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上師善知識能夠啓發我等之慧覺,能讓佛子生菩提心,上師善知識爲此而來到此地說法,故我等贊美上師善知識。上師善知識猶如解救世間之大猛將,亦如引領衆生解脫財富的大商主,上師善知識是衆生之救怙主、大導師、皈依處。弟子應懂得這些而親近上師善知識,恭敬、事承上師善知識。
2、加行親近軌理。《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多處引用《事師法五十頌》中的闡述來論述加行親近軌理。如《事師法五十頌》雲:“常令師歡喜,離諸煩惱事,當勤而行之,恐繁故不述。彼金剛如來,親如是宣說,及余教所明,依師獲成就。”[33]宗喀巴大師解釋道:“總之,應當勵力行上師所喜,斷除上師所不喜。行上師所喜,謂有叁門,即供養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34]這裏,宗喀巴大師依據《事師法五十頌》的內容講說加行親近軌理,即修上師所喜之事,斷除上師不喜之事。其中修上師所喜內容包括:供養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
供養財物者,《事師法五十頌》雲:“又複于師所,樂行于喜舍,不希于己身,何況于財物!……施佛阿阇黎,念念常增長,是最勝福田,速得菩提果。”[35] 這是說,爲了獲得正果,弟子應不惜性命去供養上師善知識,何況是身外財物!弟子誠心誠意供養、隨念上師善知識,始能迅速增長最勝福田,獲證菩提果位。
身語承事者,謂爲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當如實贊師功德等。
如教修行者,主要指弟子不違上師之教授而修行者。《本生論》雲:“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36]這是說,弟子對上師善知識的最大的報答方式就是依照上師善知識的教授去修行。宗喀巴大師又雲:“若須隨師教行者,那末,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叁律儀事,如何行耶?《毗奈耶經》于此說雲:“若說非法,應當遮止。”《寶雲經》亦雲:“其善法隨順而行,于不善法應不順行。”故其所教,應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然亦不應以此等爲因,對其(上師)不恭敬、欺辱、毀謗等。如《事師法五十頌》雲:“若以理不能,啓白不能理。”應善辭謝而不隨轉。”[37] 這裏說,若所依上師善知識不能將弟子引入到正道上,或彼上師善知識的言行違背了叁律儀,弟子該怎麼辦?宗喀巴大師引經據典回答了這個問題。若上師善知識宣說諸惡法,弟子應當謝絕上師善知識的教授,可以不聽其教授。即使如此,也不能對彼上師善知識有不恭敬、不尊重之舉動,更不能采取欺辱、毀謗、打罵等粗暴的行爲來對待上師善知識。
(四)依止上師善知識之功德
依止上師善知識之功德,宗喀巴大師講道:“(若依止上師善知識)親近佛之果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及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行;于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及究竟一切利義;承事上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等等。” [38] 這裏說,弟子若依止上師善知識,將獲得無量功德,如弟子能夠親近佛之果位;能使諸佛如來歡喜;此世及來世皆不離開上師善知識;弟子不墮惡趣;惡業及煩惱永不能製勝弟子的心續;弟子終不行違越菩薩行的事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並能成辦現前及究竟一切利義;將獲善業,並作自他利資糧圓滿。等等。爲了印證這些功德,宗喀巴大師引用了《華嚴經》、《不可思議秘密經》、《地藏經》、《本生論》等經、論典中的話。如《華嚴經》雲:“善男子!菩薩由善知識任持,不墮惡趣;由善知識攝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識護念,不毀犯菩薩戒;由善知識守護,不隨逐惡知識;由善知識養育,不缺減菩薩法;由善知識攝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識教誨,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識示導,得出離世間;由善知識長養,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識,修一切菩薩行;由供養善知識,具一切助道法;由親近善知識,不爲業惑之所摧伏;由恃怙善知識,勢力堅固,不怖諸魔;由依止善知識,增長一切菩提分法。……善男子!其有修行善知識教,諸佛世尊悉皆歡喜;其有隨順善知識語,則得近于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識語無疑惑者,則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發心願常不離善知識者,則得具足一切義利。”[39] 這裏說,若菩薩行者依止、親近上師善知識,並由上師善知識任持,將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等惡趣;由上師善知識攝受之弟子,定不會從大乘菩薩行退轉;由上師善知識護念的弟子,將不犯菩薩戒;由上師善知識守護的菩薩弟子,將不會跟隨惡人及惡知識;由上師善知識的恩德養育的弟子,定不忘記諸菩薩法;由上師善知識攝取的弟子,必將超越世間凡夫之地;由上師善知識所長養的弟子,定能超越聲聞及緣覺二乘地;由上師善知識引導的弟子,必將脫離世間之苦;由上師善知識長養的弟子,定能不染諸世法。另外,弟子由于承事上師善知識故,能夠修行六度等一切菩薩行;弟子由于供養上師善知識故,必將獲得一切助道法;弟子由于親近上師善知識故,定能摧伏業及煩惱等惡法;弟子由于恃怙上師善知識故,定會信心大增,勢力堅固,不畏懼諸惡魔;弟子由于依止上師善知識故,定能增長並圓滿一切菩提分法。除此之外,菩薩能跟隨、修行上師善知識的教誨故,諸佛世尊悉皆歡喜;諸菩薩隨順、不違上師善知識的言說故,離一切智地越來越近;弟子對上師善知識之語言無有疑慮故,定能值遇一切善友及善知識;弟子常思惟上師善知識或不離善知識故,定能現證一切義利。
