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宣說,即使是上師也應舍棄。”[14]此意思簡單說就是不合格、不稱職、徒有虛名、僅存形象、形同虛設、名不符實的所謂上師善知識,應遠離之、應舍棄之。在這裏,薩迦派阿羅仁波切按照甯瑪派大師華智仁波切對不合格上師善知識的界定,指出了他的幾條特征。例如:如木磨之上師,徒有虛名;如井蛙之上師,鼠目寸光;如癫狂向導之上師,孤陋寡聞,桀骜不馴;如盲人向導之上師,引入歧途等等。若依止這樣的上師,非但不能成佛,反而會虛度此暇滿難得的人生。薩迦派這一說法和甯瑪派的說法如出一轍、毫無區別。所以,在此無需贅述。

  其次,上師觀察弟子。關于上師觀察弟子:即合格弟子之相及應舍棄所謂弟子之相。

  1、合格弟子之相。《戒律叁百頌》中記載:“敬禮上師而持正戒,精勤于叁摩地及念誦,聰明正直而具忍耐力,明了出家之清規戒律。……總之,自然心明而具智慧故,快捷掌握名相、通達義理;具勤奮故,有求知欲而堅固修習、精進用意,則其功德能與日俱增;具信解而敬禮上師,則由其加持力而進入心田,如此修法,定有裨益。弟子應具備此叁相也”。[15]

  薩迦派在這裏指出了合格弟子的叁條基本標准:他(她)必須是一個天資聰慧、心明眼亮、智商較高;並且求知欲很強,勤奮好學的人;具有信仰佛法之堅定信念和十分虔誠地恭敬、禮拜、供養、侍奉上師善知識的獻身精神。正如薩班在《智者入門論》中雲:“聰慧求知而敬上師”。

  關于密宗弟子之相,在《明燈論》中引用了《上師五十頌》中的話語:“具足信解佛法僧,懼罪孽而嚴律己,信奉隨喜佛之法,授受誓言及淨戒。”薩迦派傑尊仁波切又言道:“具慧隨喜甚深法,欲速獲證金剛持,于彼授予金剛乘。”[16]

  這一段說明了作爲一個合格的密教弟子,首先要理解、信奉佛法。理解是基礎,惟有在理解佛法的基礎上,方能更好地信奉佛法,這樣的信解才是堅定的、永恒的。若沒有理解就是盲目的信仰,這樣信仰就會變成迷信。因此,薩迦派所講的信仰是理性的信仰。有了如此理性的信仰,即懂得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鐵則,這就是《大般涅

  經》中所說的“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17]這樣不但信奉佛法,而且喜歡佛法。自覺自願地遵守誓言,恪守戒律。具備如此條件的人,才可以修學密宗。

  2、弟子應舍棄的相。弟子應舍棄的相,《明燈論》中講道:“與上述之相相反之弟子,對上師及佛法的信仰極其微弱,不嚴守戒律,無有智慧及精進等”。[18]《明燈論》中進一步引用《上師五十頌》中的話說:“具足智慧之弟子,于師不作無悲心而憤恨,狂傲而貪著,恣意而不律己等罪孽”。[19]

  如此看來,不合格的弟子對佛法的信仰可有可無,不守戒,不律己。沒有求知的欲望,沒有進取精神。在他們的心裏充滿著憤恨、狂傲、偏執、貪著等。這樣的弟子不應收錄,更不應作爲傳法之器。正如《金剛鬘》所雲:“如同獅子之乳汁,不應注入土器中,如是摩诃瑜伽續,不得傳予非器者”。

  (叁)徒弟依止上師善知識的規則

  弟子依止上師善知識之理則:對上師深生信解; 隨念依止上師善知識之功德;依止上師善知識之行。

  第一、如何對上師深生信解。弟子觀察、選擇上師善知識之後,要將上師善知識的一切行爲皆視爲善行,不應起疑。薩迦班智達講:“《波羅蜜多經》雲:“吾之上師善知識,雖應視作真佛陀,然未真說是佛陀,說他即是真佛陀,授受灌頂等而說。” 授受灌頂的上師善知識,爲了拔濟所化衆生,其暫時之行爲應隨順世間凡夫之行爲,但在了義實教中其密意是聚集叁時一切佛之智悲體性及佛法僧叁寶之自性”。[20]

  上師善知識一身兼佛、法、僧叁寶于一體,佛、法、僧叁寶于上師善知識的一身中得到了統一。弟子在觀察並選擇了上師善知識後,應對上師善知識的一切言行確信不疑。應將上師看作是佛的代言人,是佛法的傳達者,是溝通佛與有情衆生的紐帶和橋梁。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法與上師善知識叁者兼容無別,兼而有之。因此,《集密》雲:“上師善知識即是佛亦是法,如是上師善知識亦即是僧”。[21]但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宗旨是利樂有情、饒益衆生、自覺覺他、普渡衆生。他爲了教化衆生,他的一切言行都暫時要隨順衆生、隨轉世間、服從衆生。從歸根到底的意義上講,上師善知識體現的是叁時一切佛之智悲體性及佛法僧叁寶之自性。故在《明燈論》中總結說:“是故,對叁寶、四谛、取舍、因果報應堅信不疑,將對上師善知識的信仰視爲對佛陀之信仰甚爲重要”。[22]

