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四)▪P2

  ..续本文上一页备十六项条件的友伴来修行。此友伴应具慧、形貌端正、洁净性尊、趣入法、大辩、勇悍、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饿渴及苦恼、不供婆罗门余天、精悍工巧、知报恩、敬信三宝等条件。

  (二)能依学者之相

  修学佛法的弟子应具备哪些条件?宗喀巴大师提出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正住、具慧、希求等。《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四百论》中的话说:“正住及具慧,希求为闻器,说者德不变,听者亦如此。”[18]意思是说,若具备正住、具慧、希求三个条件者,可算为合格的闻法者或学佛弟子。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弟子,能够视说法者的功德为真实功德,而不会视作过失。同样,宣法者也不会将听法者的功德视作过失。若闻法者不具备这三个条件,说明闻法者的根器不净,这样的闻法者不仅会把本来很清净的说法者视作非清净之人,也会将宣法者的功德视作过失。所以说,闻法者必须具备这三个条件。

  正住者,宗喀巴大师说:“正住者,谓不具偏向,若具偏向,由彼蔽覆故不见功德,也不得善说之妙义。如《中观心论》云:“由偏向所恼心,终不获证寂静。””[19]正住就是指客观、公正、平等、无偏向地观察上师善知识及其功德。具偏向者,执迷、固守自己的教义思想,嫉恨、拒斥其他的思想。学佛弟子应好好观察自己的心续,若有这种偏向,则应立即舍弃之。《菩萨别解脱经》亦云:“应舍弃自己的偏见,安住、敬重亲教师及阿阇黎所指的宗义。”[20]就是说,若自己的想法不清净、不真实,就不能执迷于此。真正的学佛者应舍弃自己的一孔之见、一隅之德,而接受上师善知识所指明的宗义。

  具慧者, 宗喀巴大师说:“……虽已正住,若无分别、抉择善说正道与恶说似道二者之慧力,则非能成器。故须具通达彼二之慧力,彼能舍弃无实义者而取诸实义。”[21]这就是说,佛门弟子只具备正住尚不够,还应具有能分别、抉择善说正道与恶说似道二者之慧力,惟其如此,弟子始能舍弃一切空洞、浮躁、没有实义的法,而能摄取清净、有实义之法。若弟子不具备这样智慧,就不能成为学佛之器。

  希求者,宗喀巴大师说:“ ……虽有此二,若如画中听闻法者,全无精进,仍非能成器。故须具有广大希求。”[22] 意思是说,弟子虽然具备正住和慧力二者,但若无具备希求,就像画中听闻法者,形同虚设,徒有其名。所以说,学佛弟子应该具有广大希求,

  (三)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轨理

  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轨理,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分两部分,即意乐亲近轨理和加行亲近轨理。

  1、意乐亲近轨理。其内容包括:总示亲近意乐,以修信为根本,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1)总示亲近意乐。宗大师据《华严经》的内容总结道:“以九种心,亲近承事诸善知识,能摄一切亲近意乐所有扼要。”[23]《华严经》中所说的九心,即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轮围山心、如世间仆使心、如除秽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船心等。因萨迦派一章中已论述过此九种心,本文不再赘述。

  (2)修信为根本。宗喀巴大师认为信仰是亲近、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前提条件。他首先引用《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中的话说:“发心力如人中主,广兴供养不思议,众法无坏莫能量,生心供养应如是。发心能免胞胎苦,养育劬劳一切行,随乐快乐悉从心,是故见于安乐处。发起无边恭敬心,我人憍慢皆弃舍。发心即妙珍伏藏,如手摄持获安乐。发心能为欢喜舍,发心踊跃作佛事,发心求胜功德林。”[24] 这就是说,因为信仰是前提条件,若已经具备了坚定的信仰,不仅能保持已有的功德,还能令功德不断增长;信仰既能断除似是而非的疑虑,也能净除苦恼之活水源头;具备了信仰,才能趋入语妙乐城。因为信仰不具杂念,能使人心清净无瑕,也能使人舍弃我慢等。从这个角度看,信仰是生起恭敬心的根本。信仰既如珍宝,也似库藏,亦像人体支分,信仰也如人手一样积聚一切善根。

  《十法经》云:“信为最上乘,以是成正觉,是故信等事,智者敬亲近。信为最世间,信者无穷乏,是以信等事,智者正亲近。不信善男子,不生诸白法,犹如焦种子,不生于根芽。”[25] 此即,信仰为最上乘、最殊胜之法故,具备智慧者将以信仰为前提,修行佛法。不具信仰者的心续中,永远都不生善法,就像烧焦的种子永远不能生根发芽一样。据此,信仰是生起一切功德的基础。

  生起信仰后,弟子又如何看待上师善知识呢?宗喀巴大师引用《金刚手灌顶续》中的话说:“秘密主!弟子应如何观待阿阇黎?如同观待佛薄伽梵,即应如是。其心若如是,常生起善法,彼能速成佛,利一切世间。”这里说,弟子应该观待佛一样观待上师善知识,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得到上师善知识的加持。若对上师善知识生起诸佛想,就能在心续中生起善法,迅速获证佛之果位,也能广行有利于一切世间的事情。

