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廣順、普便,明代著名少林武僧。廣順,號萬庵,稱順公萬庵。順公早年入少林寺爲僧,是著名武僧將領周友之徒孫,深得友公真傳。明嘉靖末,倭寇侵犯我沿海,時任少林寺都提舉的萬庵和尚,應召參加抗倭戰爭,並立下戰功。他是武僧周友家族中已知的一位因抗倭而立功的武僧。又據嘉靖叁十九年(1560)《重建初祖殿記》碑和嘉靖四十五年《釋迦雙足靈僧碑》載,順公曾任少林寺監寺和登封縣僧會司僧官,是少林寺極有影響的僧人。普便,號大才,明嘉靖末,因參加抗倭戰爭而立功。順公和便公是少林寺兩位有名字可查的抗倭立功的武僧。
宗擎、普從,明代少林寺著名武僧。嘉靖辛酉(1561),抗倭名將俞大猷奉命自雲中(山西大同)赴沿海抗倭前線,路經少林寺,請寺僧爲之演棍,大猷雲少林之棍:“傳久而訛,真訣皆失。”少林寺住持小山請大猷指正,大猷說“非旦夕可授而使悟也”。于是小山從寺僧年少有勇者中選出宗擎、普從,隨俞大猷赴抗倭前線。大猷諄諄教之實戰少林棍法叁年之久,二僧練得“十步一人,千裏不留行”。後二僧回歸少林寺,將戰場上學的棍法傳于少林寺,精者達近百人,普從歸寺後不久圓寂。萬曆丁醜(1577),宗擎在北京神機營遇到調兵馬糧草的俞大猷,俞備感欣喜,臨別題《詩送少林寺宗擎有序》詩。宗擎、普從對少林棍術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洪紀、洪信、廣按、宗想、宗岱,均爲明代著名武僧,六僧皆以棍術聞名。據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載:宗猷曾學棍于洪紀,後洪紀于明末被流兵戰死。廣按乃法門高足,盡得轉師之技而神之,對宗猷學棍耳提面示,開示神奇。宗想、宗岱與宗猷爲友,常在一起習武。又據《陸桴亭文集·石敬岩傳》上有棍術家洪信。《手臂錄》載洪紀爲洪轉昆弟,精于棍法。
正道(1547-1623),是明代著名禅宗大師和欽命少林寺住持。法名正道,字無言,號雪居,稱無言道公。江西洪都人,俗姓胡,生于明嘉靖丁未(1547)。初祝發于江西上藍寺,拜璘和尚爲師。後遍參叢林,萬曆初至少林寺,拜幻休爲師。一次,幻休開堂講法,道公問:“如何是洞上家風
”休公答:“月下叁花樹,峰前雙桂枝。”又問:“和尚還別有麼
”答:“唯此一事實。”道公聽後大悟。在幻休數百個得法弟子中,道公最出色,深得休公真傳。幻休示寂後,登封縣令及寺院僧衆于萬曆十八年(1590)底共推道公出任住持,並送朝廷祠部任命文書于道公。萬曆二十年(1592),道公正式出任少林寺住持,爲第二十六代。在道公主持少林寺31年間,整頓寺院,寺風純正。道公不僅是少林寺住持,還是北方禅宗的首領,聲譽卓著,“作賓王家,名動京阙”,被稱爲“僧中之傑”。道公任住持時,重修寺院,還請求官府免除少林寺糧差,這是少林曆史上最後一次豁免糧差。他主持少林寺還有一個重大貢獻,就是帶領弟子,千辛萬苦,在少林寺南山丘上種下千萬棵柏樹,使寺南不毛之地,成爲郁郁蔥蔥的柏林,人稱“柏板”。道公此舉可謂千古一人。在道公住持期間少林功夫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演武極盛,這都是道公倡導的結果。他不僅是有史可查主持少林寺時間最長的住持之一和顯赫的名僧,還是對少林功夫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僧人。天啓叁年(1623),道公圓寂,葬于塔林。
