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武合一(上)——少林功夫(釋永信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兩手垂直複預備式。

  按此式運動僧帽筋、夾板筋、叁角筋、二頭膊筋。

  乙、地盆式

  (1)兩腿下蹲,同時右臂向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左,左手握拳貼于腰際。

  (2)休止。

  (3)右臂由左邊落下握拳于腰際,左臂向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右。

  (4)休止。

  如此反複至四,兩手垂直複預備式。

  按此式兼運動梨子狀筋、外鎖筋。

  7、順步左右曲伸式

  練習此式,開始時須由預備式併足曲肱,兩手作拳,附于腰際,然後行以下動作。

  (1)左足向左斜前方蹈出,曲膝成直角爲弓步,同時左臂向前伸,仰手作拳,肘曲成鈍角,右足須直爲箭步),右臂向後伸,仰手作拳。

  (2)複開始之姿勢。

  (3)右足向右斜前方蹈出,曲膝成直角爲弓步,同時右臂向前伸,仰手作拳,肘曲成鈍角,左足須直爲箭步(與右足成斜併行線),左臂向後伸仰手作拳。練習此式時,宜氣沈小腹,目注前手,胸背正向,此爲少林拳法練力之第一式。久習之,則力貫兩臂其堅如鐵。凡拳法中之弓箭步各式,均淵源于此式也。

  (4)複開始時之姿勢。

  如此反複至四,複預備式。

  按此式運動比目魚筋、膊桡骨筋。

  8、雙推手式

  練此式開始時,須由預備式兩腿蹲下,作二字地盆,兩手組拳,緊貼腰際,拳心向上,然後行以下動作。

  (1)用柳葉掌(五指密併)向前仰出複推,掌心著力。

  (2)休止。

  (3)仍複掌用採勁收回至胸側,翻轉組拳,緊貼腰際還原式。其所經過之路線,均爲弧形,成一立圓,而向前與收回,各得其半圓。此爲初習正面動作,若純熟時,則爲半面勢,前推後應,左右進退,全賴腰肩,常于空際作對角線,各得半弧。用腋力貫于掌心,氣發丹田,達于兩臂,有猛虎推山之概,形意拳之虎形,嶽武穆連拳之掌舵式,皆導源于此也。

  (4)休止。

  如此反複至四,複預備式。

  按此式運動蟲樣筋、骨間節筋、大臀筋。

  9、掌膝起落式

  練習此式,開始時,由預備式兩足左右離開,成直立八字步,兩拳側貼腰際。然後行以下之動作。

  (1)兩腿蹲下,踵高舉,兩手虛按兩膝上。

  (2)休止。

  (3)兩掌用力翻轉,緊貼腰際,腿亦同時直立,複開始時之姿勢。當雙手下按時,氣沈丹田。當上提時,脊柱須直,兩目平視,舌抵上腭,精神貫頂。動作時,足踵起落,慎勿傾斜移動爲要。

  (4)休止。

  如此反複至四,複預備式。

  按此式正腰椎、膝蓋腱、內轉拇筋。

  10、順步雙抓式

  練習此式,開始時由預備式兩足立定,兩手組拳,仰貼腰際。然後行以下之動作。

  (1)右足不動,左足蹈出,同時雙手向左前方抓出。

  (2)複開始之姿勢。

  (3)左足不動,右足蹈出,同時雙手向右斜前方抓出。

  (4)複開始之姿勢。

  如此反複至四,複預備式。

  按此式運動外尺骨筋、內膊筋。

  11、弓步雙抓式

  練習此式,開始時由預備式作八字底盤,抱拳當胸。然後行以下之動作。

  (1)右足不動,爲箭步,左足向左斜前方蹈出成弓步,同時雙手向前,拳腹向下。

  (2)兩足不動,兩拳變掌向左右分抓,此時由高地盆變爲低地盆,以兩臂成一橫線爲度。

  (3)抱拳複開始時之姿勢。

  (4)休止。

  如此反複至四,複預備式。

  按此式運動腓腸筋、叁角筋。

  12、攔推式

  此式開始同上式。

  (1)兩足不動,左手外壓,攔護至膝下,右拳沿左肩,于胸前盡力向前推出。

  (2)休止。

  (3)右手外壓,攔護至膝下,左手沿右肩于胸前盡力向右推出。

  (4)休止。

  如此反複至四,複預備式。

  按此式運動半棘筋、舉肋筋。

  (叁)套路習練

  動作是套路的基礎,套路是優化動作優長目標,拳法的具體表現。動作和套路相輔相成,兩者習練互爲互用,具體方法如下:

