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于腦海,形諸于夢寐。從佛法深理而言,萬法唯心造,一切從想生,衆生心性中本來具足十法界萬法,具足佛法界的叁身四土,常人平素唯念人畜,故唯見人畜,修念佛叁昧者心心相續,憶佛念佛,則自性中本具佛法界叁身四土便能依念力之緣而顯現。如佛在《觀經》中所示: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所見之佛,唯是定心所造,自性本具。
叁、依本功德力,或雲自善根熟。修念佛叁昧,有現前見佛者,有現前未見而臨終見佛者,亦有雖念佛而終身也不見佛者。是否見佛,見佛遲速,唯取決于本人功德力是否具足,善根是否成熟。功德善根,由宿世今生的多種因緣所積集,主要者有四緣;第一是信心,深信憶佛念佛必定見佛,是見佛的前提,若乏信心,狐疑滿腹,疑世間無佛,疑佛言無據,沒有如子憶母的深情,則因疑成障,難以見佛。第二是資糧加行,見佛,爲極大善果福報,必須具有得大善果福報的資糧,如《觀經》所言孝養父母、修十善業、受持叁歸、具足衆戒、發菩提心等叁福,稱爲“淨業正因”,若缺正因,則無法得見佛之淨果。第叁是業障消除,衆生之所以不見佛,唯因宿世今生的惡業所障,若業深障重,則難見佛,如囚犯難得會睹國王,盲人難得親睹日光。諸經論中,皆說見佛相好乃業障消除的標志,即使念阿彌陀佛,臨終見佛接引,帶業往生,也起碼須消除障礙臨終見佛往生的重障——如狐疑不信、欲愛牽纏、暴卒橫死、臨終昏迷等。第四是定力,現前見佛,須定力足夠,無沈散間雜,若定力不足,雖專念而心有流逸,雖閉關而未足時日,則不堪現前見佛。
又見佛一事,有邪正淺深種種分別,大略而言,有見鬼魔所化佛、見幻覺佛、見叁昧佛、見佛化身、見真佛幾種,必須善于識別。
鬼魔所化佛,多爲善根功德、叁昧力不足,宿世有鬼魔惡緣,及著相貪名者所見,修正定人也時有見者,其形相雖似真佛,也放光說法,或有其實體,而能令人增長煩惱,誤入歧途,若執爲真佛,竊自慶幸,則必入魔,喪失慧命。識別之法,當其現時,瞪目視之,或暗誦佛菩薩神咒,觀空性,若其相隱沒,則肯定爲鬼魔。又其氣冰冷者爲陰鬼,其氣熱者爲神魔。又,魔所放光刺眼或發熱,佛所放光不刺眼而清涼。
幻覺佛,爲自己意識所現幻影,無實自體。現在一些練氣功修禅定者,沒幾天功夫,便自稱見佛見菩薩,其所見不是幻覺相便是魔所化佛,身體病弱神經過敏者往往容易見到。
叁昧佛,爲專修念佛叁昧及其它正定者定中所見,其形相一如所觀想,若有不同,即是幻覺。叁昧佛雖然是定心中所現,但也還是自己意識變現,若不識唯自心現而起實有之執,則善境亦能出生惡果,起障入魔。
見佛所化身,未必是現前叁昧成就,多爲宿世善根因緣成熟,其所見相,往往爲隨緣變化,當時不覺,過後方悟。
見真佛者,其所見形相雖亦不離自心變現,然依阿賴耶識相分所變,有其意識外的實體,此又依修行所達層次,有見佛叁身、十身乃至無量身、無量佛的差別。化身佛爲比丘形,身高八尺或丈六,爲凡夫、二乘聖者及未證法性身的菩薩所見,修淨土人縱居凡夫地,臨終見佛化身來迎,是爲真佛。報身佛爲天冠天衣披發的天相,其形量極大,如阿彌陀佛贊所言“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的阿彌陀佛,即是報身相,此相非凡夫心眼所能睹,唯是法身大土所見。見報身者,必然見佛法身,法身即實相,實相離一切相,非言思所能及。
超日月光佛所說憶佛念佛必定所見之佛,指叁昧佛及真佛,主要指真佛。只要見真佛,去佛不遠,則如經言: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無須借助其它方便,便會自然開悟見性。方便,爲梵文漚和(Upaya)意譯,意爲爲便于達到目的而設的方法、技巧、權便,這裏指修禅而達見性的方便,如顯教的反觀內照、參看話頭公案,密法的隨察漸收、念“呸”斥念、修氣脈明點等。心開,即妄念消落、真心開顯,有如雲散天開,徹見本來,亦即所謂的開悟、見性,密教所謂“脈解心開”。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意謂只要從念佛叁昧一路深入,便可開悟。