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一)▪P2

  ..续本文上一页痛苦众生更是迫切悲悯;喜如山王,不为嫉妒心所转变,不为实执之风所动摇;等舍如雨云,自相续不为贪瞋所扰乱。[7]

  在这里,宁玛派将佛与上师善知识合而为一,等同对待。其主要理由是:一个合格的上师善知识,从本质上讲已经具备了佛的智悲功德,但是他为了教化、启迪处于无明烦恼中的一切有情众生而化现为众生,即取人身来到人间,与众生同呼吸、共患难,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离苦得乐。因此,他们的言行暂时和世间众生一致。但从究竟实相的意义上讲,他们的思想境界与佛融为一体。因此,他又超越于一切凡夫俗子,上师善知识正因为具备这样的品格、德性、素养,他又能为一切众生断疑、传道、授业、解惑,并且还能忍受无知弟子的邪行以及对他的恼忧、逼迫等。因此,上师善知识具有舰船一样宽广的胸怀,像商主一样能神计妙算。像夏日的倾盆大雨一样熄灭熊熊燃烧的无明烦恼之火焰,像日月的光辉一样驱散黑暗,引来佛法之光。像无边的大地一样包容弟子们的不同的见行,甚至邪行及忧劳,正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依止上师善知识就像如意宝树一样,既能获得今生的利益,又能保证来生的安乐。上师善知识就像一个无尽的妙瓶一样,库藏一切诸乘、宗派及不可思议的美好愿景。上师善知识就像如意宝一样,如愿具备四业,即息业、增业、怀业、诛业。上师善知识就像严父慈母一样,对一切有情众生无远近、亲疏而平等地慈爱。上师善知识就像悲悯的河流一样,对无依无怙的苦难众生发起悲悯心、怜悯心。上师善知识坚固如须弥山一样,不为忌妒心所改变,不为实执的心所动摇。上师善知识就像等舍之雨云一样,自相续不为贪瞋所迷乱。

  2、依止上师

  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华智仁波切引用《华严经》中的论述,对此解释道:

  如《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对自己生起病人想。”有许多类似的喻义说法,如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须依止善巧的名医;行于恐怖路途的旅客,须依止勇敢的护送者;遭到怨敌、强盗、野兽等恐怖危害时,须依止解救危难的友伴;赴大海宝洲取宝的商人,须依止商主;欲乘船达河岸者,须依止舵手。同样,要摆脱生死烦恼的怖畏,须依止具有救护力的上师善知识。如《功德藏》云:“如病依医客依护,怖畏依友商依主,诸乘舟者依舵手,畏生死惑当依师”。 [8]

  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必须要靠医生来治疗疾病;行走于恐怖危险之地的旅客,须依靠勇敢的护送者;当你遭到怨敌、强盗、野兽等的危害时,须依止解救危难的友伴;赴大海取宝的商人,须依止商主;想乘船达河岸者,须依止舵手。同样,无明烦恼所困扰的弟子要摆脱生死烦恼的怖畏,须依止上师善知识来救渡。除此之外,弟子对上师善知识的恭敬及信解应落到实践的层面,《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言道:

  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善知识的意愿,故精进大铠;自相续不会因出现暂时的违愿而改变誓言,故智慧极坚;宁舍生命也去办成(上师吩咐之事),故承侍上师;听从上师所说的一切教言,不顾惜自己,故依教奉行。这样的人因对上师的敬信而必将获得解脱,如《功德藏》云:“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做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己,因敬信而得解脱。”[9]

  弟子一旦选择了上师善知识,就要坚守自己的誓言,听从上师的一切教言,一切都依教奉行。哪怕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违背上师善知识的意愿,恭敬听从上师善知识的一切教诲。具备如此条件的弟子,才能获得解脱,证成佛果。尤其是密乘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时应具备更多的条件,如《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言道:

  视上师为真佛——具大信解;知上师善巧方便行为的密意——具大智慧;能够受持上师所宣讲的一切正法——广闻博学;慈爱那些有痛苦及无依怙之众生——具大悲心;恭敬上师所传授的律仪和三昧耶戒——敬护净戒;身语意寂静调柔——三门调柔;内心能容纳上师及道友的一切行为——宽宏大量;所拥有的一切供养上师——慷慨大方;内心很少出现不清净的分别恶念——具有净相;如果造了恶业立即想到:诸圣者知晓我的恶行,并一定会羞辱我——具惭愧心。应当具足(以上条 件)后依止上师。《功德藏》云:“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 [10]

  据此,在圆满具足了依止显教上师善知识后,进入密教之堂奥,继续深造者尚需具备视上师为真佛,师佛不二,并对其深信不疑;具足智慧,博闻强记;对一切处于苦难之中的众生具有广大无边之慈悲心;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尽心护持自己所获得的清净戒律;对上师及法友温良恭俭让;就像供养佛一样供养自己的上师;知荣辱、懂善恶,等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有资格依止密教上师,修持密法。

  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上等为修行供养:通过苦行及精进的方式而修持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即身语意承侍:以自己的身语意精心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为财物供养:以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方式令上师欢喜。 [11]

  总的来讲,对上师善知识的供养及恭敬可归纳为三类。其中上等为修行供养,即通过苦行及精进的方式,修持上师所传给你的一切正法;中等为身语意之承侍,也就是说以自己的身、语、意三门,精心侍奉上师和供养上师,并为上师善知识做一切;下等为财物之供养,就是说供养饮食受用等,令上师善知识欢喜。

  3、修学上师之意行

  关于修学上师之意行,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道:

  譬如,依止胜妙水池的天鹅不会搅混池水,而是轻盈嬉水,尽情享受;蜜蜂飞入花丛中时,不会损坏花的色香,而是吸取精华后便离开。同样,我们应当了知:无有疲倦、不厌其烦地依教奉行,受持上师的意趣,依靠信心与精进的近取因,住于上师圣者心相续中的一切闻思修的功德能融入自己的相续中。就像从一标准瓶倾入另一标准瓶中一样…… [12]

  以信解与精进,上师圣者心相续中的闻思修之一切功德皆能融入自己的相续中,就像从一妙瓶中的水倾囊注入另一妙瓶中一样。这里,讲了修学上师之意行之功德和利益。

  上师、圣者行持菩萨行,积累福德智慧广大资粮时,自己也应发心供养微薄的财物受用或身语劳作,直至仅以意念随喜等结上善缘,由此圣者的无上发心力所产生的一切善业资粮,圣者获得多少自己也将同样获得。 [13]

  皈依处以及积累一切资粮之无上福田没有比上师更殊胜的。尤其是上师灌顶传法时,十方三世诸佛及佛子的大悲心和殊胜加持融入于上师的相续中,通常千供百供不如此时供养一口饭的福德大。观修一切生起次第的本尊也是同样,如果了知其形象虽然是某某本尊,而其本性则除了自己的根本上师外,别无其他,则能速得加持。在相续中欲生起圆满次第的智慧,唯一对上师的诚信恭敬与上师的加持力和合,自相续中就会生起上师心相续中所证悟的智慧。所以,修持生圆次第等一切圣道的所修之本体都可包括在上师本性中,一切经典、续部中都说上师乃是真佛。如《功德藏》云:“何为皈处资粮田,修师瑜伽内外二,所修生满体摄师,经续说师为真佛”。 [14]

  皈依处及积累一切资粮之福田虽说无上,但也没有比上师更殊胜。尤其是上师灌顶传法时,十方三世诸佛及佛子的大悲心和殊胜加持已融入于上师的相续中。这里说,上师善知识就是佛的本体和化身,除了上师善知识外,别无皈依处和一切功德之源泉。

