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武合一(下)—— 少林功夫(释永信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  广顺、普便,明代著名少林武僧。广顺,号万庵,称顺公万庵。顺公早年入少林寺为僧,是著名武僧将领周友之徒孙,深得友公真传。明嘉靖末,倭寇侵犯我沿海,时任少林寺都提举的万庵和尚,应召参加抗倭战争,并立下战功。他是武僧周友家族中已知的一位因抗倭而立功的武僧。又据嘉靖三十九年(1560)《重建初祖殿记》碑和嘉靖四十五年《释迦双足灵僧碑》载,顺公曾任少林寺监寺和登封县僧会司僧官,是少林寺极有影响的僧人。普便,号大才,明嘉靖末,因参加抗倭战争而立功。顺公和便公是少林寺两位有名字可查的抗倭立功的武僧。

  宗擎、普从,明代少林寺著名武僧。嘉靖辛酉(1561),抗倭名将俞大猷奉命自云中(山西大同)赴沿海抗倭前线,路经少林寺,请寺僧为之演棍,大猷云少林之棍:“传久而讹,真诀皆失。”少林寺住持小山请大猷指正,大猷说“非旦夕可授而使悟也”。于是小山从寺僧年少有勇者中选出宗擎、普从,随俞大猷赴抗倭前线。大猷谆谆教之实战少林棍法三年之久,二僧练得“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后二僧回归少林寺,将战场上学的棍法传于少林寺,精者达近百人,普从归寺后不久圆寂。万历丁丑(1577),宗擎在北京神机营遇到调兵马粮草的俞大猷,俞备感欣喜,临别题《诗送少林寺宗擎有序》诗。宗擎、普从对少林棍术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洪纪、洪信、广按、宗想、宗岱,均为明代著名武僧,六僧皆以棍术闻名。据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载:宗猷曾学棍于洪纪,后洪纪于明末被流兵战死。广按乃法门高足,尽得转师之技而神之,对宗猷学棍耳提面示,开示神奇。宗想、宗岱与宗猷为友,常在一起习武。又据《陆桴亭文集·石敬岩传》上有棍术家洪信。《手臂录》载洪纪为洪转昆弟,精于棍法。

  正道(1547-1623),是明代著名禅宗大师和钦命少林寺住持。法名正道,字无言,号雪居,称无言道公。江西洪都人,俗姓胡,生于明嘉靖丁未(1547)。初祝发于江西上蓝寺,拜璘和尚为师。后遍参丛林,万历初至少林寺,拜幻休为师。一次,幻休开堂讲法,道公问:“如何是洞上家风

  ”休公答:“月下三花树,峰前双桂枝。”又问:“和尚还别有么

  ”答:“唯此一事实。”道公听后大悟。在幻休数百个得法弟子中,道公最出色,深得休公真传。幻休示寂后,登封县令及寺院僧众于万历十八年(1590)底共推道公出任住持,并送朝廷祠部任命文书于道公。万历二十年(1592),道公正式出任少林寺住持,为第二十六代。在道公主持少林寺31年间,整顿寺院,寺风纯正。道公不仅是少林寺住持,还是北方禅宗的首领,声誉卓著,“作宾王家,名动京阙”,被称为“僧中之杰”。道公任住持时,重修寺院,还请求官府免除少林寺粮差,这是少林历史上最后一次豁免粮差。他主持少林寺还有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带领弟子,千辛万苦,在少林寺南山丘上种下千万棵柏树,使寺南不毛之地,成为郁郁葱葱的柏林,人称“柏板”。道公此举可谓千古一人。在道公住持期间少林功夫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演武极盛,这都是道公倡导的结果。他不仅是有史可查主持少林寺时间最长的住持之一和显赫的名僧,还是对少林功夫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僧人。天启三年(1623),道公圆寂,葬于塔林。

