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两手垂直复预备式。
按此式运动僧帽筋、夹板筋、三角筋、二头膊筋。
乙、地盆式
(1)两腿下蹲,同时右臂向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左,左手握拳贴于腰际。
(2)休止。
(3)右臂由左边落下握拳于腰际,左臂向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右。
(4)休止。
如此反复至四,两手垂直复预备式。
按此式兼运动梨子状筋、外锁筋。
7、顺步左右曲伸式
练习此式,开始时须由预备式併足曲肱,两手作拳,附于腰际,然后行以下动作。
(1)左足向左斜前方蹈出,曲膝成直角为弓步,同时左臂向前伸,仰手作拳,肘曲成钝角,右足须直为箭步),右臂向后伸,仰手作拳。
(2)复开始之姿势。
(3)右足向右斜前方蹈出,曲膝成直角为弓步,同时右臂向前伸,仰手作拳,肘曲成钝角,左足须直为箭步(与右足成斜併行线),左臂向后伸仰手作拳。练习此式时,宜气沉小腹,目注前手,胸背正向,此为少林拳法练力之第一式。久习之,则力贯两臂其坚如铁。凡拳法中之弓箭步各式,均渊源于此式也。
(4)复开始时之姿势。
如此反复至四,复预备式。
按此式运动比目鱼筋、膊桡骨筋。
8、双推手式
练此式开始时,须由预备式两腿蹲下,作二字地盆,两手组拳,紧贴腰际,拳心向上,然后行以下动作。
(1)用柳叶掌(五指密併)向前仰出复推,掌心着力。
(2)休止。
(3)仍复掌用採劲收回至胸侧,翻转组拳,紧贴腰际还原式。其所经过之路线,均为弧形,成一立圆,而向前与收回,各得其半圆。此为初习正面动作,若纯熟时,则为半面势,前推后应,左右进退,全赖腰肩,常于空际作对角线,各得半弧。用腋力贯于掌心,气发丹田,达于两臂,有猛虎推山之概,形意拳之虎形,岳武穆连拳之掌舵式,皆导源于此也。
(4)休止。
如此反复至四,复预备式。
按此式运动虫样筋、骨间节筋、大臀筋。
9、掌膝起落式
练习此式,开始时,由预备式两足左右离开,成直立八字步,两拳侧贴腰际。然后行以下之动作。
(1)两腿蹲下,踵高举,两手虚按两膝上。
(2)休止。
(3)两掌用力翻转,紧贴腰际,腿亦同时直立,复开始时之姿势。当双手下按时,气沉丹田。当上提时,脊柱须直,两目平视,舌抵上腭,精神贯顶。动作时,足踵起落,慎勿倾斜移动为要。
(4)休止。
如此反复至四,复预备式。
按此式正腰椎、膝蓋腱、内转拇筋。
10、顺步双抓式
练习此式,开始时由预备式两足立定,两手组拳,仰贴腰际。然后行以下之动作。
(1)右足不动,左足蹈出,同时双手向左前方抓出。
(2)复开始之姿势。
(3)左足不动,右足蹈出,同时双手向右斜前方抓出。
(4)复开始之姿势。
如此反复至四,复预备式。
按此式运动外尺骨筋、内膊筋。
11、弓步双抓式
练习此式,开始时由预备式作八字底盘,抱拳当胸。然后行以下之动作。
(1)右足不动,为箭步,左足向左斜前方蹈出成弓步,同时双手向前,拳腹向下。
(2)两足不动,两拳變掌向左右分抓,此时由高地盆變为低地盆,以两臂成一横线为度。
(3)抱拳复开始时之姿势。
(4)休止。
如此反复至四,复预备式。
按此式运动腓肠筋、三角筋。
12、拦推式
此式开始同上式。
(1)两足不动,左手外压,拦护至膝下,右拳沿左肩,于胸前尽力向前推出。
(2)休止。
(3)右手外压,拦护至膝下,左手沿右肩于胸前尽力向右推出。
(4)休止。
如此反复至四,复预备式。
按此式运动半棘筋、举肋筋。
(三)套路习练
动作是套路的基础,套路是优化动作优长目标,拳法的具体表现。动作和套路相辅相成,两者习练互为互用,具体方法如下:
开始预备式
(1)两掌向前平托直立式
两足由预备式足趾相併,踵高举,两手向前平托。
