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一)
作者:班班多傑 周拉
摘自《法音》2007年第二期
衆所周知,有人將藏傳佛教稱爲喇嘛教,另有一些學者對喇嘛教的稱謂不以爲然,認爲這樣的稱呼不科學,甚至認爲這有貶低藏傳佛教的嫌疑。藏傳佛教稱喇嘛教孰是孰非、是對是錯,姑且不作評論。本文僅以藏傳佛教各宗派關于上師善知識的論述爲依據,對上師善知識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作用等問題做一些客觀的诠釋、解讀,以便使人們對這個問題有符合事實真相的認識。
一般在佛教中,只是說“向佛、法、僧叁寶敬禮!”而藏傳佛教提出“向佛、法、僧、上師敬禮!” 藏傳佛教爲何將上師善知識與佛平等對待,等同觀之?下面我們通過梳理藏傳佛教甯瑪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等宗派對上師善知識的經典論述,來闡釋上師善知識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作用。
一、甯瑪派關于上師善知識地位、作用的論述
甯瑪派關于依止上師善知識的規則,甯瑪派大師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1]中分兩個部分進行了論述,即依止上師之必要性和程序。
(一)依止上師善知識之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于依止上師善知識之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講:
一切佛經、續部、論典中從未宣說過不依止上師而成佛的曆史。我們所見到的現有法中無有一人以自我杜撰及膽大妄爲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事實。如此,如果說自己以及一切衆生對于歪門邪道頗有造詣,而對于諸解脫與遍知的聖道則猶如無依無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曠的荒野上一般暈頭轉向。沒有不依靠商主而從如意寶洲中獲取珍寶的先例。因此說,上師善知識和善道之友是實現解脫與遍知(聖道)的真實引導者,故應恭敬依止上師善知識。[2]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甯瑪派大師華智仁波切的意思是說,從佛教的曆史到現實,沒有出現過一個不依止上師善知識而成就正果、解脫成佛者。佛教的經、論、律叁藏和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四續部中亦沒有無師自通的覺悟者的記載。一切善男信女若沒有善知識的教化啓迪、正確引導,就像一個無依無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曠的荒野裏一般暈頭轉向、不知所措。所以,上師善知識的地位和作用是和無上佛陀毫無差別。
(二) 依止上師之程序
關于依止上師善知識之程序,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分叁個部分論述,即觀察上師、依止上師、修學上師之意行。
1、觀察上師。
關于觀察上師,《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講:
凡夫容易被助伴等暫時的因緣所改變,所以我們于一切時、一切處皆應依止上師善知識和善道之友。譬如,普通的一節樹木掉入瑪拉雅的檀香樹叢中,經過數年後,就熏習上了旃檀木的妙香,于是,這節普通的木材也會發出芬芳的檀香味。同樣,若我們依止具相的高僧大德,也會浸淫他的功德妙香,一切威儀也將成爲大德那樣(如理如法)。如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一書中雲:“如瑪拉雅樹林中,飄落普通一節木,樹葉滋潤出妙香,依止上師亦隨行”。[3]
俗語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修學佛法者在修道之途中,遇上了具相的高僧大德及善道之友,就像一棵普通的樹木置于瑪拉雅的檀香樹林中,久而久之,也能濡染上旃檀木的妙香而噴發出芬芳的檀香味一樣,它也在高僧大德們的言傳身教、提攜獎掖下,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對于一個剛剛步入佛門者來說,依止上師善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更爲重要的是,應依止一個具相的上師善知識,即夠資格的上師善知識。所謂具相,即是上師善知識應該具備的資質和條件。
如今處于五濁惡世,雖然圓滿具足衆多續部寶典所講的一切法相之上師極爲難得,但是,對于人們所依止的上師必須具備(以下)這些功德:未違犯外別解脫戒、內菩薩戒、密乘叁昧耶戒故,相續清淨;通曉經續論典故,廣聞博學;對無邊衆生如母對獨子般慈愛故,具大悲心;精通外叁藏、內四續部的儀軌故,通達顯密;依靠修持實義于自相續中現前殊勝的斷證功德故,現前斷證;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攝受具善緣的弟子故,圓滿四攝。如《功德藏》雲:“圓滿諸法相者,濁世力致故難得,叁戒清淨之大地,多聞大悲潤心續,精通如海顯密義,斷證淨慧果豐富,四攝鮮花齊爭豔,善緣弟子如蜂聚。”[4]
