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三)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三)

  周拉 班班多杰

  三、噶举派关于上师善知识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

  本文以塔波噶举派的创始人塔波拉杰·索南仁青(亦名岗波巴)的名著《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以下简写《解脱庄严宝论》)[1]中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论述为根据,探讨噶举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思想。这个问题,我们须从本书思想体系的维度切入,如“成佛之因如来藏,成佛所依人身宝,成佛之缘善知识,……”[2]这是说,如来藏佛性及暇满之人身宝是人人成佛之内在根据,上师善知识是人人成佛之外在条件。这就非常清楚地表明了人们在从凡夫到成佛之间上师善知识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这样的思想框架表述,我们在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的关于上师善知识的论述中尚未见到。这是噶举派关于上师善知识思想中的独特之点。该书第三章“明善知识”,专门探讨依止上师善知识问题。此章开头就说:“缘者是为善知识。”这是说虽然具足圆满的人身宝,但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教导和激励仍是起不了作用的。因为吾人一向对许多恶行都习惯了。这种培养(深厚的恶习气)的力量(极为巨大),使我们难以趋向菩提道,所以我们一定要依止善知识才行[3] 。这是说,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并且绝大部分人都具备暇满人身,这是人们成佛的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其前提性的条件便是上师善知识的启迪、教诲、引导、激励。

  如何依止上师善知识呢?其具体内容分五个部分:(一)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由;(二)上师善知识的种类;(三)诸上师之性相;(四)徒弟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规则或方便;(五)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功德。

  (一)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由

  关于这个问题,《解脱庄严宝论》的论述颇具特色,和前面讨论的宁玛派、萨迦派的说法都有很大的不同。如书中说:“1、须依止善知识之理由可由三门来解释:A、依经文来解释。B、依因明立量来解释。C、依譬喻来解释。” [4] 在这里,塔波拉杰以经典根据、逻辑推理、正反譬喻等三个方面来阐明依止善知识的理由。

  首先,以经典根据来阐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由,《解脱庄严宝论》中引用《圣集颂》中的话说:“一个对上师有敬重心的弟子,他一定会经常依止一个有知识有修持的上师,而得到各种的进步。”[5] 这里,以《圣集颂》中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记载为依据,说明了一个对上师善知识有敬重心的弟子,一个欲意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大乘菩萨乘人,必然会选择一个品行端正、知识渊博、修证高深的上师善知识。塔波拉杰还引用《般若八千颂》的话说: “般若八千颂云:“若菩萨摩河萨欲得无上正等正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6] 这是由藏译汉的译文,而汉译本《般若八千颂》中的译文是这样翻译的: “若菩萨摩诃萨,深心欲证无上菩提,常应亲近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真净善友。” [7]这就是说,若菩萨摩诃萨愿获证无上正等菩提,则应时常亲近、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上师善知识。惟其如此,始能实现证得果位的愿望。

  其次,以逻辑推理的形式(以因明宗、因、喻的逻辑推理程式)来阐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必然理由。《解脱庄严宝论》记载:“量曰:

  宗:欲证一切智位之有情必须依止善知识。

  因:彼不识如何积资及除障故。

  喻:同喻:如三世一切诸佛。异喻:如辟支佛。

  要想获得圆满佛位的人必须积聚一切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消除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积聚资粮和消除二障的方法又一定要依靠善知识才能知道。”[8]

  佛教因明学的完整的叙述方式必须包括宗、因、喻等三个方面,即首先立宗(提出命题),后说理由,再以譬喻说明此宗(命题)能否成立。譬喻也可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同喻,一个是异喻。这里,宗:想获证一切智位的一切有情必须要依止上师善知识;因:彼(指的是想获证一切智位的一切有情)等若不依止上师善知识,则即无法积累资粮,也无法断除诸障故;同喻:如三世一切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皆是如此;异喻:如辟支佛,即辟支佛不依上师善知识故,无法获得一切智位。用一般的叙述方式来说,想获得圆满佛位的人,必须积聚一切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消除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积聚资粮和消除二障的方法就是依上师善知识。反之,则无法获得一切种智,犹如缘觉等。

  最后,以譬喻来说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由。关于上师善知识的譬喻,几乎藏传佛教所有的宗派都用同样的譬喻,皆把上师善知识比作渡河时的舵手、陌生路上的引路人及危险地带的护送者等。《解脱庄严宝论》说:“善知识就像是陌生路上的向导或危险地带的护送者或渡河的船师一样。”[9] 在这里,塔波拉杰也用了此三种譬喻,即渡河时的舵手、陌生路上的引路人及危险地带的护送者等,以此说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三个譬喻一一作了解释。

