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一)
作者:班班多杰 周拉
摘自《法音》2007年第二期
众所周知,有人将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另有一些学者对喇嘛教的称谓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称呼不科学,甚至认为这有贬低藏传佛教的嫌疑。藏传佛教称喇嘛教孰是孰非、是对是错,姑且不作评论。本文仅以藏传佛教各宗派关于上师善知识的论述为依据,对上师善知识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做一些客观的诠释、解读,以便使人们对这个问题有符合事实真相的认识。
一般在佛教中,只是说“向佛、法、僧三宝敬礼!”而藏传佛教提出“向佛、法、僧、上师敬礼!” 藏传佛教为何将上师善知识与佛平等对待,等同观之?下面我们通过梳理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宗派对上师善知识的经典论述,来阐释上师善知识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作用。
一、宁玛派关于上师善知识地位、作用的论述
宁玛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规则,宁玛派大师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1]中分两个部分进行了论述,即依止上师之必要性和程序。
(一)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
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未宣说过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我们所见到的现有法中无有一人以自我杜撰及胆大妄为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事实。如此,如果说自己以及一切众生对于歪门邪道颇有造诣,而对于诸解脱与遍知的圣道则犹如无依无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旷的荒野上一般晕头转向。没有不依靠商主而从如意宝洲中获取珍宝的先例。因此说,上师善知识和善道之友是实现解脱与遍知(圣道)的真实引导者,故应恭敬依止上师善知识。[2]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宁玛派大师华智仁波切的意思是说,从佛教的历史到现实,没有出现过一个不依止上师善知识而成就正果、解脱成佛者。佛教的经、论、律三藏和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续部中亦没有无师自通的觉悟者的记载。一切善男信女若没有善知识的教化启迪、正确引导,就像一个无依无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旷的荒野里一般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所以,上师善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是和无上佛陀毫无差别。
(二) 依止上师之程序
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之程序,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分三个部分论述,即观察上师、依止上师、修学上师之意行。
1、观察上师。
关于观察上师,《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
凡夫容易被助伴等暂时的因缘所改变,所以我们于一切时、一切处皆应依止上师善知识和善道之友。譬如,普通的一节树木掉入玛拉雅的檀香树丛中,经过数年后,就熏习上了旃檀木的妙香,于是,这节普通的木材也会发出芬芳的檀香味。同样,若我们依止具相的高僧大德,也会浸淫他的功德妙香,一切威仪也将成为大德那样(如理如法)。如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一书中云:“如玛拉雅树林中,飘落普通一节木,树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亦随行”。[3]
俗语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修学佛法者在修道之途中,遇上了具相的高僧大德及善道之友,就像一棵普通的树木置于玛拉雅的檀香树林中,久而久之,也能濡染上旃檀木的妙香而喷发出芬芳的檀香味一样,它也在高僧大德们的言传身教、提携奖掖下,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对于一个刚刚步入佛门者来说,依止上师善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应依止一个具相的上师善知识,即够资格的上师善知识。所谓具相,即是上师善知识应该具备的资质和条件。
如今处于五浊恶世,虽然圆满具足众多续部宝典所讲的一切法相之上师极为难得,但是,对于人们所依止的上师必须具备(以下)这些功德:未违犯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故,相续清净;通晓经续论典故,广闻博学;对无边众生如母对独子般慈爱故,具大悲心;精通外三藏、内四续部的仪轨故,通达显密;依靠修持实义于自相续中现前殊胜的断证功德故,现前断证;依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摄受具善缘的弟子故,圆满四摄。如《功德藏》云:“圆满诸法相者,浊世力致故难得,三戒清净之大地,多闻大悲润心续,精通如海显密义,断证净慧果丰富,四摄鲜花齐争艳,善缘弟子如蜂聚。”[4]
