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四)▪P4

  ..续本文上一页内心想修法者,须恒亲近能引导正道之上师善知识。就如伽喀巴云:“依止上师善知识时,恐有所弃”。若不知依止轨理而依止者,不得利益反致亏损。故此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轨理,较余一切极为重要,应当作究竟欲乐根本故。……”[48]这里说,上师瑜伽之教授,是修佛法者不得或缺的法,应当根据上述内容去奉行。若修佛者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心置于所缘境而修定,那将是徒劳,全无所获。若修佛者从内心深处想得到正法,应当选择一位能引入佛法正道、具备资格的上师善知识,并且要恒常亲近、恭敬、依止这位上师善知识。若不这样奉行,就像藏传佛教噶当派大师伽喀巴所说那样,有些不懂得依止上师善知识轨理的弟子,看起来在亲近、依止上师善知识,实际上舍弃、违越上师善知识。这说明,不懂得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轨理而盲目地亲近上师善知识,将无任何益处,反而会浪费生命,甚至会作孽。所以,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轨理,比一切法都重要,学佛弟子应将依止上师善知识当作究竟欲乐根本。

  综上所讲,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名著《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主要是以《华严经》、《三摩地王经》、《十法经》、《金刚手灌顶续》、《事师法五十颂》等佛教文本为依据,以藏传佛教噶当派许多大师的言行为借鉴,从所依上师善知识之相、能依学者之相、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轨理、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未依上师善知识之过患、总义等六个方面论述了格鲁派关于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格鲁派也和其他宗派一样,系统论述了依止上师善知识之重要性以及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轨理等,与藏传佛教其他宗派的不同之处是,宗喀巴大师以经教、正理为依据,详细论述了所依上师善知识的条件,着重强调了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和未依上师善知识之过患。例如,宗喀巴大师根据《大乘庄严经论》的内容,对上师善知识提出了十个具体条件,即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等;宗喀巴大师根据《华严经》、《不可思议秘密经》、《地藏经》、《事师法五十颂》等佛教文本的内容,系统论述了依止上师善知识之无量功德和未依上师善知识之无穷过患。这些都是格鲁派处理师徒关系的理论根据。 (全文完)

  【注 释】

  [1][2][3]《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3页。

  [4]《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3-34页。汉文译文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5][6] 《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4页。

  [7]同上。汉文原文引自《大乘庄严经论》卷9,<亲近品>,第19页。

  [8]《大乘庄严经论》卷9,〈亲近品〉,第19页。

  [9]《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4页。

  [10][11][12]《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5页。

  [13]《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5-36页。

  [14]《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6页。

  [15]《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6―37页。

  [16]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省略了中间一段话,但解释了其内容。汉文译文引自《月灯三昧经》卷1,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月灯三昧经》中的全文:“若能于彼末世时,世间导师灭度后,有诸毁法恶比丘,于彼多闻不希乐。虽说戒法而得活,自于戒法不乐行;虽说禅定而得活,自于禅定不乐行;虽说智慧而得活,自于智慧不乐行;虽说解脱而得活,自于解脱不乐行;虽说知见而得活,自于知见不乐行;如人口说栴檀香,于诸香中最为上,有人问彼说香者,汝所说香自有不,答云我实不闻香,但由说香而得活。于佛灭后末恶世,有不应式诸比丘,虽说戒法而得活,不能自行于戒法。”

  [17][18]《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8页。

  [19[20][21][22]]《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9页。

  [23]《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0页。

  [24]《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2页。汉文译文引自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传教大师三藏赐紫沙门法天译《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卷3。

  [25]《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3页。汉文译文引自梁僧伽婆罗译《佛说大乘十法经》。

  [26]《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4页。

  [27]《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3-44页。

  [28]《郁伽长者会》云:“长者!若是菩萨,于他人所受持读诵一四句偈,施戒忍进定慧相应集菩提道,于是师所为法恭敬。如上诸师受持文字章句偈颂,于无量劫应为彼使,不生谄伪一切供养。长者当知,不报其恩况不敬法。长者!若信起善念,念佛法僧,念于无漏,念寂调伏,于无量劫给侍,使令供养和上,犹不报满和上之恩。长者应如是知。长者当知,若闻法已有无量报得无量智。”藏文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5页。汉文译文引自《大宝积经》卷第82,<郁伽长者会>第十九。

  [29] 藏文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5页。汉文译文引自梁扶南三藏曼陀罗仙译《宝云经》卷6。

  [30] 藏文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5-46页。汉文译文引自梁僧伽婆罗译《佛说大乘十法经》卷1。

  [31] 藏文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6页。汉文译文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66,<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

  [32] 藏文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6-47页。汉文译文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77,<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33]《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7页。汉文译文引自《大正藏·事师法五十颂》T32n1687_p0777a04-07。

  [34]《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7页。

  [35]《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7-48页。汉文译文引自《大正藏·事师法五十颂》,T32n1687_p0776b02—11。宗喀巴大师省略了中间一段,全文为:“又复于师所,乐行于喜舍,不希于己身,何况于财物。于无量亿劫,勇猛勤修习,今始证菩提,斯极为希有。善护其深誓,供养诸如来,恭敬阿阇黎,等同一切佛,若于己所有,最上诸珍玩,求无尽菩提,诚心而奉献,施佛阿阇黎,念念常增长,是最胜福田,速得菩提果。”

  [36]《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8页。

  [37]《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8-49页。

  [38]《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9-50页。

  [39]《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0页。汉文译文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40]《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1页。

  [41]《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2页。

  [42] 宗喀巴大师引用《金刚手灌顶续》中的话说:“薄伽梵,若有毁谤阿阇黎者,彼等当感何等异熟?师尊告曰:金刚手,莫作是语,天人世间悉皆恐怖,秘密主然当略说,勇士应谛听。我说无间等诸极苦地狱,即是彼生处,住彼无边劫,是故一切种,终不应毁师。”

  [43]《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2页。汉文译文引自《大正藏·事师法五十颂》T32n1687_p0776a15-26。

  [44][45]《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3页。

  [46]《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3-54页。

  [47][48]《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4页。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