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備十六項條件的友伴來修行。此友伴應具慧、形貌端正、潔淨性尊、趣入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余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叁寶等條件。
(二)能依學者之相
修學佛法的弟子應具備哪些條件?宗喀巴大師提出叁個最基本的條件,即正住、具慧、希求等。《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引用《四百論》中的話說:“正住及具慧,希求爲聞器,說者德不變,聽者亦如此。”[18]意思是說,若具備正住、具慧、希求叁個條件者,可算爲合格的聞法者或學佛弟子。具備這叁個條件的弟子,能夠視說法者的功德爲真實功德,而不會視作過失。同樣,宣法者也不會將聽法者的功德視作過失。若聞法者不具備這叁個條件,說明聞法者的根器不淨,這樣的聞法者不僅會把本來很清淨的說法者視作非清淨之人,也會將宣法者的功德視作過失。所以說,聞法者必須具備這叁個條件。
正住者,宗喀巴大師說:“正住者,謂不具偏向,若具偏向,由彼蔽覆故不見功德,也不得善說之妙義。如《中觀心論》雲:“由偏向所惱心,終不獲證寂靜。””[19]正住就是指客觀、公正、平等、無偏向地觀察上師善知識及其功德。具偏向者,執迷、固守自己的教義思想,嫉恨、拒斥其他的思想。學佛弟子應好好觀察自己的心續,若有這種偏向,則應立即舍棄之。《菩薩別解脫經》亦雲:“應舍棄自己的偏見,安住、敬重親教師及阿阇黎所指的宗義。”[20]就是說,若自己的想法不清淨、不真實,就不能執迷于此。真正的學佛者應舍棄自己的一孔之見、一隅之德,而接受上師善知識所指明的宗義。
具慧者, 宗喀巴大師說:“……雖已正住,若無分別、抉擇善說正道與惡說似道二者之慧力,則非能成器。故須具通達彼二之慧力,彼能舍棄無實義者而取諸實義。”[21]這就是說,佛門弟子只具備正住尚不夠,還應具有能分別、抉擇善說正道與惡說似道二者之慧力,惟其如此,弟子始能舍棄一切空洞、浮躁、沒有實義的法,而能攝取清淨、有實義之法。若弟子不具備這樣智慧,就不能成爲學佛之器。
希求者,宗喀巴大師說:“ ……雖有此二,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精進,仍非能成器。故須具有廣大希求。”[22] 意思是說,弟子雖然具備正住和慧力二者,但若無具備希求,就像畫中聽聞法者,形同虛設,徒有其名。所以說,學佛弟子應該具有廣大希求,
(叁)依止上師善知識之軌理
關于依止上師善知識之軌理,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分兩部分,即意樂親近軌理和加行親近軌理。
1、意樂親近軌理。其內容包括:總示親近意樂,以修信爲根本,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1)總示親近意樂。宗大師據《華嚴經》的內容總結道:“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23]《華嚴經》中所說的九心,即孝子心、如金剛心、如大地心、如輪圍山心、如世間仆使心、如除穢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船心等。因薩迦派一章中已論述過此九種心,本文不再贅述。
(2)修信爲根本。宗喀巴大師認爲信仰是親近、依止上師善知識的前提條件。他首先引用《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中的話說:“發心力如人中主,廣興供養不思議,衆法無壞莫能量,生心供養應如是。發心能免胞胎苦,養育劬勞一切行,隨樂快樂悉從心,是故見于安樂處。發起無邊恭敬心,我人憍慢皆棄舍。發心即妙珍伏藏,如手攝持獲安樂。發心能爲歡喜舍,發心踴躍作佛事,發心求勝功德林。”[24] 這就是說,因爲信仰是前提條件,若已經具備了堅定的信仰,不僅能保持已有的功德,還能令功德不斷增長;信仰既能斷除似是而非的疑慮,也能淨除苦惱之活水源頭;具備了信仰,才能趨入語妙樂城。因爲信仰不具雜念,能使人心清淨無瑕,也能使人舍棄我慢等。從這個角度看,信仰是生起恭敬心的根本。信仰既如珍寶,也似庫藏,亦像人體支分,信仰也如人手一樣積聚一切善根。
《十法經》雲:“信爲最上乘,以是成正覺,是故信等事,智者敬親近。信爲最世間,信者無窮乏,是以信等事,智者正親近。不信善男子,不生諸白法,猶如焦種子,不生于根芽。”[25] 此即,信仰爲最上乘、最殊勝之法故,具備智慧者將以信仰爲前提,修行佛法。不具信仰者的心續中,永遠都不生善法,就像燒焦的種子永遠不能生根發芽一樣。據此,信仰是生起一切功德的基礎。
