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之牵扯,完全以戒、定、慧为准则修行,如此闭关则是殊胜修道助缘,否则无异坐牢,易生魔障。闭关在世俗间似乎认为甚苦,但对真正具备八正道修行原则的真修行人来说,闭关则是精进修行的良好善缘,但前提条件是必须有尽心尽力的护关人成就,故衲也甚感恩护关的出家、在家诸弟子一片诚心成就矣!反检自己闭关之所以有信心把握,主要还是平时比较重视正见的培养和出离心、菩提心的发起,也对戒律的重要认识清醒,更非以求什么五欲、神奇怪异为目的,而是告诫自己应多反省,检讨是否走在正道上,而且有两年归隐静修经验。然衲不赞成轻易闭关,如果没有护关之殊胜善缘,自己又缺乏正见正念之殊胜基础,更无善知识指导而冒然闭关,决无好处!
三十年来寥落,相与谈笑竟无。
门前时有访客,千古庄生见独。
唯与大道相与还兮,且混迹郊野。
大患因此身兮,古圣先贤何处?
岁岁年年其无常兮,幻躯妄心亦不可得。
远眺碧海无尽兮,浪花时起没。
灵山拈花一笑兮,祖师西归只履!
修行中更深刻地体会到,在戒律的基础上,光有专注的定力还是不够,必须有深刻的修慧才能断烦恼,但如果只是听闻来的智慧而不能落实在观照上,还是不能了生死的。有的人有了定力却不知如何起观照,所以到生活中照样烦恼。衲修行这么多年以来,深刻地体会到,在静中有十分的功夫,到动中也许只有一分的功夫,甚至有时是正念微弱的可怜,因为强大的业力和恶缘,内外夹攻,如果没有足够的戒定慧力量,确实是力量悬殊的。故此,修行人不到无为功用【注1】时,即使平时修行功夫如何得力,也不可大意!而且,定力往往是伏惑而已,并没断惑,必须更进一步以修慧的力量来观照、净化八识田中的业障种子,方可断烦恼证菩提。而修慧的观照,来自于闻思正见的指导,故此,亲近有修证的善知识、通达三无漏学的明师又是必要之必要了!当然,如果只有闻思的智慧(正见),但没更进一步的定慧功夫,那更是“弱不禁风”了,逢境必受境转,“受苦受难”难免矣!总之,修行了生死必须落实三无漏学(戒定慧)而绝非理论而已,修行人若不真修实证,只是自欺欺人而已!修行之所以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清凉,烦恼、业习不断,就是因为没有真修实证的缘故!如果有正确的指导,戒定慧三无漏学也不是很遥远的事,而是非常亲切亲近的,它就在生命的当下,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正确的指导而做到,因为三无漏学本就是生命实相体证的实践,与我们当下的身、心、呼吸息息相关!
注1:无为功用:禅定功夫达到的真不动地。
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随举身边几十位老居士,每个人从优点上来看,确实都是各有长处,各有优点,难能可贵;从缺点上看,又都一大堆的毛病。所以持积极态度的人总是看人优点,欢喜、学习、快乐地与人接触;当然,也会受伤,但总是不计前嫌;而消极的人总是看人缺点,无法相处,处处挑人毛病,把自己的完美主义加在他人的头上,往往只有失望、绝望,虽然有时被他人感动,但过后就忘,依然挑人毛病。这积极与消极的人都是感性较重的人,一个比较快乐,一个比较痛苦,但都不是客观理智的人,还是一样会痛苦,快乐的只是尽量不去触其痛点罢了,忍无可忍时还是痛苦!那么中道理智的人,是既看到别人的优点,也看到别人的缺点,为自我警惕,甚至有能力会更进一步帮其去恶向善,引导其认识缺点,改正毛病,一起向善向上;能力不足时,只学优点,不学缺点,保持距离,不夸大其优点或缺点,看人要全面、理智,保持平和、平常、平静、冷静的心。当然,这只是平常的理智的人,还有其自身的习气、烦恼在。佛陀的教导是:既要做理智的人,也要懂得空性,明白无常无我真相,不被假相所迷惑,既能看破放下,又能积极向上,无智无得,无碍解脱,这才是最圆满的教导了!
