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四)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四)

  班班多傑 周 拉

  摘自 法音 2008年第9期 (總第290期)

  四、格魯派關于依止上師善知識

  在修學佛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藏傳佛教格魯派也和其他宗派一樣重視依止上師善知識,認爲上師善知識是接通佛之身、語、意與一切衆生之間不可或缺的管道。本文以宗喀巴大師的名著《菩提道次第廣論》爲資料依據,闡釋和論述格魯派關于皈依弟子依止上師善知識的內容、特點和作用。

  一個皈依叁寶的佛門弟子,首要的任務就是要選擇、依止一位具量、合格、又適合于自己的上師善知識。這是皈依以後首先解決的前提條件。其理由和根據,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作了充分的論述。首先,宗喀巴大師引用《攝決定心藏》中的話說:“住種姓之士夫,應親近善知識。”[1]又引用藏傳佛教噶當派大師博朵瓦的《語錄》中的話說:“攝一切教授之總源頭,不應舍離上師善知識。”[2]並解釋道:“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爲善知識。故于最初,依師軌理,極爲緊要。”[3]其意思是說,因爲上師善知識是一切教授的總源頭,弟子心中發起之一功德或者消除之一過患等一切樂善好施皆源自上師善知識。所以,弟子從自己的思想、行爲上都不應舍棄、放棄、遠離上師善知識。因此,對于佛門弟子來說,皈依之初,選擇、依止上師善知識,成爲頭等重要的大事。宗喀巴大師引用《菩薩藏經》中的話說:“善男子!我複略說一切菩薩行、一切菩薩波羅蜜、一切菩薩地、一切菩薩忍、一切菩薩總持門、一切菩薩叁昧門、一切菩薩神通智、一切菩薩回向、一切菩薩願,一切菩薩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識力,以善知識而爲根本,依善知識生,依善知識出,依善知識長,依善知識住,善知識爲因緣,善知識能發起。”[4]博朵瓦大師又說:“對修解脫者來說,沒有任何事比上師善知識更爲重要。此生當下眼前的事,雖可自行觀察而作,若無上師之指點,則將一事無成。更何況我等旋即從叁惡趣轉生而來,又趨向未經曆之地道者,若無上師善知識的導引,豈能成爲圓滿!”[5]從宗喀巴大師引用的這些經典著作和經典人物的話中,即可看到萬宗歸一、殊途同歸,上師善知識成爲佛法之根源、諸宗之本體、群迷之慧眼。要實現從叁惡趣轉來又轉入叁善趣,最終從輪回中解脫而成就佛果,則一刻也不能離開上師善知識的教化、啓迪、引導。這就是格魯派關于依止上師善知識的原因和根據。

  弟子依止上師善知識的規則、程序,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分六個部分,即所依上師善知識之相、能依學者之相、依止上師善知識之軌理、依止上師善知識之功德、未依止上師善知識之過患、總義等。

  (一)所依上師善知識之相

  佛門弟子所依止的上師善知識應具備哪些“相”,即具體條件?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從總體的經教及其意趣闡釋中,對各乘上師的性相(條件)的闡釋各有不同。然在此處唯宣說從漸次引入叁士道之次第,直至轉入大乘佛道之上師善知識。”[6]宗喀巴大師的意思是說,佛教經論中對各個乘都有符合各乘特點的上師善知識的條件,例如顯宗和密宗所需上師善知識的條件各不相同。宗喀巴大師這裏所講的上師善知識所具備的條件是,從叁士道的次第轉入到大乘佛道的上師善知識的條件。宗喀巴大師引用《大乘莊嚴經論》中的話語講述了此階段所需上師善知識的條件。如《大乘莊嚴經論》雲:“偈曰:調靜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覺真善說法,悲深離退減。”[7]這個偈頌內容簡潔,難以讀懂,如果我們看一下此偈頌的解釋,其意思就不難理解了。“釋曰:此偈顯示第一依親近,若善知識具足十種功德者,應堪親近。何謂爲十?一者調伏,二者寂靜,叁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經富,七者覺真,八者善說,九者悲深,十者離退。調伏者,與戒相應由根調故。寂靜者,與定相應由內攝故。惑除者,信念與慧相應煩惱斷故。德增者,戒定慧俱不缺減故。有勇者,利益他時不疲倦故。經富者,得多聞故。覺真者,了實義故。善說者,不顛倒故。悲深者,絕希望故。離退者,于一切時恭敬說故。”[8] 這就是說,上師善知識必須具備十個條件,即調伏、寂靜、惑除、德增、有勇、經富、覺真、善說、悲深、離退。只有具備這十種條件的人,才能承擔起上師善知識的重任,成爲實至名歸的上師善知識。