  此外,诸多大乘经及毗奈耶中亦说到,弟子对上师善知识应生起世尊之想。何故?若对上师善知识生起世尊之想,则弟子心中不会寻伺上师之过失,而只会寻思其功德。因此,应该弃舍寻伺上师善知识的过失的分别心,而修行通达其功德之心。宗喀巴大师又引用《金刚手灌顶续》中的话说:“应取上师之德,不应执其过失,取德则能成就,执诸过非成就。” [26]宗喀巴大师还说:“如是,其上师虽功德增上,若仅就其少许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碍自己成就。虽(上师)过失增上,然若不观其过,观其功德而修信心,则能成为成就因。”[27]若弟子不观上师善知识的功德而只观其过失,则弟子不仅得不到上师善知识的加持,反而成为其成佛之极大障碍。古人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上师善知识身上就算有过失,弟子也只能是观其功德,而不想其过失。如此修行,始能成就佛果位之因。

  宗喀巴大师引用《宝云经》及《郁伽长者会》[28]中的话来说明这个观点。如《宝云经》云:“我今依怙师僧增广善法。以是因缘于和上所,若持戒若破戒,若多闻若少闻,若聪明若无智,悉皆恭敬生世尊想。于诸世尊恭敬供养信乐欢喜,于和上所亦复如是,于阿阇梨复生恭敬。我依阿阇梨故善法增广,菩提法分未满足者当令使满,诸结未断者当令使断。于阿阇梨复生和上想,供养如前爱乐欢喜,增长右法损减左法,如是左法不令增长。”[29]如理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能增长善法而断除恶法。弟子一旦选择上师善知识后,无论是多闻还是少闻者,不管是具慧者还是愚钝者,无论是守戒者还是犯戒者,弟子都要生诸佛之想。如同对佛及如来信仰、欢喜,也要对上师善知识生起信仰及欢喜心。弟子供养、事承阿阇梨,从而不断增长善法,菩提未圆满者将获得圆满,未断除烦恼者将能断除一切烦恼。心中生起欢喜而奉行善法,莫行一切不善之法。

  (3)随念恩者。宗喀巴大师引用《十法经》及《华严经》等经典中的话来说明随念上师恩德的重要性。如《十法经》云:“久失导时(师)世间旷野生难中,能访觅起访觅想;久远愚者闇闭目开故,令起觉悟想;坠没世间烦恼泥中,而起济拔之想;久远失正路为作导师故,而起导师之想;久伏在世间牢狱能解故,而起解者想;久远着患疗治故,而起良医之想;以烦恼火焦灭身,令住灭故,而起大云雨想。”[30] 这里说,弟子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时,定要随念上师善知识的恩德。因为,上师善知识是指路者,能使弟子从无始以来的世间轮回中迷失时找到方向;上师善知识是唤醒者,能使弟子从长久以来由无明所遮蔽的睡眠中唤醒;上师善知识是拔济者,能将弟子从无始以来坠没于世间烦恼泥中拔济;上师善知识是指引者,能纠正弟子误入恶道而引领正道;上师善知识是解救者,能将弟子从世间牢狱中解救出来;上师善知识是良医,能医疗弟子由病魔缠绕的痛苦;上师善知识是妙雨甘露,能熄灭弟子心中的贪、瞋、痴烦恼之火种。

  《华严经》又说:“又作是念:善知识者,能普救护一切恶道,能普演说诸平等法,能普显示诸夷险道,能普开阐大乘奥义,能普劝发普贤诸行,能普引到一切智城,能普令入法界大海,能普令见三世法海,能普授与众圣道场,能普增长一切白法。”[31]这是说,弟子应该想上师善知识能够把我们从外道等恶道中拔济;上师善知识能让我们通达诸平等法;上师善知识能够指示正道及险道;上师善知识能够劝发普贤诸行;上师善知识能将弟子引入一切智城;上师善知识能够将弟子送往一切智地;上师善知识能令弟子入法界大海;上师善知识令弟子普见三世法海;上师善知识能普授众圣道场;上师善知识能令增长一切善法。等等。

  如《华严经》亦云:“汝念善知识,诸佛所称叹,令汝成菩提,而来至我所。汝念善知识,生我如父母,养我如乳母,增我菩提分,如医疗众疾,如天洒甘露,如日示正道,如月转净轮,如山不动摇,如海无增减,如船师济渡,而来至我所。汝观善知识,犹如大猛将,亦如大商主,又如大导师,能建正法幢,能示佛功德,能灭诸恶道,能开善趣门,能显诸佛身,能守诸佛藏,能持诸佛法,是故愿瞻奉。”[32]这里说,弟子对上师善知识生起佛如来之想,上师善知识为了开示佛法及菩萨行,现身于此地。所以,弟子恭敬上师善知识,也要随念上师善知识的恩德。上师善知识如人之生母,就像母亲喂母乳一样,上师善知识给弟子灌输知识,并增长菩提分;上师善知识如医师,既能退转各种灾害,也能够医疗各种生死疾病;上师善知识即如天洒甘露帝释天,能令增广白法如满月;上师善知识如日光明亮,能明示寂静之方向;上师善知识对于怨亲如须弥山,鉴定不动摇;上师善知识也如大海,心态平静而不乱;上师善知识也如船师舵手,救护一切众生;上师善知识怀着这样的善心而来到此地宣说佛…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