祖父从小一再的教诫:施恩勿念,受恩莫忘!他一生实践此语,也希望依此作为我们做人的原则。是啊!当我们念念不忘对别人的恩德好处时,会造成强大的痛苦和困扰,本来的好事却成了我们的挂碍和苦恼,所以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行布施等六度,如是才能降伏其心,让自己不在我执无明里烦恼痛苦,而充满解脱、清凉、无为、自在。当我们受恩而不懂得知恩、感恩时,那实在是没福之人,因为知恩、感恩是会惜福的人,知道别人对我们的好是应该感激、珍惜的;如果认为好像别人总是欠我们的,甚至我们恩将仇报,那不单是忘恩负义,也是没有道德良心的,这样,怎么会有福报呢?知道感恩,会惜福,会惜福才会有福;不会惜福,即使福报在眼前,也是不会享福的无福之人。古人说知足常乐,实在是有智慧的语言啊!会惜福、感恩,就会懂得进一步的培福、报恩,培福有如种田,故说福田。福田有三种:一、敬田,尊敬有道德的师长;二、恩田,感恩养育我们成人而含辛茹苦的父母长辈;三、悲田,怜悯孤苦、病人、危难者,施以适当的帮助。报恩总体有四重:父母恩、三宝师长恩、国土养育恩、众生历劫今生成就恩。
如此,佛陀说报四重恩、增三种福田,自然福德增长、安乐自在,也从而有志向抱负,人生充满光明、积极向上矣!
感恩祖父的教诫,竟然与佛法如此契合,也如此深刻、有远见!虽然他的语言含蓄,但因身体力行、循循善诱(更多的是传统知识分子的风度),然至今思来,更觉隽永而回味无穷了!
闭关期间,每逢各种业障种子现前,总是努力保持正念。身、心、境的不适,其实皆是业习种子的反应。虽然如是保持觉知、平等、看破、放下的观照,但是还是需要努力的。每一次正念的持续,皆是业障消除的时候。佛说:八识田中种子若有体积,尽虚空也无法容纳。信夫哉!
以前对脏水桶里的水总是充满厌恶,觉得屋里有脏水,总是以排斥的心对待。今天下午洗脸时,忽然转念,对水充满了感恩:水啊!感谢您!由衷地感谢您带来了清凉、洁净、庄严,带走了热恼、肮脏、不净,真的感谢你们!心里默默地祝福,心竟然挺欢喜!是啊,一念间,竟然天地之差,有时我们总是在埋怨,又何曾有道理呢?(虽然明白空性,但业习不易除。)我们的厌恶、排斥,又何曾是公平的呢?比如对屋里的大便桶、小便桶产生强烈的厌恶和排斥,但这是大便桶、小便桶的错吗?这不是“我”身体里的所谓“肮脏”的东西排泄在它们身上吗?要厌恶应当是自己的不净才对啊!可是这些不净的大小便不是“我”费尽心机吃下去的吗?这所谓的好吃、贪吃、不得不吃的东西转变了一个样子,你怎么就这么厌恶起它来了?真是无明、疯狂啊!这个所谓“我”的身体、感觉(喜恶),原来是一种无明疯狂的游戏!人真是愚痴好笑啊!原来只是每天自己骗自己,又互相欺弄的笑话——无明、愚痴、疯狂的游戏!哎!可怜的人啊!一切本来如此,没有什么!六祖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妙矣哉!直心是道场!
