈老法師演爲淺說。以至淺之語。達甚深之理。欲使叁根普利。而同登聖岸也。

  應師提倡賢宗。設華嚴大學。傳弟子數十人。分化諸方。說法數十年。凡諸大乘經典皆已講演。今所釋心經。蓋以華嚴之眼光合諸經之奧義而下注釋也。世之讀此錄 而悟玄理者。其將證無所得而能自在也欤。

  民國二十二年五月沙羨陳慈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心無挂礙 無挂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叁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即說咒曰 揭谛揭谛 波羅揭谛 波羅僧揭谛 菩提薩婆诃

  摩诃般若波羅密多 摩诃般若波羅密多 摩诃般若波羅密多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淺說 華嚴座主應慈法師講何子培記錄

  今天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到這一部經。在中國曾經翻譯過九次。最早的一部。便是晉朝末年姚秦的時候。鸠摩羅什譯的。第二部是唐朝玄奘法師所譯的。唐朝除 了玄奘法師所譯的一種外。一共還有五種譯本。就是法成。般若利言。法月。智慧輪。不空。五人所譯的。此外,宋朝施護譯了一種。慈賢譯了一種。並上面一共九 種。在這九種裏面。唐朝不空所譯的一種。同宋朝慈賢所譯的一種。都已經失傳了。所以現在只存七種。在這七種裏面。其最普通最流行的。便算唐朝玄奘法師所譯 的了。今天我所講的。便是用唐朝玄奘法師的譯本。

  這一部經。是大般若經裏面的一部分。大般若經有六百卷。而這一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只不過二百六十個字。但是我們應該知道。這部經雖然祗不過二百六十個 字。可是他的內容。卻是非常豐富。他包括了無窮無盡的義理。他敘述了叁世一切諸佛菩薩觀心證果的修行法門。他指示了我們凡夫觀心修行一條大路。使我們各各 證真斷妄。離苦得樂。

  這部經又叫做心經。又叫做般若心經。有人說。這部經是大般若經的心。能總持一切法門。所以叫做心經。又有人說。叁藏十二部。經籍甚多。惟有這般若波羅密多 是一切經籍的核心。所以叫做心經。在我們看起來。這兩種解釋都是對的。此外又常有人叫做多心經。這是很不對的。因爲這部經名字叫做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多字應該連上讀。不應該連下讀。爲什麼叫做般若波羅密多。般若波羅密多是梵文。照中國意思翻譯起來。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但是爲什麼不翻智慧而仍然用印 度的原音。因爲中文所謂智慧。是指普通的聰明知識而言。這種普通所說的聰明知識。往往是不正確的。虛妄的。染汙的。非普遍的。至於梵文般若的意思。是指那 正確的。真實的。清淨的。普遍的智慧而言。所以大不相同。而且在中國一時找不出一個相當的名詞。所以只好仍用他的原音。以免同普通的所謂智慧相混。現在我 們把他翻作“智慧”。乃是不得已的辦法。

  般若有叁種。第一種是文字般若。第二種是觀照般若。第叁種是實相般若。文字不單是指普通的語言文字。凡是眼前的山河大地。明暗色空。有形無形。種種境界。 在吾人一念之中。炳然顯現的。都是叫做文字般若。所謂觀照般若。是吾人一念之心。對于山河大地。形形色色。一切有爲無爲。都能夠虛靈洞徹。觀照無遺。這種 智慧。便叫做觀照般若。所謂實相般若。就是吾人先前一念之心。所有知覺之性。同一切境界之性。無分彼此。無分內外。無是無非。通統是一個法界性。這種智 慧。便是實相般若。這叁種般若。總不離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初由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最後便可得到實相般若。

  “般若”兩個字的意思。既已經說明了。現在我再把"波羅密多”四個字的意思來說一說。“波羅密多”四個字也是梵文。編成中國話。便是“到彼岸”的意思。有 人說。“波羅”就是“彼岸”的意思。“密多”就是“到”字的意思。此外還有把“波羅密多”編作“事究竟”。或“度無極”的。其實都不過是大同小異而已。爲 什麼叫做“到彼岸”。“彼岸”是對“此岸”而言。我們凡夫所住的。生死輪回的境界。便是“此岸”。又可以叫做“生死岸”。那邊沒有生死輪回的境界。便是 “彼岸”。又可以叫做“涅槃岸”。如果我們由生死輪回的“此岸”。度到那沒有生死輪回的涅槃岸。那就是叫做“到彼岸”了。