(2)两手左右平开直立式
由前托向左右平开。
(3)双手上托直立式
由左右平开掌心翻转向上托。
(4)上翼直立式
由上托收回翻转掌心下按至肩齐。
(5)下翼直立式
由上翼式着力向下按,指上举。
(6)单手上托直立式
由下翼式右臂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左,左手握拳屈于胸侧,左臂向上伸,右臂收回,握拳屈于胸侧。
(7)两手向前平托地盆式
由单手上托直立式,下蹲,两足左右分开成八字地盆,双手向前平托。
前(1)、(2)、(3)、(4)、(5)、(6)各式均两足相併,两踵高举,至第7式两足左右分开,成八字地盆。
(8)双手左右平开地盆式
由前托向左右平开。
(9)双手上托地盆式
由左右平开,两手翻转上托。
(10)上翼地盆式
由上托收回,翻转掌心下按,至肩齐。
(11)下翼地盆式
由上翼式着力向下按,指上举。
(12)单手上托地盆式
由下翼式右臂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左,左手握拳屈于腰侧,左臂向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右,右手收回,握拳屈于腰侧。
(13)顺步左右曲伸式
由单手上托式两足直立,两手抱拳于腰侧,左足向左斜前方蹈出,同时左手与左足同方向伸出,右足不动,右臂向后伸,复直立抱拳于腰侧,右足向右斜前方蹈出,同时右手与右足同方向伸出,左足不动,左臂向后伸,复直立抱拳于腰侧。
(14)双推手式
由直立抱拳腰侧,两足左右分开成二字地盘,向前尽力推出。
(15)掌膝起落式
由双推式收回,两足變直立八字步。两手抱拳,拳腹相对,两腿蹬下,踵高举,两手虚按膝上。
(16)顺步双抓式
由上式收回成直立抱拳,右足不动,左足蹈出,同时双手向左斜前方抓出,复直立抱拳,同时双手向右斜前方抓出,复直立抱拳。
(17)弓步双抓式
由上式直立抱拳,两足分开变作八字地盆,两拳向上,移于胸侧,右足不动为箭步,左足向左斜前方蹈出成弓步,同时双手向前,拳腹向下,两足不动,两拳變掌,向左右分抓,复地盆抱拳,左右不动为箭步,右足向右斜前方蹈出成弓步,同时双手向前,拳腹向下,两足不动,两拳變掌向左右分抓,复地盆抱拳。
(18)拦推式
由地盆抱拳,两足不动,左手外压拦护至膝下,右手向左推出,右手外压,拦护至膝下,左手向右推出,复预备式。
三、少林功夫的技术表现
少林功夫的套路讲究“出招进招一条线”,指少林功夫的每个动作和套路从起势到收势,它的起、落、进、退、闪、展、腾、挪、窜、蹦、跳、跃、侧、扑、滚、翻、进、退,始终都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以期能在瞬间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量、最短的时间、最短的距离产生最佳的打击效果。
少林功夫在招法运用上有“老嫩”之分。老者指招势太过,嫩者指招数不及。招势的“老嫩”影响出招发力。少林拳法为避免老嫩之弊,手法讲究“非曲非直滚出入”。采用非曲非直之法。“非直非曲”指上肢力量在运动后取静止姿势时上臂与前臂之间呈夹角,滚攻易防,既避免手臂直伸,筋络暴露,易受侵击,影响收避,又避免手臂太曲,出手无力。发一拳一掌,其力量最大之瞬间在非曲非直之间。若将拳掌发“老”(伸直),成了强弩之末,只剩余力罢了;若将拳掌发“嫩”(曲臂),乃发力之初、意、气、力、刚生之时,其力大部分仍被困在丹田内。嫩者不能近敌,老者我失重心,易被对方顺势制之。“滚出滚入”指人体的上肢和躯干在运动过程中呈螺旋状前进,以协调周身力量全力迅速出击。旋转中的前进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旋转中的进攻也可以随时攻防结合。身形的滚出滚入,起横落顺。起势以正身为先,横进横退,利于进退速度。落势以侧身为后,缩小攻击面积,有利于防守。身形的起横落顺,形成了拧身滚动的滚出滚入运动身形的滚动,使对方难以捕捉。手形的滚出滚入,少林拳的出拳特点为出阴(阴拳)回阳(阳拳),这样就形成了手法的滚出滚入。一方面增加杀伤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手臂的自我保护。
