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次閉關隨筆 修行 二▪P3

  ..續本文上一頁像)而生喜悅不喜悅的感受,然後生貪嗔受苦。對外境(色聲香味觸)對內心法塵(外境印象)的執取爲實會一再生貪嗔受苦。緣起性空是看破放下的正見,是破執取的觀照,看破放下必須同時才能斷煩惱。看破是覺照,放下是平等空性心,必須兩者同時才能當下不隨業習生死。看破是慧,放下是定,定慧同時,能摧破業習慣性。光看破放不下不能解脫,真看破一定是放下的;光放下沒看破只是逃避的定,這種定還不究竟,真放下一定是看破。行者可自體會。

  一真法界本來如是,亦無生滅諸相,只因一念無明起惑造業,業招幻相,萬象紛紛,雖象境紛然,然皆無實義,生滅如幻,了無自性,不礙清淨本然。一真法界,圓明清淨,無內無外,諸境紛然,如幻現前,內外如幻,幻本不實,舉一色一香莫非緣起妙有,見色即空,根身器界莫非空性所顯妙有。一真法界,真如本心,妄波無實,當體寂滅,雖寂滅而朗照分明,無礙無得,本自解脫,放下攀緣即如如佛。才起無明,業苦不停,業習放下,法爾平等,言語道斷,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才生是非貪嗔,輪回路險。看破放下,反檢自心,回光返照。反檢自心,看破放下,了無挂礙,真修行矣!

  一念回光,覓心了不可得就是了,還須搞什麼?才有做作,已是頭上安頭。了了分明、清清楚楚,肯承擔保任而已!

  我相若空,人相不實,衆生相緣起了無自性,雖度衆生,實無衆生相可得,如幻入幻,幻幻皆幻,無住無得;有度衆生之相,則衆生無盡,度之不盡。若以空心無住作諸佛事,雖莊嚴國土,無礙無得度衆生,衆生皆度盡,雖度盡,無生死相可得。若以性空之智觀一切境、事、物,衆生皆如幻,雖大作功德,又何作何得?如此降伏其心,心焉有不安呢?有不安者,妄心者,有所住著也!以無我的般若觀之,實無我、人、衆生、壽者,當下即彼岸,無礙無得,常寂光淨土也;以有“我”的俗心觀之,我、人、衆生、壽者,萬象紛呈,苦海無盡,衆生無邊,何時法界清淨?無住無執無得,雖作諸佛事而心安理得;有住有執有得,事事皆疲于奔命矣!以般若正念修行,修而無修,無住無得無礙,超然生死之外,不落功名色利之中,稱譏毀譽苦樂得失了無牽挂,才一有執,生死熾然,苦惱逼迫矣!應以無所住而降伏其心。

  有人說:一句佛號就夠了,是不是這樣?

  答:如果有明白道理,萬緣放下的前提,那麼一句佛號確實就夠了。

  問:那有的老人家七老八十的,要明白甚深的道理很難,要信極樂還可以,一句佛號夠嗎?

  答:如果能做到不攀緣五欲六塵,不牽挂了,又信願具足,一句佛號就夠了。

  問:那臨終人甚深道理不明,信願具足,一句佛號夠嗎?

  答:夠了。往生能否在信願有無,功夫深淺決定品位高低,如果是真信切願,必定能放下世間雜染,欣慕極樂彌陀,豈有不用功之理?念念之間不忘極樂、彌陀之清淨殊妙,又哪有心思計較世間貪嗔癡諸俗情見,豈非真放下麼?此真信切願即是出離心、至誠心、深心、回向心、真心、無僞心、專注心,若信願到極處,自然脫俗離欲,與極樂、彌陀打成一片,無二無別,豈有不往生之理?不要說臨終人如此得往生,假如活著的人能如臨終人一樣對輪回生大怖畏,如溺水者忽被救之心一樣迫切信願,豈有不往生之理?世人活著念佛不起勁,即是無臨死者之萬事絕望、千鈞一發之迫切,總認爲生死道遠,非關己事,故信願不切。

  問:那我到臨終再生信願就可以了,平時還是享受五欲,這樣行嗎?

  答:那太危險了,這實在是打賭!平時五欲纏縛,貪嗔癡業習愈積愈厚,臨終業力現前,如果業力深重,又哪容易放下?況且臨終有否善知識開導還是問題,即使有善緣,自己是否真信切願更是問題。不能自己騙自己,如果信願不足,可學道次第,逐步深入佛法,如從五戒十善、孝敬父母師長、皈依叁寶做起,受真實利益,到真實發菩提心、一門深入,自然世出世間皆大獲益,不致入寶山而空返,才是真明白人了。

  修行只是在看破往昔攀緣之不實,然後放下心中的一切知見習氣。真徹底放下,本覺佛性自然現前,一切功德本自具足。

  “歇”字足矣,善惡是非愛憎俱歇,粗妄、細妄具歇,菩提現前。若心執外境起貪嗔,則苦海沈浮,外境成障;若心放下貪嗔攀緣,則一色一香皆是中道般若,當下無異佛國。古德曰:“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妙矣哉!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但修行到能所雙亡,所專注的善法門也不可得,非法即法性,法性不可得,實相無相。有法可得,還是法執,未證空性。然法性本即空性,故空性亦不可得。無我可得,無法可得,不妨演說妙法,隨拈一物無非妙法,也不可作有法可得會。故雖度盡衆生,實無衆生可度,雖說法,無法可說。無法可得,無法可說,法法平等。

  無住生心即本來面目,一切有爲人、事、物、心均是生滅無住,有所住著即無明生死,無住即本來如此的功夫,只是不妄執即還本來面目。無住非不做事,只是心空淨,心本空淨,無增減垢淨、生滅諸相,一切分別對立只是無明錯覺。此無住即究竟之功夫矣!然貪嗔慣性不易歇,縱然一朝了悟,業習還是一朝難除,故須時時處處醒覺,才有住著,即時放下,如是功到自然成,徹證本來面目矣!