  玄机,为明末清初少林寺著名武僧,尤精拳法,为一代拳术大师。玄机于明万历时入少林寺为僧,精研拳法。后将拳法传于陈松泉,陈再传张鸣鹗,清初张孔昭将其拳法著成《拳经》一书传世。玄机和尚在少林寺任都提举一职,当为拳术教头。天启二年(1622)曾和正道、超永、圆会、道权等共同修建初祖庵千佛殿。崇祯四年(1631)又同住持慧喜共同重修少林寺横翠亭。清康熙时玄机卒于少林寺。玄机大师对少林拳法的继承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鞋僧,据《说嵩》和《少林志》载,大鞋僧,无名字,不知其是何处人,也不知其年龄,着大鞋,因名大鞋僧。他不识一字,遇少林寺讲法,常去听。他一人居于五乳峰达摩洞中,冬夏一身衣服,每天下山讨食,常在夜二更时归洞,如遇大雪,四五天不出门。常有人送饭给他,坚辞不受,即是留下饭也不食。他说,居达摩洞的原因就是想省心,如接受饭食恐怕由此烦人。有人向其问道,他回答得言简意赅。一绅士请他诠释道法真谛,他答:你们这些人常犯口是心非的弊病,遇事认真干,就是佛理,何必多问。一天他欲离开少林寺,人问他何故,他说:人寻我的渐多,恐怕话多有失。后来,他去了终南山,不知所终。大鞋僧是明末具有传奇色彩的僧人。

  宜山(1630-1710),清代著名僧人书画家。字子久,号宜山,康熙时曾为贡生,著有《瓣香阁诗抄》,年50出家少林寺。他工诗,善书画,在少林寺期间潜心研画竹、兰,并在室前后植满竹、兰。他绘有大量竹、兰作品,今多佚失。少林寺仅存有他绘的《雨竹图》和《石兰图》。康熙四十九年(1710)宜山卒,年80岁。

  清宁(1699-1762),法名清宁,字心云,称心云宁公。偃师人,出家少林寺拜祖钦为师。乾隆元年(1736),清宁受清王朝皇戒。乾隆十五年(1750),弘历帝游嵩山,清宁负责接待,与乾隆帝夜谈,言其祖凝然改公功德,乾隆帝命为之立碑。乾隆二十一年(1756),清宁伐石为改公立碑。乾隆二十七年(1762)圆寂,年64岁,建塔于少林寺西土丘上。

  恒林(1865-1923),是清末民初著名少林武僧和禅师。法名恒林,号云松,登封江左宋寨人(今属伊川)。光绪初年出家少林寺,潜心研习少林武功,得少林功夫精髓,后长期任少林武僧教头,传授少林武功。民国元年(1912),充任登封县僧会司僧会(会长),后任少林寺当家和尚。他不仅精于武功,也精于禅学,每登坛说法,无不叹服。民国初年,世局不稳,战事不断,土匪蜂起豫西,精于武功的恒林被推为少林寺保卫团团总。上任后组织僧兵,并购置枪械,进行训练。民国九年(1920),恒林率领精通武功并配有枪械的少林保卫团在梯子沟、白玉沟、熬子坪等地与土匪进行大小数十战,无不胜。是年匪首牛保成、牛邦、孙天章、段洪涛众匪合攻巩县鲁庄,巩县九区民团与之战,匪退逃时偃师十四、十五民团加入追击,当土匪退至熬子坪时,恒林率少林寺保卫团截击,大获全胜,少林地区匪患得到遏制。河南省长张凤台为此给恒林颁以奖章、奖状,并献“威灵普被”匾额于少林寺;河洛尹阎伦如赠恒林以“少林活佛”匾旌其功。民国十二年(1923)秋,恒林圆寂,四方百姓无不叹息。

  妙兴(1891-1927),是少林寺著名武僧和僧兵首领。法名妙兴,字文豪,号金罗汉,河南临汝谢湾人。8岁出家少林寺,拜恒林为师,自幼随师习武,被称为奇才,遂授以少林寺嫡传各种拳械并点穴、卸骨、擒拿等功夫,成为功法深厚的武术大师。后任寺院武术教头。凡俗家有入寺比武者,妙兴与之较,无不胜。妙兴还随恒林参加了诸多与土匪的战斗。民国十二年(1923),恒林圆寂,嘱妙兴继任住持,众即推之出任登封县僧会司僧会和少林寺住持(当家和尚)。妙兴在任时,打破历代少林寺秘技不外传之旨,将少林嫡传武功传授给了众多俗家弟子。妙兴还著有《少林宗派渊源世系图解》、《少林拳解》、《少林棍解》、《达摩五经拳》、《禅杖图解》、《少林戒约释义》、《增补拳械箴言》等书,藏于寺。1923年,吴佩孚命其师长张玉山收编湖北第一师别动队,第一旅旅长卢耀堂觊觎少林寺枪支,任命妙兴所率的少林保卫团僧兵武装为第一团,妙兴任团长,住于少林寺。1925年胡景翼、阚玉琨爆发战争,妙兴率僧兵袭击阚部崔继华军。1927年农历二月,妙兴率第一团从少林寺出发,随卢旅开驻郑州,后调舞阳。是年农历六月率部与任应岐军交战时阵亡,年仅36岁。

