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叁)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叁)

  周拉 班班多傑

  叁、噶舉派關于上師善知識的地位和作用的論述

  本文以塔波噶舉派的創始人塔波拉傑·索南仁青(亦名崗波巴)的名著《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以下簡寫《解脫莊嚴寶論》)[1]中關于依止上師善知識的論述爲根據,探討噶舉派關于依止上師善知識的思想。這個問題,我們須從本書思想體系的維度切入,如“成佛之因如來藏,成佛所依人身寶,成佛之緣善知識,……”[2]這是說,如來藏佛性及暇滿之人身寶是人人成佛之內在根據,上師善知識是人人成佛之外在條件。這就非常清楚地表明了人們在從凡夫到成佛之間上師善知識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這樣的思想框架表述,我們在甯瑪派、薩迦派、格魯派的關于上師善知識的論述中尚未見到。這是噶舉派關于上師善知識思想中的獨特之點。該書第叁章“明善知識”,專門探討依止上師善知識問題。此章開頭就說:“緣者是爲善知識。”這是說雖然具足圓滿的人身寶,但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教導和激勵仍是起不了作用的。因爲吾人一向對許多惡行都習慣了。這種培養(深厚的惡習氣)的力量(極爲巨大),使我們難以趨向菩提道,所以我們一定要依止善知識才行[3] 。這是說,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並且絕大部分人都具備暇滿人身,這是人們成佛的可能性。要使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性,其前提性的條件便是上師善知識的啓迪、教誨、引導、激勵。

  如何依止上師善知識呢?其具體內容分五個部分:(一)依止上師善知識的理由;(二)上師善知識的種類;(叁)諸上師之性相;(四)徒弟依止上師善知識的規則或方便;(五)依止上師善知識的功德。

  (一)依止上師善知識的理由

  關于這個問題,《解脫莊嚴寶論》的論述頗具特色,和前面討論的甯瑪派、薩迦派的說法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書中說:“1、須依止善知識之理由可由叁門來解釋:A、依經文來解釋。B、依因明立量來解釋。C、依譬喻來解釋。” [4] 在這裏,塔波拉傑以經典根據、邏輯推理、正反譬喻等叁個方面來闡明依止善知識的理由。

  首先,以經典根據來闡明依止上師善知識的理由,《解脫莊嚴寶論》中引用《聖集頌》中的話說:“一個對上師有敬重心的弟子,他一定會經常依止一個有知識有修持的上師,而得到各種的進步。”[5] 這裏,以《聖集頌》中關于依止上師善知識的記載爲依據,說明了一個對上師善知識有敬重心的弟子,一個欲意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大乘菩薩乘人,必然會選擇一個品行端正、知識淵博、修證高深的上師善知識。塔波拉傑還引用《般若八千頌》的話說: “般若八千頌雲:“若菩薩摩河薩欲得無上正等正覺,必先于善知識恭敬承事而依止之”。”[6] 這是由藏譯漢的譯文,而漢譯本《般若八千頌》中的譯文是這樣翻譯的: “若菩薩摩诃薩,深心欲證無上菩提,常應親近供養恭敬尊重贊歎真淨善友。” [7]這就是說,若菩薩摩诃薩願獲證無上正等菩提,則應時常親近、供養、恭敬、尊重、贊歎上師善知識。惟其如此,始能實現證得果位的願望。

  其次,以邏輯推理的形式(以因明宗、因、喻的邏輯推理程式)來闡明依止上師善知識的必然理由。《解脫莊嚴寶論》記載:“量曰:

  宗:欲證一切智位之有情必須依止善知識。

  因:彼不識如何積資及除障故。

  喻:同喻:如叁世一切諸佛。異喻:如辟支佛。

  要想獲得圓滿佛位的人必須積聚一切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消除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積聚資糧和消除二障的方法又一定要依靠善知識才能知道。”[8]

  佛教因明學的完整的敘述方式必須包括宗、因、喻等叁個方面,即首先立宗(提出命題),後說理由,再以譬喻說明此宗(命題)能否成立。譬喻也可分兩個部分,一個是同喻,一個是異喻。這裏,宗:想獲證一切智位的一切有情必須要依止上師善知識;因:彼(指的是想獲證一切智位的一切有情)等若不依止上師善知識,則即無法積累資糧,也無法斷除諸障故;同喻:如叁世一切諸佛,即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佛皆是如此;異喻:如辟支佛,即辟支佛不依上師善知識故,無法獲得一切智位。用一般的敘述方式來說,想獲得圓滿佛位的人,必須積聚一切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消除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積聚資糧和消除二障的方法就是依上師善知識。反之,則無法獲得一切種智,猶如緣覺等。

  最後,以譬喻來說明依止上師善知識的理由。關于上師善知識的譬喻,幾乎藏傳佛教所有的宗派都用同樣的譬喻,皆把上師善知識比作渡河時的舵手、陌生路上的引路人及危險地帶的護送者等。《解脫莊嚴寶論》說:“善知識就像是陌生路上的向導或危險地帶的護送者或渡河的船師一樣。”[9] 在這裏,塔波拉傑也用了此叁種譬喻,即渡河時的舵手、陌生路上的引路人及危險地帶的護送者等,以此說明依止上師善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並對叁個譬喻一一作了解釋。