  佛門有求必應,有願必成,但前提是合理的求、正當的求,願必須是善願、正願。

  求福德得福德,求智慧得智慧,求了生死得了生死,求成佛得成佛!

  那麼如何求福德才是正當、善願而成就呢?答曰:明白善惡因果之報應,知道得善果是自己修,得惡果是自己造,然後斷惡修善,皈依叁寶,持五戒十善,多做善事,上供叁寶,下施衆生,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恭敬叁寶,憫念孤苦,身斷殺盜邪淫,口不出惡言绮語是非妄言,心不貪嗔癡,心平氣和,身口安詳清淨,誠敬爲人,努力工作,諸福畢集矣。可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地藏經》,一般人當如此做,乃真學佛真受益。

  那麼如果進一步的話,如何求了生死?當怖畏六道輪回,發出離心,不執著“我”和“我所有”,知道福德亦是無常,有得還會失,得失終歸苦。念念放下貪嗔癡,修叁十七道品,觀十二因緣,持戒,修定慧,不被八風所轉,生死了,得證解脫。

  要出叁界六道,在家當持八關齋戒,出家持沙彌戒、比丘戒等,然後一門精進修定慧。當依善知識而修行,可學《大念處經》,方便法是發厭離心、至誠心、深心、回向心念佛,念念放下貪嗔癡,念念慈悲清淨的佛心,與佛相應,看破放下。那麼在家持五戒十善,臨終徹底放得下,也蒙佛接引出離六道,往生極樂世界修行。總之,信願行一定要做到,先出離六道,以求當來成佛。

  那更進一步求成佛,怎麼求?先當發出離心,後觀六道衆生皆父母,發大悲心、菩提心(誓求無上道救度如母有情,然後修習般若空慧),不住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而降伏其心,修四攝六度萬行,到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可得,亦無不得,無所得故,還歸本來面目,究竟成佛!可學《菩提道次第廣論》和《金剛經》,亦無所求,有求皆生滅,無求乃是真,真妄不住。

  修行時不許貪著諸修行境界,只因雖有樂、明、空諸境現前,但貪嗔癡未斷,我執未破,生死未了,若有所著而作聖解,即招群邪,心邪故,造成生死者貪嗔癡我執諸習氣。有一分善境,習氣未除,著境即迷,迷境即非,還落生死,有所得即生死,無得無住,本性如此。

  《金剛經》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實修行之妙要也!

  妄想如夢,真心不變,生死者妄心也。此執著分別之心頓歇,本即空淨靈明之覺性現前。妄想如幻影不實,真心本空淨了無挂礙;然妄心生滅了無自性,本即真心寂滅也,若看破放下即是妙用無住。妄心一起,照之即空,生滅無住,一覺即了,當下放下,本自解脫。修行只在看破貪嗔癡的不實,而放下妄執,內自身心、外泊世界有情皆生滅不可得,如夢如影,莫非妙明真心,一真法界之幻化,看破放下,莫住貪嗔,時處如此覺照,水到渠成,熟能生巧,自證大般涅槃矣!靜坐時如此觀照,看破放下,做事也如此看破放下,念佛時如此,經行時也只如此。總是如此寬坦平靜覺照,即是真修行人也!若不懂轉身回首,回光返照,總是隨境貪嗔,妄起愛憎,是非不斷,則生死輪回,難得一刻之安甯矣!境相色聲香臭味道觸境皆如夢境,內心貪嗔癡慢疑不正見也是幻影不實,真心寂滅,本覺空淨,頓見內外生滅了不可得,無住無著即與諸佛正覺相應。內外無住,真妄皆不可得,才有住著即看破放下,任運自如,如是損之又損,以至無爲無得,方可放心。因爲雖一朝明無住生心,然無始積習貪嗔難解,故須時處觀照,才能大功告成!

  用功夫必須是正念分明,妄念起而不隨,並非壓念成無想無記;看破放下而無住無煩惱,並非避境認實有而壓念不想。明白清醒是觀是慧,寂靜安閑是止是定。

  觀者分明不迷,看破也;止者不妄執分別而放下貪嗔習氣也。止觀是因,定慧是果,止之力量是即得定,觀之力量熟則生慧。止觀不離一心,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定即慧,無所不定,無所不慧,即大定大慧矣!如果心中明白清醒,卻執著分別貪嗔不停不止那是錯誤,不能了生死;如果心中寂靜但卻不明了清醒而無記也是錯誤,不能了生死。

  一切無住,即本自性的神妙作用。

  一切妄念身境之生滅皆未離法界如然之本性,無內外可得。

  妄念只是色境變現之影子,虛妄不實,故內外塵境皆生滅了不可得;生滅了不可得,不離本淨妙明真心,了了分明,無住無得即法界本來面目。若能時處,覺而不迷,不隨虛妄起習性貪嗔,即是真功夫也。喻曰:妄念于自性,如水上畫圖,隨畫隨消,畢竟了不可得。

  妄念色境生滅如波浪,妙明自性無增…

《第一次閉關隨筆 修行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