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提达摩)没后只履西归,宝志禅师坐狱中而人见行于市中,及沩山灵佑禅师宴坐静室而人见其在村中吃油粢而被宗门呵斥的事例,说明禅者非不能出阳神。又说:过去有一僧徒入定出神,自言:“我之出神,不论远近皆能往来,亦能取物”,此正是道教所谓阳神,而被先德呵责说:“圆顶方袍,参禅学道,奈何作此鬼神活计?”所以佛教严禁证得禅定者出神。《竹窗随笔·出神二》分析所出之“神”云:
神即识也,而分粗细,有出有入者粗也。直饶出入俱泯,尚住细识,细之又细,悉皆浑化,始得本体耳。而着于出入以为奇妙,前所谓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是也。
莲池还有多篇短文论述道教,纠正道教人士对佛法的误解,批驳一些道教人士对佛教的贬低。如《竹窗二笔·金丹》,答问张伯端名著《悟真篇》中“金丹之法与二乘坐禅颇同”之言的然否,谓其“不曰异而曰同,不直曰同而曰颇同,言之不苟发者也。虽然,禅者不可因是而生异见也。”以比喻解释说:炼铅汞而成丹,譬如佛教修定慧而成道。“神凝气结以成大丹,止极观圆不真何待。其究虽殊,而喻可以互显也。”1内丹学尚以人身中的精气神为外药,而教人求元精元气元神,采为堪以炼就大丹的内药。那些从事于五金八石、寻草烧茅的金丹迷,其实未知金丹之秘。禅宗尚以十地见性如隔罗毂,而必曰永断无明方名妙觉,那些止于化城、住于百尺竿头者,离佛性犹远之又远也。《竹窗三笔·四果》评论《悟真篇》谓佛教小乘四果人犹不免夺舍投胎、“若解降龙并伏虎,真金起屋几时枯”之言,谓张伯端学仙超越伦类,其《悟真篇》多谈性理,但此言不当,表现出他于佛典似乎未甚精究。即便以真金起屋(指以真铅即元气炼成金丹),也只是在较长时间内不枯而已,人言:“金不度火”,岂能超出劫灾?何况能毁灭真金的火灾,在佛教看来也还只是“三灾”中的毁灭性最小者,只毁尽初禅天以下,还有更大的能毁灭二禅天的水灾和毁灭三禅天的风灾。
宋元道教性命双修之因缘,被追溯于内丹诸派共尊的鼻祖吕洞宾与佛教黄龙晦机禅师的交往。关于此事,道教文献如《纯阳真人集》及佛教文献《五灯会元》等都有记载,看来是可信的。然一些道教人士不能接受吕洞宾被黄龙禅师折服而学禅之举,只讲吕以飞剑伏黄龙。莲池《正讹集·黄龙洞宾》一文引《传灯录》(当为《五灯会元》)所载,说明吕以飞剑威胁黄龙,而黄龙禅师“指剑插地不得去,问答数语,脱然有省”事,驳道士谬说。《正讹集》中还有数篇批驳道教人士谬说之文,如:
《道光僧得仙》:金丹派南宗三祖薛道光,道教传记说他原为毗陵禅师,参禅而悟,后遇石杏林真人,舍禅学仙而得成就,此事常被作为禅不如道的例证,在学佛人中也有一定影响,清代还有禅僧柳华阳等弃佛学道。莲池驳云:考之《传灯录》等,无道光禅师名,即便有此事,这个薛道光也“必参禅失意之流,无所发明,故惑于外学耳。如其实悟,何无定见而致如是!”后来有人指出薛所悟“胡饼圆陀陀地”,并非真悟。莲池未提及于此,看来未看过薛道光传记。
《佛入涅槃》:驳一些道教人士标榜神仙长生、佛亦有死之讹,谓“极仙之寿,曰与天齐,天自有坏,仙将奚存?”指出佛教所谓涅槃者,乃双空生死,非只是不死而已。
而说者谓神仙不死、佛氏无生,不知既无有生,何从有死?惟是化缘既毕,示同凡灭,警悟众生,使知万物无常,莫生贪着。1
《巢顶贯膝》:驳道教修养家以佛苦行时鹊巢顶上、芦穿膝中为运气术之说,及误解九重铁鼓、四门游观等。修养家的此类用语,都是取佛教之名词,赋以己意,与佛教名相本来的含义不同,修养家们一般皆不懂佛教用语的原义。
《泥洹》:驳一些道教人士以佛教泥洹为顶门泥丸宫之误,此误与巢顶贯膝等一样,都是借用佛教名词。佛法渊深,典籍浩瀚,道教人士能通达佛法者实际很少,借用附会佛法名相,以己意曲解,乃是常见。这种情况在当今气功界更为多见。
莲池大师对道教虽然批评多于和会,但也并非认为道教人士讥佛之言一无可取。《竹窗三笔·道讥释》说,道士讥讽僧人既然剃削,应离世绝俗,为何“接踵长途,广行募化”者,罕见道流而恒见淄辈?并列举种种募化方式,这是当时僧界之实情,莲池对此只有先“无以应”,徐而答曰:募化有非理者,亦有合理者,有因正果正者,有瞒因昧果者,不可一概讥刺。那些不务修行而专求利养的僧徒,是为可恨。又问僧众为何居于宫观道院及神庙等应为道士所居之处,而罕见道士住于佛寺?莲池的回答是“其言有理,予无以应。”而反问僧徒说:“今之为僧者,或栖止丛林,或幽居兰若,或依岩为室,或就树结茅,何所而不可,而必附羽衣以为居亭主人也?”对这两则道讥释,莲池认为道士所揭露僧徒的弊病确为事实,僧徒应“引以为戒”,革除积弊,表现出一种接受批评主张除弊的开放胸怀。
莲池大师对儒、道二家的回应,在理论上不能说天衣无缝,但达到了他那个时代佛教界的最高思想水平,弘扬了佛法的正见,批驳了对佛教的误解与攻击,这对佛教徒拨开邪教异说的迷雾而确立正见,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对社会人士如实认识三教,及促进三教的自身建设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繁荣和三教的团结、社会的稳定,都具有积极意义,在今天看来尚不无启发价值。
《莲池大师对“三教一家”说及儒、道的评判》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