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像)而生喜悦不喜悦的感受,然后生贪嗔受苦。对外境(色声香味触)对内心法尘(外境印象)的执取为实会一再生贪嗔受苦。缘起性空是看破放下的正见,是破执取的观照,看破放下必须同时才能断烦恼。看破是觉照,放下是平等空性心,必须两者同时才能当下不随业习生死。看破是慧,放下是定,定慧同时,能摧破业习惯性。光看破放不下不能解脱,真看破一定是放下的;光放下没看破只是逃避的定,这种定还不究竟,真放下一定是看破。行者可自体会。
一真法界本来如是,亦无生灭诸相,只因一念无明起惑造业,业招幻相,万象纷纷,虽象境纷然,然皆无实义,生灭如幻,了无自性,不碍清净本然。一真法界,圆明清净,无内无外,诸境纷然,如幻现前,内外如幻,幻本不实,举一色一香莫非缘起妙有,见色即空,根身器界莫非空性所显妙有。一真法界,真如本心,妄波无实,当体寂灭,虽寂灭而朗照分明,无碍无得,本自解脱,放下攀缘即如如佛。才起无明,业苦不停,业习放下,法尔平等,言语道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才生是非贪嗔,轮回路险。看破放下,反检自心,回光返照。反检自心,看破放下,了无挂碍,真修行矣!
一念回光,觅心了不可得就是了,还须搞什么?才有做作,已是头上安头。了了分明、清清楚楚,肯承担保任而已!
我相若空,人相不实,众生相缘起了无自性,虽度众生,实无众生相可得,如幻入幻,幻幻皆幻,无住无得;有度众生之相,则众生无尽,度之不尽。若以空心无住作诸佛事,虽庄严国土,无碍无得度众生,众生皆度尽,虽度尽,无生死相可得。若以性空之智观一切境、事、物,众生皆如幻,虽大作功德,又何作何得?如此降伏其心,心焉有不安呢?有不安者,妄心者,有所住著也!以无我的般若观之,实无我、人、众生、寿者,当下即彼岸,无碍无得,常寂光净土也;以有“我”的俗心观之,我、人、众生、寿者,万象纷呈,苦海无尽,众生无边,何时法界清净?无住无执无得,虽作诸佛事而心安理得;有住有执有得,事事皆疲于奔命矣!以般若正念修行,修而无修,无住无得无碍,超然生死之外,不落功名色利之中,称讥毁誉苦乐得失了无牵挂,才一有执,生死炽然,苦恼逼迫矣!应以无所住而降伏其心。
有人说:一句佛号就够了,是不是这样?
答:如果有明白道理,万缘放下的前提,那么一句佛号确实就够了。
问:那有的老人家七老八十的,要明白甚深的道理很难,要信极乐还可以,一句佛号够吗?
答:如果能做到不攀缘五欲六尘,不牵挂了,又信愿具足,一句佛号就够了。
问:那临终人甚深道理不明,信愿具足,一句佛号够吗?
答:够了。往生能否在信愿有无,功夫深浅决定品位高低,如果是真信切愿,必定能放下世间杂染,欣慕极乐弥陀,岂有不用功之理?念念之间不忘极乐、弥陀之清净殊妙,又哪有心思计较世间贪嗔痴诸俗情见,岂非真放下么?此真信切愿即是出离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真心、无伪心、专注心,若信愿到极处,自然脱俗离欲,与极乐、弥陀打成一片,无二无别,岂有不往生之理?不要说临终人如此得往生,假如活着的人能如临终人一样对轮回生大怖畏,如溺水者忽被救之心一样迫切信愿,岂有不往生之理?世人活着念佛不起劲,即是无临死者之万事绝望、千钧一发之迫切,总认为生死道远,非关己事,故信愿不切。
问:那我到临终再生信愿就可以了,平时还是享受五欲,这样行吗?
答:那太危险了,这实在是打赌!平时五欲缠缚,贪嗔痴业习愈积愈厚,临终业力现前,如果业力深重,又哪容易放下?况且临终有否善知识开导还是问题,即使有善缘,自己是否真信切愿更是问题。不能自己骗自己,如果信愿不足,可学道次第,逐步深入佛法,如从五戒十善、孝敬父母师长、皈依三宝做起,受真实利益,到真实发菩提心、一门深入,自然世出世间皆大获益,不致入宝山而空返,才是真明白人了。
修行只是在看破往昔攀缘之不实,然后放下心中的一切知见习气。真彻底放下,本觉佛性自然现前,一切功德本自具足。
“歇”字足矣,善恶是非爱憎俱歇,粗妄、细妄具歇,菩提现前。若心执外境起贪嗔,则苦海沉浮,外境成障;若心放下贪嗔攀缘,则一色一香皆是中道般若,当下无异佛国。古德曰:“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妙矣哉!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但修行到能所双亡,所专注的善法门也不可得,非法即法性,法性不可得,实相无相。有法可得,还是法执,未证空性。然法性本即空性,故空性亦不可得。无我可得,无法可得,不妨演说妙法,随拈一物无非妙法,也不可作有法可得会。故虽度尽众生,实无众生可度,虽说法,无法可说。无法可得,无法可说,法法平等。
无住生心即本来面目,一切有为人、事、物、心均是生灭无住,有所住着即无明生死,无住即本来如此的功夫,只是不妄执即还本来面目。无住非不做事,只是心空净,心本空净,无增减垢净、生灭诸相,一切分别对立只是无明错觉。此无住即究竟之功夫矣!然贪嗔惯性不易歇,纵然一朝了悟,业习还是一朝难除,故须时时处处醒觉,才有住着,即时放下,如是功到自然成,彻证本来面目矣!