這在其它經中也有開示。如《觀經》謂見極樂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又如《文殊般若經》說先知般若義理,次修持名念佛,便入一行叁昧,見叁世諸佛,“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亦即見真如實相,見自心佛性。當日禅宗四祖、五祖便教人依此說稱念佛名,以達見性。即如淨土宗人念佛,即使現前未得見性,只要臨終見佛往生淨土,不久便花開見佛,得無生法忍,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念佛見佛,爲什麼會自然開悟
因爲佛果境界全顯實相,念佛見佛,即使是見化身佛,也自然會受佛法界信息熏染,受佛力的加持,轉煩惱爲菩提,轉妄識爲智慧,令自心佛性得以開顯。古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經中比喻說,就像那常接近好香的人,即使不往衣服上灑香水,身上也自然會沾染上香味。這個法門叫做“香光莊嚴”——以佛功德之香,莊嚴自性本覺佛,令佛性進發出光明,世界莊嚴清淨。若利根者,直接從實相念佛或理持、理一心入手,當見到佛法身時,也就見到了自心佛性、自性法身,這更是直接的見佛心開。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以上是超日月光佛教給大勢至菩薩的念佛法要。大勢至菩薩又介紹他自己由念佛叁昧得大成就的經驗說: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
因地,相對于菩薩道果而言,指菩薩最初所發菩提心、所修之道,猶如土地,出生佛果,爲佛果正因,故稱因地。《楞嚴經》中釋迦佛強調說,因地心須與果地覺相同。大勢至菩薩當初發心修道的因地,是按超日月光佛的教導,修念佛叁昧,以憶佛念佛的因地心,直入菩薩無生忍位。無生忍,具稱“無生法忍”、“無生忍法”,意爲通達本來不生不滅的法性,安住于所證悟實相,不動不退,一般說爲第七、八、九地菩薩所證境,或初地菩薩初證。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正是因地心同果地覺,因爲“念佛心即是佛”,經雲:衆生心念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能以此心證實相,乃至直入如來大覺之位。大勢至菩薩早巳超無生忍位,現在常于此娑婆世界,專門攝引念佛人往生淨土。此所言淨土,即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往生彼國,便壽命無量,不再輪回六道,能在阿彌陀佛的耳提面命下,在淨土諸淨緣的熏染下,徑直獲證佛果。
往生西方淨土,是叁根普被、而尤當末法衆生機宜的究竟法門,是佛法諸乘諸宗之歸宿。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等輔佐阿彌陀佛,駕苦海慈航,度無量衆生,不上彌陀大願船,誰能即生出苦海
欲得速滿菩提願,須做笃誠念佛人。念佛人,指依淨土諸經所示,修淨業叁福,具深信切願,念阿彌陀佛以求往生樂邦者,佛贊此等人爲人中上好妙白蓮花。如何念佛
大勢至菩薩所示的法訣至爲精要: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
大勢至菩薩說:佛命我等各自呈說當初修證圓通的門徑,我所修不是選擇一根而一門深入,而是以念佛一行齊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令念佛的淨念相繼不斷,直到得叁摩地,這是我證圓通的第一訣要。圓通,意爲通徹法性,心性圓明周遍、妙用無礙。此經中的證圓通,相當于小乘羅漢果位、大乘七地無生忍位或六根清淨位以上所證法性。叁摩地即叁昧,原義泛指一切定境,此經中專指堪斷盡煩惱的金剛叁昧,大勢至菩薩是由修念佛叁昧,證無生忍,入金剛叁昧的典型。
