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淺說(應慈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薩之身。作釋迦摩尼佛的弟子。並且於未來世 現成佛之相。他的化身很多。佛經裏面有六觀音。七觀音。叁十叁觀音種種的名目。如果一個一個說起來。那末未免太麻煩了。這一位菩薩。他有很大的智慧。他對 於世界上的一切事理。都能夠通達無礙。所以叫做觀自在。他又具很大的慈悲。對於世界上的衆生。能聞聲救苦。應念度生。神通無礙。所以叫做觀自在。照宋朝施 護所譯的心經序分。及流通分來看。這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就是觀自在菩薩所說。而經佛所印可的。現在我再把菩薩二個字解釋一下。菩薩就是菩提薩埵的省略。菩提應該翻作“覺”。薩埵應該翻作“有情”。 菩薩薩埵就是“覺有情”。就是有覺悟的人。又可以翻作覺者。即是孟子所說的先知先覺之意。又可以翻作“大覺有情”。又薩埵二字是“勇猛”之意。勇猛求菩 提。所以叫做菩提薩埵。如果能上求菩提,下化衆生。肩荷度己度人的大責。那就可以叫做菩薩。菩薩 再進一步。便是佛德境界。所以菩薩是佛的後面。阿羅漢的前面的一個階級。

  我們根據宋朝施護所譯心經的序分看來。知道觀自在菩薩。又一次同著佛。還有 許多菩薩。許多比丘。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集會。那時佛正入廣大甚深叁昧。於是觀自在菩薩也隨著佛作觀入定。他所作的觀是“深般若波羅密多”。爲什麼叫做 “深般若波羅密多”。因爲他這種觀行。是甚深微妙。不是一班小乘阿羅漢。中乘緣覺。和別教叁賢以前所作的淺般若觀可比。所以叫做深般若波羅密多。

  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觀自在菩薩作觀 的方法。這一句是心經裏面最要緊的一句。希望你們特別注意。所謂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字是積集的意思。藏蔽的意思。 因爲這五種東西積集藏蔽起來。便成功爲我們的色身。五蘊成功色身之後。能遮蔽我們的真性。和我們原有的智慧光明。所以又叫做“五陰”。“陰”字是“蓋覆” 之意。又叫做“五衆”。“衆”字是和集之意。即指五蘊和集而成色身而言。

  五蘊之中第一蘊是“色蘊”。這個“色”字是“質礙”之意。他的意義。比六塵 中的色塵來得廣。凡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與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宇宙間一切物質的現象。一齊包括在內。第二種是“受蘊”。受字是“領納”之意。就是我們自 己心裏對於一切事事物物所起的領納作用。無論眼耳鼻舌身意之“受”。或者單指“意根”之“受”。“識藏”之“受”。皆包括在內。受又可分爲叁種。一受苦。 二受樂。叁不苦不樂受。第叁種是“想蘊”。“想”就是思想。思想是我們對事事物物所起的心理作用。第四種是“行蘊”。“行”是行爲。又有遷流不息之義。這 種“行爲”。不單是指身體上的一舉一動而言。就是我們心中的一思一念。亦無一非“行”。我們心中念念遷流。便叫做“心行”。無論身行心行都包括在行蘊內 面。第五種是“識蘊”。識是“分別了解”之意。一共有八種。就是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之外。還有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八識名爲心王。乃諸識 之總體。這五蘊內面。第一蘊是“色法”。其余四蘊。都是“心法”。色法是包括世界上一切的物質現象。心法是包括世界上一切的精神作用。若再就心法來說。受 想行叁者是心所有法。所以又叫做“心所”。“識”是心的本體。所以又叫做“心王”。

  五蘊的意思。已經說明白了。在我們平常人看來。這五種東西。都是實有的。爲 什麼要說做“空”呢。殊不知這便是我們的“妄見”。現在單拿我們的色身來說。我們從幼小到長大。從長大到衰老。到死亡。息息遷變。形容面貌。也一年一年的 不同。試問那一刹那色身是真我呢。照佛家說起來。這個色身。並非真我。乃是地水風火四大偶然湊集的一個幻我。常人執此幻我以爲實有。因此生種種妄見。起種 種邪念。分種種計較。作種種圖謀。而造成種種罪業。不知無常一到。四大分離。我們的色身。我們的事業。凡是我們平常所執以爲實有者。無不煙消火滅。而歸於 無何有之鄉。這不是叫做“空”嗎。推之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一刹那一刹那隨著我們的年齡息息遷變。於其中間。找不出那一段是受想行識真實的體性。 所以也是空的。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一齊都空。所以叫做五蘊皆空。

  五蘊既空。自然沒有幻我。由此幻我而起之苦樂悲歡種種的感覺。自然也一齊都 沒有了。所以說度一切苦厄。

  講到“苦厄”兩個字我相信大家都很明白的。在佛經裏面苦字的分析。更加細 密。有二苦叁苦四苦五苦八苦十苦種種的解釋。這許多的苦。都是隨著我們五蘊的色身而來。有五蘊的色身。便有這許多的苦。自古至今。無論何人。所不能避免 的。又無有一人是願意的。於是大家都去想辦法。解除種種的苦厄。有寒冷的苦厄。便是謀衣。有饑餓的苦厄。便去謀食。有風雨霜雪的苦厄。便去造房屋。都是爲 解除苦厄起見。甚至進一步爲求個人享樂。應付某種環境起見。做出種種損人利己。倒行逆施的事情。那又越出解除個人苦厄的範圍。於是又有政治法律種種辦法來 糾正他們的行爲。但是力小的人依然利用政治法律去造種種惡業。力大者負之而趨。政治法律成爲個人的玩具。所以仍舊不是根本辦法。