  第二、 隨念依止上師善知識之功德。在《明燈論》中引用《寶雲經》、《華嚴經》、《上師五十頌》等佛教經、論中的話語來說明,隨念依止上師善知識之功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寶雲經》雲:“若依止上師善知識,則能增加善而減少惡,是故,上師善知識或多聞者、或平等、或持戒者、甚至失戒者皆將其與佛陀同等視之。”[23] 若依止上師善知識,就能夠行善積德、增益資糧,能夠消除惡業、罪孽等。因此,弟子一旦依止上師善知識,不管上師善知識是博學多聞者,還是與自己平等者,還是恪守戒律者,甚至是失去戒律者,都像佛陀一樣對待他。如《華嚴經》雲:“……上師善知識,能使(你)了知一切非業,能使(你)從放蕩處返回,能從輪回之城中拔濟。善男子!如是不斷作意,而應行于上師善知識面前。”[24] 依止上師善知識,能使弟子懂得何爲非業等,也能使弟子從放蕩等作惡處回頭,亦能使弟子從生死輪回中解脫。所以,弟子應常常如此思維,全心全意地依止、親近上師善知識。

  第叁、依止上師善知識之行。此分包括:依止之正式理則,從身、語、意叁門起始,供養上師,應舍棄使上師善知識不悅或對上師善知識不敬之言行。

  這一段主要講,弟子依止上師善知識後,如何具體供養上師善知識、服從上師善知識、學習上師善知識、尊敬上師善知識等。

  1、 依止之正式理則。在對上師生起信解,隨念依止上師善知識之功德的基礎上,要虔誠地依止上師善知識。薩迦派阿羅仁波切引用《華嚴經》中的“九種心”來說明依止上師善知識的理則。《明燈論》言道:“負荷上師善知識之一切重任而不厭煩故,以大地般的心依止上師善知識;不因魔羅或惡友之情義而分心故,如金剛心;任起任何苦惱皆不動心故,如輪圍山心;爲上師善知識幹任何事都毫無怨言,如世間之仆人心;舍棄一切我慢及大我慢故,如敝帚心;能肩負所有重任故,如車乘心;任受訓斥及打罵都不發怒故,如家犬心;爲自己祈求佛法及反複爲上師承辦事務都不厭煩故,如船心;視上師善知識之臉色行事而不以自主行動故,如孝子心。”[25]

  弟子正式選擇、辨識、確定上師善知識後,應以如孝子心、如金剛心、如大地心、如輪圍山心、如世間之仆人心、如敝帚心、如車乘心、如家犬心、如船心等“九種心”來依止、親近上師善知識。惟有如此信仰、恭敬、供養、侍奉、取悅上師善知識,方能得到上師善知識的加持,始能驗修上師所傳授之妙法。

  2、從身語意叁門起信。《明燈論》引用了《華嚴經》裏的話語:“善男子! 汝由無明煩惱而受苦故,應視自己爲患者,視上師善知識爲醫師,視上師所講之法爲妙藥,由自己驗修彼妙法,視作救治自身之疾病。”[26]

  這裏,主要講弟子如何看待上師善知識、佛法及自己叁者之間的關系。弟子應視自己爲無明煩惱之疾病患者,視上師善知識爲能夠救治無明煩惱之疾病的醫師,視上師所講之法爲能夠救治無明煩惱之疾病的妙藥。上師善知識、佛法及自己叁者之間的關系,如同醫師、妙藥和患者的關系。弟子懂得叁者關系,而驗修上師善知識所傳的妙法,才能成就解脫。就如同患者在醫師診斷了疾病後,按醫師之囑咐服用妙藥,方能救治疾病。

  3、供養上師。《上師五十頌》雲:“對于能授灌頂之導師,尚需供養吾之家室,甚而不惜奉獻吾之性命,況于供養錢財等在所不惜。”[27]作爲弟子,不但要誠心實意地信奉上師善知識,而且還要毫不吝啬地向上師善知識供養錢財、家室、甚至性命。還要全心全意地侍奉上師善知識,這些包括上師善知識的生活起居、衛生保健、法事活動都要周全服務,不能有絲毫的怠慢和怨言。關于侍奉上師善知識,《明燈論》中引用《上師五十頌》的話語:“浴足與浴身,按摩及洗身,先作合掌禮,後隨師意行。”[28]

  除了上述諸項供養以外,《明燈論》中還提出了以修行供養,也就是說依止一位上師善知識,修持上師善知識所傳授的妙法,而成爲真正的修行師。若是比丘,則有二百五十叁條戒律;若是沙彌,則有叁十叁種違犯;若是居士,則應戒殺生、邪淫、妄語、偷盜、飲酒等五條。加之守戒時坐于過高的墊褥、濃妝豔抹、食過午飯等,共八戒。若能嚴守各自受之戒,則稱清規守戒者,此爲獲得人天善趣及解脫之根本,也是獲取一切功德之體。

  4、弟子應徹底舍棄上師善知識不悅,或對上師善知識不敬之言行。這些言行包括:在上師善知識面前不能大聲喧嘩;不能放聲歌唱;不能大聲咳嗽;不能隨地吐痰;弟子的座位不能高于上師的座位;弟子不能先于上師睡覺;平常走路,上師在先、弟子在後,並且弟子與上師之間行走的距離應保持在弟子的腳不踩上師的身影爲准,弟子若踩踏上師的身影,其罪孽則有如同毀壞寶塔之罪過,但遇到險情危難時,弟子則應沖鋒陷陣,保護上師的安全;在上師面前,弟子應免冠、坐姿端正;不能與上師爭論;未經上師同意,弟子不能給他人授予灌頂、戒律等;弟子不能踩踏上師的法衣、法器,也不能騎上師的馬;若上師爲在家居士,弟子不但要尊重上師,也要尊重上…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