  開始預備式

  (1)兩掌向前平托直立式

  兩足由預備式足趾相併,踵高舉,兩手向前平托。

  (2)兩手左右平開直立式

  由前托向左右平開。

  (3)雙手上托直立式

  由左右平開掌心翻轉向上托。

  (4)上翼直立式

  由上托收回翻轉掌心下按至肩齊。

  (5)下翼直立式

  由上翼式著力向下按,指上舉。

  (6)單手上托直立式

  由下翼式右臂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左,左手握拳屈于胸側,左臂向上伸,右臂收回,握拳屈于胸側。

  (7)兩手向前平托地盆式

  由單手上托直立式,下蹲,兩足左右分開成八字地盆,雙手向前平托。

  前(1)、(2)、(3)、(4)、(5)、(6)各式均兩足相併,兩踵高舉,至第7式兩足左右分開,成八字地盆。

  (8)雙手左右平開地盆式

  由前托向左右平開。

  (9)雙手上托地盆式

  由左右平開,兩手翻轉上托。

  (10)上翼地盆式

  由上托收回,翻轉掌心下按,至肩齊。

  (11)下翼地盆式

  由上翼式著力向下按,指上舉。

  (12)單手上托地盆式

  由下翼式右臂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左,左手握拳屈于腰側,左臂向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右,右手收回,握拳屈于腰側。

  (13)順步左右曲伸式

  由單手上托式兩足直立,兩手抱拳于腰側,左足向左斜前方蹈出,同時左手與左足同方向伸出,右足不動,右臂向後伸,複直立抱拳于腰側,右足向右斜前方蹈出,同時右手與右足同方向伸出,左足不動,左臂向後伸,複直立抱拳于腰側。

  (14)雙推手式

  由直立抱拳腰側,兩足左右分開成二字地盤,向前盡力推出。

  (15)掌膝起落式

  由雙推式收回,兩足變直立八字步。兩手抱拳,拳腹相對,兩腿蹬下,踵高舉,兩手虛按膝上。

  (16)順步雙抓式

  由上式收回成直立抱拳,右足不動,左足蹈出,同時雙手向左斜前方抓出,複直立抱拳,同時雙手向右斜前方抓出,複直立抱拳。

  (17)弓步雙抓式

  由上式直立抱拳,兩足分開變作八字地盆,兩拳向上,移于胸側,右足不動爲箭步,左足向左斜前方蹈出成弓步,同時雙手向前,拳腹向下,兩足不動,兩拳變掌,向左右分抓,複地盆抱拳,左右不動爲箭步,右足向右斜前方蹈出成弓步,同時雙手向前,拳腹向下,兩足不動,兩拳變掌向左右分抓,複地盆抱拳。

  (18)攔推式

  由地盆抱拳,兩足不動,左手外壓攔護至膝下,右手向左推出,右手外壓,攔護至膝下,左手向右推出,複預備式。

  叁、少林功夫的技術表現

  少林功夫的套路講究“出招進招一條線”,指少林功夫的每個動作和套路從起勢到收勢,它的起、落、進、退、閃、展、騰、挪、竄、蹦、跳、躍、側、撲、滾、翻、進、退,始終都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運動,以期能在瞬間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量、最短的時間、最短的距離産生最佳的打擊效果。

