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次閉關隨筆 修行 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實修,哪方面比較薄弱,要很清楚,不清楚當請教善知識,不要稀裏糊塗,別人哪方面修得好,只能做學習對象,卻不能代替我們自己,這一點要很清楚!

  注1:胡居士:彌陀院居士,約六十歲左右。未入佛門前,記憶力嚴重喪失,無奈間,子女將其送至彌陀院求師予以救度,師教其念觀音菩薩、拜觀音菩薩,亦是老人善根深厚和因緣成熟,竟記住了師語,從此在家每天念觀音菩薩、拜觀音菩薩無數,疾病日益見好,後,來寺院聽聞佛法,幾年後,已如正常人,且思維敏捷、語出有序。在家料理家務,還爲女兒操辦了婚事,在寺院少言多幹,精勤修諸功德,與前判若兩人。

  持好戒律、少求少欲、知足、不害世間、過道德的生活;以此爲基,保持對于善法門的專注,克服散亂、貪嗔、掉舉、昏沈的習氣,成就定力,作心的主人;進一步起觀照,以正見、正思維運用于身心實相的觀照,破除我執無明,淨化業習種子,成就身、口、意的徹底清淨。此即戒定慧的理路,具體方法、理論應有善知識的傳授、指導,不可盲修瞎煉;但先持好五戒十善,成就修道之品格,則是人人當下都可做的!

  傅大士曰:“守一不移者,以此空淨眼,任意看一物。無間晝夜時,專精常不動。其心欲馳散,急手還攝來。如繩系鳥足,欲飛還掣取。終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空淨眼”即明了緣起性空之清淨法眼,“任意看一物”即專注一善法門,意即修行人須具備性空之正見,然後以專注一善法門作方便修定力。一開始是有“能”、“所”的有爲功用,修到“能”、“所”脫落,即泯然入定,妄想脫落,定心現前。此是次第禅的方便修法。先有正見,不會被境轉、被相迷,穩妥穩當,後專注一善法門有方便、易下手。若無堅固正見作根本,僅專注一善法門,又無善知識指導,那麼境相現前,容易被境迷而出偏差。故學佛首重正見,明理路,目的是斷貪嗔癡了生死才是不會出差的。正見不充分,一定得親近善知識聽聞正見、如理思維、法隨法行,如此才安全穩當矣!總之,修行首重正見,發心正確無邪,第二即是方法(法門)適合于個人,叁是功夫必須到家,才能水到渠成。

  一個人如果邪知邪見嚴重,也不知道斷貪嗔癡慢疑不正見,也不持好戒,進一步修定慧了生死,嚴格來講,這不是真修行,不是真佛弟子,修行人應引以爲戒!真學佛得有正見,知道斷習氣、了生死,持好戒,只能煩惱越來越輕,正念越來越足,慈悲智慧增長,正氣浩然,哪會有毛病、會出偏?會出偏、走火入魔,那都是不持戒,有邪見,不斷貪嗔癡慢疑習氣,搞欲望、外道的原因。

  當然,在修行當中,有時業習種子翻騰出來,會很煩惱,不自在的很,不過,這並不是壞事,只要具足正念,克服習氣,不隨之起貪嗔,保持覺醒、平等、放下的心,自然業消障除、心裏清淨、功夫更深厚,重要的是要有正念!修行中有業習煩惱現前並不怕,因爲,無始業習,並非一朝就消幹淨的,這是個磨練的過程!

  不要妄想淫欲不淨,不要嗔恨、憤怒,不要昏沈,不要憶想過去而陶醉或後悔,不要幻想未來而心神不安。讓心回來,保持平靜、寬松、平穩、專心地念佛或觀呼吸。也不要有求神奇怪異、神通感應,也不要想入定證果,只是以無所求的平和平常的心,專心的觀呼吸或專心的念佛,專心于一個善法門,放下一切痛癢、樂苦的執著,覺醒平等地看待一切。如果有妄想起來,知道放下追逐的心,任其生滅,不管它,保持明了、專心,自然而然,不起貪嗔,水到渠成……心如果跑了,讓它回來,保持專一于一個善法門不動搖,柔和地回來,堅定地回到這個善法門的上面,其他不管,以前你總是隨著妄念跑,現在知道回來就是進步,即使一個小時總是在做“回來”的功夫,也是一種進步,這是下定決心使心不跟妄念造業、不跟習氣造業的進步,戰勝自己從這裏開始,慢慢自然就能專注控製自己的心了。

  真心本來清淨,放下即是解脫,妄念起而不住,于對境分明清楚,保持覺醒、寬松、平等而不起貪嗔、恐怖、憂慮諸習氣,了知緣起空性,放下身心世界之幻執,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初修者不妨專注一善法門,守一而不移,達到能所雙亡,自然入叁昧正定。切莫落無記、昏沈,要覺醒明了;切記莫貪嗔習氣,應保持看破、放下而平等空明;切莫猶豫不斷、東搖西擺,應堅定不移;切莫沮喪亢奮,回憶過去、幻想未來,應專心專注,不隨妄念來去;切莫我慢貢高、自以爲是,切須謙虛柔軟;切莫惡口兩舌,當愛語冷靜、隨喜贊歎;切莫妄語谄媚,切應誠實坦蕩;切莫殺盜邪淫,應爲愛生護生慈悲布施正派正直。

  如果沒有以持清淨戒和正見爲基礎,修行定力只能成爲天魔外道,定力越高離正道越遠!因爲持戒就是做一個不傷害衆生和社會的有道德的人(具體即以五戒十善爲基礎的落實),正見即有真理性的如實的正確的思想指導。試想一個人如果不道德,又沒正確的思想指導,那即使能一坐幾年,可起坐後還是對人類社會、對衆生沒有任何好處的,也終究對自己沒有好處的,所以他所修成的定力只是邪定,不是正定。正定是以戒律、正見爲基礎,做心靈的主人,調伏心靈的惡習,克製自己的惡業爲出發點的,這才能自利利他!

