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一次闭关随笔 修行 二▪P4

  ..续本文上一页减如大海。无住生灭即本如如,如如不碍妙用,做事即妙用而无住,用而无住即合解脱,不解脱在认波浪之幻影,不认本来面目,落入我、人、众生、寿者诸相,故受生灭诸苦。生灭无住无执,得失随缘,即如如不动而寂静清凉,才有我人贪嗔诸执又迷惑轮转,功夫需时处观照,正念不忘,直至炉火纯青,方可罢手。无须害怕妄念色境之波浪生灭,只要不执实即本大海寂灭清凉!波浪无自性,生灭只是大海幻化之作用,依旧不离大海,以法界无住之心行诸日常工作,而无众生相之可得,故度众生却不碍解脱清凉,虽做诸工作,却不贪嗔。

  无我人众生寿者相可得,大作功德却无烦恼苦闷,依然心中空净了无一物,来去自如,沉浮随意,处富贵而无骄,在贫寒而不沮,苦乐顺逆称讥毁誉皆空无一物,不增不减,因无我人众生寿者诸相,故如是降伏其心,相应法界本来空净无住即大解脱。

  经说:魔于佛陀教法末期,遣其弟子化现于佛教中坏佛教法。有人每每以此为口实说僧过恶,殊不知,有毁谤三宝者,已先犯罪。魔者莫非天魔、烦恼魔、生死魔、五蕴魔,三界众生皆未离魔之所摄,天魔化子孙入佛教坏佛法,乃因不真学佛者,纵使剃发,也不离五欲,着五欲弃正法,正是坏佛法、灭佛法矣!故说狮子身上虫犹吃身上肉,而这不是众生之过,又岂是僧过呢?故说僧过者,自己又何曾出天魔、烦恼魔、生死魔、五蕴魔之所摄呢?既无惭愧,又总指摘他人,不知反省己过,莫落同样魔数,却只知造恶业,自赞毁他,徒自无知可怜矣!

  凡有正知正见者,皆应自警惕,誓出三界,不为魔乘,如清净比丘僧,因发真实出离心而名“怖魔”,即比丘一词之义也!天魔者莫非情欲、食欲未断之欲界种子所感招也,若断情欲、食欲之执著,则出其魔掌矣!然烦恼未破、生死未了、五蕴不空,依然须用功夫修行,以甚深定慧透破三界生死(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乃真罗汉矣!若要证甚深佛果,则还须起妙用,断尘沙惑,破根本无明也!经上所说魔子魔孙坏佛教法,正是去圣日遥,大众不知老实修行所致,真修行人应引以为警惕,自己莫放逸的鞭策,岂可五十步笑百步,彼此彼此!不论在家出家,皆应持戒律,真发出离心、菩提心,闻思正见,一心修行,落实定慧,如此自可脱离魔掌,成真佛子矣!

  对善知识的恭敬,来自于对法的恭敬,对佛的恭敬。为什么呢?因为从相上说,善知识确实是五蕴生灭,是无常生灭,色心之法;但是从理体上说,善知识生灭的法的当下就是不生不灭的实相,所以说对善知识的恭敬也就是对法的恭敬,对佛的恭敬,也就是因为佛、法、善知识从理体上无二无别。那么我们对善知识如此,其实如果明生灭当下即不生灭,那么对一切众生也得普同恭敬,这是从理上的一种觉悟;而从事上看众生是我无始父母,善知识也是,如此对善知识、众生皆普同恭敬。

  又从事上说,善知识传了佛法,我们对善知识的绝对恭敬,正是对佛法的无比信心;我们对善知识不恭敬,是因对佛法还没有具足求知若渴之心,还对了生死没有绝对的渴望。比如我们是个快要渴死的人,现在有个好人给我们一些水,我们是不是充满无比的感恩和恭敬?难道我们还顾得上去挑这个好人的毛病、缺点、长相、出身、衣着、口音、文化等事吗?我们之所以还没有无比的信心,还有空挑毛病,是因为没有觉察到自己在漫漫轮回路上流浪,是快要“渴死”的一个人!如果我们觉察到渴时一滴如甘露的救命(救法身慧命出轮回生死)之“施水”的好人(善知识)的重要,那种无比的恭敬和感恩就难以表达了。这时候自然会视善知识为佛法僧的化身,乃至日后都会无比感恩,就是世间讲的那种“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再生父母”的那种心情。为什么?因为要渴死的绝望忽然得救的感激,要轮回(如溺水)而获救的感激!

  之所以对善知识生不起信心、挑毛病,其实是我们对轮回生死的恐怖、迫切出离的心还没生起而已。如果真正深刻的体会到轮回生死的恐怖,发起出离心,乃至菩提心,那么对于佛陀、佛法,乃至善知识的无比信心、无比感恩自然会坚定的生起;而出离心、菩提心不断的增长,对善知识的信心也会持续,那么终究受益的还是自己,因为自己首先因法而解脱了!所以我们当时常省思自己是否失去了正念,是否又在轮回业力恐怖的牵扯下!

  有人觉得发菩提心作大布施会很痛苦,会痛苦是因为没有空性智慧,看不破放不下而著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里头,没有体证到能施的“我”是空性无所得,所施的对象是空性,中间物是空性。因为没有生空性的心,所以没有降伏其心。所以要发菩提心,当学般若空性而降伏其心,跳出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烦恼,只有真正的出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悟到缘起空性的中道智慧,才会不住相而行布施等四摄六度,在利他中解脱自在、坦然、安详,如此行菩萨道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妙用。

  

  

《第一次闭关随笔 修行 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