玄機,爲明末清初少林寺著名武僧,尤精拳法,爲一代拳術大師。玄機于明萬曆時入少林寺爲僧,精研拳法。後將拳法傳于陳松泉,陳再傳張鳴鹗,清初張孔昭將其拳法著成《拳經》一書傳世。玄機和尚在少林寺任都提舉一職,當爲拳術教頭。天啓二年(1622)曾和正道、超永、圓會、道權等共同修建初祖庵千佛殿。崇祯四年(1631)又同住持慧喜共同重修少林寺橫翠亭。清康熙時玄機卒于少林寺。玄機大師對少林拳法的繼承和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鞋僧,據《說嵩》和《少林志》載,大鞋僧,無名字,不知其是何處人,也不知其年齡,著大鞋,因名大鞋僧。他不識一字,遇少林寺講法,常去聽。他一人居于五乳峰達摩洞中,冬夏一身衣服,每天下山討食,常在夜二更時歸洞,如遇大雪,四五天不出門。常有人送飯給他,堅辭不受,即是留下飯也不食。他說,居達摩洞的原因就是想省心,如接受飯食恐怕由此煩人。有人向其問道,他回答得言簡意赅。一紳士請他诠釋道法真谛,他答:你們這些人常犯口是心非的弊病,遇事認真幹,就是佛理,何必多問。一天他欲離開少林寺,人問他何故,他說:人尋我的漸多,恐怕話多有失。後來,他去了終南山,不知所終。大鞋僧是明末具有傳奇色彩的僧人。
宜山(1630-1710),清代著名僧人書畫家。字子久,號宜山,康熙時曾爲貢生,著有《瓣香閣詩抄》,年50出家少林寺。他工詩,善書畫,在少林寺期間潛心研畫竹、蘭,並在室前後植滿竹、蘭。他繪有大量竹、蘭作品,今多佚失。少林寺僅存有他繪的《雨竹圖》和《石蘭圖》。康熙四十九年(1710)宜山卒,年80歲。
清甯(1699-1762),法名清甯,字心雲,稱心雲甯公。偃師人,出家少林寺拜祖欽爲師。乾隆元年(1736),清甯受清王朝皇戒。乾隆十五年(1750),弘曆帝遊嵩山,清甯負責接待,與乾隆帝夜談,言其祖凝然改公功德,乾隆帝命爲之立碑。乾隆二十一年(1756),清甯伐石爲改公立碑。乾隆二十七年(1762)圓寂,年64歲,建塔于少林寺西土丘上。
恒林(1865-1923),是清末民初著名少林武僧和禅師。法名恒林,號雲松,登封江左宋寨人(今屬伊川)。光緒初年出家少林寺,潛心研習少林武功,得少林功夫精髓,後長期任少林武僧教頭,傳授少林武功。民國元年(1912),充任登封縣僧會司僧會(會長),後任少林寺當家和尚。他不僅精于武功,也精于禅學,每登壇說法,無不歎服。民國初年,世局不穩,戰事不斷,土匪蜂起豫西,精于武功的恒林被推爲少林寺保衛團團總。上任後組織僧兵,並購置槍械,進行訓練。民國九年(1920),恒林率領精通武功並配有槍械的少林保衛團在梯子溝、白玉溝、熬子坪等地與土匪進行大小數十戰,無不勝。是年匪首牛保成、牛邦、孫天章、段洪濤衆匪合攻鞏縣魯莊,鞏縣九區民團與之戰,匪退逃時偃師十四、十五民團加入追擊,當土匪退至熬子坪時,恒林率少林寺保衛團截擊,大獲全勝,少林地區匪患得到遏製。河南省長張鳳臺爲此給恒林頒以獎章、獎狀,並獻“威靈普被”匾額于少林寺;河洛尹閻倫如贈恒林以“少林活佛”匾旌其功。民國十二年(1923)秋,恒林圓寂,四方百姓無不歎息。
妙興(1891-1927),是少林寺著名武僧和僧兵首領。法名妙興,字文豪,號金羅漢,河南臨汝謝灣人。8歲出家少林寺,拜恒林爲師,自幼隨師習武,被稱爲奇才,遂授以少林寺嫡傳各種拳械並點穴、卸骨、擒拿等功夫,成爲功法深厚的武術大師。後任寺院武術教頭。凡俗家有入寺比武者,妙興與之較,無不勝。妙興還隨恒林參加了諸多與土匪的戰鬥。民國十二年(1923),恒林圓寂,囑妙興繼任住持,衆即推之出任登封縣僧會司僧會和少林寺住持(當家和尚)。妙興在任時,打破曆代少林寺秘技不外傳之旨,將少林嫡傳武功傳授給了衆多俗家弟子。妙興還著有《少林宗派淵源世系圖解》、《少林拳解》、《少林棍解》、《達摩五經拳》、《禅杖圖解》、《少林戒約釋義》、《增補拳械箴言》等書,藏于寺。1923年,吳佩孚命其師長張玉山收編湖北第一師別動隊,第一旅旅長盧耀堂觊觎少林寺槍支,任命妙興所率的少林保衛團僧兵武裝爲第一團,妙興任團長,住于少林寺。1925年胡景翼、阚玉琨爆發戰爭,妙興率僧兵襲擊阚部崔繼華軍。1927年農曆二月,妙興率第一團從少林寺出發,隨盧旅開駐鄭州,後調舞陽。是年農曆六月率部與任應岐軍交戰時陣亡,年僅36歲。