以上說的是上師善知識應該具備的一般條件。那麼,密宗金剛乘之上師應具哪些特殊條件呢?《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講:
尤其是宣說密宗金剛乘之甚深竅訣要點的上師,必須具足諸續部寶典中所講的(下列條件):獲得不間斷能成熟的灌頂故,相續成熟;沒有違反灌頂時所受的誓言和其他戒律故,淨持律儀;煩惱和虛妄分別極少故,相續溫柔;精通金剛乘基、道、果的一切續部意義故,通達顯密;面見本尊等念修之相皆已圓滿故,念修圓滿;現證實相之義故,相續解脫;心相續周遍大悲心故,唯求利他;斷除了今生世間貪執故,瑣事鮮少;爲了來世精進憶念正法故,精進修持;現見輪回的痛苦,生起強烈厭離心,並勸勉他人(趨入正法)故,厭世勸他;以各種各樣善巧方便攝受調伏弟子故,攝受弟子;依照上師的言教行持,具有傳承之加持故,具有加持。應當依止如此一位上師。 如《功德藏》雲:“特別是宣說教授之上師,獲得灌頂嚴守淨戒,溫讓柔順,通達基道果續義,念修圓滿,證自解,悲心無量,唯求利他,精進念法,瑣事鮮少,極具厭離亦勸他,善巧傳承,具有加持力。”[5]
這裏所講的是密宗金剛上師善知識應具備的特殊條件。概括起來講,就是《功德藏》所講的獲得灌頂,恪守誓言,嚴以律己,通達續義,悲心無量,唯求利他,遠離世事,專心修法,善巧傳承,具有加持等。除此之外,還講到了作爲上師善知識,應所舍棄的不良習性。
雖然自相續中無有少許聞思修的功德,卻自以爲我乃是某某上師之兒子或貴族子弟等,種姓方面優于其他人,並且現在我的傳承也是那樣的。這種如同婆羅門世襲相傳的門第觀念。或者雖然具有少許聞思修的功德,但不是以希求來世的清淨心而修持,而是擔心自己在某處失去上師的地位等。所作所爲只是爲了今生的目的,此師稱爲如木磨(外形是磨石,但不能磨谷物,因爲是木頭做成的,形同虛設)之上師,徒有虛名。有些上師不能調伏弟子的相續,自己的相續也與凡夫無有差別,無有絲毫特殊功德。但是其他一些愚笨之人對他生起信解,未經觀察便將其置于高高的位置,他獲得名聞利養後,自相續已改變,充滿了我慢,見不到聖者的功德,這種上師稱爲如井蛙之上師,鼠目寸光。(故事略)未曾依止過智者上師,也沒有精進修學經續,孤陋寡聞;相續中煩惱粗重,無有正智正念,違犯戒律破誓言;相續比愚夫還低劣,而行爲卻如大成就者一樣,所作所爲高如虛空;瞋恨和嫉妒心粗重,斷掉了慈悲心的吊索,這便是所謂的如瘋狂向導之上師,桀骜不馴,不知如何啓人慧思。尤其是無有勝過自己的少許功德、遠離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師,乃稱爲如盲人向導之上師,不知如何打開(弟子)取舍之雙眼,如盲人引路,引入歧途。 [6]
這裏,華智仁波切講了弟子篩選上師善知識時,應舍棄的四種低劣的所謂上師善知識。第一種是如木頭磨坊之上師,徒有虛名者。第二種是如井蛙之上師,鼠目寸光者。第叁種是如瘋狂向導之上師,桀骜不馴者。第四種是如盲人向導之上師,引入歧途者。若不依止名副其實的上師善知識而依止這樣的上師,不但不能證成佛果,反而墮入惡趣。就像密咒大師蓮花生所說“不察上師如飲毒,不察弟子似跳崖”。可見,弟子選擇稱職的上師,上師遴選合格的弟子是十分重要的。因爲,上師是生生世世的皈依處,也是選擇取舍、是非、對錯的啓蒙者。如果對上師不善加考量,萬一遇到不稱職、不合格,甚至是假冒僞劣的所謂上師,則不但會毀壞弟子一生的資糧,並且會浪費來之不易的暇滿人身。這就像某人只見樹影而未發現攀繞于樹下的毒蛇,到此乘涼,結果被毒蛇咬死。因此,在紛繁複雜的世俗世界中,對于那些投入佛門、皈依叁寶的善男信女來講,要學會考察、選擇、辨識上師善知識。
以下是華智仁波切論述上師善知識與佛的關系。
因此,善加觀察並且無誤辨別後,應當依止一位具足諸功德的上師,並且恒常思惟彼上師即爲真佛也。如此圓滿一切功德的上師乃是十方諸佛大悲與智慧的本體,僅僅是爲了利益所化衆生而顯現補特伽羅的形象。如《功德藏》雲:“圓滿德相之上師,諸佛智慧大悲體,所化前現士夫相,悉地之根即無上。”如此殊勝的上師,爲了引導所化衆生,他暫時的行爲好像與所有的普通人相同。但是,從了義上講,其意趣已融入到佛的密意中,故與一切世人的行爲相違。上師的一切所作所爲都是爲了隨順所化衆生相續和具有密意之行爲故,超勝于一切凡夫。他善巧遣除弟子的疑心,並能忍受弟子的一切邪行和憂勞故,則如獨子之母。如《功德藏》雲:“不了義隨順衆生,了義則與衆生違,具密意故極殊勝,善斷疑而忍憂邪”。如此具有一切德相之上師,猶如大船,能救度衆生脫離輪回大海;猶如商主,能無誤開示解脫遍知的聖道;猶如甘露雨,能熄滅業惑熾燃的烈火;猶如日月,能遣除重重的無明黑暗,呈現正法的光明;猶如大地,能容忍弟子憂心勞身及一切邪行,並且廣泛容納一切見行;猶如如意樹,是利樂今生與來世一切功德之源泉;猶如妙瓶,成爲不可思議諸乘宗派一切意願的寶庫;猶如如意寶,乃是隨心所欲(息、增、懷、誅)四種事業大海的源泉;慈如父母,對無邊無際的一切衆生無有親疏、愛憎,平等慈愛;悲如河流,對無邊無際的有情生起廣大悲心,尤其是對無依無怙的…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