  少林功夫在招法運用上有“老嫩”之分。老者指招勢太過,嫩者指招數不及。招勢的“老嫩”影響出招發力。少林拳法爲避免老嫩之弊,手法講究“非曲非直滾出入”。采用非曲非直之法。“非直非曲”指上肢力量在運動後取靜止姿勢時上臂與前臂之間呈夾角,滾攻易防,既避免手臂直伸,筋絡暴露,易受侵擊,影響收避,又避免手臂太曲,出手無力。發一拳一掌,其力量最大之瞬間在非曲非直之間。若將拳掌發“老”(伸直),成了強弩之末,只剩余力罷了;若將拳掌發“嫩”(曲臂),乃發力之初、意、氣、力、剛生之時,其力大部分仍被困在丹田內。嫩者不能近敵,老者我失重心,易被對方順勢製之。“滾出滾入”指人體的上肢和軀幹在運動過程中呈螺旋狀前進,以協調周身力量全力迅速出擊。旋轉中的前進給人以飄忽不定的感覺,旋轉中的進攻也可以隨時攻防結合。身形的滾出滾入,起橫落順。起勢以正身爲先,橫進橫退,利于進退速度。落勢以側身爲後,縮小攻擊面積,有利于防守。身形的起橫落順,形成了擰身滾動的滾出滾入運動身形的滾動,使對方難以捕捉。手形的滾出滾入,少林拳的出拳特點爲出陰(陰拳)回陽(陽拳),這樣就形成了手法的滾出滾入。一方面增加殺傷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手臂的自我保護。

  少林功夫的演練不受場地的影響,所謂“拳打臥牛之地”,即只要有臥下一頭牛的地方就可以演練少林功夫。少林功夫的演練場地一般是在一個長約六米,寬約半米的長方形區域內進行。這樣,既可以隨時隨地練功,也可以在軍事實踐時在狹小的區域內充分發揮自己武功的威力。

  四、少林功夫的風格、類別

  1、少林功夫的風格

  少林功夫的發展和完備離不開少林寺這一佛教禅宗的文化空間,因此,少林功夫的風格形成與其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由佛教戒律爲基礎的習武戒約,對少林功夫的發展和風格形成産生了重要影響。

  佛教僧人的生活受佛教戒律的約束。戒律體現佛教“慈悲爲懷,普渡衆生”的宗旨,是教徒的生活准則。佛教最基本戒律爲五戒:戒殺、戒盜、戒淫、戒酒和戒妄語。在少林寺特定環境中,佛教戒律又演化爲習武戒約,即少林功夫的“十戒約”。少林功夫的“十戒約”伴隨著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的發展適時而宜,日臻系統和完備。最早的“十戒約”由僧稠(480-560)和尚主持少林寺時提出,具體內容:一禁叛師;二禁異思;叁禁妄言;四禁浮藝;五禁盜竊;六禁狂鬥;七禁違戒;八禁抗诏;九禁欺弱;十戒酒淫。金末元初,覺遠和尚在“十戒約”的基礎上,又複立習武的“十戒約”。清末武術家尊我齋主人《少林武術秘訣》中對此闡述曰:“①習此技術者,以強健體魄爲要旨;宜朝夕行事,不可隨意作辍。②宜深體佛門悲憐之懷,縱于技術精娴,只可以自衛,切戒呈氣血之私,如好勇鬥狠之輩,犯者以違反朝規同罪。③平日對待師長,宜敬謹,凡事勿得有違抗及傲慢之行爲。④對待後輩,須和順、溫良,誠信勿欺,不得恃強淩弱,任與妄爲。⑤于挈錫遊行之時,如與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爲主旨,不可輕恃技術。⑥凡屬少林師法,不可逞憤而較,但偶爾遭遇,未知來路,須先以左手作掌,上與眉齊,如系同派,須以右掌照式答之。則彼此相知,當互爲援助,以示同道之誼。⑦飲酒食肉爲佛門大戒,宜挈榜遵守不可違犯,犯者以酒能奪志,肉可昏其神也。⑧女色男風犯者必遭天遣,亦爲佛門之所難容,凡吾禅宗弟子,宜垂爲炯戒勿忽。⑨凡俗家弟子,不可輕以技術相授以免危害于世,違佛氏之本旨。如深知其人性情純良,而又無強悍暴狠之行,習者始可一傳衣缽。但飲酒淫欲之戒,須使其人誓爲謹守,勿得一時之余興,而遂信其畢生。此禅宗之第一要義,幸勿輕視也。⑩戒恃強爭勝之心及貪得自誇之習,世之以此自喪其身,而兼流毒于人者,不知凡幾,蓋以技擊術之于人,其關系至爲緊要。或炫于一時,或務得富室,因之生意外之波瀾,爲禅門之敗類,贻羞當世,取禍俄頃。是違先師創立此術意乎?凡在後學,宜切記之。”明末清初,又有新的少林“十戒約” 製定,具體內容除了秉持以往戒約精神,還體現了濃重的忠君思想和反清複明意識。1984年5月,少林寺第29代方丈德禅大師順應時代要求,主持製定了“少林習武新戒約”:①擁護政府,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②凡吾習武之門徒,概從健身壯體達標,效國興業和益助民衆爲本。③凡吾沙門弟子都必須嚴守院規,保持宗風,參禅念佛,恒習書文,兼考醫史,苦練武功,堅持不懈,出新創奇,使少林武術打出中國,走向世界,爲國爭光,爲少林增輝。④凡吾習武之徒必須認賢爲師,謙虛好學,尊敬師長,崇揚武德。⑤尊重別家別派,取長補短,嚴禁排斥別派言行,團結同道,互助互幫,共同提高技術水平。⑥孝敬父母,尊老攜幼,團結群衆。⑦嚴禁恃技行凶,欺負殘弱和作劫行盜及欺詐他人。⑧凡習武徒衆,嚴禁嗜酒吸煙,非格作色和調戲婦女。⑨嚴禁將武技輕易授人,更不能授給無德之徒。⑩凡吾習武弟子,必應國召,爲民除害,爲國拒賊,保衛國家建設和民衆利益,爲發揚少林武術和振興中華做出貢獻。