  所謂調伏,就是要調整、規範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行爲。整人先整己,宗喀巴大師說:“若不調伏自己,就失去了調伏他人的基本前提。故調伏他人的上師善知識,先應調伏好自己的心態。如何調伏?由任意修持而所謂通達之功德,有其名而無其實,它無任何益處和效用。故應需與佛教法之總義相符順的調伏自他之方式,此即定爲叁學,唯有通過叁學,始能達到調伏等目的。”[9] 調伏自己須依戒學。宗喀巴大師引用《別解脫》中的話說:“心馬常馳奔,恒勵終難製,鐵套銜口中,套即別解脫。”[10]一匹未上籠套而調訓的野馬,其性情暴烈、肆無忌憚而四處逃竄,難以製服。當訓馬師將鐵籠套帶在其口中時,這匹馬也逐漸地收斂、規範而製服了。調伏自他心也如同調訓野馬,人從無始以來就被貪、瞋、癡叁毒所驅使,心情處在放逸、浮躁、盲動的狀態中。要使他的心回到平靜、安甯的平常心狀態中,就要靠戒律來約束、規範。因此,戒律是調伏自他心的基本手段和工具。

  寂靜者,以定學中的正念、正知爲導引,諸善奉行、諸惡莫作。所以說,寂靜者要依定學。

  惑除者,是由叁摩地而生起,並能抉擇真義之智慧。因此說,惑除者,即慧學。

  經富者,宗喀巴大師說:“如是,以叁學調伏自心,僅通達此功德者,遠不足也。尚須成就聖教之功德。經富者爲多聞叁藏等。”[11] 這是說,作爲上師善知識,以戒定慧叁學調伏自他心,還遠遠不夠。在此基礎上,尚需繼續多聞、修學承載戒、定、慧叁學的經典文本經、論、律叁藏,成爲皓首窮經、滿腹經論的飽學之士,即被稱爲經富者,或曰經典財富的擁有者。

  覺真者,宗喀巴大師說:“覺真者,是殊勝慧學,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爲正。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12]所謂覺真者,是破二我執,達二無我,現證性空者也。若不能達至此,則以教理通達此亦可。

  德增者,宗喀巴大師說:“如是雖能具足教證,若較學者或劣或等,尤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者。《親友集》中如是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等住,一尊聖者或尊勝利,故應親近勝自者。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13] 作爲上師善知識,雖已具足教證,然其學識較學生或低下或平等,則他不能圓滿教授弟子,故說上師善知識須一德增者。

  宗喀巴大師對善說者、悲深者、有勇者、離退者等分別作了如下解釋:“善說者,能善巧通達次第引導弟子者,即將法義巧妙輸入所調伏者的心中。…… 悲深者,謂宣說法之動機清淨,即不顧利養及恭敬等,由生起慈悲等而宣說。…… 有勇者,謂樂于利他,利他之心堅固。……離退者,謂宣說佛法而無疲倦,且能堪忍宣講佛法時的苦勞。”[14] 這是說,上師善知識受持弟子時,應善于言說,並將佛法之義理巧妙地引入弟子的心中;上師善知識應對弟子發起慈悲心;上師善知識對弟子講授佛法時的動機要純正,講法不是爲了利養、恭敬,應具備牢固的利他之心,樂于助人;上師善知識對弟子講法誨而不倦,樂此不疲。

  總之,上師善知識必須具備此十個條件中,調伏、寂靜、惑除、德增、經富、覺真等六種,是上師善知識自己必須具備的,是上師善知識獲得斷證功德不可或缺的條件。有勇、善說、悲深、離退等四種,是上師善知識受持、教化弟子必備的條件。

  宗喀巴大師引用噶當派大師博朵瓦的話說:“博朵瓦雲:“叁學、覺真、悲深等五者,是尤爲重要。我阿阇梨香尊貢,既無多聞又不耐勞,甚至連酬謝語亦不會說,但他具備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如是,若無修行諸所學處(叁學),唯贊美諸學處,以此謀自活者,不堪任爲上師善知識。”[15]這就是說,作爲上師善知識,就算不具備此十功德,至少應具備前五項,即叁學、覺真、悲深等。若不具備這五項者,則徒有虛名,無實用處,不是合格的上師善知識,學佛者也不應依止這樣的上師善知識。如《叁摩地王經》雲:“若能于彼末世時,世間導師滅度後,有諸毀法惡比丘,于彼多聞不希樂。雖說戒法而得活,自于戒法不樂行;……如人口說栴檀香,于諸香中最爲上,有人問彼說香者,汝所說香自有不,答雲我實不聞香,但由說香而得活。于佛滅後末惡世,有不應式諸比丘,雖說戒法而得活,不能自行于戒法。”[16] 這裏說,末法時期會出現犯戒比丘,這些犯戒比丘自己不守清規戒律,唯贊美戒律。譬如,有人在大衆面前吹噓檀香木的香氣。當有人問到:你既然那麼贊美檀香木的香氣,你有沒有檀香木?我在這裏贊美檀香木的功德,是爲了生活,而我自己沒有檀香木。同樣,有人自己不重視實修而吹噓清規戒律,這些人還哪裏配談戒律。

   若由于時間等關系,未能遇到具備十種條件的上師善知識的話,該怎麼辦?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引用了《妙臂請問經》中的一段話:“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性尊趣入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余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叁寶是良伴。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17]這就是說,若未能遇到具備十條件的上師善知識,也可以依止具…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