大勢至菩薩所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八字,與《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四字,曆來被奉爲修證念佛叁昧的訣要,古德對此八字闡釋頗精。綜而言之,“都攝六根”可以作四種解釋:
1、六根齊攝于佛果境,如修十六觀者,眼觀佛相好及淨土莊嚴相以攝眼根,耳聽佛說法音聲及淨土“水鳥樹林,皆演法音”以攝耳根,鼻觀淨土花香以攝鼻根,舌觀淨土飲食以攝舌根,身觀淨土妙樂以攝身根,意觀佛心以攝意根。或如秘密念佛,口宣佛號,耳聽其聲,意觀佛形相。如此則六根皆被佛果境界所攝,漸轉清淨。
2、以一根攝六根,如默念佛號,耳聽其聲相,意觀能聞所聞,眼不視色,鼻不嗅香,舌不辨味,身不知觸,以耳根攝六根,此則合觀音、勢至二圓通法門于一。
3、以意根攝六根,如宋長水子睿大師集《義疏》雲:
念屬意根,意根即諸根所依,故攝六也。
此所言意根,指法相唯識學認爲第六意識之根的第七末那識,此識潛在于意識底層,“恒審思量”,聯絡前六識與第八識,向內執八識見分爲自我,確爲起心動念之根本。現代了然法師《般若淨土中道實相論》也說念佛欲達一心不亂,須用意根末那念。然在末那識上下功夫,初學難以下手。念,只能由第六意識發動,只要從第六識念起,攝余五根,念念念佛,當達到只存佛念而無能念相時,即自然轉第七識爲佛念,乃至完全離念時,連第八識也轉爲佛念,即見佛法身。
4、六根不動。“六根才動被雲遮”,六根若動念,真心即被遮蔽,只有六根不動,方與佛心相合。明真鑒大師《楞嚴經正脈疏》雲:
都攝六根者,令六根不動也。
謂念佛不可用分別識心念,應攝根念,“其法以一念不生,六根湛寂,不妨圓照叁身,洞徹四土。”這即是以實相心念佛。宋真歇清了禅師教人以宗門看話頭法念四字佛號,“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亦是六根不動之都攝六根念佛法。
淨念相繼之“淨念”二字,可有淺深二解。淺顯地說,初入門者攝心念佛,令念佛之念持續不斷,中間無絲毫雜念、昏沈、沈沒間隔摻入,可以叫做淨念相繼。念佛之念,相對于念世間五欲、人我是非的塵垢之念,可謂淨念。然就深義講,到這境地,還算不上淨念,真正的淨念,須是打破了根本無明,沒有了能念所念的對待,即所謂離念之念。長水子睿大師釋謂“念即無念,故雲淨念”。明憨山大師《夢遊集》有雲:
殊不知四字佛號相繼不斷者,是名系念,非淨念也。乃中下根人專以念佛求生西方,正屬方便淨土一門耳。
說真正的淨念,須透徹本來面目,參到一念不生之地,“無念乃爲淨念”。這種意義上的淨念,與唯一真心意義上的“一心”,是同義語。以這種淨念相繼不斷,才能見道證果,住于這種淨念,任運自在,才能入無生忍,獲證圓通,得金剛叁昧。證得這種淨念,念佛一心不亂,才可得上品中等以上往生。
念佛叁昧,不僅是大勢至菩薩獲證圓通的成功之路,而且被多種經論強調爲十方叁世諸佛初上菩提道的必由之門,對其功德贊歎不絕。如《觀佛叁昧經》載,佛贊觀佛叁昧爲一切衆生犯罪者藥、破戒者護、失道者導、盲冥者眼、愚癡者慧、黑暗者燈、煩惱賊中大勇猛將、諸佛所遊戲首楞嚴等諸大叁昧的始出生處,告阿難言:
我與十方諸佛乃至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叁昧力故,得一切種智。
此叁昧能得佛護念加持,滅重罪業障,得達金剛叁昧等諸深禅定。尤深信切願念阿彌陀佛,有往生淨土、橫超叁界之利,被贊爲“無上深妙禅”。不僅淨土宗祖師力事弘揚,即余宗祖師大德,也紛紛弘護。如天臺智者大師高推“易入而證深,無過念佛”,“唯有大智度者、生而知之者、深修定慧者,善經論者,請檢此門!”願與同志者,依勢至圓通門,以遊子憶母之心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叁摩地,證無生忍!
(原載《法音》1992年第11期)
《大勢至圓通章釋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