少林功夫的演练不受场地的影响,所谓“拳打卧牛之地”,即只要有卧下一头牛的地方就可以演练少林功夫。少林功夫的演练场地一般是在一个长约六米,宽约半米的长方形区域内进行。这样,既可以随时随地练功,也可以在军事实践时在狭小的区域内充分发挥自己武功的威力。
四、少林功夫的风格、类别
1、少林功夫的风格
少林功夫的发展和完备离不开少林寺这一佛教禅宗的文化空间,因此,少林功夫的风格形成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由佛教戒律为基础的习武戒约,对少林功夫的发展和风格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僧人的生活受佛教戒律的约束。戒律体现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宗旨,是教徒的生活准则。佛教最基本戒律为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酒和戒妄语。在少林寺特定环境中,佛教戒律又演化为习武戒约,即少林功夫的“十戒约”。少林功夫的“十戒约”伴随着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的发展适时而宜,日臻系统和完备。最早的“十戒约”由僧稠(480-560)和尚主持少林寺时提出,具体内容:一禁叛师;二禁异思;三禁妄言;四禁浮艺;五禁盗窃;六禁狂斗;七禁违戒;八禁抗诏;九禁欺弱;十戒酒淫。金末元初,觉远和尚在“十戒约”的基础上,又复立习武的“十戒约”。清末武术家尊我斋主人《少林武术秘诀》中对此阐述曰:“①习此技术者,以强健体魄为要旨;宜朝夕行事,不可随意作辍。②宜深体佛门悲怜之怀,纵于技术精娴,只可以自卫,切戒呈气血之私,如好勇斗狠之辈,犯者以违反朝规同罪。③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凡事勿得有违抗及傲慢之行为。④对待后辈,须和顺、温良,诚信勿欺,不得恃强凌弱,任与妄为。⑤于挈锡游行之时,如与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恃技术。⑥凡属少林师法,不可逞愤而较,但偶尔遭遇,未知来路,须先以左手作掌,上与眉齐,如系同派,须以右掌照式答之。则彼此相知,当互为援助,以示同道之谊。⑦饮酒食肉为佛门大戒,宜挈榜遵守不可违犯,犯者以酒能夺志,肉可昏其神也。⑧女色男风犯者必遭天遣,亦为佛门之所难容,凡吾禅宗弟子,宜垂为炯戒勿忽。⑨凡俗家弟子,不可轻以技术相授以免危害于世,违佛氏之本旨。如深知其人性情纯良,而又无强悍暴狠之行,习者始可一传衣钵。但饮酒淫欲之戒,须使其人誓为谨守,勿得一时之余兴,而遂信其毕生。此禅宗之第一要义,幸勿轻视也。⑩戒恃强争胜之心及贪得自夸之习,世之以此自丧其身,而兼流毒于人者,不知凡几,盖以技击术之于人,其关系至为紧要。或炫于一时,或务得富室,因之生意外之波澜,为禅门之败类,贻羞当世,取祸俄顷。是违先师创立此术意乎?凡在后学,宜切记之。”明末清初,又有新的少林“十戒约” 制定,具体内容除了秉持以往戒约精神,还体现了浓重的忠君思想和反清复明意识。