佛门有求必应,有愿必成,但前提是合理的求、正当的求,愿必须是善愿、正愿。
求福德得福德,求智慧得智慧,求了生死得了生死,求成佛得成佛!
那么如何求福德才是正当、善愿而成就呢?答曰:明白善恶因果之报应,知道得善果是自己修,得恶果是自己造,然后断恶修善,皈依三宝,持五戒十善,多做善事,上供三宝,下施众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恭敬三宝,悯念孤苦,身断杀盗邪淫,口不出恶言绮语是非妄言,心不贪嗔痴,心平气和,身口安详清净,诚敬为人,努力工作,诸福毕集矣。可看《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地藏经》,一般人当如此做,乃真学佛真受益。
那么如果进一步的话,如何求了生死?当怖畏六道轮回,发出离心,不执著“我”和“我所有”,知道福德亦是无常,有得还会失,得失终归苦。念念放下贪嗔痴,修三十七道品,观十二因缘,持戒,修定慧,不被八风所转,生死了,得证解脱。
要出三界六道,在家当持八关斋戒,出家持沙弥戒、比丘戒等,然后一门精进修定慧。当依善知识而修行,可学《大念处经》,方便法是发厌离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心念佛,念念放下贪嗔痴,念念慈悲清净的佛心,与佛相应,看破放下。那么在家持五戒十善,临终彻底放得下,也蒙佛接引出离六道,往生极乐世界修行。总之,信愿行一定要做到,先出离六道,以求当来成佛。
那更进一步求成佛,怎么求?先当发出离心,后观六道众生皆父母,发大悲心、菩提心(誓求无上道救度如母有情,然后修习般若空慧),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降伏其心,修四摄六度万行,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可得,亦无不得,无所得故,还归本来面目,究竟成佛!可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和《金刚经》,亦无所求,有求皆生灭,无求乃是真,真妄不住。
修行时不许贪著诸修行境界,只因虽有乐、明、空诸境现前,但贪嗔痴未断,我执未破,生死未了,若有所著而作圣解,即招群邪,心邪故,造成生死者贪嗔痴我执诸习气。有一分善境,习气未除,著境即迷,迷境即非,还落生死,有所得即生死,无得无住,本性如此。
《金刚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实修行之妙要也!
妄想如梦,真心不变,生死者妄心也。此执著分别之心顿歇,本即空净灵明之觉性现前。妄想如幻影不实,真心本空净了无挂碍;然妄心生灭了无自性,本即真心寂灭也,若看破放下即是妙用无住。妄心一起,照之即空,生灭无住,一觉即了,当下放下,本自解脱。修行只在看破贪嗔痴的不实,而放下妄执,内自身心、外泊世界有情皆生灭不可得,如梦如影,莫非妙明真心,一真法界之幻化,看破放下,莫住贪嗔,时处如此觉照,水到渠成,熟能生巧,自证大般涅槃矣!静坐时如此观照,看破放下,做事也如此看破放下,念佛时如此,经行时也只如此。总是如此宽坦平静觉照,即是真修行人也!若不懂转身回首,回光返照,总是随境贪嗔,妄起爱憎,是非不断,则生死轮回,难得一刻之安宁矣!境相色声香臭味道触境皆如梦境,内心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也是幻影不实,真心寂灭,本觉空净,顿见内外生灭了不可得,无住无著即与诸佛正觉相应。内外无住,真妄皆不可得,才有住著即看破放下,任运自如,如是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得,方可放心。因为虽一朝明无住生心,然无始积习贪嗔难解,故须时处观照,才能大功告成!
用功夫必须是正念分明,妄念起而不随,并非压念成无想无记;看破放下而无住无烦恼,并非避境认实有而压念不想。明白清醒是观是慧,寂静安闲是止是定。
观者分明不迷,看破也;止者不妄执分别而放下贪嗔习气也。止观是因,定慧是果,止之力量是即得定,观之力量熟则生慧。止观不离一心,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定即慧,无所不定,无所不慧,即大定大慧矣!如果心中明白清醒,却执著分别贪嗔不停不止那是错误,不能了生死;如果心中寂静但却不明了清醒而无记也是错误,不能了生死。
一切无住,即本自性的神妙作用。
一切妄念身境之生灭皆未离法界如然之本性,无内外可得。
妄念只是色境变现之影子,虚妄不实,故内外尘境皆生灭了不可得;生灭了不可得,不离本净妙明真心,了了分明,无住无得即法界本来面目。若能时处,觉而不迷,不随虚妄起习性贪嗔,即是真功夫也。喻曰:妄念于自性,如水上画图,随画随消,毕竟了不可得。
妄念色境生灭如波浪,妙明自性无增…
《第一次闭关随笔 修行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