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痛苦衆生更是迫切悲憫;喜如山王,不爲嫉妒心所轉變,不爲實執之風所動搖;等舍如雨雲,自相續不爲貪瞋所擾亂。[7]
在這裏,甯瑪派將佛與上師善知識合而爲一,等同對待。其主要理由是:一個合格的上師善知識,從本質上講已經具備了佛的智悲功德,但是他爲了教化、啓迪處于無明煩惱中的一切有情衆生而化現爲衆生,即取人身來到人間,與衆生同呼吸、共患難,爲他們排憂解難,使他們離苦得樂。因此,他們的言行暫時和世間衆生一致。但從究竟實相的意義上講,他們的思想境界與佛融爲一體。因此,他又超越于一切凡夫俗子,上師善知識正因爲具備這樣的品格、德性、素養,他又能爲一切衆生斷疑、傳道、授業、解惑,並且還能忍受無知弟子的邪行以及對他的惱憂、逼迫等。因此,上師善知識具有艦船一樣寬廣的胸懷,像商主一樣能神計妙算。像夏日的傾盆大雨一樣熄滅熊熊燃燒的無明煩惱之火焰,像日月的光輝一樣驅散黑暗,引來佛法之光。像無邊的大地一樣包容弟子們的不同的見行,甚至邪行及憂勞,正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依止上師善知識就像如意寶樹一樣,既能獲得今生的利益,又能保證來生的安樂。上師善知識就像一個無盡的妙瓶一樣,庫藏一切諸乘、宗派及不可思議的美好願景。上師善知識就像如意寶一樣,如願具備四業,即息業、增業、懷業、誅業。上師善知識就像嚴父慈母一樣,對一切有情衆生無遠近、親疏而平等地慈愛。上師善知識就像悲憫的河流一樣,對無依無怙的苦難衆生發起悲憫心、憐憫心。上師善知識堅固如須彌山一樣,不爲忌妒心所改變,不爲實執的心所動搖。上師善知識就像等舍之雨雲一樣,自相續不爲貪瞋所迷亂。
2、依止上師
關于依止上師善知識,華智仁波切引用《華嚴經》中的論述,對此解釋道:
如《華嚴經》雲:“善男子!汝應對自己生起病人想。”有許多類似的喻義說法,如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須依止善巧的名醫;行于恐怖路途的旅客,須依止勇敢的護送者;遭到怨敵、強盜、野獸等恐怖危害時,須依止解救危難的友伴;赴大海寶洲取寶的商人,須依止商主;欲乘船達河岸者,須依止舵手。同樣,要擺脫生死煩惱的怖畏,須依止具有救護力的上師善知識。如《功德藏》雲:“如病依醫客依護,怖畏依友商依主,諸乘舟者依舵手,畏生死惑當依師”。 [8]
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必須要靠醫生來治療疾病;行走于恐怖危險之地的旅客,須依靠勇敢的護送者;當你遭到怨敵、強盜、野獸等的危害時,須依止解救危難的友伴;赴大海取寶的商人,須依止商主;想乘船達河岸者,須依止舵手。同樣,無明煩惱所困擾的弟子要擺脫生死煩惱的怖畏,須依止上師善知識來救渡。除此之外,弟子對上師善知識的恭敬及信解應落到實踐的層面,《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言道:
縱遇生命危險也不違背上師善知識的意願,故精進大铠;自相續不會因出現暫時的違願而改變誓言,故智慧極堅;甯舍生命也去辦成(上師吩咐之事),故承侍上師;聽從上師所說的一切教言,不顧惜自己,故依教奉行。這樣的人因對上師的敬信而必將獲得解脫,如《功德藏》雲:“精進大铠慧極堅,不惜身命做承侍,謹遵師命不護己,因敬信而得解脫。”[9]
弟子一旦選擇了上師善知識,就要堅守自己的誓言,聽從上師的一切教言,一切都依教奉行。哪怕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能違背上師善知識的意願,恭敬聽從上師善知識的一切教誨。具備如此條件的弟子,才能獲得解脫,證成佛果。尤其是密乘弟子,依止上師善知識時應具備更多的條件,如《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言道:
視上師爲真佛——具大信解;知上師善巧方便行爲的密意——具大智慧;能夠受持上師所宣講的一切正法——廣聞博學;慈愛那些有痛苦及無依怙之衆生——具大悲心;恭敬上師所傳授的律儀和叁昧耶戒——敬護淨戒;身語意寂靜調柔——叁門調柔;內心能容納上師及道友的一切行爲——寬宏大量;所擁有的一切供養上師——慷慨大方;內心很少出現不清淨的分別惡念——具有淨相;如果造了惡業立即想到:諸聖者知曉我的惡行,並一定會羞辱我——具慚愧心。應當具足(以上條 件)後依止上師。《功德藏》雲:“具信慧聞大悲心,恭敬戒律叁門調,寬宏慷慨淨相愧。” [10]
據此,在圓滿具足了依止顯教上師善知識後,進入密教之堂奧,繼續深造者尚需具備視上師爲真佛,師佛不二,並對其深信不疑;具足智慧,博聞強記;對一切處于苦難之中的衆生具有廣大無邊之慈悲心;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盡心護持自己所獲得的清淨戒律;對上師及法友溫良恭儉讓;就像供養佛一樣供養自己的上師;知榮辱、懂善惡,等等。具備了這些條件,才有資格依止密教上師,修持密法。
要以叁種承侍令上師歡喜,上等爲修行供養:通過苦行及精進的方式而修持上師所傳的一切正法;中等即身語意承侍:以自己的身語意精心侍奉上師,爲上師服務;下等爲財物供養:以慷慨供養飲食受用等方式令上師歡喜。 [11]
總的來講,對上師善知識的供養及恭敬可歸納爲叁類。其中上等爲修行供養,即通過苦行及精進的方式,修持上師所傳給你的一切正法;中等爲身語意之承侍,也就是說以自己的身、語、意叁門,精心侍奉上師和供養上師,並爲上師善知識做一切;下等爲財物之供養,就是說供養飲食受用等,令上師善知識歡喜。
3、修學上師之意行
關于修學上師之意行,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講道:
譬如,依止勝妙水池的天鵝不會攪混池水,而是輕盈嬉水,盡情享受;蜜蜂飛入花叢中時,不會損壞花的色香,而是吸取精華後便離開。同樣,我們應當了知:無有疲倦、不厭其煩地依教奉行,受持上師的意趣,依靠信心與精進的近取因,住于上師聖者心相續中的一切聞思修的功德能融入自己的相續中。就像從一標准瓶傾入另一標准瓶中一樣…… [12]
以信解與精進,上師聖者心相續中的聞思修之一切功德皆能融入自己的相續中,就像從一妙瓶中的水傾囊注入另一妙瓶中一樣。這裏,講了修學上師之意行之功德和利益。
上師、聖者行持菩薩行,積累福德智慧廣大資糧時,自己也應發心供養微薄的財物受用或身語勞作,直至僅以意念隨喜等結上善緣,由此聖者的無上發心力所産生的一切善業資糧,聖者獲得多少自己也將同樣獲得。 [13]
皈依處以及積累一切資糧之無上福田沒有比上師更殊勝的。尤其是上師灌頂傳法時,十方叁世諸佛及佛子的大悲心和殊勝加持融入于上師的相續中,通常千供百供不如此時供養一口飯的福德大。觀修一切生起次第的本尊也是同樣,如果了知其形象雖然是某某本尊,而其本性則除了自己的根本上師外,別無其他,則能速得加持。在相續中欲生起圓滿次第的智慧,唯一對上師的誠信恭敬與上師的加持力和合,自相續中就會生起上師心相續中所證悟的智慧。所以,修持生圓次第等一切聖道的所修之本體都可包括在上師本性中,一切經典、續部中都說上師乃是真佛。如《功德藏》雲:“何爲皈處資糧田,修師瑜伽內外二,所修生滿體攝師,經續說師爲真佛”。 [14]
皈依處及積累一切資糧之福田雖說無上,但也沒有比上師更殊勝。尤其是上師灌頂傳法時,十方叁世諸佛及佛子的大悲心和殊勝加持已融入于上師的相續中。這裏說,上師善知識就是佛的本體和化身,除了上師善知識外,別無皈依處和一切功德之源泉。
上師的密意安住于與諸佛無二無別之中,爲了引導我們這些不清淨的所化衆生而化現爲補特伽羅的身相。上師在世時,我們應當精進依照教言修持,並以叁種承侍使自己的心與上師的智慧成爲無二無別。若非如此,上師在世時沒有承侍供養,不依教奉行,而當上師不在世時卻繪製影像或說些修持(上師瑜伽)、研修實相之類的話,然後尋找另一甚深法,不具備使上師心相續中的斷證功德融入自相續的誠信恭敬,不進行祈禱等,這是所謂的“能修所修相違”。在中陰界中能面見上師、上師指引道路等,這也需要自己無量的誠信恭敬與上師的悲心願力聚合才産生那樣的結果。當然上師不可能親自去中陰界,如果自己沒有誠信,不恭敬上師,無論上師多麼賢善也不可能出現在中陰界爲你指引道路。如《功德藏》雲:“凡夫愚者繪像修,上師在世不承侍,不知師意修實相,能所修違誠可悲,無信中陰難見師。” [15]