恭敬、承事上師善知識之功德優越、超越于向諸佛供養的功德,宗喀巴大師還說:“應于惡趣所受諸業,于現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惱,或于夢中而領受者,亦能引彼令盡無余。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勝利。”[40]這是說,若如理恭敬、承事上師善知識,將使人墮入惡趣的因——諸世中積累的惡業,在現實中以輕微的痛苦或夢見受苦等而清淨。恭敬、承事上師善知識之功德,也遠遠比向諸佛供養的功德極爲殊勝,更加重要。
(五)不依止上師善知識之過患
若有人依止上師善知識時,違背其軌理而依止上師善知識,將會導致極其嚴重的後果。如宗喀巴大師說道:“若已請爲上師善知識而不善依止,則于現世中遭諸疾疫及非人損惱,于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而受無量苦。”[41]宗喀巴大師又引用《金剛手灌頂續》[42]及《事師法五十頌》等中的論述,印證這一點。如《事師法五十頌》雲:“若彼求法者,于師生輕毀,則謗諸如來,常得諸苦惱,由增上愚癡,而獲于現報,爲惡曜執持,重病相纏縛,王法所逼切,及毒蛇傷螫,冤賊水火難。非人得其便,彼頻那夜迦,常作諸障礙,從此而命終,即墮于惡趣。勿令阿阇黎,少分生煩惱,無智相違背,定入阿鼻獄。受種種極苦,說之深可怖,由謗阿阇黎,于中常止住,是故當一心,辄莫生輕毀。”[43]這裏說,若學佛弟子毀謗、蔑視上師善知識,等于毀謗、蔑視諸佛及如來,這能使人得諸苦惱,也能增上愚癡,現世能遭到各種報應。例如:惡曜跟隨;得重病而苦不堪言;違犯王法而遭懲罰;碰到毒蛇受到傷害;遇到盜賊、火災、水難等;由惡魔及非人等引領,而常作殺生一切惡業,最終喪命而墮于惡趣,無法解脫。弟子千萬不能令阿阇黎生起諸煩惱,若因弟子無智而得罪上師善知識,必將墮入阿鼻地獄,從而在無量時中住于地獄,永無解脫之日,並要經受種種苦難。
不僅如此,若不善依止上師善知識,將未生之功德終不生,已生的諸功德將會退失。如《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雲:“若彼于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將無獲得功德之處。若不生諸佛想,亦複如是。如是于叁乘補特伽羅及說法之比丘不起恭敬心,或不生上師及諸佛想,彼等將不能做到獲證未得之法或已得之法終不退失。”[44]這裏說,若弟子對上師善知識懷有恨心、堅惡心、恚惱心等者,將無處可以得到功德。若不于上師善知識視作如來者,也不能獲證功德。若對已入叁乘之補特伽羅及宣說佛法的比丘,不敬重、或蔑視、或不視作上師善知識、或不視作如來者,將不可能得到從未得到過的妙法,也不會不退失曾經已得到的法。其原因,宗喀巴大師說:“由于不恭敬故,諸法將不久必滅。”一切對上師善知識不敬重者,妙法必將滅亡。
另外,若親近、依止非善知識及罪惡友,將令諸功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從而能生起一切非所愛樂。如《念住經》雲:“爲貪瞋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45]這就是說,罪惡友就是生起貪、瞋、癡等一切煩惱的根本。罪惡友就像一棵毒樹,能將毒素傳染給任何人。所以,修行者應遠離罪惡友。
《親友集》亦雲:“無信而悭吝,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近,勿共惡人住。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爲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箭置毒囊,亦染無毒者。”[46]意思是說,智者不應親近、依止的所謂上師善知識,他們不具備信仰,對他人悭吝,愛打妄語,喜歡離間。智者也不應和罪惡友相處。因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己本來不做任何惡業,然親近或依止行罪惡友,人們會懷疑你也是做惡者,從而你會臭名昭著。若你親近或依止不應親近之人,因爲彼人是有罪之人,你也會成爲有罪之人。譬如, 將箭放入塗有毒藥之箭囊中,所有箭都將成爲毒箭。宗喀巴大師說:“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 [47]非善上師或惡知識者,不管親近誰,其先有的遮罪惡行等不能斷除或減少,而且以前沒有之諸罪過會逐漸增長,會成爲永世不能解脫的原因。
(六)總義
以上從五個方面講述了格魯派關于依止上師善知識的軌理和方法。宗喀巴大師講:“普遍贊說上師瑜伽的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致。若…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