  現在觀自在菩薩。他有一個很好的法子。可以解除人類的一切苦厄。他的法子是 用智慧的眼光。從根本上來照破一切的無名煩惱。換一句話說。就是用般若來照破五蘊。因爲五蘊是煩惱苦厄的根本。所以我們要解除一切的苦厄。必要先講五蘊照 破。照破五蘊的辦法。是自己觀察我們的軀殼。原來不過是無明的爲因。四大爲緣。無端偶合而有這個色身。這個色身的本體。畢竟如幻如化。無有實性。所以我們 用不著瞎操心。用不著分別取舍。坦坦然。蕩蕩然。雖終日應事接物。而意識不起。計較不生。如明鏡照物。不將不迎。渾然一大光明寶藏。到這時候。那裏還有什 麼苦厄呢。

  以上所說。是觀自在菩薩作觀的情形。以下便是舍利子請問觀自在修般若觀行的 方法。故觀自在菩薩答複他下面這一席話。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 如是。

  舍利子即是舍利弗。是佛的弟子。他在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因爲他問了觀自 在。所以觀自在叫他的名字。說給他聽。

  舍利子呀。你不要見我“觀空”。便即著空。要知道“空”不外乎“色”。並不 是離開了“色”。別有一個“空”。所以“空”即不異乎“色”。但是你又不要聽見我說空不異色。便從“色”上生執著之意。要知道“色”又不外乎“空”。並不 是離開“空”別有一個“色”。所以“色”又不異乎“空”。但是你更要注意。色空二字。並不是說兩樣東西。乃是一樣東西的兩種說法。譬如波即是水。水即是 波。離開水沒有波。離開波也沒有水。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者。“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其余行蘊識蘊。照此例推。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乃是觀自在菩薩教舍利子 參透“色空”的秘訣。你們應該特別注意。講到色空兩個字。各宗的說法很多。照儒家講罷。易經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之“道”。即 指“空”而言。形而下之“器”。即指“色”言。到了宋朝。周濂溪講“無極太極陰陽”。其實“無極”即“空”,“陰陽”即“色”也。宋儒又歡喜講“理氣”。 其實“理”即是“空”。“氣”即是“色”。無非是用種種字面來說明宇宙間事事物物的“本體”和“現象”的兩方面。此外。華嚴宗說理事。佛家又有性宗相宗。 原來都是同色空兩字差不多的意思。若使我們融會貫通起來。儒家所說的“道”。“無極”。“理”。華嚴宗所說的“理”。性宗相宗的“性”。都是說明宇宙間形 形色色的平等的“本體”方面。至於儒家所說的“器”。“陰陽”。“氣”。華嚴宗所說的“事”。和性宗相宗的“相”。都是說明宇宙間形形色色的差別的“現 象”方面。性相不二。理事圓融。便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的意義。要是我們能參透“色空”。那麼。其他各宗各派的教義都容易明白了。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於是觀自在菩薩再將前面色空的意義。發揮一番。

  舍利子呀。我前面和你說過。色空是不二的。所以我雖然照見五蘊諸色法一切皆空。可是我並不是滅卻色等諸法後才得真空。因爲五蘊諸法的本體便是“真空”。雖 然我們從表面看去。五蘊是有生有滅的。其實我們所看的是表面。不是實相。倘使從五蘊的實相(即本體)看去。五蘊本來就沒有生滅。所以說。“是諸法空相。不 生不滅”。“諸法”就是“五蘊”。“諸法實相”就是五蘊的實相。或者你又要問。五蘊諸法。雖然沒有生滅。難道沒有“垢淨”。譬如凡夫的五蘊隨著染緣。便應 該叫做垢。聖人的五蘊隨著淨緣。便應該叫做淨。要是這樣說。那真錯了。你要曉得聖人的五蘊固然是空相。凡夫的五蘊又何嘗不是空相。既然都是空相。又何必分 什麼垢淨呢。或者你又要說。此五蘊等法。雖然沒有垢淨。安知沒有增減。凡夫迷故煩惱增而智慧減。聖人悟。故煩惱減而智慧增。要是這樣說。那麼。你又要錯 了。須知道凡夫迷時亦只是這“諸法空相”。聖人悟時亦祗是這“諸法空相”。那裏有什麼增減呢。總而言之。因爲我們的“心”取著於“相”。所以才有“生滅” “垢淨”“增減”種種妄見。若使“心”不取著於“相”。那麼。雖眼前萬法森然。然我們不取不著。自然不見有“生”相。也不見有“滅”相。也不見有“垢淨” “增減”之相。一體如如。萬法平等。這便是甚深般若波羅密多了。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淺說(應慈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