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势至圆通章释义▪P3

  ..续本文上一页现于脑海,形诸于梦寐。从佛法深理而言,万法唯心造,一切从想生,众生心性中本来具足十法界万法,具足佛法界的三身四土,常人平素唯念人畜,故唯见人畜,修念佛三昧者心心相续,忆佛念佛,则自性中本具佛法界三身四土便能依念力之缘而显现。如佛在《观经》中所示: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所见之佛,唯是定心所造,自性本具。

  三、依本功德力,或云自善根熟。修念佛三昧,有现前见佛者,有现前未见而临终见佛者,亦有虽念佛而终身也不见佛者。是否见佛,见佛迟速,唯取决于本人功德力是否具足,善根是否成熟。功德善根,由宿世今生的多种因缘所积集,主要者有四缘;第一是信心,深信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是见佛的前提,若乏信心,狐疑满腹,疑世间无佛,疑佛言无据,没有如子忆母的深情,则因疑成障,难以见佛。第二是资粮加行,见佛,为极大善果福报,必须具有得大善果福报的资粮,如《观经》所言孝养父母、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发菩提心等三福,称为“净业正因”,若缺正因,则无法得见佛之净果。第三是业障消除,众生之所以不见佛,唯因宿世今生的恶业所障,若业深障重,则难见佛,如囚犯难得会睹国王,盲人难得亲睹日光。诸经论中,皆说见佛相好乃业障消除的标志,即使念阿弥陀佛,临终见佛接引,带业往生,也起码须消除障碍临终见佛往生的重障——如狐疑不信、欲爱牵缠、暴卒横死、临终昏迷等。第四是定力,现前见佛,须定力足够,无沉散间杂,若定力不足,虽专念而心有流逸,虽闭关而未足时日,则不堪现前见佛。

  又见佛一事,有邪正浅深种种分别,大略而言,有见鬼魔所化佛、见幻觉佛、见三昧佛、见佛化身、见真佛几种,必须善于识别。

  鬼魔所化佛,多为善根功德、三昧力不足,宿世有鬼魔恶缘,及着相贪名者所见,修正定人也时有见者,其形相虽似真佛,也放光说法,或有其实体,而能令人增长烦恼,误入歧途,若执为真佛,窃自庆幸,则必入魔,丧失慧命。识别之法,当其现时,瞪目视之,或暗诵佛菩萨神咒,观空性,若其相隐没,则肯定为鬼魔。又其气冰冷者为阴鬼,其气热者为神魔。又,魔所放光刺眼或发热,佛所放光不刺眼而清凉。

  幻觉佛,为自己意识所现幻影,无实自体。现在一些练气功修禅定者,没几天功夫,便自称见佛见菩萨,其所见不是幻觉相便是魔所化佛,身体病弱神经过敏者往往容易见到。

  三昧佛,为专修念佛三昧及其它正定者定中所见,其形相一如所观想,若有不同,即是幻觉。三昧佛虽然是定心中所现,但也还是自己意识变现,若不识唯自心现而起实有之执,则善境亦能出生恶果,起障入魔。

  见佛所化身,未必是现前三昧成就,多为宿世善根因缘成熟,其所见相,往往为随缘变化,当时不觉,过后方悟。

  见真佛者,其所见形相虽亦不离自心变现,然依阿赖耶识相分所变,有其意识外的实体,此又依修行所达层次,有见佛三身、十身乃至无量身、无量佛的差别。化身佛为比丘形,身高八尺或丈六,为凡夫、二乘圣者及未证法性身的菩萨所见,修净土人纵居凡夫地,临终见佛化身来迎,是为真佛。报身佛为天冠天衣披发的天相,其形量极大,如阿弥陀佛赞所言“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的阿弥陀佛,即是报身相,此相非凡夫心眼所能睹,唯是法身大土所见。见报身者,必然见佛法身,法身即实相,实相离一切相,非言思所能及。