入关第十一天,正式闭关第六天下午记
从2000年来历经种种,其中有顺逆,考验不同,有让你呼天抢地,也有的让你生死不得自由,措手不及。三障【注1】现前,人、事、境、心的各种问题不断,出离心、悲心、菩提心一再受到考验。之所以没有倒下,主要还是对于三宝坚定不移的信心,以及自小良心道德的教育,危难之时,总是祈请地藏王、观世音菩萨的加持,而脱离困境;或者是祖师大德、南北传大师的开示让衲豁然通畅。虽然2000年明白了佛陀的心地法门,但强大的恶缘和业习种子现前时,也只能是一波三折、风雨飘摇。值得庆幸的是,关键的时候,山穷水尽的时候,逼入死角的时候,却总是因正念不失,而峰回路转,又见光明。佛陀说:在百万军中能战胜敌人的不是英雄,而能战胜自己的才是最伟大的人。信夫哉!然谈何容易!
了生脱死的漫漫长路,支撑衲跌倒爬起的就是真理的召唤和对于真理的坚定信心,头可断,血可流,此心不变!其实一切只是缘起的示现而已,感恩所有一切的成就,让衲对佛法僧更充满坚定不动的信念!
注1:三障:一、烦恼障,本性炽然具足贪、嗔、痴三烦恼,致难生厌离,难教诲,难开悟,难得免离,难得解脱之烦恼。二、业障,由身口意所造作之不善业,障碍自身的解脱。三、异熟障,又作报障、果报障。以烦恼、业为因,所招感之三恶趣等果报。
一切人事因缘之所逼迫,皆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之所示现,为考验学人故!感恩!——阅《维摩诘经》豁然欢喜感叹!
入关第14天,正式闭关第九天傍晚记
这几日读《六祖坛经》,当读到六祖得法后,五祖弘忍不顾年迈,连夜送六祖出山,及佛陀过去生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故事,不禁一再流下感动的泪,也感惭愧,感自己做得不够。愿衲继承佛志祖德,不忘三宝、众生深恩,难行能行,直至菩提永皈依!
今天静坐,柔软、融和的心好似回到了2000年的纯净、纯朴、清净的五台山西台顶的修行中,虽然当时的修行生活是艰苦的——半生不熟的饭,潮的要渗出水的被子,冷冽的风,混浊的掺着牛、羊、骡子粪尿的雪水,简陋的房子、殿堂,崎岖的路,但当时的心是如儿时的清纯、简朴。愿衲纯朴的心不变,直至菩提不退!
这几年领众修行,虽对大众有一定好处,但无疑对自己了生死有一定障碍。衲总是在反省中问自己:如何对自己、他人有究竟的利益,而不只是被表象所迷惑?人多不等于真修行者众,如何究竟的利益自他?几年来,不断调整着弘法的思路。其实,如果了生脱死越有把握,对众生就越有利益,为什么呢?因为实践了生脱死的经验,正是这个时代所严重缺少的,有真正了生脱死的实践,才能更好、更圆满地引导众生走了生脱死的菩提之路;如果自己尚不知路途如何走向,对于佛经祖语的体悟决定不深刻。衲自前年隐居于云水间以来,已深切地体会到真修实证的迫切了,惜一直因缘未具,未能成就。以后一定要创造、珍惜闭关、静修的时间,努力落实修行了生死的实践!
哦!今天恰巧是11月12日【注1】吗?
