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淺說(應慈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爲這十二支內面。“無明”與“行”二支是過去 因。“識”“色名”“六入”“觸”“受”五支是現在果。“愛”“取”“有”叁支成未來因。“生”“老死”二支屬未來果。但“果”又爲起惑業因緣之“緣”。 所以他包括在“緣”的內面。不別立“果”的名目。這兒叫做“因緣觀”。因爲他一共有十二支。所以叫“十二因緣”。空十二因緣便是緣覺乘的觀法。緣覺乘即辟 支佛乘。所以又叫“支佛觀”。

  以上是講緣覺乘的修法。下面再講聲聞乘的修法。

  

  無苦集滅道

  這一句是說四谛空。“苦”“集”“滅”“道”叫做四谛。谛即真理之意。他的道理真實不虛所以說做“谛”。

  第一是“苦谛”。苦谛是說叁界六趣的苦報。叁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六趣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六道。講到苦字。有二苦叁苦。四 苦。五苦。八苦。十苦無量等苦。他的意思。前面已經講過。所以不用再說。

  第二是“集谛”。“集”是“召集”之意。由貪嗔癡等煩惱。與善惡等行業。能召集叁界六趣的苦報。所以叫做“集谛”。集谛是苦谛之因。苦谛是集谛之果。此二 谛是說世間因果。又叫做“流轉門因果”。

  第叁是“滅谛”。“滅”即“涅槃”。即滅除惑業。出離生死。而達到涅槃寂滅境界。

  第四是“道谛”。“道”是“道路”“方法”之意。亦即指八正道而言。蓋謂由此道路方法而能至涅槃彼岸。八正道者。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 進。正念。正定也。又此滅道二谛。道谛是滅谛之因。滅谛是道谛之果。此二谛說出世間的因果。又叫作“還滅門因果”。

  上面苦集滅道四谛。包括世間出世間兩重因果。然而都是先說果。後說因。因爲果是顯而易見。因是幽而難明。所以先說世間苦果。令吾人生厭離之心。然後教吾人 斷其苦因。又先說涅槃之妙果。使吾人生欣羨之心。然後教吾人修出世之法。總而言之。心經說這四谛。是教吾人“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但是爲什麼又說無苦集滅道。因爲苦集二谛所依憑的。亦不外乎五蘊。今五蘊既空。則苦集二谛自然無所依憑。苦集滅道都沒有。自然更不用說什麼滅谛道谛了。由 從大乘菩薩看來。五蘊諸法。當體即空。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無苦可舍。無集可斷。無滅可慕。無道可修。無舍無斷。無證無得。便是大乘第一義法門。

  無智亦無得。

  這一名是說觀照之智慧與所空之境界通統是空。或者要問。觀照之智慧是空。還說什麼觀照般若呢。所空之境界是空又說什麼實相般若呢。我說不然。因爲五蘊。十 八界。四谛等法本來是空。故能證諸法本來是空之般若智慧亦空。此般若之智慧既空。故由般若智慧觀照所得之真空實相亦空。蓋有證有得。總非真空。要到無修無 證無智無得的地位。才可以說是真空。我們用般若智慧觀照五蘊十八界四谛空。譬如用藥醫病。病已好了。藥亦自除。所以說無智亦無得。便去灰身滅智。那麼。又 成了斷滅空。要知道無智之智才是真智。無得之得才是真得。佛之所以說“空”。原是要人照見空相。等到空相既顯。則空理亦無。所以說無法可得。無得則無空 相。無智則無知空相者。無空相則無實相。無知空相者則無觀照。無實相。無般若波羅密。此不可得之般若波羅密。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密。

  以上無苦集滅道。是說聲聞乘的修法。下面是說菩薩乘的修法。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 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以無所得故一句承上文而來。一切諸法。既無得而得。故菩薩亦無修而修。無得無修。即是真正般若波羅密。

  這一節的意思。是說。不但觀自在菩薩依此無所得般若波羅密多。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即一切凡夫亦鹹依此無所得般若波羅密多而空十八界。緣覺乘依此無 所得般若波羅密多而空十二因緣。乃至一切菩薩亦依此無所得般若波羅密多而得到究竟涅槃。

  故吾人若真要修行證果。第一要知諸法無所得。無所得則心無挂礙。無挂礙則無恐怖。若有所得。則必有挂礙恐怖。譬如吾人有色身。則必有色身之挂礙。與饑寒憂 患之恐怖。有財産權位。則必有財産權位之挂礙與恐怖。總之。有一物則必有一物之挂礙與恐怖。若一切都無。自然用不著挂礙與恐怖了。老子說“無則無憂有則足 患”。也是這個意思。

