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 (二)
班班多傑 周拉
二、薩迦派關于上師善知識的地位和作用的論述
本文根據薩迦派學者阿羅仁波切的著作《薩迦加行教言解脫道之明燈論》[1]中的關于依止上師善知識的論述,分析薩迦派有關上師善知識的思想。在《薩迦加行教言解脫道之明燈論》(以下簡寫《明燈論》)一書中, 薩迦派把依止上師善知識之規則分四個部分:一、依止上師善知識的原因;二、師徒間互相辨識及選擇;叁、徒弟依止上師善知識的規則;四、上師之演說及弟子聽聞之規則。
(一)依止上師善知識的原因
在《明燈論》中,以引導盲人走路、患者由醫師治療、以火鏡引取日光之火爲喻來闡明弟子依止上師善知識的理由。
《明燈論》言道:“不依止善知識,于聖教未聞思之諸有情衆生,即像遠離了智慧之眼故,他們不懂得如何修持解脫及一切智之道。不僅如此,亦難分辨善惡之差別,如盲者無伴而浪迹天涯。上師善知識是人天善趣、解脫、聲聞、緣覺與佛一切智之間的交通者和引路人,是不容懷疑故。若無導盲者,則盲者欲去高山、殿堂等而又無能力去,故須依止上師善知識。如《真實論》雲:“欲成一切智,即依善知識。僅憑自精進,無能成聖佛。盲者依自身,不能攀高峰。”昧于取舍之無明生起了業煩惱,由其痼疾所驅使而值遇叁界輪回叁苦之有情,須依止如同救命之醫師一樣之上師善知識,須依止如同包治百病之靈丹妙藥一樣之善妙佛法而如理修持,乃可從輪回之諸苦中獲得解脫,須修持獲得永恒安樂之解脫境界——佛一切智。盡管日光如何熾熱,然無其聚焦之火鏡及艾灸,則不能生起明火而受用。如是,盡管如來之慈悲及加持如何無量無邊不可稱計,若無上師善知識之攝收、教授,則佛之加持力無法進入弟子之心田。薩迦派大師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說:太陽之光雖熾烈,若無火鏡不生火,如是佛之加持力,若無上師亦不得。”[2]
以上薩迦派以盲人須有引路人,火鏡引生日光火等爲譬喻,形象、深刻、生動地說明了皈依四寶的一切有情衆生需要依止上師善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切有情衆生無始以來,由于無明煩惱的遮蔽,不能覺悟諸法之究竟實相。故而,不知善惡好壞,不懂是非對錯。處在流轉無量生死,常爲我執所惑亂的迷茫苦難之中。若欲改變這種狀態,即要皈依佛門,修學佛法,斷除無明,覺悟實相,解脫成佛。要成就這樣的事業,實現這樣的目標,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必須要依止、親近上師善知識。爲什麼要這樣做呢?這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佛教認爲,我們這些鈍根薄福之人無明熾盛,罪孽深重,苦難深淵;第二,佛教之義理深邃,體系龐大,難明其底蘊。在這樣的語境下,人們要修持佛法,首先必須要經過佛教上師善知識的啓迪、啓蒙、教化與引導,惟其如此,人們方能啓發思路、開掘慧根、進入佛門、漸修佛法,去實現成佛的最終目標。據此,上師善知識對廣大的善男信女來說,具有發蒙啓蔽之功。故欲知佛法,必先依師。否則,佛門難進,佛法難得,人們仍處在無始輪回的無限鏈條之中而不能獲得解脫。佛教史上,沒有無師自通的先例。如此看來,欲投入佛法的善男信女,尋找、辨識、選擇一個合格、稱職的上師善知識,便成爲前提性、基礎性的事情。關于尋覓、依止上師善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該文作了十分形象、深刻、恰如其分的比喻。例如,對一群盲人的出行來講,其引路人成爲唯一不能或缺的事情。若缺少引領者,他們將會“離于善徑,行于險路”[3],釀成大禍。該文還列舉了醫治疾病不能離開醫師及藥物等,其中最爲形象的是獲取日光火的例子。正如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說:“太陽之光雖熾烈,若無火鏡不生火,如是佛之加持力,若無上師亦不得。”這是說,太陽之光最極熾烈,我們如何將它獲取並受用?這便需要火鏡和艾灸。在太陽的光芒下,將艾灸置于火鏡之上,讓太陽光直射其中,便會引生火種。牧人在草原上常常采取這種方法來取火燒飯。太陽之光芒多麼熾烈,如果沒有火鏡和艾灸的接納與引導,也無法獲取火苗。同樣,佛陀之思想固然無量無邊不可稱計,如果沒有上師善知識向一切有情衆生宣說傳揚,佛法只能是建築在空中的樓閣,孤懸在彼岸的神燈,不可能在廣大信衆中發生實際的作用。因此,上師善知識是佛的代言人,是替佛行道。從這個意義上講,佛就是上師善知識,上師善知識就是佛。
(二)師徒間互相辨識及選擇
關于師徒互相辨識及選擇,分兩個部分:即師徒間互相辨識及選擇的原因和師徒間互相辨識及選擇之相。