注1:能弘法师生日。
这几天障难重重,经过努力的克服,方和顺了。关外发生障难直接影响关内,心身不适,安静中感觉更强烈,但正念更清醒,及时的省思、对治、克服,这是功夫的考验!佛陀说身、心、境是一体,微妙相关,非常深刻的体会到了。《楞严经》所说甚深法理,再次切身深刻地体会到是如此不虚,由省思这几天的身心境的微妙变化,完全体会《楞严经》根尘有如交芦,一根倒一根不立,及客尘的道理、狂心顿歇的道理,乃至诸大乘经,如般若、华严、坛经、大乘起信论、维摩诘经、还有阿含内观修法等深刻道理的科学性、如实性,都能完全由这几天身、心、境所发生的微妙关系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很多深刻内涵,这何曾不是诸佛菩萨的加持护念呢?出家以前也许跟一般人一样,碰到境马上跟着业习的惯性去反应,而生死轮回不停;现在则能时常觉察反省到这业习反应所带来的因果的真实不虚,而懂得用正念对治。重复的建立正念,避免随业流转而不觉不知,这实在是学佛所带来的最深刻的心灵改变!也许一般人难以理解这有什么用处,这就是试图过道德生活,做心灵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净化自心而走向解脱生死的实践!对一个深明业果,体会到世间不圆满、苦恼不息的人来说,自然会懂,而且体会越深越知道这样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闭关者固然可贵,护关者更是菩萨发心,如果没有护关者坚定不移的付出和成就,闭关者又怎么能达成闭关目的呢?如果关外遇到障难,而护关者就弃闭关者于不顾,没有牺牲的精神,勇猛护持的毅力,那闭关者又如何能成就闭关呢?而且有可能是危险的!总之闭关护关都是一件大事,不能儿戏!感恩护关的诸位发心菩萨们!
这是这一段时间的亲身体会。
以前,有人说到印光大师闭关的可贵,衲曾说护关者更是菩萨,因为他们能如此夜以继日地护持、付出,默默无闻地辛苦,没有牺牲精神,岂能做到?所以成就别人确实是一种胸量、修为,值得礼敬、学习!这一次终于亲身体会到护关的可贵发心了!
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人不可以原谅呢?有什么人不能宽恕呢?
真诚地祈愿所有曾经遇见我、听说过我,与我结过善缘、恶缘的人皆共成佛道,永脱生死轮回痛苦!愿我将利益他们、帮助他们!
此祈愿无有边际,尽未来际无穷无尽!
妄念生灭,回光自照,毕竟了不可得,当下了了分明,无智无得!一念回光,了无所得,姑记之。
今日早晨,取《天台止观六妙法门》对照,又融会以前所明,记下文字。
23或24日早晨
回光返照了无得,
空花水月莫迷惑。
了了分明何用疑?
如如妙用主人公。
本性如如,了了分明。妄用不觉,故随业流转;觉而无住,故妙用现前。
若非功夫落堂,未免脚跟未稳。
一时失念,又不免随境流转。总之纵使一时明了,也还须历境炼心,时时回光自照,不能大意!总要到无为功用,才能自然而然!
身心世界、是非人我、爱恨情仇、名闻得失、身前身后、仁义道德、牵挂、痛痒、生死通通放下,如死人一般,一门深入,彻底老实纯净、无争无为,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有求皆苦,有得皆虚。有为造作生死苦恼,无为无得安乐自在。一切过患,患在随波逐流,不知回头。一觉梦中空涕泣,了知万事不相关,随缘自在总无碍,觉照安恬本来人。
第三个十天的第五天记
万缘放下,一心修行。
随缘度众,朴素生活。
昔收到智敏上师《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的赠书及其他法宝,本书后有“能弘大法师雅阅多宝讲寺智敏谨赠丁亥仲秋”等字,并“多宝讲寺赠阅”印章。字体刚劲有力而不失儒雅风度,措辞谦而有礼、不卑不亢,想上师当是字如其人。智敏上师系近现代高僧能海上师、清定上师的高足,德行修养海内外普闻,衲未出家时,上师已是颇有影响的高僧,今当年近古稀,德行更是增上了,然依然如此谦而有礼,不失风度,可见一代高僧的风范值得我们学习了。
因前一段时间衲遣多位弟子前往上师处学习,期间有弟子回来时,衲曾敬赠上师《正道光辉》一书,书前有“呈上智下敏法师慧鉴,惭愧后学释能弘和南”等字样,表示后学晚辈对前辈高僧的礼貌恭敬,故有智敏上师回赠法宝,之前也有上师让寄来很多甚难得的法宝,实在感恩!
宽松坦然端坐,
顺其自然呼吸,
妄起不随,保持觉察、平等心。
《第一次闭关随笔 心路随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