1984年5月,少林寺第29代方丈德禅大师顺应时代要求,主持制定了“少林习武新戒约”:①拥护政府,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②凡吾习武之门徒,概从健身壮体达标,效国兴业和益助民众为本。③凡吾沙门弟子都必须严守院规,保持宗风,参禅念佛,恒习书文,兼考医史,苦练武功,坚持不懈,出新创奇,使少林武术打出中国,走向世界,为国争光,为少林增辉。④凡吾习武之徒必须认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崇扬武德。⑤尊重别家别派,取长补短,严禁排斥别派言行,团结同道,互助互帮,共同提高技术水平。⑥孝敬父母,尊老携幼,团结群众。⑦严禁恃技行凶,欺负残弱和作劫行盗及欺诈他人。⑧凡习武徒众,严禁嗜酒吸烟,非格作色和调戏妇女。⑨严禁将武技轻易授人,更不能授给无德之徒。⑩凡吾习武弟子,必应国召,为民除害,为国拒贼,保卫国家建设和民众利益,为发扬少林武术和振兴中华做出贡献。
以佛教基本戒约为基础而创立的少林习武戒约,既是少林僧人的生活法则,也是武僧习武的基本纪律,对少林功夫风格的形成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少林功夫时时表现出节制谦和、内敛、含蓄和讲究内劲、短小精悍、后发制人的风格和特点。
现据存续于少林寺的少林功夫,综述其风格特征如下:
(1)朴实无华 少林寺历代僧人的日常生活是严格遵守佛教戒律,非常朴素。这种朴素的生活方式和志趣,也融进了少林功夫里面。少林功夫的作用在于防身、护寺、健身、入禅作用,所以它的招势结构完全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每招每势甚至小手花,乃至意念,都为上述四项服务,不参杂任何华丽、哗众取宠、拖泥带水内容,形成了朴实无华的特点。
(2)禅拳合一 修习少林功夫者有三层境界:初步境界为习其外表,练其外形,对自己外部形体的锻炼。中层境界为“禅拳合一”,化有形为无形,变有法于无法,无法可依,无招可循,制敌于无形中。古拳谱云:“打人不见形,见形不为能”。最高境界用心法指导一切,所斗之术为“心”法之争,非“形”法之战。由武入禅,由定生慧。此慧已是禅武合一的般若慧,非是常人之智慧。少林功夫是在禅定状态下用般若慧观照下的人体运动方式。少林功夫孕育在佛教胜地禅宗祖庭,在少林功夫中到处洋溢着佛光禅影,“禅拳合一”为少林寺功夫的重要特点。
(3)短小精悍 拳术套路大部分在三十六组动作以内。套路短,组合招势严密紧凑。整个套路练习所用时间短,目的是为了练习者在练功中能集中全身之能量,一气呵成,利于每个招式功夫(包括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等)的增长。避免套路太长而使其因体力不足勉强敷衍的缺陷。
(4)拳打一条线 直线的运动,有利于进退速度。练功时,少林功夫套路的起、落、进、退等,尽在一条线上运动。
(5)滚出滚入 包括:一、身形的滚出滚入,起横落顺,形成了拧身滚动的滚出滚入运动身形的滚动,使对方难以捕捉。二、手形的滚出滚入,一方面增加杀伤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手臂的自我保护。
(6)曲而不曲,直而不直 少林功夫为避免招势太过或招数不及,多采用在力量最大的那个非曲非直的瞬间出拳发掌。 (待续)
【注 释】
[1] 刘跃军、卫志强《少林功夫文集——论少林功夫禅宗美学》,2004年,少林书局。
《禅武合一(上)——少林功夫(释永信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