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修,哪方面比较薄弱,要很清楚,不清楚当请教善知识,不要稀里糊涂,别人哪方面修得好,只能做学习对象,却不能代替我们自己,这一点要很清楚!
注1:胡居士:弥陀院居士,约六十岁左右。未入佛门前,记忆力严重丧失,无奈间,子女将其送至弥陀院求师予以救度,师教其念观音菩萨、拜观音菩萨,亦是老人善根深厚和因缘成熟,竟记住了师语,从此在家每天念观音菩萨、拜观音菩萨无数,疾病日益见好,后,来寺院听闻佛法,几年后,已如正常人,且思维敏捷、语出有序。在家料理家务,还为女儿操办了婚事,在寺院少言多干,精勤修诸功德,与前判若两人。
持好戒律、少求少欲、知足、不害世间、过道德的生活;以此为基,保持对于善法门的专注,克服散乱、贪嗔、掉举、昏沉的习气,成就定力,作心的主人;进一步起观照,以正见、正思维运用于身心实相的观照,破除我执无明,净化业习种子,成就身、口、意的彻底清净。此即戒定慧的理路,具体方法、理论应有善知识的传授、指导,不可盲修瞎炼;但先持好五戒十善,成就修道之品格,则是人人当下都可做的!
傅大士曰:“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任意看一物。无间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空净眼”即明了缘起性空之清净法眼,“任意看一物”即专注一善法门,意即修行人须具备性空之正见,然后以专注一善法门作方便修定力。一开始是有“能”、“所”的有为功用,修到“能”、“所”脱落,即泯然入定,妄想脱落,定心现前。此是次第禅的方便修法。先有正见,不会被境转、被相迷,稳妥稳当,后专注一善法门有方便、易下手。若无坚固正见作根本,仅专注一善法门,又无善知识指导,那么境相现前,容易被境迷而出偏差。故学佛首重正见,明理路,目的是断贪嗔痴了生死才是不会出差的。正见不充分,一定得亲近善知识听闻正见、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如此才安全稳当矣!总之,修行首重正见,发心正确无邪,第二即是方法(法门)适合于个人,三是功夫必须到家,才能水到渠成。
一个人如果邪知邪见严重,也不知道断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也不持好戒,进一步修定慧了生死,严格来讲,这不是真修行,不是真佛弟子,修行人应引以为戒!真学佛得有正见,知道断习气、了生死,持好戒,只能烦恼越来越轻,正念越来越足,慈悲智慧增长,正气浩然,哪会有毛病、会出偏?会出偏、走火入魔,那都是不持戒,有邪见,不断贪嗔痴慢疑习气,搞欲望、外道的原因。
当然,在修行当中,有时业习种子翻腾出来,会很烦恼,不自在的很,不过,这并不是坏事,只要具足正念,克服习气,不随之起贪嗔,保持觉醒、平等、放下的心,自然业消障除、心里清净、功夫更深厚,重要的是要有正念!修行中有业习烦恼现前并不怕,因为,无始业习,并非一朝就消干净的,这是个磨练的过程!
不要妄想淫欲不净,不要嗔恨、愤怒,不要昏沉,不要忆想过去而陶醉或后悔,不要幻想未来而心神不安。让心回来,保持平静、宽松、平稳、专心地念佛或观呼吸。也不要有求神奇怪异、神通感应,也不要想入定证果,只是以无所求的平和平常的心,专心的观呼吸或专心的念佛,专心于一个善法门,放下一切痛痒、乐苦的执著,觉醒平等地看待一切。如果有妄想起来,知道放下追逐的心,任其生灭,不管它,保持明了、专心,自然而然,不起贪嗔,水到渠成……心如果跑了,让它回来,保持专一于一个善法门不动摇,柔和地回来,坚定地回到这个善法门的上面,其他不管,以前你总是随着妄念跑,现在知道回来就是进步,即使一个小时总是在做“回来”的功夫,也是一种进步,这是下定决心使心不跟妄念造业、不跟习气造业的进步,战胜自己从这里开始,慢慢自然就能专注控制自己的心了。
真心本来清净,放下即是解脱,妄念起而不住,于对境分明清楚,保持觉醒、宽松、平等而不起贪嗔、恐怖、忧虑诸习气,了知缘起空性,放下身心世界之幻执,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初修者不妨专注一善法门,守一而不移,达到能所双亡,自然入三昧正定。切莫落无记、昏沉,要觉醒明了;切记莫贪嗔习气,应保持看破、放下而平等空明;切莫犹豫不断、东摇西摆,应坚定不移;切莫沮丧亢奋,回忆过去、幻想未来,应专心专注,不随妄念来去;切莫我慢贡高、自以为是,切须谦虚柔软;切莫恶口两舌,当爱语冷静、随喜赞叹;切莫妄语谄媚,切应诚实坦荡;切莫杀盗邪淫,应为爱生护生慈悲布施正派正直。
如果没有以持清净戒和正见为基础,修行定力只能成为天魔外道,定力越高离正道越远!因为持戒就是做一个不伤害众生和社会的有道德的人(具体即以五戒十善为基础的落实),正见即有真理性的如实的正确的思想指导。试想一个人如果不道德,又没正确的思想指导,那即使能一坐几年,可起坐后还是对人类社会、对众生没有任何好处的,也终究对自己没有好处的,所以他所修成的定力只是邪定,不是正定。正定是以戒律、正见为基础,做心灵的主人,调伏心灵的恶习,克制自己的恶业为出发点的,这才能自利利他!