  爲什麼又叫做事究竟呢。因爲我們所住的此岸。一切的希望。一切的事業。都是不徹底的。都是虛空不實的。所以有成則必有毀。有盈則必有虧。無一事得究竟圓 滿。惟有那涅槃彼岸。沒有生。也沒有滅。一切一切。都究竟圓滿。所以到了彼岸。便可以說是“事究竟”。又叫做“到究竟”。

  至於“度無極”也同“到彼岸”一樣的意旨。不過是新舊譯的不同而已。舊譯叫做“度無極”新譯叫做“到彼岸”。

  還有把“多”字譯做“定”字的。也可以說得通。因爲修行法門“定”與“慧”是一樣重要。無“定”則不能生智慧。所以吾人修行之時。當用“智慧”來觀照。用 “寂定”來攝持。定慧兩輪。同時並進。然後才可以出生死而到彼岸。

  上面把般若波羅密多六個字都解釋過了。現在我們可以明白。般若波羅密多六個字合擾來說。便是“智慧到彼岸”。或者 “智慧到事究竟”的意思。

  現在我再把心經兩個字來解釋。雖然我在前面已經把這部經的名義約略地說過了。但是意思還不充分。所以現在有補充幾句的必要。什麼叫做“心”。“心”字的解 釋。可以分做好幾種。第一種是指“內團心”而言。也就是指我們五髒內面的心髒而言。心髒本來是主持人身上血液循環的機關。從前人人以爲他是主持思想的。但 是現在的科學家。同我們研究佛學的都不承認這種說法。科學家以爲主持思想的。是“腦”不是“心”。但是這部般若心經的“心"字。不是指心髒。也不是指腦 髓。第二種是指“思慮心”而言。思慮心在梵文爲“末那”。爲八識中的第七識。是“意”字之意。也不是心經的“心”字。第叁種是指“集起心”而言。所謂“集 起心”者。以其能集積許多種子。而生諸法現行。所以叫做集起心。其實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法相宗所說的萬法唯識。就是指他而言。但是還不能說是心經的“心” 字。第四種是“真實心”。就是“常住不變的真心”。就是“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心”。也就是真如本體。這個心“不在心。不在腦”。不再中間及其內外。其 實又無乎不在。佛家說“一切唯心”。“萬法唯心”。就是這個“心”。楞嚴經說“七處徵心不可得”。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過現未叁世不可得心。二 祖慧可覓心不得之“心”。起信論“一心二門”之“心”都是指這個“心”而言。這個心是萬法的根本。所以佛經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世界上 萬事萬物。小人吾人“思慮心”所思所慮之法。乃至山河大地。虛空人物。無一而非此真實心所顯現者。所以說“一切唯心”。要明白這一個“心”。才可以說是 “明心”。要洞見這一個心的體性。然後才可以說是“見性”。然後才可以度生死流的“此岸”。而到涅槃的“彼岸”了。

  至於講到經字。這是很容易明白的。照儒教的說法。經是“天經地義。萬古不變”的“常道”。佛經的“經”字。也是同他一樣的意思。又這“經”字。是經緯線的 “經線”。因爲聖人所說的話能直貫一切的道理。所以他的書便叫做“經”。又有人說。經就是徑路的意思。就是吾人由凡夫而成佛的一條路徑。所以叫做經。這幾 種解釋。可以說是都對。現在經名已經解釋清楚。我可以開始講本文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 厄。

  觀自在菩薩。即是觀世音菩薩。心經七種譯本裏面。有譯作觀世音菩薩的。有 譯作觀世音自在的。這一位菩薩。他在釋迦摩尼佛以前。其實早已成佛了。不過後來他爲了濟度衆生起見。又來權現菩…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淺說(應慈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