  第一个譬喻在《解脱庄严宝论》中解释说:“如果陌生路上没有向导就会迟延或迷途,有了向导就可以避免这些失误而一步不失地安抵目的地了。步入无上菩提道而获证圆满佛位者亦复如是,若无向导般的善知识,则有可能趣入外道,若有向导般的善知识,则可以顺利到达一切种智之城。”[10] 这里说,上师善知识就像陌生路上的向导,若一个人没有向导而独自走陌生的路,就可能会导致迟延、迷途等,不会安然无恙地抵达目的地。若有了向导,则能顺利地达到目的地。同样,欲意获得一切种智而趣入菩提道者也是如此,若不依止上师善知识,就很难获证一切种智。若依止上师善知识,则能顺利证得一切种智。

  第二个譬喻说,上师善知识如行走危险之地时的护送者,如《解脱庄严宝论》中说:“恐怖危险之地处处都有强盗、野兽等的危害,若无护送者而行走于此地,将会有失去性命的危险。同样,在入菩提道而积聚福德和智慧资粮,前往一切智城时,若无善知识之护送,则于内会被烦心妄念贼所乘,于外会被妖魔所诱而误入歧途,断送善根。颂曰:“烦恼贼得便,善业为坏夺,善根灭无余,断上趣命根。”若有善知识之护导则无此忧虑,可以安抵一切智堡。”[11] 所谓的危险之地是指处处皆有强盗,遍地充满野兽的地方。你若行走此种地方,必须依靠勇敢的护送者,否则,将会遇到生命危险。同样,若你进入菩提道而积聚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前往一切智城、涅槃佛国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依靠上师善知识。否则,如盗贼般的烦心妄念之妖魔乘虚而入,因其诱惑而引入歧途,从而断送善根。若依靠上师善知识之护送,则能顺利、安全抵达目的地——一切智堡。所以,修行者必须要依止上师善知识之护送。塔波拉杰还引用了《不动优婆夷本事品》中的一段话说:“善知识是引导我们到达一切智阶位的护送者。” [12] 说明,依止上师善知识是我们修行到达一切智阶位的根本保障。

  第三个譬喻说,上师善知识如渡河时的舵手,《解脱庄严宝论》中说:“在横越一条大河之时,河中虽有一条渡船,可是假如没有船师,此时如果自己迳自行舟就有沉没陷溺的危险,若有船师就可以毫不费力抵达彼岸。横越生死大海亦复如是,若无善知识作导引,虽然能乘妙法之舟筏,仍有沉没于生死巨流的危险。”[13] 这里说,当你乘船横越一条大河时,若无舵手而独自穿越,就有沉没或被大浪卷走的危险。若有懂得水性且勇敢的舵手在侧掌舵,则能顺利到达河彼岸。对修行佛法者而言,修行者虽然能乘妙法之舟筏,但若没有舵手般的上师善知识作导引,仍会有堕入生死巨流的危险。这样,永远流转于生死轮回,无法得到解脱。所以,愿获得一切智的修行者,必须要依靠舵手般的上师善知识。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轮回苦海之彼岸——涅槃之境地。最后颂曰:“若无救护归依处,有舟亦难至彼岸,虽具圆满诸功德,若无上师难解脱。”[14]

  综上所讲,噶举派在论述必须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由和根据时,提出了经典、正理、譬喻的框架概念。而在我们所见到的宁玛派和萨迦派的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论述中,尚未见到如此体制化、概念化、理性化的体系支撑,只是一般的论述而已。更需要令人关注的是噶举派在这个体系框架中引进了因明宗、因、喻三支比量的逻辑论证系统。用佛家之逻辑推理的方式,论证了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必然理由。此似可作为噶举派论证依止上师善知识之理由的一个创新之处。

  (二)上师善知识的类别

  塔波拉杰把上师善知识分为四类,《解脱庄严宝论》中云:“善知识之种类,概说有四:属于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属于地上菩萨一类的善知识;属于化身佛一类的善知识;属于报身佛一类的善知识。”[15] 塔波拉杰这个归纳法也和宁玛派、萨迦派的说法不同,是噶举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思想的一大特点。那么,刚刚投入佛门、皈依三宝的善男信女如何区别四类上师善知识,又怎样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上师善知识呢?《解脱庄严宝论》中说:“对这四类善知识,每个人要按自己的情况来审断。如果自己是一个初道修业人,当然就很难去依止佛陀或地上阶位的大菩萨们。因此就必须去依止普通众生类善知识了。在自己的业障大部净除以后,那时就可以依止地上阶位的大菩萨;如果自己已经证得资粮道以上的果位,才能依止化身佛的善知识;等到自己证得地上的果位时就要依止报身佛之善知识了。”[16] 关于考察、选择哪类上师善知识,这个主要是根据修行者自己的情况来决定。若以一个初修佛法的人来说,由于自己的听闻不广、思维不深、修证不高,很难直接依止佛陀或地上阶位的大菩萨们。因此,初修者应依止普通众生类上师善知识为适。…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