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宣说,即使是上师也应舍弃。”[14]此意思简单说就是不合格、不称职、徒有虚名、仅存形象、形同虚设、名不符实的所谓上师善知识,应远离之、应舍弃之。在这里,萨迦派阿罗仁波切按照宁玛派大师华智仁波切对不合格上师善知识的界定,指出了他的几条特征。例如:如木磨之上师,徒有虚名;如井蛙之上师,鼠目寸光;如癫狂向导之上师,孤陋寡闻,桀骜不驯;如盲人向导之上师,引入歧途等等。若依止这样的上师,非但不能成佛,反而会虚度此暇满难得的人生。萨迦派这一说法和宁玛派的说法如出一辙、毫无区别。所以,在此无需赘述。
其次,上师观察弟子。关于上师观察弟子:即合格弟子之相及应舍弃所谓弟子之相。
1、合格弟子之相。《戒律三百颂》中记载:“敬礼上师而持正戒,精勤于三摩地及念诵,聪明正直而具忍耐力,明了出家之清规戒律。……总之,自然心明而具智慧故,快捷掌握名相、通达义理;具勤奋故,有求知欲而坚固修习、精进用意,则其功德能与日俱增;具信解而敬礼上师,则由其加持力而进入心田,如此修法,定有裨益。弟子应具备此三相也”。[15]
萨迦派在这里指出了合格弟子的三条基本标准:他(她)必须是一个天资聪慧、心明眼亮、智商较高;并且求知欲很强,勤奋好学的人;具有信仰佛法之坚定信念和十分虔诚地恭敬、礼拜、供养、侍奉上师善知识的献身精神。正如萨班在《智者入门论》中云:“聪慧求知而敬上师”。
关于密宗弟子之相,在《明灯论》中引用了《上师五十颂》中的话语:“具足信解佛法僧,惧罪孽而严律己,信奉随喜佛之法,授受誓言及净戒。”萨迦派杰尊仁波切又言道:“具慧随喜甚深法,欲速获证金刚持,于彼授予金刚乘。”[16]
这一段说明了作为一个合格的密教弟子,首先要理解、信奉佛法。理解是基础,惟有在理解佛法的基础上,方能更好地信奉佛法,这样的信解才是坚定的、永恒的。若没有理解就是盲目的信仰,这样信仰就会变成迷信。因此,萨迦派所讲的信仰是理性的信仰。有了如此理性的信仰,即懂得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铁则,这就是《大般涅
经》中所说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17]这样不但信奉佛法,而且喜欢佛法。自觉自愿地遵守誓言,恪守戒律。具备如此条件的人,才可以修学密宗。
2、弟子应舍弃的相。弟子应舍弃的相,《明灯论》中讲道:“与上述之相相反之弟子,对上师及佛法的信仰极其微弱,不严守戒律,无有智慧及精进等”。[18]《明灯论》中进一步引用《上师五十颂》中的话说:“具足智慧之弟子,于师不作无悲心而愤恨,狂傲而贪著,恣意而不律己等罪孽”。[19]
如此看来,不合格的弟子对佛法的信仰可有可无,不守戒,不律己。没有求知的欲望,没有进取精神。在他们的心里充满着愤恨、狂傲、偏执、贪著等。这样的弟子不应收录,更不应作为传法之器。正如《金刚鬘》所云:“如同狮子之乳汁,不应注入土器中,如是摩诃瑜伽续,不得传予非器者”。
(三)徒弟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规则
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之理则:对上师深生信解; 随念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行。
第一、如何对上师深生信解。弟子观察、选择上师善知识之后,要将上师善知识的一切行为皆视为善行,不应起疑。萨迦班智达讲:“《波罗蜜多经》云:“吾之上师善知识,虽应视作真佛陀,然未真说是佛陀,说他即是真佛陀,授受灌顶等而说。” 授受灌顶的上师善知识,为了拔济所化众生,其暂时之行为应随顺世间凡夫之行为,但在了义实教中其密意是聚集三时一切佛之智悲体性及佛法僧三宝之自性”。[20]
上师善知识一身兼佛、法、僧三宝于一体,佛、法、僧三宝于上师善知识的一身中得到了统一。弟子在观察并选择了上师善知识后,应对上师善知识的一切言行确信不疑。应将上师看作是佛的代言人,是佛法的传达者,是沟通佛与有情众生的纽带和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法与上师善知识三者兼容无别,兼而有之。因此,《集密》云:“上师善知识即是佛亦是法,如是上师善知识亦即是僧”。[21]但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宗旨是利乐有情、饶益众生、自觉觉他、普渡众生。他为了教化众生,他的一切言行都暂时要随顺众生、随转世间、服从众生。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讲,上师善知识体现的是三时一切佛之智悲体性及佛法僧三宝之自性。故在《明灯论》中总结说:“是故,对三宝、四谛、取舍、因果报应坚信不疑,将对上师善知识的信仰视为对佛陀之信仰甚为重要”。[22]