  上师的密意安住于与诸佛无二无别之中,为了引导我们这些不清净的所化众生而化现为补特伽罗的身相。上师在世时,我们应当精进依照教言修持,并以三种承侍使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若非如此,上师在世时没有承侍供养,不依教奉行,而当上师不在世时却绘制影像或说些修持(上师瑜伽)、研修实相之类的话,然后寻找另一甚深法,不具备使上师心相续中的断证功德融入自相续的诚信恭敬,不进行祈祷等,这是所谓的“能修所修相违”。在中阴界中能面见上师、上师指引道路等,这也需要自己无量的诚信恭敬与上师的悲心愿力聚合才产生那样的结果。当然上师不可能亲自去中阴界,如果自己没有诚信,不恭敬上师,无论上师多么贤善也不可能出现在中阴界为你指引道路。如《功德藏》云:“凡夫愚者绘像修,上师在世不承侍,不知师意修实相,能所修违诚可悲,无信中阴难见师。” [15]

  上师善知识之密意,早已与诸佛无别而住,但为了救渡我等不清净的所化众生而化现为补特伽罗的身相。这里主要是讲,就算弟子遇到合格上师善知识,若对上师善知识不信、或不恭敬、或不依教行持,你就不会得到上师善知识的加持。上师善知识过世后,弟子才醒悟,绘制影像或说些修持上师瑜伽、研修实相之类的话语等,都是没有用的。因此说,当你遇到合格上师善知识,并上师善知识在尘世驻足时,弟子应依照教言修持,以三种承侍恭敬上师善知识,要努力使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合而为一。

  综上所讲,宁玛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是从佛教文本、佛教历史以及佛教之现实三个层面,阐明了皈依三宝、修学佛法、断除烦恼、解脱成佛的一个基础性、前提性的条件,即必须依止上师善知识。这是一个必然的条件、必须的前提,而不是一个或然的、偶然的条件。总之,无师自通者,历史上没有先例,经典里没有记载,现实中没有出现。因此,修学佛法,必须依止上师善知识,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在确定了必须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条件后,即论述怎样依止上师善知识。首先,作为一个皈依佛门的弟子,要考察、选择一位品性高尚、行为端正、修学高深的上师善知识。当然,选择是双向的,弟子要选择上师,上师也要选择弟子,择优录用弟子。如果弟子选错了上师,上师选错了弟子,则必自毙,正如密咒大师莲花生所说之“错选上师如饮毒,错选弟子似跳崖”。弟子若一旦选择上师,就应把上师善知识当作真佛来对待,听从上师的教诲,恭敬侍奉上师,诚心供养上师。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地继承、弘扬上师善知识之品德、思想以及行为等。使上师的正确之见、善妙之修、清净之行等和盘转移至弟子的身行中。这样,上师的事业在弟子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和传承,可谓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这样,实现佛教之断证功德,指日可待。

  (待 续)   

  【注 释】

  [1]华智仁波切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此书是显密一切佛法之基础,令一生成佛的究竟正法,堪称为极其难得稀有之殊胜论典。要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修行者必须了达大圆满前行,未受密宗灌顶者亦可阅读修学。本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宁玛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藏文版《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由香港天马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共412页。汉文版由堪布索达吉翻译,内部发行,共534页。本文所引资料均源自此书,译文主要采用了汉文版堪布索达吉的译文。对其中的某些所引用的译文,笔者对照藏文原文,作了一些改动。本文的引文采取加注的形式,以下凡是引自本书的引文只写藏文原本和汉文译本的页数。特此说明。

  [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藏文版第151页,汉文版第229页。

  [3]同上,藏文版第151—152页,汉文版第229-230页。

  [4]同上, 藏文版第152页,汉文版第230页,

  [5]同上,藏文版第153页,汉文版第231页。

  [6]同上,藏文版第154 页,汉文版第231-233页。

  [7]同上,藏文版第156-157页,汉文版第234-235。

  [8]同上,藏文版第158页,汉文版第236页。

  [9]同上,藏文版第158-159页,汉文版第236页。

  [10]同上,藏文版第159页,汉文版第237页。

  [11]同上,藏文版第160页,汉文版第238页。

  [12]同上,藏文版第165页,汉文版第243页。

  [13]同上,藏文版第166页,汉文版第243-244页。

  [14]同上,藏文版第166-167页,汉文版第244-245页。

  [15]同上,藏文版第167-168页,汉文版第245-246页。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