以上说的是上师善知识应该具备的一般条件。那么,密宗金刚乘之上师应具哪些特殊条件呢?《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
尤其是宣说密宗金刚乘之甚深窍诀要点的上师,必须具足诸续部宝典中所讲的(下列条件):获得不间断能成熟的灌顶故,相续成熟;没有违反灌顶时所受的誓言和其他戒律故,净持律仪;烦恼和虚妄分别极少故,相续温柔;精通金刚乘基、道、果的一切续部意义故,通达显密;面见本尊等念修之相皆已圆满故,念修圆满;现证实相之义故,相续解脱;心相续周遍大悲心故,唯求利他;断除了今生世间贪执故,琐事鲜少;为了来世精进忆念正法故,精进修持;现见轮回的痛苦,生起强烈厌离心,并劝勉他人(趋入正法)故,厌世劝他;以各种各样善巧方便摄受调伏弟子故,摄受弟子;依照上师的言教行持,具有传承之加持故,具有加持。应当依止如此一位上师。 如《功德藏》云:“特别是宣说教授之上师,获得灌顶严守净戒,温让柔顺,通达基道果续义,念修圆满,证自解,悲心无量,唯求利他,精进念法,琐事鲜少,极具厌离亦劝他,善巧传承,具有加持力。”[5]
这里所讲的是密宗金刚上师善知识应具备的特殊条件。概括起来讲,就是《功德藏》所讲的获得灌顶,恪守誓言,严以律己,通达续义,悲心无量,唯求利他,远离世事,专心修法,善巧传承,具有加持等。除此之外,还讲到了作为上师善知识,应所舍弃的不良习性。
虽然自相续中无有少许闻思修的功德,却自以为我乃是某某上师之儿子或贵族子弟等,种姓方面优于其他人,并且现在我的传承也是那样的。这种如同婆罗门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或者虽然具有少许闻思修的功德,但不是以希求来世的清净心而修持,而是担心自己在某处失去上师的地位等。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的目的,此师称为如木磨(外形是磨石,但不能磨谷物,因为是木头做成的,形同虚设)之上师,徒有虚名。有些上师不能调伏弟子的相续,自己的相续也与凡夫无有差别,无有丝毫特殊功德。但是其他一些愚笨之人对他生起信解,未经观察便将其置于高高的位置,他获得名闻利养后,自相续已改变,充满了我慢,见不到圣者的功德,这种上师称为如井蛙之上师,鼠目寸光。(故事略)未曾依止过智者上师,也没有精进修学经续,孤陋寡闻;相续中烦恼粗重,无有正智正念,违犯戒律破誓言;相续比愚夫还低劣,而行为却如大成就者一样,所作所为高如虚空;瞋恨和嫉妒心粗重,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这便是所谓的如疯狂向导之上师,桀骜不驯,不知如何启人慧思。尤其是无有胜过自己的少许功德、远离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师,乃称为如盲人向导之上师,不知如何打开(弟子)取舍之双眼,如盲人引路,引入歧途。 [6]
这里,华智仁波切讲了弟子筛选上师善知识时,应舍弃的四种低劣的所谓上师善知识。第一种是如木头磨坊之上师,徒有虚名者。第二种是如井蛙之上师,鼠目寸光者。第三种是如疯狂向导之上师,桀骜不驯者。第四种是如盲人向导之上师,引入歧途者。若不依止名副其实的上师善知识而依止这样的上师,不但不能证成佛果,反而堕入恶趣。就像密咒大师莲花生所说“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似跳崖”。可见,弟子选择称职的上师,上师遴选合格的弟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上师是生生世世的皈依处,也是选择取舍、是非、对错的启蒙者。如果对上师不善加考量,万一遇到不称职、不合格,甚至是假冒伪劣的所谓上师,则不但会毁坏弟子一生的资粮,并且会浪费来之不易的暇满人身。这就像某人只见树影而未发现攀绕于树下的毒蛇,到此乘凉,结果被毒蛇咬死。因此,在纷繁复杂的世俗世界中,对于那些投入佛门、皈依三宝的善男信女来讲,要学会考察、选择、辨识上师善知识。
以下是华智仁波切论述上师善知识与佛的关系。
因此,善加观察并且无误辨别后,应当依止一位具足诸功德的上师,并且恒常思惟彼上师即为真佛也。如此圆满一切功德的上师乃是十方诸佛大悲与智慧的本体,仅仅是为了利益所化众生而显现补特伽罗的形象。如《功德藏》云:“圆满德相之上师,诸佛智慧大悲体,所化前现士夫相,悉地之根即无上。”如此殊胜的上师,为了引导所化众生,他暂时的行为好像与所有的普通人相同。但是,从了义上讲,其意趣已融入到佛的密意中,故与一切世人的行为相违。上师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随顺所化众生相续和具有密意之行为故,超胜于一切凡夫。他善巧遣除弟子的疑心,并能忍受弟子的一切邪行和忧劳故,则如独子之母。如《功德藏》云:“不了义随顺众生,了义则与众生违,具密意故极殊胜,善断疑而忍忧邪”。如此具有一切德相之上师,犹如大船,能救度众生脱离轮回大海;犹如商主,能无误开示解脱遍知的圣道;犹如甘露雨,能熄灭业惑炽燃的烈火;犹如日月,能遣除重重的无明黑暗,呈现正法的光明;犹如大地,能容忍弟子忧心劳身及一切邪行,并且广泛容纳一切见行;犹如如意树,是利乐今生与来世一切功德之源泉;犹如妙瓶,成为不可思议诸乘宗派一切意愿的宝库;犹如如意宝,乃是随心所欲(息、增、怀、诛)四种事业大海的源泉;慈如父母,对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无有亲疏、爱憎,平等慈爱;悲如河流,对无边无际的有情生起广大悲心,尤其是对无依无怙的…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