第二、 随念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在《明灯论》中引用《宝云经》、《华严经》、《上师五十颂》等佛教经、论中的话语来说明,随念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宝云经》云:“若依止上师善知识,则能增加善而减少恶,是故,上师善知识或多闻者、或平等、或持戒者、甚至失戒者皆将其与佛陀同等视之。”[23] 若依止上师善知识,就能够行善积德、增益资粮,能够消除恶业、罪孽等。因此,弟子一旦依止上师善知识,不管上师善知识是博学多闻者,还是与自己平等者,还是恪守戒律者,甚至是失去戒律者,都像佛陀一样对待他。如《华严经》云:“……上师善知识,能使(你)了知一切非业,能使(你)从放荡处返回,能从轮回之城中拔济。善男子!如是不断作意,而应行于上师善知识面前。”[24] 依止上师善知识,能使弟子懂得何为非业等,也能使弟子从放荡等作恶处回头,亦能使弟子从生死轮回中解脱。所以,弟子应常常如此思维,全心全意地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
第三、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行。此分包括:依止之正式理则,从身、语、意三门起始,供养上师,应舍弃使上师善知识不悦或对上师善知识不敬之言行。
这一段主要讲,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后,如何具体供养上师善知识、服从上师善知识、学习上师善知识、尊敬上师善知识等。
1、 依止之正式理则。在对上师生起信解,随念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的基础上,要虔诚地依止上师善知识。萨迦派阿罗仁波切引用《华严经》中的“九种心”来说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则。《明灯论》言道:“负荷上师善知识之一切重任而不厌烦故,以大地般的心依止上师善知识;不因魔罗或恶友之情义而分心故,如金刚心;任起任何苦恼皆不动心故,如轮围山心;为上师善知识干任何事都毫无怨言,如世间之仆人心;舍弃一切我慢及大我慢故,如敝帚心;能肩负所有重任故,如车乘心;任受训斥及打骂都不发怒故,如家犬心;为自己祈求佛法及反复为上师承办事务都不厌烦故,如船心;视上师善知识之脸色行事而不以自主行动故,如孝子心。”[25]
弟子正式选择、辨识、确定上师善知识后,应以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轮围山心、如世间之仆人心、如敝帚心、如车乘心、如家犬心、如船心等“九种心”来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惟有如此信仰、恭敬、供养、侍奉、取悦上师善知识,方能得到上师善知识的加持,始能验修上师所传授之妙法。
2、从身语意三门起信。《明灯论》引用了《华严经》里的话语:“善男子! 汝由无明烦恼而受苦故,应视自己为患者,视上师善知识为医师,视上师所讲之法为妙药,由自己验修彼妙法,视作救治自身之疾病。”[26]
这里,主要讲弟子如何看待上师善知识、佛法及自己三者之间的关系。弟子应视自己为无明烦恼之疾病患者,视上师善知识为能够救治无明烦恼之疾病的医师,视上师所讲之法为能够救治无明烦恼之疾病的妙药。上师善知识、佛法及自己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医师、妙药和患者的关系。弟子懂得三者关系,而验修上师善知识所传的妙法,才能成就解脱。就如同患者在医师诊断了疾病后,按医师之嘱咐服用妙药,方能救治疾病。
3、供养上师。《上师五十颂》云:“对于能授灌顶之导师,尚需供养吾之家室,甚而不惜奉献吾之性命,况于供养钱财等在所不惜。”[27]作为弟子,不但要诚心实意地信奉上师善知识,而且还要毫不吝啬地向上师善知识供养钱财、家室、甚至性命。还要全心全意地侍奉上师善知识,这些包括上师善知识的生活起居、卫生保健、法事活动都要周全服务,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和怨言。关于侍奉上师善知识,《明灯论》中引用《上师五十颂》的话语:“浴足与浴身,按摩及洗身,先作合掌礼,后随师意行。”[28]
除了上述诸项供养以外,《明灯论》中还提出了以修行供养,也就是说依止一位上师善知识,修持上师善知识所传授的妙法,而成为真正的修行师。若是比丘,则有二百五十三条戒律;若是沙弥,则有三十三种违犯;若是居士,则应戒杀生、邪淫、妄语、偷盗、饮酒等五条。加之守戒时坐于过高的垫褥、浓妆艳抹、食过午饭等,共八戒。若能严守各自受之戒,则称清规守戒者,此为获得人天善趣及解脱之根本,也是获取一切功德之体。
4、弟子应彻底舍弃上师善知识不悦,或对上师善知识不敬之言行。这些言行包括:在上师善知识面前不能大声喧哗;不能放声歌唱;不能大声咳嗽;不能随地吐痰;弟子的座位不能高于上师的座位;弟子不能先于上师睡觉;平常走路,上师在先、弟子在后,并且弟子与上师之间行走的距离应保持在弟子的脚不踩上师的身影为准,弟子若踩踏上师的身影,其罪孽则有如同毁坏宝塔之罪过,但遇到险情危难时,弟子则应冲锋陷阵,保护上师的安全;在上师面前,弟子应免冠、坐姿端正;不能与上师争论;未经上师同意,弟子不能给他人授予灌顶、戒律等;弟子不能踩踏上师的法衣、法器,也不能骑上师的马;若上师为在家居士,弟子不但要尊重上师,也要尊重上…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