生起信仰後,弟子又如何看待上師善知識呢?宗喀巴大師引用《金剛手灌頂續》中的話說:“秘密主!弟子應如何觀待阿阇黎?如同觀待佛薄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常生起善法,彼能速成佛,利一切世間。”這裏說,弟子應該觀待佛一樣觀待上師善知識,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得到上師善知識的加持。若對上師善知識生起諸佛想,就能在心續中生起善法,迅速獲證佛之果位,也能廣行有利于一切世間的事情。
此外,諸多大乘經及毗奈耶中亦說到,弟子對上師善知識應生起世尊之想。何故?若對上師善知識生起世尊之想,則弟子心中不會尋伺上師之過失,而只會尋思其功德。因此,應該棄舍尋伺上師善知識的過失的分別心,而修行通達其功德之心。宗喀巴大師又引用《金剛手灌頂續》中的話說:“應取上師之德,不應執其過失,取德則能成就,執諸過非成就。” [26]宗喀巴大師還說:“如是,其上師雖功德增上,若僅就其少許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礙自己成就。雖(上師)過失增上,然若不觀其過,觀其功德而修信心,則能成爲成就因。”[27]若弟子不觀上師善知識的功德而只觀其過失,則弟子不僅得不到上師善知識的加持,反而成爲其成佛之極大障礙。古人雲: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上師善知識身上就算有過失,弟子也只能是觀其功德,而不想其過失。如此修行,始能成就佛果位之因。
宗喀巴大師引用《寶雲經》及《郁伽長者會》[28]中的話來說明這個觀點。如《寶雲經》雲:“我今依怙師僧增廣善法。以是因緣于和上所,若持戒若破戒,若多聞若少聞,若聰明若無智,悉皆恭敬生世尊想。于諸世尊恭敬供養信樂歡喜,于和上所亦複如是,于阿阇梨複生恭敬。我依阿阇梨故善法增廣,菩提法分未滿足者當令使滿,諸結未斷者當令使斷。于阿阇梨複生和上想,供養如前愛樂歡喜,增長右法損減左法,如是左法不令增長。”[29]如理依止、親近上師善知識,能增長善法而斷除惡法。弟子一旦選擇上師善知識後,無論是多聞還是少聞者,不管是具慧者還是愚鈍者,無論是守戒者還是犯戒者,弟子都要生諸佛之想。如同對佛及如來信仰、歡喜,也要對上師善知識生起信仰及歡喜心。弟子供養、事承阿阇梨,從而不斷增長善法,菩提未圓滿者將獲得圓滿,未斷除煩惱者將能斷除一切煩惱。心中生起歡喜而奉行善法,莫行一切不善之法。
(3)隨念恩者。宗喀巴大師引用《十法經》及《華嚴經》等經典中的話來說明隨念上師恩德的重要性。如《十法經》雲:“久失導時(師)世間曠野生難中,能訪覓起訪覓想;久遠愚者闇閉目開故,令起覺悟想;墜沒世間煩惱泥中,而起濟拔之想;久遠失正路爲作導師故,而起導師之想;久伏在世間牢獄能解故,而起解者想;久遠著患療治故,而起良醫之想;以煩惱火焦滅身,令住滅故,而起大雲雨想。”[30] 這裏說,弟子依止、親近上師善知識時,定要隨念上師善知識的恩德。因爲,上師善知識是指路者,能使弟子從無始以來的世間輪回中迷失時找到方向;上師善知識是喚醒者,能使弟子從長久以來由無明所遮蔽的睡眠中喚醒;上師善知識是拔濟者,能將弟子從無始以來墜沒于世間煩惱泥中拔濟;上師善知識是指引者,能糾正弟子誤入惡道而引領正道;上師善知識是解救者,能將弟子從世間牢獄中解救出來;上師善知識是良醫,能醫療弟子由病魔纏繞的痛苦;上師善知識是妙雨甘露,能熄滅弟子心中的貪、瞋、癡煩惱之火種。
《華嚴經》又說:“又作是念:善知識者,能普救護一切惡道,能普演說諸平等法,能普顯示諸夷險道,能普開闡大乘奧義,能普勸發普賢諸行,能普引到一切智城,能普令入法界大海,能普令見叁世法海,能普授與衆聖道場,能普增長一切白法。”[31]這是說,弟子應該想上師善知識能夠把我們從外道等惡道中拔濟;上師善知識能讓我們通達諸平等法;上師善知識能夠指示正道及險道;上師善知識能夠勸發普賢諸行;上師善知識能將弟子引入一切智城;上師善知識能夠將弟子送往一切智地;上師善知識能令弟子入法界大海;上師善知識令弟子普見叁世法海;上師善知識能普授衆聖道場;上師善知識能令增長一切善法。等等。
如《華嚴經》亦雲:“汝念善知識,諸佛所稱歎,令汝成菩提,而來至我所。汝念善知識,生我如父母,養我如乳母,增我菩提分,如醫療衆疾,如天灑甘露,如日示正道,如月轉淨輪,如山不動搖,如海無增減,如船師濟渡,而來至我所。汝觀善知識,猶如大猛將,亦如大商主,又如大導師,能建正法幢,能示佛功德,能滅諸惡道,能開善趣門,能顯諸佛身,能守諸佛藏,能持諸佛法,是故願瞻奉。”[32]這裏說,弟子對上師善知識生起佛如來之想,上師善知識爲了開示佛法及菩薩行,現身于此地。所以,弟子恭敬上師善知識,也要隨念上師善知識的恩德。上師善知識如人之生母,就像母親喂母乳一樣,上師善知識給弟子灌輸知識,並增長菩提分;上師善知識如醫師,既能退轉各種災害,也能夠醫療各種生死疾病;上師善知識即如天灑甘露帝釋天,能令增廣白法如滿月;上師善知識如日光明亮,能明示寂靜之方向;上師善知識對于怨親如須彌山,鑒定不動搖;上師善知識也如大海,心態平靜而不亂;上師善知識也如船師舵手,救護一切衆生;上師善知識懷著這樣的善心而來到此地宣說佛…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