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四)▪P4

  ..續本文上一頁內心想修法者,須恒親近能引導正道之上師善知識。就如伽喀巴雲:“依止上師善知識時,恐有所棄”。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得利益反致虧損。故此依止上師善知識的軌理,較余一切極爲重要,應當作究竟欲樂根本故。……”[48]這裏說,上師瑜伽之教授,是修佛法者不得或缺的法,應當根據上述內容去奉行。若修佛者只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心置于所緣境而修定,那將是徒勞,全無所獲。若修佛者從內心深處想得到正法,應當選擇一位能引入佛法正道、具備資格的上師善知識,並且要恒常親近、恭敬、依止這位上師善知識。若不這樣奉行,就像藏傳佛教噶當派大師伽喀巴所說那樣,有些不懂得依止上師善知識軌理的弟子,看起來在親近、依止上師善知識,實際上舍棄、違越上師善知識。這說明,不懂得依止上師善知識的軌理而盲目地親近上師善知識,將無任何益處,反而會浪費生命,甚至會作孽。所以,依止上師善知識的軌理,比一切法都重要,學佛弟子應將依止上師善知識當作究竟欲樂根本。

  綜上所講,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名著《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主要是以《華嚴經》、《叁摩地王經》、《十法經》、《金剛手灌頂續》、《事師法五十頌》等佛教文本爲依據,以藏傳佛教噶當派許多大師的言行爲借鑒,從所依上師善知識之相、能依學者之相、依止上師善知識之軌理、依止上師善知識之功德、未依上師善知識之過患、總義等六個方面論述了格魯派關于弟子依止上師善知識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特點。格魯派也和其他宗派一樣,系統論述了依止上師善知識之重要性以及依止上師善知識的軌理等,與藏傳佛教其他宗派的不同之處是,宗喀巴大師以經教、正理爲依據,詳細論述了所依上師善知識的條件,著重強調了依止上師善知識之功德和未依上師善知識之過患。例如,宗喀巴大師根據《大乘莊嚴經論》的內容,對上師善知識提出了十個具體條件,即調伏、寂靜、惑除、德增、有勇、經富、覺真、善說、悲深、離退等;宗喀巴大師根據《華嚴經》、《不可思議秘密經》、《地藏經》、《事師法五十頌》等佛教文本的內容,系統論述了依止上師善知識之無量功德和未依上師善知識之無窮過患。這些都是格魯派處理師徒關系的理論根據。 (全文完)

  【注 釋】

  [1][2][3]《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3頁。

  [4]《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3-34頁。漢文譯文引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卷77,<入法界品>第叁十九之十八。

  [5][6] 《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4頁。

  [7]同上。漢文原文引自《大乘莊嚴經論》卷9,<親近品>,第19頁。

  [8]《大乘莊嚴經論》卷9,〈親近品〉,第19頁。

  [9]《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4頁。

  [10][11][12]《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5頁。

  [13]《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5-36頁。

  [14]《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6頁。

  [15]《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6―37頁。

  [16]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省略了中間一段話,但解釋了其內容。漢文譯文引自《月燈叁昧經》卷1,高齊天竺叁藏那連提耶舍譯。《月燈叁昧經》中的全文:“若能于彼末世時,世間導師滅度後,有諸毀法惡比丘,于彼多聞不希樂。雖說戒法而得活,自于戒法不樂行;雖說禅定而得活,自于禅定不樂行;雖說智慧而得活,自于智慧不樂行;雖說解脫而得活,自于解脫不樂行;雖說知見而得活,自于知見不樂行;如人口說栴檀香,于諸香中最爲上,有人問彼說香者,汝所說香自有不,答雲我實不聞香,但由說香而得活。于佛滅後末惡世,有不應式諸比丘,雖說戒法而得活,不能自行于戒法。”

  [17][18]《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8頁。

  [19[20][21][22]]《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9頁。

  [23]《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0頁。

  [24]《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2頁。漢文譯文引自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寺傳教大師叁藏賜紫沙門法天譯《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卷3。

  [25]《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3頁。漢文譯文引自梁僧伽婆羅譯《佛說大乘十法經》。

  [26]《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4頁。

  [27]《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3-44頁。

  [28]《郁伽長者會》雲:“長者!若是菩薩,于他人所受持讀誦一四句偈,施戒忍進定慧相應集菩提道,于是師所爲法恭敬。如上諸師受持文字章句偈頌,于無量劫應爲彼使,不生谄僞一切供養。長者當知,不報其恩況不敬法。長者!若信起善念,念佛法僧,念于無漏,念寂調伏,于無量劫給侍,使令供養和上,猶不報滿和上之恩。長者應如是知。長者當知,若聞法已有無量報得無量智。”藏文見《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5頁。漢文譯文引自《大寶積經》卷第82,<郁伽長者會>第十九。

  [29] 藏文見《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5頁。漢文譯文引自梁扶南叁藏曼陀羅仙譯《寶雲經》卷6。

  [30] 藏文見《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5-46頁。漢文譯文引自梁僧伽婆羅譯《佛說大乘十法經》卷1。

  [31] 藏文見《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6頁。漢文譯文引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66,<入法界品>第叁十九之七。

  [32] 藏文見《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6-47頁。漢文譯文引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77,<入法界品>第叁十九之十八。

  [33]《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7頁。漢文譯文引自《大正藏·事師法五十頌》T32n1687_p0777a04-07。

  [34]《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7頁。

  [35]《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7-48頁。漢文譯文引自《大正藏·事師法五十頌》,T32n1687_p0776b02—11。宗喀巴大師省略了中間一段,全文爲:“又複于師所,樂行于喜舍,不希于己身,何況于財物。于無量億劫,勇猛勤修習,今始證菩提,斯極爲希有。善護其深誓,供養諸如來,恭敬阿阇黎,等同一切佛,若于己所有,最上諸珍玩,求無盡菩提,誠心而奉獻,施佛阿阇黎,念念常增長,是最勝福田,速得菩提果。”

  [36]《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8頁。

  [37]《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8-49頁。

  [38]《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9-50頁。

  [39]《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0頁。漢文譯文引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卷77,<入法界品>第叁十九之十八。

  [40]《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1頁。

  [41]《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2頁。

  [42] 宗喀巴大師引用《金剛手灌頂續》中的話說:“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阇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師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谛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

  [43]《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2頁。漢文譯文引自《大正藏·事師法五十頌》T32n1687_p0776a15-26。

  [44][45]《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3頁。

  [46]《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3-54頁。

  [47][48]《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4頁。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