上師善知識之密意,早已與諸佛無別而住,但爲了救渡我等不清淨的所化衆生而化現爲補特伽羅的身相。這裏主要是講,就算弟子遇到合格上師善知識,若對上師善知識不信、或不恭敬、或不依教行持,你就不會得到上師善知識的加持。上師善知識過世後,弟子才醒悟,繪製影像或說些修持上師瑜伽、研修實相之類的話語等,都是沒有用的。因此說,當你遇到合格上師善知識,並上師善知識在塵世駐足時,弟子應依照教言修持,以叁種承侍恭敬上師善知識,要努力使自己的心與上師的智慧合而爲一。
綜上所講,甯瑪派關于依止上師善知識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是從佛教文本、佛教曆史以及佛教之現實叁個層面,闡明了皈依叁寶、修學佛法、斷除煩惱、解脫成佛的一個基礎性、前提性的條件,即必須依止上師善知識。這是一個必然的條件、必須的前提,而不是一個或然的、偶然的條件。總之,無師自通者,曆史上沒有先例,經典裏沒有記載,現實中沒有出現。因此,修學佛法,必須依止上師善知識,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在確定了必須依止上師善知識的條件後,即論述怎樣依止上師善知識。首先,作爲一個皈依佛門的弟子,要考察、選擇一位品性高尚、行爲端正、修學高深的上師善知識。當然,選擇是雙向的,弟子要選擇上師,上師也要選擇弟子,擇優錄用弟子。如果弟子選錯了上師,上師選錯了弟子,則必自斃,正如密咒大師蓮花生所說之“錯選上師如飲毒,錯選弟子似跳崖”。弟子若一旦選擇上師,就應把上師善知識當作真佛來對待,聽從上師的教誨,恭敬侍奉上師,誠心供養上師。並在此基礎上,努力地繼承、弘揚上師善知識之品德、思想以及行爲等。使上師的正確之見、善妙之修、清淨之行等和盤轉移至弟子的身行中。這樣,上師的事業在弟子的身上得到了延續和傳承,可謂是薪火相傳、後繼有人。這樣,實現佛教之斷證功德,指日可待。
(待 續)
【注 釋】
[1]華智仁波切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此書是顯密一切佛法之基礎,令一生成佛的究竟正法,堪稱爲極其難得稀有之殊勝論典。要想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修行者必須了達大圓滿前行,未受密宗灌頂者亦可閱讀修學。本書較爲系統地論述了甯瑪派關于依止上師善知識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征。藏文版《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由香港天馬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共412頁。漢文版由堪布索達吉翻譯,內部發行,共534頁。本文所引資料均源自此書,譯文主要采用了漢文版堪布索達吉的譯文。對其中的某些所引用的譯文,筆者對照藏文原文,作了一些改動。本文的引文采取加注的形式,以下凡是引自本書的引文只寫藏文原本和漢文譯本的頁數。特此說明。
[2]《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藏文版第151頁,漢文版第229頁。
[3]同上,藏文版第151—152頁,漢文版第229-230頁。
[4]同上, 藏文版第152頁,漢文版第230頁,
[5]同上,藏文版第153頁,漢文版第231頁。
[6]同上,藏文版第154 頁,漢文版第231-233頁。
[7]同上,藏文版第156-157頁,漢文版第234-235。
[8]同上,藏文版第158頁,漢文版第236頁。
[9]同上,藏文版第158-159頁,漢文版第236頁。
[10]同上,藏文版第159頁,漢文版第237頁。
[11]同上,藏文版第160頁,漢文版第238頁。
[12]同上,藏文版第165頁,漢文版第243頁。
[13]同上,藏文版第166頁,漢文版第243-244頁。
[14]同上,藏文版第166-167頁,漢文版第244-245頁。
[15]同上,藏文版第167-168頁,漢文版第245-246頁。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