  超日月光佛所说忆佛念佛必定所见之佛,指三昧佛及真佛,主要指真佛。只要见真佛,去佛不远,则如经言: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无须借助其它方便,便会自然开悟见性。方便,为梵文沤和(Upaya)意译,意为为便于达到目的而设的方法、技巧、权便,这里指修禅而达见性的方便,如显教的反观内照、参看话头公案,密法的随察渐收、念“呸”斥念、修气脉明点等。心开,即妄念消落、真心开显,有如云散天开,彻见本来,亦即所谓的开悟、见性,密教所谓“脉解心开”。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意谓只要从念佛三昧一路深入,便可开悟。这在其它经中也有开示。如《观经》谓见极乐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又如《文殊般若经》说先知般若义理,次修持名念佛,便入一行三昧,见三世诸佛,“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亦即见真如实相,见自心佛性。当日禅宗四祖、五祖便教人依此说称念佛名,以达见性。即如净土宗人念佛,即使现前未得见性,只要临终见佛往生净土,不久便花开见佛,得无生法忍,所谓“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念佛见佛,为什么会自然开悟

  因为佛果境界全显实相,念佛见佛,即使是见化身佛,也自然会受佛法界信息熏染,受佛力的加持,转烦恼为菩提,转妄识为智慧,令自心佛性得以开显。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中比喻说,就像那常接近好香的人,即使不往衣服上洒香水,身上也自然会沾染上香味。这个法门叫做“香光庄严”——以佛功德之香,庄严自性本觉佛,令佛性进发出光明,世界庄严清净。若利根者,直接从实相念佛或理持、理一心入手,当见到佛法身时,也就见到了自心佛性、自性法身,这更是直接的见佛心开。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以上是超日月光佛教给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要。大势至菩萨又介绍他自己由念佛三昧得大成就的经验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因地,相对于菩萨道果而言,指菩萨最初所发菩提心、所修之道,犹如土地,出生佛果,为佛果正因,故称因地。《楞严经》中释迦佛强调说,因地心须与果地觉相同。大势至菩萨当初发心修道的因地,是按超日月光佛的教导,修念佛三昧,以忆佛念佛的因地心,直入菩萨无生忍位。无生忍,具称“无生法忍”、“无生忍法”,意为通达本来不生不灭的法性,安住于所证悟实相,不动不退,一般说为第七、八、九地菩萨所证境,或初地菩萨初证。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正是因地心同果地觉,因为“念佛心即是佛”,经云:众生心念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能以此心证实相,乃至直入如来大觉之位。大势至菩萨早巳超无生忍位,现在常于此娑婆世界,专门摄引念佛人往生净土。此所言净土,即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往生彼国,便寿命无量,不再轮回六道,能在阿弥陀佛的耳提面命下,在净土诸净缘的熏染下,径直获证佛果。

  往生西方净土,是三根普被、而尤当末法众生机宜的究竟法门,是佛法诸乘诸宗之归宿。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等辅佐阿弥陀佛,驾苦海慈航,度无量众生,不上弥陀大愿船,谁能即生出苦海

  欲得速满菩提愿,须做笃诚念佛人。念佛人,指依净土诸经所示,修净业三福,具深信切愿,念阿弥陀佛以求往生乐邦者,佛赞此等人为人中上好妙白莲花。如何念佛

  大势至菩萨所示的法诀至为精要: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菩萨说:佛命我等各自呈说当初修证圆通的门径,我所修不是选择一根而一门深入,而是以念佛一行齐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令念佛的净念相继不断,直到得三摩地,这是我证圆通的第一诀要。圆通,意为通彻法性,心性圆明周遍、妙用无碍。此经中的证圆通,相当于小乘罗汉果位、大乘七地无生忍位或六根清净位以上所证法性。三摩地即三昧,原义泛指一切定境,此经中专指堪断尽烦恼的金刚三昧,大势至菩萨是由修念佛三昧,证无生忍,入金刚三昧的典型。

  大势至菩萨所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八字,与《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四字,历来被奉为修证念佛三昧的诀要,古德对此八字阐释颇精。综而言之,“都摄六根”可以作四种解释:

  1、六根齐摄于佛果境,如修十六观者,眼观佛相好及净土庄严相以摄眼根,耳听佛说法音声及净土“水鸟树林,皆演法音”以摄耳根,鼻观净土花香以摄鼻根,舌观净土饮食以摄舌根,身观净土妙乐以摄身根,意观佛心以摄意根。或如秘密念佛,口宣佛号,耳听其声,意观佛形相。如此则六根皆被佛果境界所摄,渐转清净。

  2、以一根摄六根,如默念佛号,耳听其声相,意观能闻所闻,眼不视色,鼻不嗅香,舌不辨味,身不知触,以耳根摄六根,此则合观音、势至二圆通法门于一。

  3、以意根摄六根,如宋长水子睿大师集《义疏》云:

  念属意根,意根即诸根所依,故摄六也。

  此所言意根,指法相唯识学认为第六意识之根的第七末那识,此识潜在于意识底层,“恒审思量”,联络前六识与第八识,向内执八识见分为自我,确为起心动念之根本。现代了然法师《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论》也说念佛欲达一心不乱,须用意根末那念。然在末那识上下功夫,初学难以下手。念,只能由第六意识发动,只要从第六识念起,摄余五根,念念念佛,当达到只存佛念而无能念相时,即自然转第七识为佛念,乃至完全离念时,连第八识也转为佛念,即见佛法身。

  4、六根不动。“六根才动被云遮”,六根若动念,真心即被遮蔽,只有六根不动,方与佛心相合。明真鉴大师《楞严经正脉疏》云:

  都摄六根者,令六根不动也。

  谓念佛不可用分别识心念,应摄根念,“其法以一念不生,六根湛寂,不妨圆照三身,洞彻四土。”这即是以实相心念佛。宋真歇清了禅师教人以宗门看话头法念四字佛号,“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亦是六根不动之都摄六根念佛法。

  净念相继之“净念”二字,可有浅深二解。浅显地说,初入门者摄心念佛,令念佛之念持续不断,中间无丝毫杂念、昏沉、沉没间隔掺入,可以叫做净念相继。念佛之念,相对于念世间五欲、人我是非的尘垢之念,可谓净念。然就深义讲,到这境地,还算不上净念,真正的净念,须是打破了根本无明,没有了能念所念的对待,即所谓离念之念。长水子睿大师释谓“念即无念,故云净念”。明憨山大师《梦游集》有云:

  殊不知四字佛号相继不断者,是名系念,非净念也。乃中下根人专以念佛求生西方,正属方便净土一门耳。

  说真正的净念,须透彻本来面目,参到一念不生之地,“无念乃为净念”。这种意义上的净念,与唯一真心意义上的“一心”,是同义语。以这种净念相继不断,才能见道证果,住于这种净念,任运自在,才能入无生忍,获证圆通,得金刚三昧。证得这种净念,念佛一心不乱,才可得上品中等以上往生。

  念佛三昧,不仅是大势至菩萨获证圆通的成功之路,而且被多种经论强调为十方三世诸佛初上菩提道的必由之门,对其功德赞叹不绝。如《观佛三昧经》载,佛赞观佛三昧为一切众生犯罪者药、破戒者护、失道者导、盲冥者眼、愚痴者慧、黑暗者灯、烦恼贼中大勇猛将、诸佛所游戏首楞严等诸大三昧的始出生处,告阿难言:

  我与十方诸佛乃至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

  此三昧能得佛护念加持,灭重罪业障,得达金刚三昧等诸深禅定。尤深信切愿念阿弥陀佛,有往生净土、横超三界之利,被赞为“无上深妙禅”。不仅净土宗祖师力事弘扬,即余宗祖师大德,也纷纷弘护。如天台智者大师高推“易入而证深,无过念佛”,“唯有大智度者、生而知之者、深修定慧者,善经论者,请检此门!”愿与同志者,依势至圆通门,以游子忆母之心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证无生忍!

  (原载《法音》1992年第11期)

  

  

《大势至圆通章释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