  外道不懂得緣起性空妙義,事事住著,執“我”而死不放,執身見,或非斷滅即常見,或邪見,或見取見,或戒禁取見,總之,思想指導總是錯誤不符合真理,沒正見。造成生死者乃是貪嗔癡慢疑不正見,不懂得菩提心,沒正見故,沒淨戒。思想不正確,指導有誤,故不能了生死,只能暫時得定伏惑,高明也只是如此出一點神通等,都不究竟。正道中定慧圓融的一心禅,外道不能夢見,更無從了解,因見地智慧太高,非外道所能了知。又,正道以戒爲基,修次第禅時,先得定伏惑,而後修慧,斷惑了生死。

  雖然次第禅修定有些方便外道也有,但是因其沒正見,故雖也能伏惑,但不知不究竟,更不懂得是暫時方便。以伏惑爲究竟,沒正見、沒修慧,故終究不能了生死而出輪回。

  正道中,即使淨土宗以伏惑往生,但因有皈依、發菩提心,往生後還是安住極樂不退修行,故不同外道。

  五蘊中,“色”是四大,“識”是了知,“想”是分辨,“受”是感受,“行”是造作。如果逢境只是生起識(了知境)、想(分辨爲好壞、貪嗔造作、善惡……)、受(苦、樂、不苦不樂),而不起行(貪嗔)則不用受報,受報乃是行(貪嗔執取)而帶來果報(如此用功夫,乃現量用功夫)。修行即是在看破“行”是習性而放下貪嗔的反應,保持覺醒、平等心,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所謂善分別諸法相(差別)于第一義而不動(了知空性而放下執取),所謂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

  如果轉妄想之凡夫分別爲善分別,既明境相差別又了知空性平等,又明了感受如幻、生滅無常無我、因緣集會罷了,識是當下現量了知,不起行之習氣執取,則當下即是真正功夫!此是有觀照而定慧同時,以般若觀照故。如果是現量用功夫,勝過生心再覺破了!

  真修行人重在了生脫死,寺院道場只是方便教化。古人說:不怕沒廟,就怕沒道;若真有道,自然有廟。真了生死,具有大願度脫衆生,自然龍天推出,到那時,恐怕應接不暇呢!又何須汲汲追求、抛家散走、忘記本來面目,舍本逐末,豈非顛倒?

  真修行人首先應當學戒持戒,克服粗重惡業,養成人格、僧格,再聞思正見,明了修行次第,具備無誤無差修行指導,次第而修,發真實心,然後一門深入、落實定慧,克服深的煩惱,如此真修行人,自然因緣集會,殊勝成就,一切自覺覺他的因緣成熟,即能隨願行化,豈用發愁?

  真修行人切須時時處處覺照,莫邪迷心竅、是非顛倒,若忘失正念,貪嗔是非嫉妒惡習不改,如何了得生死?須知叁界無安,猶如火宅,命隨日減,無常逼迫,若不真修,痛念生死,焉可透出輪回!

  真修行人當時刻提醒自己:生死未了,腳跟未穩,老實修行,慎勿放逸!

  不要如落湯螃蟹一般,到最後一天到來,手忙腳亂!

  如果只是道理上明白了,但沒有真修實證的功夫,碰到境上,總是被境所轉,那縱使你能說會道,也不能算數,生死一點都不能了,所謂說食不飽也!如果不真修實證,那只是自欺欺人,輪回難免!就算證到本來面目,也只是登初地,還有無始習氣未了,也不能罷手,還得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秧,直到淨盡無余方可。

  修行路上謙虛第一!

  次第禅種種方便,無非對治第六識妄想,製心一處,然後由定起觀,以破七識我執而證空性,破身執,逐步用功至業習消盡,得大解脫。

  一心禅,直下無分別,達能所雙亡,破七識,掀翻八識而證如來藏。下手有頓有漸。

  內觀于受,覺醒、平等而無住,淨化自心業習;禅悟心,覺醒、平等而無住,契本來清淨。殊途而同歸,下手處不同,態度一致,可見同是佛陀一脈之親切矣!

  衆生總是隨業習之慣性起惑造業受苦,果報紛紛,乃在當下失覺照,無明故。若明心體本淨,只是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輪回受苦因迷造作諸業感招,那麼當下放下業習之慣性,即當下與本淨覺性相應而得一分解脫,如此,總是看破幻相、放下業習,勤除業習,不再造業增加果報之苦。無住生心,放下貪嗔,則解脫證道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當然,不到爐火純青無爲無得地步,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因爲無始業習堅固,一不小心難免又回老路作悟後迷了,豈非冤哉?

  “但盡凡情,別無聖解。”真是和盤托出、圓頓直指了。然,理雖頓悟,事須漸修,無始堅固業習豈是一朝頓除?若非痛下決心,看破放下,又豈能腳跟站穩,不隨風搖擺?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持戒清淨,時時覺照,不隨六塵貪嗔,無住生心乃真修行矣,如此方能究竟成就!

  對外境的喜悅不喜悅的感受,然後生業習貪嗔則受苦;但也有時獨自時,取外境的印象(影…

《第一次閉關隨筆 修行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