素典(1878-1946),號清禅,清光緒四年(1878)出生于河南偃師逯寨,俗姓任。光緒中出家少林寺,旦暮習禅,研修武功,成爲少林知名禅師。民國初年,時局動蕩,土匪橫行,通力協助恒林大師籌建少林保衛團,平息匪患,使少林地區重歸平安。此間,他走五臺、奔峨眉、下甯滬、講經傳法,揚名于佛門。1928年,石友叁火燒少林寺,千年古刹慘遭浩劫。在此危難之時,出任少林寺知客,接納四方,力謀重整少林。他與淳樸、貞緒一道重修了達摩亭、方丈室、山門諸殿,並廣植柏樹于少林,1930年,少林最古老的建築初祖庵大殿,因長期風吹雨浸,日久倒塌。他與淳樸等不忍千年古殿毀于一旦,力倡募資重修,使河南最早的建築得以保存。面對民國時少林功夫後繼乏人的局面,他與貞緒等訓練武僧,並在少林中學開設武術課,使少林功夫得以光大。典公在長期擔任知客期間,積勞成疾,于1946年11月圓寂于方丈室,年68歲。
貞緒(1893-1955),字耀宗,鞏縣魯莊人,俗姓李。6歲出家鞏縣(今鞏義)少林寺下院龍興寺,拜純智爲師。民國9年(1920)回少林寺,從恒林學習少林武功,後成爲著名武術大師。民國18年(1929)任少林寺監院,和監寺淳樸等共同主持少林寺。1930年與淳樸、素典、貞俊、行敬等共同募資重修損毀嚴重的初祖庵大殿,使河南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得以保護。民國27年(1938)至33年(1944)在任少林寺當家和尚時,從天王殿到法堂共植柏樹200余棵。此間爲了繼承和光大少林功夫,他與原寺院還俗武僧俗子吳叁林大師等一起組織訓練武僧。貞緒主持少林寺時,還和衆僧一起整修了方丈室、立雪亭等。1955年,貞緒圓寂,世壽62歲。
德根(1914-1970),是近現代著名少林功夫大師。俗姓韓,鞏縣(今鞏義)關帝廟人,6歲出家鞏縣少林寺下院炒米寺,拜素端爲師,賜法名德根。他16歲回少林寺,從貞緒大師習武,掌握少林功夫拳械等衆多功法,爲近現代最知名的武僧。1946年,德根出任少林寺武僧教頭,傳授少林武功,使少林功夫在最嚴峻的時刻得以傳承。新中國成立後,德根受教育部門之請專職傳授少林功夫。1962年受文教局的委托,由德根口述,整理出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本比較全面反映少林功夫的專著《少林功夫概要》(內部刊印)。1970年,德根不幸病逝,終年56歲。
行正(1914-1987),字願安。俗姓李,登封城關劉莊人。6歲出家少林寺,拜德寶爲師,賜法名行正。後隨師習禅研武。1928年,寺院被焚後與寺僧一起耕田,保護寺院文物。新中國成立後任少林寺當家和尚。1937年,豫西遭大旱,少林寺也因所種田地大都無收。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行正大師不顧視力低下,來往于崇山峻嶺之間,賣煤換糧,終于帶領僧衆度過曆史上少見的災荒年。1958年赴武漢佛教訓練班學習。“文革”時,造反派沖入少林寺破“四舊”,爲此,行正用轉移地點、埋藏等方法,保存傳世佛經數千冊、達摩銅像、緊那羅王鐵像、匾額多塊等。後造反派欲砸毀千佛殿銅佛,大師用身體護住銅佛,從而保住了這尊珍貴的銅佛,後來造反派又想炸掉塔林全部古塔,行正大師聞知後,前去勸說,並又徒步疾馳縣委,請求製止,最終製止了毀塔事件。大師用果敢的行動及真誠的心,保住了號稱中國古塔博物館的塔林免遭浩動。1982年後行正先後出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河南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和鄭州市佛教協會會長。1986年10月,行正出任少林寺方丈,稱二十九代。大師在任期間致力于弘揚禅法和光大少林功夫事宜,使禅宗祖庭和功夫勝地得以複興。1987年圓寂,年73歲,葬于塔林。
《禅武合一(下)—— 少林功夫(釋永信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