外道不懂得缘起性空妙义,事事住着,执“我”而死不放,执身见,或非断灭即常见,或邪见,或见取见,或戒禁取见,总之,思想指导总是错误不符合真理,没正见。造成生死者乃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不懂得菩提心,没正见故,没净戒。思想不正确,指导有误,故不能了生死,只能暂时得定伏惑,高明也只是如此出一点神通等,都不究竟。正道中定慧圆融的一心禅,外道不能梦见,更无从了解,因见地智慧太高,非外道所能了知。又,正道以戒为基,修次第禅时,先得定伏惑,而后修慧,断惑了生死。
虽然次第禅修定有些方便外道也有,但是因其没正见,故虽也能伏惑,但不知不究竟,更不懂得是暂时方便。以伏惑为究竟,没正见、没修慧,故终究不能了生死而出轮回。
正道中,即使净土宗以伏惑往生,但因有皈依、发菩提心,往生后还是安住极乐不退修行,故不同外道。
五蕴中,“色”是四大,“识”是了知,“想”是分辨,“受”是感受,“行”是造作。如果逢境只是生起识(了知境)、想(分辨为好坏、贪嗔造作、善恶……)、受(苦、乐、不苦不乐),而不起行(贪嗔)则不用受报,受报乃是行(贪嗔执取)而带来果报(如此用功夫,乃现量用功夫)。修行即是在看破“行”是习性而放下贪嗔的反应,保持觉醒、平等心,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所谓善分别诸法相(差别)于第一义而不动(了知空性而放下执取),所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
如果转妄想之凡夫分别为善分别,既明境相差别又了知空性平等,又明了感受如幻、生灭无常无我、因缘集会罢了,识是当下现量了知,不起行之习气执取,则当下即是真正功夫!此是有观照而定慧同时,以般若观照故。如果是现量用功夫,胜过生心再觉破了!
真修行人重在了生脱死,寺院道场只是方便教化。古人说:不怕没庙,就怕没道;若真有道,自然有庙。真了生死,具有大愿度脱众生,自然龙天推出,到那时,恐怕应接不暇呢!又何须汲汲追求、抛家散走、忘记本来面目,舍本逐末,岂非颠倒?
真修行人首先应当学戒持戒,克服粗重恶业,养成人格、僧格,再闻思正见,明了修行次第,具备无误无差修行指导,次第而修,发真实心,然后一门深入、落实定慧,克服深的烦恼,如此真修行人,自然因缘集会,殊胜成就,一切自觉觉他的因缘成熟,即能随愿行化,岂用发愁?
真修行人切须时时处处觉照,莫邪迷心窍、是非颠倒,若忘失正念,贪嗔是非嫉妒恶习不改,如何了得生死?须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命随日减,无常逼迫,若不真修,痛念生死,焉可透出轮回!
真修行人当时刻提醒自己:生死未了,脚跟未稳,老实修行,慎勿放逸!
不要如落汤螃蟹一般,到最后一天到来,手忙脚乱!
如果只是道理上明白了,但没有真修实证的功夫,碰到境上,总是被境所转,那纵使你能说会道,也不能算数,生死一点都不能了,所谓说食不饱也!如果不真修实证,那只是自欺欺人,轮回难免!就算证到本来面目,也只是登初地,还有无始习气未了,也不能罢手,还得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秧,直到净尽无余方可。
修行路上谦虚第一!
次第禅种种方便,无非对治第六识妄想,制心一处,然后由定起观,以破七识我执而证空性,破身执,逐步用功至业习消尽,得大解脱。
一心禅,直下无分别,达能所双亡,破七识,掀翻八识而证如来藏。下手有顿有渐。
内观于受,觉醒、平等而无住,净化自心业习;禅悟心,觉醒、平等而无住,契本来清净。殊途而同归,下手处不同,态度一致,可见同是佛陀一脉之亲切矣!
众生总是随业习之惯性起惑造业受苦,果报纷纷,乃在当下失觉照,无明故。若明心体本净,只是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轮回受苦因迷造作诸业感招,那么当下放下业习之惯性,即当下与本净觉性相应而得一分解脱,如此,总是看破幻相、放下业习,勤除业习,不再造业增加果报之苦。无住生心,放下贪嗔,则解脱证道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当然,不到炉火纯青无为无得地步,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无始业习坚固,一不小心难免又回老路作悟后迷了,岂非冤哉?
“但尽凡情,别无圣解。”真是和盘托出、圆顿直指了。然,理虽顿悟,事须渐修,无始坚固业习岂是一朝顿除?若非痛下决心,看破放下,又岂能脚跟站稳,不随风摇摆?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持戒清净,时时觉照,不随六尘贪嗔,无住生心乃真修行矣,如此方能究竟成就!
对外境的喜悦不喜悦的感受,然后生业习贪嗔则受苦;但也有时独自时,取外境的印象(影…
《第一次闭关随笔 修行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