第一、師徒間互相辨識、選擇之原因。在《明燈論》中講:“依止上師善知識,首先須辨識師徒關系。若不辨識,則師徒倆都會失去誓言而成爲墮入地獄之因。”[4]所謂觀察或辨識師徒關系,意思是說,作爲上師和弟子在沒有正式結成師徒關系以前,各自都要對對方的品性、性格、學問、修行等做全面而細致地考察、了解。經過這樣的試驗、觀察、選擇、認可後,弟子才能拜上師,上師方可收弟子,雙方正式締結爲師徒關系。由此看來,師徒關系不是一廂情願的單向選擇,而是雙方情投意合的雙向選擇。雙方一經選擇便形成了親同父子的法脈關系,或曰法統傳承,一生一世師唱徒隨,如影隨形,須臾不能分離。因此,在藏傳佛教史上把師徒關系往往稱作“父子關系”。如果師徒之間在結成正式的關系以前,各自對對方的背景不甚了了,便草率地結成師徒關系。當師徒兩相處了一段時間後,雙方或因性格不和、或因品性不正、或因學問不高等而發生師徒分離時,當初締結師徒關系時的誓言便成了一紙空文。分離時因痛苦而造成的罪孽,足以成爲死後墮入地獄之因。正如《上師五十頌》所雲:“上師及其諸弟子,俱有可能失誓言,勇士故應先觀察,上師弟子之關系。”[5]因此,師徒之間相互考察,各自了解,彼此磨合成爲締結師徒關系的前提條件。
第二、師徒間互相辨識及選擇之相:即弟子辨識上師之相和上師辨識弟子之相。
首先,弟子辨識上師。關于弟子辨識上師分叁,即辨識之因;依止上師善知識之相;應舍棄所謂上師之相。
1、弟子辨識上師善知識的必要性,《明燈論》中講:“于此世間中,小至選擇一日之陪伴,大到尋覓一生之伴侶等大小事均需垂問他人或算卦等,須經過考查驗證。對上師則更需要檢驗考查,因爲從此生到未證得佛果之間所發生的一切善惡之事及幸福安樂皆需仰賴上師善知識,故須考察上師善知識”。[6]
薩迦派在這裏說明了人不是孤立的人、抽象的人,而是處在社會關系之中的人,因此,人一天也離不開朋友或伴侶。同樣,對一個出家爲僧的人來講,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既不能依靠父母,又不能投奔兄弟姐妹,亦不能跟著親朋好友,他所能托付終生的唯一對象就是上師善知識。因此,弟子考察上師、選擇上師成爲他的終生大事,事關重大,不可掉以輕心、草率從師。
2、依止上師善知識之相,《明燈論》中講:“……總之,因善持清規戒律故,身、語清淨;因獲得正智慧故,精通顯密,善達五明,尤工辭章,通曉能解弟子疑惑之言教;不追逐利養、恭敬等,使此法成爲煩惱之對治,欲將一切有情置于大菩提之下,激發悲心而具足生發清淨增上意樂心故,欲利他者,定須具備彼叁相也。[7]
這一段講明了一個合格的上師善知識所應具備的基本條件。首先,佛教視戒律爲佛法之生命,戒律存則佛法存,戒律亡則佛法亡。作爲一名合格的上師善知識,必須要遵守佛教之清規戒律,以戒爲師,做到自己的身、語、意叁業清淨,正如《大般涅
經》所雲:“出家學道,護持禁戒,威儀成就,守攝諸根,不令馳散”。[8]其次,作爲一名上師善知識,須精通顯密教教義、教法,善達世俗的大小五明文化,尤其要精深地了解上師自己所講授予徒弟的教法之根本義理及名相概念,這就像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講的作爲一個講國學的教師,應精通義理之學、辭章之學、考據之學。作爲一個上師善知識,在講授教法的過程中,善于給弟子釋難解惑、舉一反叁、條分縷析、融會貫通,使弟子對上師所講的教義、教法心知其意、心領神會。作爲一個上師善知識,不追逐名利,不貪求財富,安貧樂道,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以修來生之福。這就正如《大悲經》中所說的:“安住善法,少欲知足,樂修乞食”。[9] 作爲一個上師善知識,還要“深厭生死,樂求涅
,不樂住世,救拔群品(生)”。對一切有情衆生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他。正如薩迦班欽所雲:“上師善知識應具足恪守戒律、善達教義及利益他人叁相。”[10]惟其如此,始能成爲一切知,唯有成爲一切知,方能成爲具相之上師善知識。
阿羅仁波切還講到了密乘上師善知識所具備的條件,《明燈論》中引用《上師五十頌》中的一段話:“堅定溫良具智慧,忍辱正直非狡詐,通曉密咒及續部,具悲心而達論典,應當遍知彼十相。”[11]對此,薩迦派大師紮巴堅贊尊者說:“具傳承而明續部,守誓言而飾教授,有悲心而知論典,向彼之足下頂禮!”[12]薩班又言:“善于講解諸多乘,即如佛陀釋法要,能講正法之上師,我等視爲真佛陀。”[13]
由上可知,要成爲顯教之上師善知識,應具備叁個條件。成爲密教之上師善知識,則要具備十個條件,即堅定、溫良、具智慧、忍辱、正直、非狡詐、通曉密咒及續部,具悲心、達論典等十相。根據薩迦叁祖紮巴堅贊尊者及四祖薩班貢嘎堅贊之講法,密宗之上師善知識是佛的代言人,是佛的化身。他就像佛陀一樣解釋佛之法旨,這樣的上師善知識和正佛陀是毫無二致的。
3、應舍棄所謂上師之相,在《明燈論》中引用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的話說:“若不按佛教之義理…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