  以佛教基本戒約爲基礎而創立的少林習武戒約,既是少林僧人的生活法則,也是武僧習武的基本紀律,對少林功夫風格的形成産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所以少林功夫時時表現出節製謙和、內斂、含蓄和講究內勁、短小精悍、後發製人的風格和特點。

  現據存續于少林寺的少林功夫,綜述其風格特征如下:

  (1)樸實無華 少林寺曆代僧人的日常生活是嚴格遵守佛教戒律,非常樸素。這種樸素的生活方式和志趣,也融進了少林功夫裏面。少林功夫的作用在于防身、護寺、健身、入禅作用,所以它的招勢結構完全建立在實用的基礎上。每招每勢甚至小手花,乃至意念,都爲上述四項服務,不參雜任何華麗、嘩衆取寵、拖泥帶水內容,形成了樸實無華的特點。

  (2)禅拳合一 修習少林功夫者有叁層境界:初步境界爲習其外表,練其外形,對自己外部形體的鍛煉。中層境界爲“禅拳合一”,化有形爲無形,變有法于無法,無法可依,無招可循,製敵于無形中。古拳譜雲:“打人不見形,見形不爲能”。最高境界用心法指導一切,所鬥之術爲“心”法之爭,非“形”法之戰。由武入禅,由定生慧。此慧已是禅武合一的般若慧,非是常人之智慧。少林功夫是在禅定狀態下用般若慧觀照下的人體運動方式。少林功夫孕育在佛教勝地禅宗祖庭,在少林功夫中到處洋溢著佛光禅影,“禅拳合一”爲少林寺功夫的重要特點。

  (3)短小精悍 拳術套路大部分在叁十六組動作以內。套路短,組合招勢嚴密緊湊。整個套路練習所用時間短,目的是爲了練習者在練功中能集中全身之能量,一氣呵成,利于每個招式功夫(包括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等)的增長。避免套路太長而使其因體力不足勉強敷衍的缺陷。

  (4)拳打一條線 直線的運動,有利于進退速度。練功時,少林功夫套路的起、落、進、退等,盡在一條線上運動。

  (5)滾出滾入 包括:一、身形的滾出滾入,起橫落順,形成了擰身滾動的滾出滾入運動身形的滾動,使對方難以捕捉。二、手形的滾出滾入,一方面增加殺傷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手臂的自我保護。

  (6)曲而不曲,直而不直 少林功夫爲避免招勢太過或招數不及,多采用在力量最大的那個非曲非直的瞬間出拳發掌。  (待續)  

   【注 釋】

  [1] 劉躍軍、衛志強《少林功夫文集——論少林功夫禅宗美學》,2004年,少林書局。

  

《禅武合一(上)——少林功夫(釋永信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