  遠離顛倒夢想者。因吾人日間既有種種恐怖之念存在心頭。所以夜間便形之於夢寐。雖在夢境之中。精神還是不得安閑。由此可見有所得的痛苦。若使吾人直下徹悟 一切法無所得。身心世界。一齊空寂。自然沒有什麼挂礙恐怖。和顛倒夢想了。所以我常說。一切法無所得。便是真正的般若智慧。便是究竟涅槃。便是吾人安身立 命的處所。也便是一切菩薩修行的真實法門。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一節說不但菩薩乘依此無所得的般若波羅密多而得究竟涅槃。就是叁世一切諸佛。也無不依此無所得之般若波羅密多。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耨多羅”是 “無上”之意。“叁”是“正”字之意。“藐”字是“等”字或“徧”字之意。“菩提”即“覺”字之意。合擾來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無上正遍覺 者”。無上正遍覺者即佛也。佛爲什麼叫做“無上正遍覺者”。因爲凡夫之“覺”。範圍極狹。不能普遍。惟佛之知覺。能普遍一切法界而不遺漏。所以叫做“遍 覺”。外道魔宗亦往往能知道常人所不能知道的。但是他們的“覺”來得不正。惟有佛的知覺是“正知正見”。所以叫做“正遍覺”。菩薩亦有正遍覺。但菩薩的正 遍覺。尚有進步。未臻圓滿。惟有佛德“正遍覺”是究竟圓滿。無可再進。所以叫做“無上正遍覺”。到了佛的地位。便是“無上正遍覺者”。這一部經。是以般若 爲智慧。以觀心無所得爲法門。以到涅槃爲究竟。叁世一切諸佛依此而得成就。現在諸菩薩又依此而得入圓明。所以我們這班凡夫亦應該依此法門而後能離苦厄。依 此而修。方是真修。修此而得。方是真得。若舍此法門而別求修證。那麼。真所謂南轅北轍了。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 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前面已經將修般若波羅密多行的效力。詳細說過了。所以此處把般若波羅密多的好處。再贊歎一番。咒字又名真言。梵文謂之陀羅尼。乃是一種有力量之言語。能使 吾人心中所想念的成爲真實。又能持善使不失。持惡使不生。所以叫做咒。這裏所說的咒字。其實就是指“般若”二字。不必專指後面“揭谛揭谛”四句。揭谛揭谛 爲密咒。又名密說般若。般若爲顯說之咒。又雲顯說般若。因爲般若能驅除生死煩惱之魔。具大神力。所以叫做“大神咒”。因爲般若的光明能照破生死長夜的黑 暗。所以叫做“大明咒”。因爲世間出世間所有諸法。無一能夠超過般若者。所以叫做“無上咒”。般若爲諸佛母。能出生生死無量無邊功德。世出世間一切之法。 無一可與般若相比擬者。所以叫做“無等等咒”。此咒能度脫人生的一切苦厄。無論身苦心苦。生老病死苦。八苦十苦等。皆能度脫。真實不虛者。佛與菩薩不爲妄 語。且使人人深信弗疑。依此而修行也。

  又此心經。開頭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末了又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無非勸人修行般若行。離苦得樂之意。這是大家所應該知道的。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前面是顯說般若。此處是密說般若。因爲咒語是梵文。我們用不著去穿鑿解釋。只希望大家常常把他讀誦。日久功深。自然有神通妙用。自然可以消除惑業。開發智 慧。自然可以度生死流。到涅槃岸。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照宋朝施護的譯本。觀自在菩薩說完此經之後。佛從定而起。對他說的般若觀行印可贊歎。所以好多人以爲是佛說的。其實是觀自在菩薩所說也。

  生死大事。非拖泥帶水者所能了。故須發勇猛心。精進 心。如逆水行舟。一息不容稍懈。然後才有幾分希望處。 (子培)

  回向偈曰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與饑馑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讀誦手持人 輾轉流通者

  親眷鹹安樂 先亡獲超生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安康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隨順世緣觀自在

  常知夢境醒如來

  

  附:《心經》誦持儀軌(僅供同修參考)

  (一)前行

  1、上香

  香 贊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叁稱)

  (或念《供養偈》: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普熏諸衆生,皆共證菩提。)

  2、禮拜

  鞠躬或叩拜:禮敬之時,須恭敬至誠。觀想佛菩薩感應如在眼前,並且可以默念: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一切如來影現中。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3、念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二)正行(誦經及平時戒行)

  誦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叁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引磬)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引磬)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 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引磬)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 提。(引磬)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 谛,菩提薩婆诃。(叁聲引磬)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叁稱)

  南無大智大勢至菩薩!(叁稱)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叁稱)

  (叁)結行

  回向(雙手合十,回向、祈願、忏悔)

  回向偈(結法偈):

  誦經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回向菩提!回向衆生!回向法界!

  也可:

  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回向弟子曆代先祖、冤親債主,離苦得樂。(或爲:回向弟子眷屬合家吉祥安康;某某人疾病早日康複;某某人往生淨土,離苦得樂;某某人世間、出 世間事業悉皆成就;某某人早開智慧,學業進步;某某地方災障平息,吉祥平安,有情安樂,入于佛道……等等)

  或發願忏悔:

  弟子某某與累世父母、師長、曆劫冤親債主及法界一切衆生,從過去世乃至盡未來際: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弟子某某與累世父母、師長、曆劫冤親債主及法界一切衆生,從過去世乃至盡未來際: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淺說(應慈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