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切真正的科学的动力,世界上如果有什么真正的宗教的话,除佛教莫属。”这于当今一些所谓信仰科学而盲目排斥佛教、毁谤三宝之士源何有此天差地别?岂不令人三思么?岂不是一个最大的讽刺么?
可见佛法的智慧又岂是肤浅无知者可知其甚微妙?一切有识之士岂不应谨慎、谦卑于佛教?秉着科学精神倡导:“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和“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先生说:“佛教徒处在人类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它的独特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笔者注:儒学教条与儒学家思想不能一概而论,读者须知。)把人们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
当今佛教弘扬到世界各地,于西方社会,一切有识之士皆推崇备至。那么其影响为何如此之大呢?我们听听德国波恩大学的教授布莱克先生于一九八四年说的一段话,他说:“使西方世界拜倒在佛的面前的原因有两条:一是佛教博大精深的智慧;二是为一切众生谋求幸福的伟大精神(即大慈大悲和最彻底的平等观。)这是一位大德问其佛教于西方为何有如此影响和信仰的原因时的回答。而下面的例子可以证明佛教的被推崇与敬仰。能海上师“中年出家,谙熟人情,又遍学显密诸宗,但却不存门户之见,因而说法善巧,信手拈来,皆成妙谛。”但他平生不事权贵,不务虚名,而且非常谦虚和正直,美国总统罗斯福先生曾以总统的身份致函礼请能海上师赴美国弘法,能海上师推辞不去。蒋介石也曾邀请能海上师出任国民参政会的参议员,同样遭到谢绝。
被于右任先生称为佛门龙象的宗仰上人曾经指导以庄解佛,借法相唯识(佛门的一个宗派)的资料实现哲学革命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学佛,章太炎先生一生所学佛典有《法华经》、《华严经》、《涅磐经》、《大乘起信论》、《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阿弥陀经》等等。其对于世人以有限的知见决定事物的对错,以及对真理缺乏深度的研究的眼光评论的甚有见地。其说道:“自佛家观之,色心不二,则识中本自有物。而凡人思想所及者,即不得谓其物为无有。此非主观武断也。今之所见,不过地球,华严世界本所未窥,故科学所可定者,不能遽以为定见,况世间常识耶?”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陈独秀先生乃曼殊上人方外至交,陈独秀甚为肯定赞叹曼殊上人。他曾说:“在许多旧朋友中间,像曼殊(上人)这样清白的人,真是不可多得了。”陈独秀先生于佛教的涉猎不一定很多,但他对于佛法的推崇敬仰、尊重之心却相当深厚。其在《答李大槐》信中有言:“佛法为广大精深之哲学,愚所素信不疑者也。”佛教博大精深,超越文字功夫,甚重根性悟性,就说曼殊上人当年为陈独秀、章太炎所赞叹,也因其根性甚利悟性甚高,当时诗人枊亚子曾言:“曼殊(上人)文学才能,不是死读书读出来的,全靠他的天才。
又朱德总司令曾得映空大和尚的启迪,于人生世事有所看透,对空灵绝妙之禅理也有所领会!有其观昙华寺游记一篇为证:“公余,尝偕友游昙华寺,见夫花木亭亭,四时不谢,足以娱情养性,询皆映空大和尚手植,且募修庙宇,清幽古雅,询属煞费苦心。与之接谈,词严义正,一尘不染,诚法门所罕,爰为俚言,以志欣慕。映空和尚天真烂漫,豁然其度,超然其像,世事浮云,形骸放浪,栽花种竹,除邪涤荡。与野鸟为朋,结孤云为伴,彻石作床眠,披经月下看。身之荣辱兮茫茫,人之生死兮淡淡。寒依日兮暑依风,渴思饮兮饥思饭。侧重国家存亡焉知人间聚散。无人无我,有相无相。时局如斯,令人想飨!”
朱德司令其文笔甚美,但却字字句句皆素朴直道之词,字里行间皆欣慕不已,令人于短短篇章中窥见超世绝迈的佛家情怀,实是难得。
又毛泽东主席甚重《金刚经》、《坛经》,他甚至要求政治局的成员诵读《坛经》。而且他还曾经批评历史上的韩愈曾反对佛教,说他“不讲道理”。而做为一位资深的共产主义者却非常赞赏枊宗元这位出入佛教的大文学家,说他是“唯物主义”。这样的事实,令不了解佛教的人实在大跌眼镜。
其实假如我们了解一下高僧弘一大师(曾经名重一时的艺术大师李叔同先生)的出家事件,也许就对毛泽东主席的肯定佛教,赞赏佛法的事实不会那么惊讶了。
李叔同先生出身于一个豪富而笃信佛教的家庭,少年风流倜傥,才气逼人。“他锦衣紈绔,翩翩裘马,虽有一妻二妾,却又常走马章台,拈枊平章,恋名妓,捧坤伶,交好于歌郎,是一个典型的浊世公子。”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相当高,众所周知,刘海粟先生乃是一位大画家,但他对李叔同先生的艺术成就相当推崇。其言道:“近代人中,我只拜服李叔同一人……李叔同画画、书法、音乐诗词样样高明,我却比他少了一样演戏!”