  素典(1878-1946),号清禅,清光绪四年(1878)出生于河南偃师逯寨,俗姓任。光绪中出家少林寺,旦暮习禅,研修武功,成为少林知名禅师。民国初年,时局动荡,土匪横行,通力协助恒林大师筹建少林保卫团,平息匪患,使少林地区重归平安。此间,他走五台、奔峨眉、下宁沪、讲经传法,扬名于佛门。1928年,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千年古刹惨遭浩劫。在此危难之时,出任少林寺知客,接纳四方,力谋重整少林。他与淳朴、贞绪一道重修了达摩亭、方丈室、山门诸殿,并广植柏树于少林,1930年,少林最古老的建筑初祖庵大殿,因长期风吹雨浸,日久倒塌。他与淳朴等不忍千年古殿毁于一旦,力倡募资重修,使河南最早的建筑得以保存。面对民国时少林功夫后继乏人的局面,他与贞绪等训练武僧,并在少林中学开设武术课,使少林功夫得以光大。典公在长期担任知客期间,积劳成疾,于1946年11月圆寂于方丈室,年68岁。

  贞绪(1893-1955),字耀宗,巩县鲁庄人,俗姓李。6岁出家巩县(今巩义)少林寺下院龙兴寺,拜纯智为师。民国9年(1920)回少林寺,从恒林学习少林武功,后成为著名武术大师。民国18年(1929)任少林寺监院,和监寺淳朴等共同主持少林寺。1930年与淳朴、素典、贞俊、行敬等共同募资重修损毁严重的初祖庵大殿,使河南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得以保护。民国27年(1938)至33年(1944)在任少林寺当家和尚时,从天王殿到法堂共植柏树200余棵。此间为了继承和光大少林功夫,他与原寺院还俗武僧俗子吴三林大师等一起组织训练武僧。贞绪主持少林寺时,还和众僧一起整修了方丈室、立雪亭等。1955年,贞绪圆寂,世寿62岁。

  德根(1914-1970),是近现代著名少林功夫大师。俗姓韩,巩县(今巩义)关帝庙人,6岁出家巩县少林寺下院炒米寺,拜素端为师,赐法名德根。他16岁回少林寺,从贞绪大师习武,掌握少林功夫拳械等众多功法,为近现代最知名的武僧。1946年,德根出任少林寺武僧教头,传授少林武功,使少林功夫在最严峻的时刻得以传承。新中国成立后,德根受教育部门之请专职传授少林功夫。1962年受文教局的委托,由德根口述,整理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比较全面反映少林功夫的专著《少林功夫概要》(内部刊印)。1970年,德根不幸病逝,终年56岁。

  行正(1914-1987),字愿安。俗姓李,登封城关刘庄人。6岁出家少林寺,拜德宝为师,赐法名行正。后随师习禅研武。1928年,寺院被焚后与寺僧一起耕田,保护寺院文物。新中国成立后任少林寺当家和尚。1937年,豫西遭大旱,少林寺也因所种田地大都无收。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行正大师不顾视力低下,来往于崇山峻岭之间,卖煤换粮,终于带领僧众度过历史上少见的灾荒年。1958年赴武汉佛教训练班学习。“文革”时,造反派冲入少林寺破“四旧”,为此,行正用转移地点、埋藏等方法,保存传世佛经数千册、达摩铜像、紧那罗王铁像、匾额多块等。后造反派欲砸毁千佛殿铜佛,大师用身体护住铜佛,从而保住了这尊珍贵的铜佛,后来造反派又想炸掉塔林全部古塔,行正大师闻知后,前去劝说,并又徒步疾驰县委,请求制止,最终制止了毁塔事件。大师用果敢的行动及真诚的心,保住了号称中国古塔博物馆的塔林免遭浩动。1982年后行正先后出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和郑州市佛教协会会长。1986年10月,行正出任少林寺方丈,称二十九代。大师在任期间致力于弘扬禅法和光大少林功夫事宜,使禅宗祖庭和功夫胜地得以复兴。1987年圆寂,年73岁,葬于塔林。

  

  

《禅武合一(下)—— 少林功夫(释永信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