  第一個譬喻在《解脫莊嚴寶論》中解釋說:“如果陌生路上沒有向導就會遲延或迷途,有了向導就可以避免這些失誤而一步不失地安抵目的地了。步入無上菩提道而獲證圓滿佛位者亦複如是,若無向導般的善知識,則有可能趣入外道,若有向導般的善知識,則可以順利到達一切種智之城。”[10] 這裏說,上師善知識就像陌生路上的向導,若一個人沒有向導而獨自走陌生的路,就可能會導致遲延、迷途等,不會安然無恙地抵達目的地。若有了向導,則能順利地達到目的地。同樣,欲意獲得一切種智而趣入菩提道者也是如此,若不依止上師善知識,就很難獲證一切種智。若依止上師善知識,則能順利證得一切種智。

  第二個譬喻說,上師善知識如行走危險之地時的護送者,如《解脫莊嚴寶論》中說:“恐怖危險之地處處都有強盜、野獸等的危害,若無護送者而行走于此地,將會有失去性命的危險。同樣,在入菩提道而積聚福德和智慧資糧,前往一切智城時,若無善知識之護送,則于內會被煩心妄念賊所乘,于外會被妖魔所誘而誤入歧途,斷送善根。頌曰:“煩惱賊得便,善業爲壞奪,善根滅無余,斷上趣命根。”若有善知識之護導則無此憂慮,可以安抵一切智堡。”[11] 所謂的危險之地是指處處皆有強盜,遍地充滿野獸的地方。你若行走此種地方,必須依靠勇敢的護送者,否則,將會遇到生命危險。同樣,若你進入菩提道而積聚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前往一切智城、涅槃佛國的過程中,就必須要依靠上師善知識。否則,如盜賊般的煩心妄念之妖魔乘虛而入,因其誘惑而引入歧途,從而斷送善根。若依靠上師善知識之護送,則能順利、安全抵達目的地——一切智堡。所以,修行者必須要依止上師善知識之護送。塔波拉傑還引用了《不動優婆夷本事品》中的一段話說:“善知識是引導我們到達一切智階位的護送者。” [12] 說明,依止上師善知識是我們修行到達一切智階位的根本保障。

  第叁個譬喻說,上師善知識如渡河時的舵手,《解脫莊嚴寶論》中說:“在橫越一條大河之時,河中雖有一條渡船,可是假如沒有船師,此時如果自己迳自行舟就有沈沒陷溺的危險,若有船師就可以毫不費力抵達彼岸。橫越生死大海亦複如是,若無善知識作導引,雖然能乘妙法之舟筏,仍有沈沒于生死巨流的危險。”[13] 這裏說,當你乘船橫越一條大河時,若無舵手而獨自穿越,就有沈沒或被大浪卷走的危險。若有懂得水性且勇敢的舵手在側掌舵,則能順利到達河彼岸。對修行佛法者而言,修行者雖然能乘妙法之舟筏,但若沒有舵手般的上師善知識作導引,仍會有墮入生死巨流的危險。這樣,永遠流轉于生死輪回,無法得到解脫。所以,願獲得一切智的修行者,必須要依靠舵手般的上師善知識。唯有如此,才能達到輪回苦海之彼岸——涅槃之境地。最後頌曰:“若無救護歸依處,有舟亦難至彼岸,雖具圓滿諸功德,若無上師難解脫。”[14]

  綜上所講,噶舉派在論述必須依止上師善知識的理由和根據時,提出了經典、正理、譬喻的框架概念。而在我們所見到的甯瑪派和薩迦派的關于依止上師善知識的論述中,尚未見到如此體製化、概念化、理性化的體系支撐,只是一般的論述而已。更需要令人關注的是噶舉派在這個體系框架中引進了因明宗、因、喻叁支比量的邏輯論證系統。用佛家之邏輯推理的方式,論證了依止上師善知識的必然理由。此似可作爲噶舉派論證依止上師善知識之理由的一個創新之處。

  (二)上師善知識的類別

  塔波拉傑把上師善知識分爲四類,《解脫莊嚴寶論》中雲:“善知識之種類,概說有四:屬于普通衆生一類的善知識;屬于地上菩薩一類的善知識;屬于化身佛一類的善知識;屬于報身佛一類的善知識。”[15] 塔波拉傑這個歸納法也和甯瑪派、薩迦派的說法不同,是噶舉派關于依止上師善知識思想的一大特點。那麼,剛剛投入佛門、皈依叁寶的善男信女如何區別四類上師善知識,又怎樣選擇適合于自己的上師善知識呢?《解脫莊嚴寶論》中說:“對這四類善知識,每個人要按自己的情況來審斷。如果自己是一個初道修業人,當然就很難去依止佛陀或地上階位的大菩薩們。因此就必須去依止普通衆生類善知識了。在自己的業障大部淨除以後,那時就可以依止地上階位的大菩薩;如果自己已經證得資糧道以上的果位,才能依止化身佛的善知識;等到自己證得地上的果位時就要依止報身佛之善知識了。”[16] 關于考察、選擇哪類上師善知識,這個主要是根據修行者自己的情況來決定。若以一個初修佛法的人來說,由于自己的聽聞不廣、思維不深、修證不高,很難直接依止佛陀或地上階位的大菩薩們。因此,初修者應依止普通衆生類上師善知識爲適。…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