当年李叔同先生未出家前已经名满天下。他在日本留学时,于1907年,他和曾孝谷主持组织了文艺团体春枊社,演出了轰动一时的《茶花女》,开我国话剧演出之先河。李叔同剃掉心爱的胡子,扮演茶花女玛格丽特,扮相俊美,观众惊为天人。日本戏剧界权威松居松翁在《芝居》杂志上盛赞:“中国的俳优,使我佩服的便是李叔同君……尤其是李君的优美婉丽,决非日本的俳优所能比拟。”由此可见其艺术造诣相当高,李叔同先生还曾创办《音乐小杂志》,这是中国第一个音乐刊物。而他的词也是相当深入人心,其《送别》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其雅淡脱俗,又委实意境深邃。其诗词壮阔处也是令人吃惊。“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这是其《祖国歌》的两句。当它发表时,立刻不胫而走,被全国各地的学校都采用教材。而李叔同先生还是中国近代广告艺术的始祖。也是人体写生教学的第一人(刘海粟先生称)。其文学艺术的影响之深广不胜言语。但如此才气风流的公子,却又抛妻别子,断然出家,实在令人难以想通。其实只要是对佛教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了解的话,对于此事自会释然而生敬佩之心。因为于不可思议、深妙不可说的佛法来讲,世间的文学艺术的造诣再高,他还是属于有漏之学,对断烦恼、证菩提、出三界、了生脱死之道并无涉及。而对于大慈大悲、无常无我涅磐寂静的心地,也非世间学问所能了知。在佛法看来审美艺术并非处于人性至善至高的境界,因为虽然审美艺术比物质享受有所升华,但还处于有为之功,根本没有达到大涅磐、大解脱、了无挂碍的观自在甚深般若,也无菩萨四摄六度万行的方便广大行。而有所依恋的文学艺术心态,根本难以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如此说来,李叔同先生放下万缘,看破万象而出家的心也可了知一二了!
那有何为证呢?当时李叔同先生出家以后,因为平时要与友人、弟子通信,故此“诸艺皆废,惟书法不辍。”因为李叔同先生抛弃诸种文学艺术而出家后,“为了方便接引众生,不免写些佛典笔墨赠与求者”。其在《李息翁临古法书·自序》里面说到:“夫耽乐书术,增长放逸,佛所深诫。然研习之者,能尽其美,以是书写佛典流传于世,令诸众生欢喜受持自利利他,同趋佛道,非无益矣。”他愿:“见我字,如见佛法。”我们知道弘一大师(李叔同出家后)自出家以来,破除各种执着,恬淡寂静一生以律法为准则,与出家前判若两人,有如苦行僧。其前半生的灯红酒绿恍若隔世。而弘一大师之所以成为律宗高僧,并非其前半生的影响,完全是因为他后半生的对于佛法的实践。因为在佛教里,高僧并不是以名气的大小、影响的深广来论定,而是以道德的圆满,修持的深度,悟道的无上、究竟来确定。故此历史上高僧辈出,但并不一定见之世间。因为出家人看破功名利禄,而在于解脱无碍,来去自如为本色,非世间人所能明白。所以作为众位高僧大德中的一位,弘一大师以佛心陶冶性情,故此其得到鲁迅先生及郭沬若的敬仰和赞叹。最后弘一大师在“悲欣交集”中圆寂,也足证其对佛法的领悟。其临终前有赠与方外之交夏丐尊与弟子刘质平(诗人)的诗偈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満,天心月圆。”又“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善善法,如剑斩人头。”如此看来弘一大师临终在无尽的慈悲中劝导弟子。对于佛法的諄諄告诫,实是一位佛法长者的口吻。而对于友人的回答中,又可明其圆满了生脱死,无挂无碍的境界,知其实是佛法有甚深的体悟,绝非其出家前的世间学问可以比拟。不怪乎一生追随大师的弟子——大画家丰子恺在大师死后依然遵循大师意,为恢弘佛法,传扬仁爱,引人向善的护生画集的创作历尽艰辛,却无怨无悔,为佛教的精神贡献毕生精力。又梁启超笃信佛教,谭嗣同因佛教而大无畏。梁漱冥也自称是一位佛教徒……如此多实例可以表明佛教的甚深微妙,绝对不是一般否定佛教的肤浅之士所能了知,其对于佛法的粗鲁断定之词实在乃无知浅薄的表现。
一切有识之士皆应报实事求是的谦虚谨慎的态度来对待佛教,以免贻笑大方。江泽民总书记对于佛法的谨慎的态度也许可以作为一般人的榜样。当他拜访某位大德高僧时,明白“以法为师”,请法师上座,而自己则陪坐一边,其谦卑的心态颇有学者风度,全然不以自己作为一个国家首要领导人的身份为念。如此道德修养也许来自于他从小受到的佛法的薰陶有关。但也许更多的是个人对于佛法的了解和洞察的深广眼光所成就吧!有何为证呢?江泽民书记曾经引用佛教对联:“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若无于佛法有所明了,焉得引出此言?当然佛法的甚深广大无碍绝非一言二语所能明了概括,但江泽民总书记的对于佛教的谦谦君子之风,实在可成为一般人的肤浅自大之无知姿态的鲜明对比!如此岂可不令人深思么?
那么于我们这些浅陋之士又岂可自大于佛教,或以片言只语的听闻佛法而自充善知识,起我慢贡高之态?
如此,综上所述,一切想有所成就的居士皆应培养谦卑有德的精神。以三宝为依皈,以正法为准绳,虚心受教勿急躁,德行自现前,成就自有时节因缘矣。切莫以少为足,自障行门,塞自悟路!
注:我们看到了《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佛教的伟大》的例子以后,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即无论是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都是各个领域里面有大成就、大影响的先进人物,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对佛教的由衷的赞叹或者对佛法乃至高僧人格的肯定和佩服。而且有趣的是他们互相之间不一定肯定对方的思想观念,但却不约而同的肯定佛教。这岂不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印证佛教的有教无类的伟大吗?
《博大精深的佛教 伟大的佛教》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